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将带动高等教育的水平不断地得以提升,现代人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开放。对于传统的历史问题,大家都有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给学生的历史学习带来诸多挑战。而现在的观念与公众眼中历史的是非观究竟有什么不同?各種观念之间是否存在矛盾?这些成了大家都需要去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历史教育与公众历史观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希望能够给大家更多更好的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历史教育;公众历史;历史观;相关关系
一、历史教育和公众历史观的基本概念
(一)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要教授给学生基本的知性和德性。前者是通过教授给学生最基本的历史知识来让他们今后学会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因此老师必须将历史知识系统而又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后者就要求在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从全局对深刻的内在逻辑性进行把握,以便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进行安身立命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崇尚“真善美”,这正是历史教育中所体现的价值观。
(二)公众历史观
首先,历史观正是我们处理问题和看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基准。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来看待问题,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类思想和言论,每个学生都在进行不断地选择和鉴别。而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历史观一旦形成,那么将很难改变一个人固有的错误。而公众的历史观指的是在漫长的时光里,人们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的讨论和议论,这里面当然也少不了与其他国家历史的对比。
二、历史教育与公众历史观之间的关系
(一)帮助学生认识到公众历史观的重要性
历史教育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公众历史观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历史教育的过程中要学会去除“历史无用论”,让学生在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学会更好地去生活,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当前,很多人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在追求物质和财富的增长,甚至认为历史知识和历史教育不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历史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发掘出历史学习中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历史学习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很多学生通过老师的历史教育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在养成属于自己的价值准则的基础上形成了良好的人格和正确的历史观。
《旧唐书·魏征列传》里载了太宗李世民一段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很经典的阐述并佐证了上面的言论。以史为镜,上可知国家兴亡的原因,下可指引自己行事做人的方向。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我们在社会中生存,注定要面对种种问题,在面对失败时,在面对诱惑时,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有时候作为个人,我们可能会迷茫,会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不妨去翻翻史书,看看先人的做法,或者走出去听听朋友的建议,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给自己以定位,以指引,才能明确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向,才能界定好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
正如诸多名人所言:“哲学的存在是我们形成世界观和其他思想方法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在通过老师正确的历史教育之后,才能够掌握合适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才能够在这之后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才会明确民众以及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而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
《荀子·哀公》里孔子与鲁哀公论述过君与民的关系,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正因以史为鉴,上面提到的太宗李世民和与谏臣魏征论治国之道时也常常引用这舟与水之说,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诚然,民众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民众的力量,便如轮毂,带动历史滚滚向前发展。就近代史而言,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许许多多侵略与反侵略、奴役与反奴役、压迫与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刻录了百余年来为民请命,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可歌可泣英雄人物,也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这些,都足以鼓舞学生,使其热血沸腾,也足以坚定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珍惜如今幸福生活的信念。反观历史,对比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换来的太平盛世安稳生活,学生不难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不难不铭记革命先烈的伟大付出。
(三)引导学生明确自身条件,确立属于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正如上文中所说,历史教育能够帮助公众形成正确的公众历史观。而历史教育在帮助公众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的过程中,也正是可以指导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当然也能够指挥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来更好地确立属于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例如,高考就是目前中国教育的重要指挥棒,也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这种当前整体的体制乃至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状况不仅仅使得当前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而有些学生看似条件很好,但是其自身的知识基础、家庭环境和学校的教育已经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这时,老师可以通过历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适当的时候摒弃抛弃包括“好高骛远”和“一蹶不振”等不恰当的态度,并在之后从实际生存环境出发,真正做到以情感人。这其实也是历史教育在形成公众历史观的过程中时,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四)历史教育有助于去除无用的公众历史观
历史教育的本身也有有利于帮助我们去除无用的历史观。学生可以在学习之前的历史教训之后更好地进行生活。例如,现代人过于注重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和沉迷于享受,甚至认为历史的学习丝毫不存在价值。这些错误的公众历史观正是可以通过历史教育来改善的。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可以增加学习历史的热情,最终以自己的价值观去感化学生,形成正确的公众历史观。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经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话说得何其透辟又何其超脱。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异,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异曲同工,《增广贤文》里也有一句“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这两句名言贤语,总结了古人对财富的认识,也旨在教育后人,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而要做金钱的主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多奉献少索取。纵观历史,直视现今,所有被人民铭记的人,无一不是对民族对社会对人民有付出有奉献的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通过历史教育,通过历史中圣人先贤的影响,才能明确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形成有价值的公众历史观。
综上所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历史教育一直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只有在明确历史教育和公众历史观的概念的基础上,一方面认识到形成正确历史观的作用,另外一方面认识到历史教育与公众历史观之间的关系,才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
[1]徐兆仁.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3):125-129
[2]王德宁.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意识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2(6):137-142
[3]刘琼.以历史教科书为载体培养初中学牛历史意识[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3):89-93.
