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新闻作为涉及面大、取材范围广、贴近百姓生活的一种新闻类别,近些年来有了广泛的应用,呈现出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因素,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因此需要我们总结和思考。
一、社会新闻的定义
究竟什么叫社会新闻?几年来有许多行家进行过探讨,说法不一。有的讲社会新闻是用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题材;有的讲社会新闻是反映社会主义时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闻;有的认为社会新闻是以个人的品德行为为重点而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有的认为社会新闻或者可以叫做道德新闻、或者可以叫做法制新闻;有的则认为社会新闻就是社会生活中新发生的事情的报道,等等。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社会新闻跟政治、经济、文教等新闻有联系,但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所反映的是社会现象、社会风貌,报道的是社会动态、社会事件、提供给读者思考和研究的是社会趋向、社会问题。所以,社会新闻应该是属于社会现象、社会风貌、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趋向、社会问题方面的报道。
二、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的不足
(一)内容琐碎
社会新闻节目中大量内容琐碎的报道,新闻价值较低,出现了一些值得引起关注的不良现象:如无原则地迎合受众,过多报道生活中既无积极意义又无新闻价值的日常琐事,还有一些猎奇、不健康、低俗的内容也充斥其中。以四川台《新闻现场》节目为例,每隔几天就报道一下井盖被盗,且报道形式模式化。重复播出相同的内容,久而久之会让观众失去新鲜感,“这类新闻播出之时,也就是多数市民换台之时”。考察成都台的《成都全接触》节目,从2月4日到2月27日(周末除外)共有302条新闻,内容涉及停水、失火、被盗、车祸等方面。其中涉及打架纠纷的新闻就占了11.26%,而其他如偷盗、车祸之类的新闻均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类琐碎的报道占据了宝贵的新闻资源,使真正具有价值的民生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另外,节目的头条新闻也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弱化了头条的重要性,对整体的节目品质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报道表象
大部分新闻取材粗糙,且只停留在“一人一事一报”上,只描述事件,不分析原因以及会带来的后果。单纯追求“卖点”,追求表面上的花哨,忽视了其思想性,对于节目中大比例报道的负面事件,媒体没有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对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没有起到监督和批判的作用。另外,很多社会新闻关注事情的情节性和故事性,本末倒置地将“离奇性”作为报道的重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社会问题。新闻媒体应该认识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深度报道的时代,新闻采写不能只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表层意义上,更应深入挖掘新闻的深层意义。社会新闻的时效性、贴近性、故事性和现场感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新闻的深度,没深度的新闻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新闻更是如此。
(三)视角窄小
“社会”的范围很广,若只一味局限于家长里短、就会降低自己的品位,最终会丧失其应有之义。社会新闻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国家出台的大政方针、关于城市发展的各项会议,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大民生的意义所在,社会新闻却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涉及很少或者基本未涉及。其二,社会新闻关注的焦点多集中于所在的城市,具有鲜明的市民色彩,缺乏对农村地区老百姓民生状况的关注。在这方面缺位,社会新闻的民生关怀的深度与广度就会大打折扣。
(四)报道失衡
社会新闻的失衡主要表现在正负面报道的失衡、化解社会矛盾与干涉司法的失衡、趣味与庸俗之间的失衡。社会新闻本身贴近社会、贴近民生、民情,能够激起读者某些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但很多社会新闻节目把负面报道当做关注的重点,在正面引导和负面批评中没有把握好“度”,给受众营造出一个“到处充满着危险、陷阱、欺诈、不诚信”的拟态环境。社会新闻中过多负面题材的报道,不仅可能对城市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人与人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社会新闻应当帮助化解社会矛盾,但是不能用执行或者仲裁代替监督,很多社会新闻节目把握不好两者的界限,对于社会上的纠纷问题,往往打着“帮忙”、“化解矛盾”的旗号,在记者所拥有的报道权与司法部门才有的裁决权之间徘徊,很容易踏入干涉司法、新闻越权的误区。新闻从业者在报道新闻时,把握不住“趣味”与“庸俗”的界限,过分追求新奇,加上“戏说”、“侃谈”的报道方式,走上了“庸俗化”的道路。
三、提升社会新闻报道品质的对策
