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谈语言和语言生活在抵抗与考验中拓展新的可能

来源 :语言战略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eng89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我们当下的研究,少有对语言层面的深度探索。我们发现,在现有的中国文学译介研究中,有的关注到中国作家的语言的外译问题。在这一方面,有两种声音曾引起学界的关注甚或讨论。
  一是来自国外汉学家的声音。如顾彬,他在多个场合批评中国当代作家“语言太差”;又如葛浩文,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语言也有消极的评价。
  二是来自国内译学界和文学界的声音。比如王宁就认为莫言获奖,有翻译家葛浩文的功劳,在某种意义上说,葛浩文的翻译提升了莫言的语言。持这一观点的,还有文学批评家李建军。他在论莫言获奖的文章中,认为莫言文字不好,是葛浩文的翻译“美化”了莫言的语言。所以,莫言才有可能获奖。
  有关翻译与语言的关系,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对于翻译的本质与翻译的价值的探索,语言这一层面的思考似乎又很少,即使有,也似乎难以击中要害。
  对于翻译的价值,翻译家袁筱一在媒体访谈中,曾讲过一段颇有深意的话:“翻译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自不同语言间的新鲜撞击,刺激我们寻找语言的更多可能性。对于翻译来说,作品中最吸引人的恰恰就是对翻译的抵抗。只有抵抗才能带来语言的探索。”细细品味袁筱一的这段话,相信这并非仅仅是经验之谈,而是对于翻译价值的一种深刻的思考与新的探讨。
  做文学翻译的人,大抵都有过“抵抗”的遭遇。最常见的情形是,原作中一些鲜活而独具个性的表达,在目的语中会遭遇极力抵抗,抵抗的原因有多种:因为词汇的空缺,难以找寻到对等的表达;因为原作的表达太具异质性,难以在目标语中寻找到相融的可能。面对原作对目的语提出的挑战,翻译者的态度与行为便显示出各种样态,有妥协的,有任意改造的,有归化处理的。但也有接受挑战的,在目的语对原作的抵抗处,去寻找新的可能性,在异的考验中,在自我与他者的直接抵抗中,探索语言新的可能性,拓展新的表达空间。
  以此角度去反观当下的翻译研究,当我们看到“连译带改”的翻译方法被标榜为翻译被接受的“灵丹妙药”,不由得会产生疑问:文学翻译,应该在何种程度上去保持原作的表达个性,在语言的层面将原作的风格加以生动地传达?我认为,这应当是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
  翻译的价值有多种,从语言的层面去加以思考去探讨,我们目前至少可以从以下诸家的论述中得到启发:一是鲁迅,他认为翻译的最大功绩在于通过翻译,吸引国外的新思想,输入新的表达,以改造国人的思维,丰富汉语的表达。二可参照赵元任,他翻译了不少作品,《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就出自其手。在他看来,他翻译这部书,主要是想试验白话文的翻译能力,通过白话文在语言转换过程中所接受的考验,锻炼白话文的表达能力,让白话文在抵抗中成长,变得成熟而丰富。三是可以参照当代作家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中所表达的观点。王小波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当代作家,他认为作为作家,其语言的学习与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翻译家王道乾、查良铮的翻译,是两位翻译家的翻译作品中的语言表达给了他以滋养。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叶兆言,他对傅雷的翻译有一份独有的尊敬,因为在他看来,傅雷翻译的巴尔扎克作品让他看见了汉语表达的奥妙。
  语言之于翻译,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对于翻译而言,涉及的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渡问题。从一種文字出发,经过转渡,以另一种文字为归宿。如果说文学是文字的艺术,那么文学翻译,便是与文字打交道,是语言转换的艺术。在作家的眼里,语言是否有文学性,语言表达是否有个性,是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最主要的标准。然而,作家们看到的是翻译的语言,翻译语言的文学性固然是评价的一条标准,但译者的翻译之于原作语言的关系,却是一般读者,包括不通外文的作家或批评家所难以评估与判断的,而文学翻译的研究,恰恰要关注的,或者说不能忽视的,就是这一层面的问题。
  讨论翻译的语言问题或语言价值,尤其思考当下我们所关注的中国文学外译问题,需要从文本出发,在微观的层面去发现抵抗的原因,触及抵抗与考验的张力,去观察抵抗的种种表现,在异的考验中,在语言探索的层面,去拓展翻译有可能为母语带来的新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很多教师在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课时往往会作出这样的思考:诗人追求的幸福为何异于常人,并且必须得从“明天”开始;喂马,劈柴和周游世界各自代表什么理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究竟作何理解。本文试图在解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同时探究海子忧郁感伤的精神世界。重读海子,不仅仅是怀念,更是为了弘扬一种久违的诗歌精神!    尘世中“孤独的王”    “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
