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树与艺术之果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antha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毅艺术简历
  李毅,国画家,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民族画院理事,安徽省国画院副院长,文化部对外艺术交流中心国韵文华书画院人物画艺委会委员,中华慈善美术家。生于江苏,现居北京。师承中国著名画家冯远、李宝峰、杜滋龄先生。进修于中国画研究院首届人物画高研班杜滋龄工作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人物画高研班,他先后数十次深入新疆甘南写生和采风,创作了大量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美术作品,得到了美术创作领域和广泛美术理论工作者的一致认同。作品多次在《美术》、《收藏》等多部专业书刊发表。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天津人美出版的《李毅国画集》集中体现了他“天质驰纵”和“笔墨双修”的长期追求,展现了他“浓丽丰腴”与“雍容典雅”的艺术面貌。就“丝路风情”的表现而言,李毅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画家的风格和传统,赋予“丝路风情”与“边塞人物”一种激情激越、浓情似火的意味与意蕴。
  在当代画家中,李毅是一位艺术取向十分明确的画家,他坚持自己的艺术观和艺术信念,守望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和精神目标,在他的作品中始终漾溢着现实生活的情致诗意和当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浪漫气息。
  多年来,李毅始终坚持在现实生活中孕育艺术灵感,撷取素材,把自己的艺术之根深深植入现实生活的丰厚沃土之中;所以,他总是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在生活的“正面”,以浓墨重彩去营造现实生活清新、和谐的氛围和欢乐、健康的生存状态,作品中回荡着不哀的欢乐旋律。
  正因为如此,他的人物画得以在“形神兼备”中,获得“气韵生动”的效果。
  显然,李毅在艺术上承继了国画大师黄胄开创的绘画风格,吸取、借鉴了当代各家冯远、杜滋龄、史国良等的写意手法和经验,并直接受到了李宝峰先生的言传身教,使他的艺术得以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上,日渐成长,日渐茁壮。
  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成功经验,都可以概括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把知、行合而为一,把自己的智慧、思考与实践、行为融于作品之中;李毅便是这样一位画家,他不求时尚、不趋闻达,在自我与现实、自我与他人、自我与时代中定位自己的艺术,他不做书斋中“闭门造车”的画家,而是自觉置身于生活的风雨晴晦之中,以自己的敏感,发现生活中的诗性,他以大量的写生记录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因为艺术的现实风格是离不开生活现实的;这正是黄胄大师留给后人的经验,也是他数十年艺术经验的总结,这些饱含着心血、汗水的经验启迪着李毅,他沿着前辈道路渐行渐远的走下去,便有了日益宽广的胸怀和视野,有了自己对生活的把握方式,他的艺术因而也越来越充实,越来越丰满。
  为此,他数年跋涉并奔波在西部边疆,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与他们同欢乐、共歌舞,用自己的笔记下了所见所闻,记下了他为之动情的场景,在时间的沉淀与积累中,李毅的写生更加鲜活,更加生动,也更富有情致。李毅笔下的写生,以简洁、洗炼的线条表现了维吾尔族、藏族和域外异族人们的习俗与风情,这数量巨大的写生、速写留下他情感的痕迹,也是他日后创作的雏形,为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同黄胄大师与其他前辈一样,李毅在写生人物画方面,强调并关注的是——“写”与“意”的并重,即在写实的基础上强调其表现性,而不是还原真实本身;在写生的基础上重视“意到笔不到”的含蓄、简约的表达;以自己的理解、认知、智慧和感受进行艺术的增删、取合,甚至夸张、变形的处理,即在真、假之间、在逻辑与非逻辑之间确定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让作品在符合艺术规律而不是客观规律中演进,使作品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也许这就是李毅的过人之处,因此,他的作品不论是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的大幅创作,如《永远的喀什噶尔》、《提孜那甫的婚礼》、《三江源头》、《草原风雪》、《鹰留与手鼓》、《天之娇》等,及田园牧歌风情式的作品《吐鲁番舞》、《天竺乐舞》、《刀郎之舞》、《丰乐图》、《载歌行》、《南疆风情图》等,都体现为一种直觉感性的把握特点,和感性生动的生命形式的提炼。
  重要的是,当这一切都诉诸笔墨语言时,李毅便天然地以流畅的节奏、隽永的韵律和酣畅的笔墨情致给主题以表达;而黄胄等前辈的经验与技法也自然为他提供了启迪,循此道路,李毅轻车熟路地深入下去,他汲取了“笔墨齐下”的用笔特点,用笔洒脱爽快,尽量保留写生时的松动与韵味,以确定和不确定之间的线条运用,产生运动感,用以表现人物的动态——策马飞奔、回旋舞姿、载歌载舞……,有时长线、短线相变,有时意到笔不到,有时又以重复线条交织,以所谓的“重复之美”去表现画面的运动感和主题的激情表达,而浓郁的色彩——大红、绿、兰与墨色的鲜明对比,烘托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作品整体的情境。
  “法无定法”,是中国画的重要法规,在继承中创新,便体现了“法无定法”的辩证关系,李毅以“法无定法”为理念,自觉跻身于“新中国画运动”,面对“语言转向”的艺术命题,他毅然选择了崭新的笔墨方式,这种笔墨是贴近现实生活的,也是十分情绪化的,更是充满激情的,而且,在表现中,虚写与实写互为补充,在虚虚实实中,产生了“笔笔生发”的感觉,惟其有了“笔笔生发”的感觉,画面中的笔墨、线条、墨色才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一扫古人笔墨的气清惨淡之状,代之以自信和热情。
  总言之,李毅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写生的心态和激情,在创作中时时回味写生时的体悟和感觉,在用笔、落墨、着色时极注意“画到生时是熟时”的法理,使一切都焕发出清新、质朴、明快的特点,主观为“第一印象”时的陌生感和冲动,因而用笔用墨磊落大方,挥洒自如,朴拙与飘逸并重,简约与繁密同一,显性与隐性互动,粗犷与精微结合,在干湿浓淡中给以发挥和表达,在以情合理中运筹,这是李毅在时间历炼中的收获和艺术心得。
