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改革如何着力?

来源 :支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jysd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多年以来形成了所谓的“投资冲动怪圈”——地方政府谋求经济发展,增加投资、 扩大信贷,致使物价上涨太快,带来通货膨胀隐患,于是中央政府采取紧缩政策调控,却又带来地方发展的诸多难题,如此往复,经济大起大落。
  中国经济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和这个“怪圈”相关。这告诉我们:提高经济总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只有在转型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才能实现质量提升,经济结构才能随之优化。
  寻找新一轮改革的着力点
  中国的转型不能够照搬国外的增长模式。中国是一个双重转型的国家,第一重是发展转型,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第二重是体制转型,即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跟发展转型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中国这种双重转型在全世界没有先例,所以中国在改革初期只能边探索边前进,当时流行一句话,叫“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对的,当时也只能这么做。
  当前,改革终于取得了很大进展,进入了深水区,摸不着石头了。如果河里的石头分布不均匀,摸着摸着又摸回来了,那该怎么办?这种情况下需要有顶层设计,用战略家的眼光统筹安排,从战略高度寻找新一轮改革的着力点。
  宏观调控不能替代改革
  经济如同人体,若要健康,就必须实现内在机制的完善,必要时“打针吃药”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这只能属于辅助,最重要的还是身体自身的完善。
  宏观调控好比外来力量,重要但却是辅助。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宏观调控依赖症”,这种依赖性容易产生误导:既然宏观调控这么灵,还要改革干什么?实际上,这耽误了改革。
  只有改革才能解决机制问题,若不依靠改革来健全内在机制,那么越拖到后来,代价会越大,成本会越高,难度也会越大。所以,在宏观调控问题上,应该重在微调,重在预调,一般情况要避免采用。在政府调控与市场发展的关系上,应强调“有效的政府、有效的市场”,各司其责,双管齐下。
  初次分配重在机会均等
  中国现在的收入分配改革,主要在于初次分配。初次分配强调机会均等——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差别则是市场调节的结果,即优胜劣汰。
  在初次分配当中,首先要明确农民的产权,其次要重新分配教育资源,保证城乡教育平等。
  二次分配重点应放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而非增税,但要量力而行,因为其中存在福利刚性问题——福利能多不能减,有了就不能再取消了。中国要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三次分配则要有制度配合。
  城镇化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城镇化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这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改革之一,其主要问题是农民的市民化。中国国情的城镇化等于“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三部分所组成:老城区重在改造,新城区重在发展工业园区,而“新社区”的出发点则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新社区”的建设中,需要注意五个方面的工作:注重建设的园林化;处理好垃圾回收使用、清洁生产、污染清理等循环发展问题;做好公共服务;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社区管委会,代替村委会。
  “新社区”作为城镇化的一部分,可以避免过多的人涌入老城区、新城区,达到“就地城镇化”的效果。
  城镇化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城市建设经费中的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问题。可借鉴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模式,以城市为主体,发行公共建设投资基金券,这些基金券的利息比银行存款高、比国库券高,购买之后不仅有利息,还可以在项目盈利后分红,对资金有很强的吸引力。
  另外,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房地产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问题,需要从两头入手,一方面土地招标采用“同等技术标准、质量下价格低者中标”的模式,另一方面房产不限购,而限转卖。如此一来,才能将城镇居民的居住问题彻底解决。
  国企应成为真正独立的企业
  国企改革在最近20年内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并未到尽头。
  国企改革,应让国企成为自主经营的国企,控股问题由法人治理结构决定,而后由相应的董事参加企业经营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尽量避免一家独大,形成董事会内“百家争鸣”,从而推动企业效率的提升。
  国企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企业,将会改变中国的面貌。在这个过程中,国企和民企成为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最终达成共赢。
  避开“中等收入陷阱”
  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国家,在中等收入的道路上前进时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这些国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无外乎遭遇了制度陷阱、社会危机和技术陷阱,而这些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土地问题的持久不解决和国家创新能力的突破乏力。