(一)拓展新闻报道的领域。新闻报道边界是衡量媒体影响力和发展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而言,新闻报道边界与媒体影响力和发展水准呈正比关系,即媒体所拥有的报道空间越大,视野越开阔,报道内容、方式、手段越多元、丰富,媒体影响力和发展水准越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的经济意识和政治意识逐渐增强,与大家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金融经济信息,以及国家对于经济政策的相关调整、惠农政策、支农途径都是民生新闻大可延伸的经济亮点。当视野放在广阔的时政、经济领域时,内容上表现出来的琐碎、低俗会随之而去。
(二)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当下新闻媒体发出的报道,有相当部分存在着一般化、表面化的毛病,事实上,在那些看上去缺乏显著性的各种新闻事件中,都有值得分析、值得解释、值得研究和调查的东西。很多看似琐碎或者事件性色彩较弱的民生问题可以做出相当的深度,因为这些问题背后蕴涵着某种普遍性和重要性。可以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运用背景材料解释新闻事实,对新闻背景进行多视角透视,深入挖掘新闻事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告知事实的同时给观众以理性启示。对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通过追踪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手法进行深度报道,揭示出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增强社会新闻的竞争力。
(三)提升新闻报道的层次。部分过于煽情甚至有庸俗取向的社会新闻是社会新闻节目公信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要把握好社会新闻报道的量与度。转型中的民生新闻在选择主流方向时,也应尽量避免庸俗趣味,努力开掘其中蕴涵的社会意义。另外加强负面题材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力争做有价值、有积极导向的好新闻。
(四)加强评论。评论可以加强报道的深度和力度,很多媒体的社会新闻报道,通常只是对事件简单叙述,并不表露媒体的观点或看法,或只是“蜻蜓点水”、一晃而过。要做到“评述结合,以评立身”,既要注重对新闻事实的展示和开掘,让受众通过自身的理解评判是非曲直,又要画龙点睛、一针见血地评说,明确表达出媒体的观点和倾向。恰到好处的点评对树立媒体的权威性,提高其公信力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社会新闻积极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利益相关、情趣相连,起到了伸张正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等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快速发展,社会新闻必然会有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应用,为繁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贡献力量。
一、社会新闻的定义
究竟什么叫社会新闻?几年来有许多行家进行过探讨,说法不一。有的讲社会新闻是用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题材;有的讲社会新闻是反映社会主义时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闻;有的认为社会新闻是以个人的品德行为为重点而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新闻;有的认为社会新闻或者可以叫做道德新闻、或者可以叫做法制新闻;有的则认为社会新闻就是社会生活中新发生的事情的报道,等等。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社会新闻跟政治、经济、文教等新闻有联系,但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所反映的是社会现象、社会风貌,报道的是社会动态、社会事件、提供给读者思考和研究的是社会趋向、社会问题。所以,社会新闻应该是属于社会现象、社会风貌、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趋向、社会问题方面的报道。
二、社会新闻报道存在的不足
(一)内容琐碎
社会新闻节目中大量内容琐碎的报道,新闻价值较低,出现了一些值得引起关注的不良现象:如无原则地迎合受众,过多报道生活中既无积极意义又无新闻价值的日常琐事,还有一些猎奇、不健康、低俗的内容也充斥其中。以四川台《新闻现场》节目为例,每隔几天就报道一下井盖被盗,且报道形式模式化。重复播出相同的内容,久而久之会让观众失去新鲜感,“这类新闻播出之时,也就是多数市民换台之时”。考察成都台的《成都全接触》节目,从2月4日到2月27日(周末除外)共有302条新闻,内容涉及停水、失火、被盗、车祸等方面。其中涉及打架纠纷的新闻就占了11.26%,而其他如偷盗、车祸之类的新闻均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类琐碎的报道占据了宝贵的新闻资源,使真正具有价值的民生问题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另外,节目的头条新闻也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弱化了头条的重要性,对整体的节目品质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报道表象