  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李毅的人物画,始于对生活的感受,成于笔墨的表现,凝聚于作品之中,“苦心人,天不负”,惟其如此,必有收获,必有结果。
  这是我们对李毅艺术的期许、评价与希望。
其他文献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成立于1912年7月9日,至今已历百年。在百年的发展史中,古代文物捐赠始终贯穿其中。为铭记这些捐赠者的仁心义举,笔者根据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现有账册、档案,分类整理汇总,将他们的捐赠情况做一概述。截至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已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及外国友人捐赠古代文物约630余人次,涉及文物总量达66000余件,这些文物丰富了馆藏,充实了陈列。这种化私为公的精神在当今社会弥
期刊
中国人自古爱香,这是有文字和物证记载的历史。  今人爱香,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市场中更是鱼龙混杂,难觅真品。  2012年11月26日,首届中国沉香文化博览会暨沉香文化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开幕。爱香人有了好去处。  首届中国沉香文化博览会暨沉香文化论坛得到文化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的支持,由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承办。是以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和国家
期刊
中国古代玉器是中华灿烂文明的浓缩,无论是波涛汹涌的社会巨变时期,还是风平浪静的和平发展年代,中国古代玉器一直以她那平和的心态,目睹着世间一切。中华儿女也以超然的心态将自己的心声寄托在玉器上,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艺术家创作了许多不朽的玉器作品。然而,这些古代玉器精华收藏于各个文物部门,无法同时展示其全貌。《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将这些中国古代玉器瑰宝收在一起、集在同书,向当代世人集中展示了这些玉器的精华。汉
期刊
“两会”伊始,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王战和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张兆安即在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分组议案讨论会上提出议案,希望得到在场代表的支持。其核心观点是希望修改法律,适当放开文物市场,地方文保单位可转让部分文物,适当允许民间收藏和买卖。此言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一度登上人民网舆情监测“两会人大代表热榜”的前五名。  文物买卖不能“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王战说自己是搞经济的,他观察到越穷的地方
期刊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于黄金的投资与收藏。目前在纸黄金、金币、金条、金首饰、黄金期货等众多的黄金投资项目中,收藏金即黄金艺术品开始备受人们的青睐。  黄金艺术品是以黄金为载体、经高超的传统技艺加工制作而成。由于黄金艺术品载体为黄金这种特殊商品,因此人们过多关注她的货币价值,从而忽略了她无与伦比艺术价值。黄金长期以来受官府掌控,民间百姓极少见,更谈不上
期刊
中国人自古对玉情有独钟,赋之深厚,使之绵延几千年经久不衰。这种极端的爱玉情结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  在研究中国古玉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战国和汉代的玉器。如果说史前玉器在治玉工艺上还显粗糙,纹饰造型较为抽象神秘;商周玉器多显小巧而程式化,大件器型不多的话,那么战国玉器随着铁质铊具代替青铜铊具,治玉工具逐渐改进,玉器制作开始走向变革,造型、纹饰渐为丰富、活泼,直
期刊
缘起于美国次级房贷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不断蔓延,中国内地房地产业在政府先严后松的监管下,依然有人不慎失足落水。  2008年2月,位于北京广安门内大街南侧的盖了近十年的“东华金座”曝出骗贷丑闻,从而揭开了京城第一烂尾楼的盖头,也拉下了谢根荣的神秘面纱。这位红极一时的地产商名列2003年《新财富》杂志“中国400富人榜”第163名,三度跻身胡润百富榜——2005年初入榜时,个人资产达7亿元。  北京市第
期刊
曹氏是东汉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市)的一大家族,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曹操生于这个家族。东汉谯郡曹氏家族中始见于史书者是曹节,但仅是“素以仁厚称”(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并无显赫地位。  曹氏家族的发迹,是从曹腾开始的。曹腾是曹节的四子,字季兴,以宦者入宫。“安帝时,除黄门从官。顺帝在东宫,邓太后以腾年少谨厚,使侍皇太子书,特见亲爱。及帝即位,腾为小黄门,迁中常侍。桓帝得立,腾
期刊
2012年6月22日,《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精选瓷器148件套,内容分两大板块:明清外销瓷器和英国收藏的中国精品瓷器。  明清外销瓷器是该展览的主要部分,我们通过104件套展品,分别讲述明代早期外销瓷、西方在中国的订制瓷器,清代中期欧洲本地仿制的瓷器、欧洲再装饰的瓷器以及欧洲瓷器上的“中国风”等内容,意在涵盖中国外销瓷和西方制
期刊
汉代帝王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力量,使其拥有上乘的玉器。汉代帝王使用玉器的概貌可以从史料记载、大量遗址和陵墓出土的玉器实物窥其概貌。特别是河北两汉中山王墓群、广州南越王墓和徐州楚王墓群等大量诸侯王墓出土的众多玉器,绝大多数均由和田白玉或青白玉制成,虽然深埋地下二千多年,但几乎没有受浸,宛若新成。远远超越此前今人对汉代帝王玉器的认识。简略地说,汉代帝王用玉包括四个方面。  祭祀用玉  以玉事天地、诸神、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