关键词:历史教育;公众历史;历史观;相关关系
一、历史教育和公众历史观的基本概念
(一)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要教授给学生基本的知性和德性。前者是通过教授给学生最基本的历史知识来让他们今后学会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因此老师必须将历史知识系统而又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后者就要求在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尤其要从全局对深刻的内在逻辑性进行把握,以便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进行安身立命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崇尚“真善美”,这正是历史教育中所体现的价值观。
(二)公众历史观
首先,历史观正是我们处理问题和看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基准。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来看待问题,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类思想和言论,每个学生都在进行不断地选择和鉴别。而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历史观一旦形成,那么将很难改变一个人固有的错误。而公众的历史观指的是在漫长的时光里,人们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的讨论和议论,这里面当然也少不了与其他国家历史的对比。
二、历史教育与公众历史观之间的关系
(一)帮助学生认识到公众历史观的重要性
历史教育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公众历史观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历史教育的过程中要学会去除“历史无用论”,让学生在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学会更好地去生活,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当前,很多人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在追求物质和财富的增长,甚至认为历史知识和历史教育不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历史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发掘出历史学习中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历史学习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很多学生通过老师的历史教育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进而在养成属于自己的价值准则的基础上形成了良好的人格和正确的历史观。
《旧唐书·魏征列传》里载了太宗李世民一段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很经典的阐述并佐证了上面的言论。以史为镜,上可知国家兴亡的原因,下可指引自己行事做人的方向。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我们在社会中生存,注定要面对种种问题,在面对失败时,在面对诱惑时,在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有时候作为个人,我们可能会迷茫,会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不妨去翻翻史书,看看先人的做法,或者走出去听听朋友的建议,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给自己以定位,以指引,才能明确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向,才能界定好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
正如诸多名人所言:“哲学的存在是我们形成世界观和其他思想方法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在通过老师正确的历史教育之后,才能够掌握合适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才能够在这之后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才会明确民众以及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而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
《荀子·哀公》里孔子与鲁哀公论述过君与民的关系,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正因以史为鉴,上面提到的太宗李世民和与谏臣魏征论治国之道时也常常引用这舟与水之说,见《贞观政要·论政体》。诚然,民众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民众的力量,便如轮毂,带动历史滚滚向前发展。就近代史而言,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许许多多侵略与反侵略、奴役与反奴役、压迫与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刻录了百余年来为民请命,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可歌可泣英雄人物,也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这些,都足以鼓舞学生,使其热血沸腾,也足以坚定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珍惜如今幸福生活的信念。反观历史,对比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换来的太平盛世安稳生活,学生不难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不难不铭记革命先烈的伟大付出。
(三)引导学生明确自身条件,确立属于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正如上文中所说,历史教育能够帮助公众形成正确的公众历史观。而历史教育在帮助公众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的过程中,也正是可以指导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当然也能够指挥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来更好地确立属于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例如,高考就是目前中国教育的重要指挥棒,也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这种当前整体的体制乃至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状况不仅仅使得当前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而有些学生看似条件很好,但是其自身的知识基础、家庭环境和学校的教育已经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这时,老师可以通过历史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适当的时候摒弃抛弃包括“好高骛远”和“一蹶不振”等不恰当的态度,并在之后从实际生存环境出发,真正做到以情感人。这其实也是历史教育在形成公众历史观的过程中时,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四)历史教育有助于去除无用的公众历史观
历史教育的本身也有有利于帮助我们去除无用的历史观。学生可以在学习之前的历史教训之后更好地进行生活。例如,现代人过于注重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和沉迷于享受,甚至认为历史的学习丝毫不存在价值。这些错误的公众历史观正是可以通过历史教育来改善的。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可以增加学习历史的热情,最终以自己的价值观去感化学生,形成正确的公众历史观。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经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话说得何其透辟又何其超脱。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异,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异曲同工,《增广贤文》里也有一句“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这两句名言贤语,总结了古人对财富的认识,也旨在教育后人,不要做金钱的奴隶,而要做金钱的主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多奉献少索取。纵观历史,直视现今,所有被人民铭记的人,无一不是对民族对社会对人民有付出有奉献的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通过历史教育,通过历史中圣人先贤的影响,才能明确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形成有价值的公众历史观。
综上所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历史教育一直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只有在明确历史教育和公众历史观的概念的基础上,一方面认识到形成正确历史观的作用,另外一方面认识到历史教育与公众历史观之间的关系,才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
[1]徐兆仁.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3):125-129
[2]王德宁.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意识的培养[J].现代阅读,2012(6):137-142
[3]刘琼.以历史教科书为载体培养初中学牛历史意识[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3):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