大部分新闻取材粗糙,且只停留在“一人一事一报”上,只描述事件,不分析原因以及会带来的后果。单纯追求“卖点”,追求表面上的花哨,忽视了其思想性,对于节目中大比例报道的负面事件,媒体没有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对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没有起到监督和批判的作用。另外,很多社会新闻关注事情的情节性和故事性,本末倒置地将“离奇性”作为报道的重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社会问题。新闻媒体应该认识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深度报道的时代,新闻采写不能只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表层意义上,更应深入挖掘新闻的深层意义。社会新闻的时效性、贴近性、故事性和现场感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新闻的深度,没深度的新闻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新闻更是如此。
(三)视角窄小
“社会”的范围很广,若只一味局限于家长里短、就会降低自己的品位,最终会丧失其应有之义。社会新闻的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国家出台的大政方针、关于城市发展的各项会议,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大民生的意义所在,社会新闻却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涉及很少或者基本未涉及。其二,社会新闻关注的焦点多集中于所在的城市,具有鲜明的市民色彩,缺乏对农村地区老百姓民生状况的关注。在这方面缺位,社会新闻的民生关怀的深度与广度就会大打折扣。
(四)报道失衡
社会新闻的失衡主要表现在正负面报道的失衡、化解社会矛盾与干涉司法的失衡、趣味与庸俗之间的失衡。社会新闻本身贴近社会、贴近民生、民情,能够激起读者某些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但很多社会新闻节目把负面报道当做关注的重点,在正面引导和负面批评中没有把握好“度”,给受众营造出一个“到处充满着危险、陷阱、欺诈、不诚信”的拟态环境。社会新闻中过多负面题材的报道,不仅可能对城市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人与人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社会新闻应当帮助化解社会矛盾,但是不能用执行或者仲裁代替监督,很多社会新闻节目把握不好两者的界限,对于社会上的纠纷问题,往往打着“帮忙”、“化解矛盾”的旗号,在记者所拥有的报道权与司法部门才有的裁决权之间徘徊,很容易踏入干涉司法、新闻越权的误区。新闻从业者在报道新闻时,把握不住“趣味”与“庸俗”的界限,过分追求新奇,加上“戏说”、“侃谈”的报道方式,走上了“庸俗化”的道路。
三、提升社会新闻报道品质的对策
(一)拓展新闻报道的领域。新闻报道边界是衡量媒体影响力和发展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而言,新闻报道边界与媒体影响力和发展水准呈正比关系,即媒体所拥有的报道空间越大,视野越开阔,报道内容、方式、手段越多元、丰富,媒体影响力和发展水准越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的经济意识和政治意识逐渐增强,与大家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金融经济信息,以及国家对于经济政策的相关调整、惠农政策、支农途径都是民生新闻大可延伸的经济亮点。当视野放在广阔的时政、经济领域时,内容上表现出来的琐碎、低俗会随之而去。
(二)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当下新闻媒体发出的报道,有相当部分存在着一般化、表面化的毛病,事实上,在那些看上去缺乏显著性的各种新闻事件中,都有值得分析、值得解释、值得研究和调查的东西。很多看似琐碎或者事件性色彩较弱的民生问题可以做出相当的深度,因为这些问题背后蕴涵着某种普遍性和重要性。可以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运用背景材料解释新闻事实,对新闻背景进行多视角透视,深入挖掘新闻事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告知事实的同时给观众以理性启示。对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通过追踪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手法进行深度报道,揭示出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增强社会新闻的竞争力。
(三)提升新闻报道的层次。部分过于煽情甚至有庸俗取向的社会新闻是社会新闻节目公信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要把握好社会新闻报道的量与度。转型中的民生新闻在选择主流方向时,也应尽量避免庸俗趣味,努力开掘其中蕴涵的社会意义。另外加强负面题材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力争做有价值、有积极导向的好新闻。
(四)加强评论。评论可以加强报道的深度和力度,很多媒体的社会新闻报道,通常只是对事件简单叙述,并不表露媒体的观点或看法,或只是“蜻蜓点水”、一晃而过。要做到“评述结合,以评立身”,既要注重对新闻事实的展示和开掘,让受众通过自身的理解评判是非曲直,又要画龙点睛、一针见血地评说,明确表达出媒体的观点和倾向。恰到好处的点评对树立媒体的权威性,提高其公信力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社会新闻积极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利益相关、情趣相连,起到了伸张正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等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快速发展,社会新闻必然会有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应用,为繁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