期刊
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方法。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教育方法,它必将给语文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气象的崭新的面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明确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总体特征的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樊笼中,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
期刊
平时经常听学生说:“作文真让人头痛!”“我最怕上作文课!”甚至在一些同学中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作文作文一作头就头疼!”上作文课,老师拿着作文批改手册走进教室,也常常听到教师里传来这样非常不情愿或不耐烦的声音:“又要写作文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同学都在那儿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有时候,这一周布置的作文甚至到下一周还迟迟交不上来。这些现象都足以表明,对于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多
期刊
一、自主评改作文的好处    作文教学中,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自评作文,有序地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探索作文教学的一条有益途径。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好处多多。首先,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在指导学生评改作文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步骤,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能。其次,提高学
期刊
《师说》是千古名篇,也是处理起来颇为棘手的篇目。处理结构、找出观点易,体味感情、感受作者情操难。我对此进行了精心设计,带着得意,踌躇满志地进了课堂。第一个环节是初读感知。学生的感受都是“难”“不懂”……我引导学生不能停留在文字表面,还要读懂文字背后的那个人。韩愈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本想留个悬念进入文本解读,不想后排传来一个响亮而顽皮的声音:“是——个——男——人!”立时,哄堂大笑。  我心中一沉,
期刊
提 要 语言本体研究的标记理论对社会语言学研究同样有效。相较于目前较受推崇的全描范式,标记范式的语言景观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摆脱不必要的统计程序,直接面对关键问题,但同时也要求研究者对社区的基本语言使用状况有正确的前见且对语言景观的自身机制有描写需求。以标记范式对北京798艺术区的语言景观进行研究,可发现其文创意义的呈现是依靠字面添加标记、字象添加标记、字境添加标记和添加大比重标记等一系列的策略来实现
期刊
《国际语言社会学期刊》,双月刊,Mouton de Gruyter出版社出版。   第261期主题:科西嘉语的历史与未来。专题文章10篇:导语:科西嘉语孤立堪忧、前途未卜一现状评估与前景展望(R.Colonna),“科西嘉语社会语言学”:跨语言理论关键术语与概念(P.Blanchet),精细化、距离化、多元化:科西嘉语社会语言学的诞生与争议(J.Thiers),多元化中的语言——科西嘉语大讨论中的
期刊
北京时间2021年1月7日晚间收到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李嵬老师的微信,告知Jan过世了。之后陆续有蒂尔堡大学的同事、同门传来同一讯息。虽然得知Jan患病已经有十个多月的时间,但是我心底一直期待他会好起来,希望奇迹能够发生。   认识Jan,并成为他的学生,本身就是一件神奇的事。当得知我对国内流动儿童研究感兴趣时,我的硕士导师、伦敦大学教育学院(
期刊
戴浩一1(口述),黄立鹤2(记录整理)(1.台湾中正大学;2.同济大学) 中国台湾地区人口中幼年、青壮年人口持续下降,老年人口持续上升,老龄化与少子化现象并存。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早在1993年9月,台湾地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超过7%,正式迈入高龄化社会;截至2018年3月底,台湾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4%,进入高龄社会;预估于2025年后将达到20%,成为超高龄社会。  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
期刊
配音是声音语言的艺术,要向听众和观众呈现艺术的美。那究竟什么样的声音才是“美”的配音呢?我的理解是:无论你要表现生命的哪个阶段,都应该呈现出你对这个年龄段应有的社会阅历和对人生的认知、理解,包括与具体场景相适应的情感表露,进而通过你的创作形态传达给听众和观众。这就是最好的声音,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随着你心情的变化,有目的地说出你内心所要表达的一切。  作为一名配音演员,必须做到在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