  对中国而言,正在进行的土地确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转型等,都表明中国完全可以避免陷入这种陷阱,这不仅包括“中等收入陷阱”,而且也包括了高收入阶段可能出现的经济停滞。
  进入新时期,最大限度地调动民间积极性,让中国掀起又一个创新和创业高潮,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支点杂志2013年11月刊)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创新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何为创新?很多人认为,创新就是生产力的提升。在我看来,创新并不是精英人群引领的事务,并不只关乎于技术专利申请或论文发表数量,甚至你的公司是否在纳斯达克上市。  在瑞典,有很多科研基金和科研院所,很多拥有高端技术的IT公司等等,但其人均GDP水平比挪威要低——挪威的科研成果并没有瑞典多;再看日本,它在科技上已经迈入高端领域,科研方面成果颇多,但其人均GDP水平
期刊
金融改革 市场化 开放  “改革先行”是中共新一届政府实施“新政”的典型特征,即通过促进改革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难题,这一特征在金融领域显得十分明显。  金融改革核心仍集中在“两率”(利率、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新一轮市场化改革之首。加快利率市场化必须在宏观金融领域做两件事:一是取消利率管制;二是放松金融(主要是银行)的市场准入,允许发展民营商业银行,使市场主体多元化。  在经济下行
期刊
民营企业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国务院多次颁布政策法规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如“非公经济36条”以及“新36条”等等。对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创始人、华佗论箭组委会首席专家严介和表示,机遇同时也意味着挑战,意味着民企未来的竞争将更激烈。  严介和被冠以“黑马富豪”、“全球华人第一狂人”称号,他创建的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前十强,他开创了中国打包重组先河,亲
期刊
“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说,改革之路从无坦途。  与30多年前“摸着石头过河”的那一轮改革相比,当前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可谓是“勇闯深水”。  在深水区,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年逾八旬的经济学家厉以宁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今年夏天到湖北调研期间,用一句话与创刊不久的《支点》杂志共勉:“从来新路新人找”。  这句话其
期刊
世界能源巨头们正在产业链上寻求新的结构转变,以瞄准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市场需求。  11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简蕙芝将开启亚洲“能源营销”之旅,中国行程涵盖北京、成都和重庆。此前9月,该国艾伯塔省省长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正积极推销该省的能源资源。  无独有偶。冲着能源,世界七大石油集团公司之一的意大利埃尼集团(ENI)董事长朱塞佩·瑞奇(Giuseppe Recchi)今年也多次来中国市场考
期刊
随着日本经济的逐步复苏,消费税税率是否上调又重新成为关注的焦点。2012年日本通过的消费税增税法案,提出了具体的日程表,到2014年4月提高到8%,2015年提高到10%。  安倍在是否实施原有的消费税增税问题上可谓进退两难,日本学术界与舆论界的观点也一分为二。最近,日本政府召集了60名社会各界代表,关于是否应该增税进行了一场公开的听证会,与会代表中近七成表示赞同增税。但是,安倍经济智囊团的几位主
期刊
当我们正沉浸在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互联网带来的幸福之时,又迎来了互联网金融的浪潮。  在信息技术催生的互联网金融时代,以电商平台、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异军突起,正在改变着商业银行的金融生态,对商业银行承载的交易媒介、支付手段等金融功能带来冲击和挑战。  商业银行如何转型创新,以应对互联网时代新的金融格局?如何实现创新思路、产品应用、营销策略?围绕这一话题,中国农业银行湖北分行副行长李
期刊
从体制变革的意义上讲,中国改革进程可大致划分为破冰期、转型期和完善期。  破冰期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提出,终结于1994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期间探索并确立了中国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1994年党的十四大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可看作是转型期,在此期间中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制度进行了全方位探索,并总结了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了未来
期刊
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宏观面而言,其风险来自于经济总量失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过两次总量失衡。第一次是1978年到1998年上半年,这个阶段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风险是需求大于供给,即短缺经济;第二次是从1998年下半年到2008年,这个阶段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风险主要是需求不足,特别是内需疲软。  而从2010年10月以后到现在,中国正在经历第三次宏观经济失衡,其主要风险比以往都要复杂
期刊
核心提示:如果美国QE退市,“多出”的美元回流美国,新兴市场资产泡沫破裂,如果准备不足,就会发生新兴市场金融危机。  每一年都有许多机会和挑战。重要的是,在每一次绝望中要看到希望,在每一次希望中也要留意风险。  2013年,是颇为诡异的一年。这一年从黄金大跌开始,黄金在2012年突破一盎司1800美元后反复向下,去年上半年最低近1200美元,跌幅超过33%。当然,“中国大妈”奋勇向前,勇敢买入,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