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9年前来欧洲的第一站就是阿姆斯特丹。从荷兰皇家航空那汪湖蓝色仿佛色谱盘里那样标准的大鸟里落下来后,再从中央火车站夹杂在艺人和旅人中一头就扎到了欧洲中心的空气里。
住在从火车站往市中心方向走的第一座大楼维多利亚酒店,晚上我关了灯往对面望去,闪闪烁烁一片莺歌艳舞,我坐在宽大的窗框上,在速写本上勾勒着对岸的灯火,心中播放的是英国歌手David Sylvian的Forbidden Colours。醒在欧洲的清晨,掀开窗帘,有点雾,街上晃动着像似荒木影像里的女子。沿着丹姆大道,往Damrak皇宫的方向走去,穿过清晨的大街竟然空彻,有轨电车轰隆隆地从身边穿过,想起在六十年代,丹姆广场曾是汇集了全欧洲嬉皮的广场,穿过排门板半垂的商业街,人物开始慢慢显影了出来,不时迎来潇洒的微笑,走在异国的大街上,忘了你也忘了我。
顺着光线的指引,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蜿蜒的运河,只见两边都是窄长瘦高的典型荷兰楼房,多像我们复兴公园后门,淮海路雁荡路上的那一排房子啊!十七世纪黄金时代所建立的运河,被阿姆斯特丹市民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扇扇镂空半截网眼窗帘,让人忍不住偷窥。街上恍惚的自行车前后穿梭而过,太阳不知道啥时候露了出来,这时整个城市在光影斑驳中宛如船儿一般晃动了起来。我掏出包中的小速写本坐在了长凳上写生,竟没有一个人围观,和小时候在复兴公园里三层外三层的“待遇”天壤之别,对从上海来的我来说,很难想象这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
来到了艺术气息浓厚又低调的西区佐丹(Jordaan),这里布满了小手艺匠铺子和个性的小店,只见人们把自行车往鲜花开满的运河的栏杆上一靠,然后在长凳上望各自的野眼。游客看热闹,学生做作业,慵懒地孵着太阳野餐。搁一本书,倒也不常看,树的影子斜斜地落在书上,高大的自行车从身边跃过,老式自行车把西服男的背托得直直的,自信在风中出鞘,匆匆太匆匆,而他们却不是过客,只有那鲜橙色的出租自行车上的人们才是。当我想当然地走在人行道中间的时候,后面却不时传来串串叮铃铃,原来在这里自行车和行人共享同一条道,行人的地位在这里是第一的,然后才是自行车,汽车。步行是感觉与触摸这座精致又亲和的城市的最好方式,顺着运河走就可以了。玩零距离欣赏与迷失的游戏,看那高挑的长袜在骑车的风中翻飞,完成了整体的流畅,让偶尔的露白也显得不那么突兀。那边厢,又好似霍伯的窗口人物临窗而站,在王子运河看那警察的摩托艇和载满游客的大船擦身而过,还有那无数住在船上的人家,纷乱中又布有章法的花花草草,空间的运用典雅又生动。
运河边,不时见到红窗口通体透亮,生意红火,狭窄的街道中、小巷里充斥着五味纷杂的味道。气味,喧嚣和沉静就在一个拐弯之内转变,随时会闯进居民区,还有那些对游客早已见怪不怪的居民,天气好出太阳的话,全都坐在了自家室外的长凳上。通常在房屋的门口,窗下都摆有一条自家的长凳,考究一点的,就像复兴公园里的那种,风吹日晒的,主人们在那里或看书,或和我一样地看人。在居民酒(网)吧里,时尚精英和流浪汉同在一个空间中自得其乐,享受老板一样的服务,到处都是横七竖八奇形怪状的脚踏车,从那些小弄堂里穿进穿出,再见又是那种心动的感觉,即使你根据地图定好了要走的路线,也随时会被弄堂里迷宫般的吸引而迷失。由于大部分居民都会讲英文,警察很友善,不用怕迷路,只要问火车站的方向,很容易就找到回家的路,
艺术爱好者可不能错过在博物馆广场,博物馆区(Museumplein),国家博物院(Rijksmuseum)的隔壁那座清灰色的现代建筑梵高美术馆(Van Gogh Museum),这些建筑物彼此之间都是步行距离。
都说欧洲要两个人一起游才精彩,因为那些感动有人能够抓住分享,如果你一个人在路上,那么荷兰是个很适合自助游的国家,租一辆脚踏车在弹硌路上哒哒哒,穿弄堂,或者跳上有轨电车,你立刻就是城市的主人。走累了就在运河边墨绿色的公共长凳上坐坐,想想心思,听听IPOD里《旅行的意义》,咬一口三明治,演场一个人的MTV,
在这个地势平坦的国家你可以为你的单车买张票,一起搭火车深入荷兰,荷兰是一个适合喜欢舒适安逸的人旅行的国家,没有什么大风景,小情调和市民生活以及宽容多样的色彩加上还有厚厚的历史铺垫,也就是所谓的小资。这个在海上的国家就好似维米尔的画一样,流露着舒适气息和些许甜美。这里的城镇密集,所有的城镇基本上都有火车可以直达,在密度较高的西荷兰,车程每10到20分钟就有一个城市,在这里的火车就好像上海的地铁或者轻轨那样便捷,火车站都在市中心。
除了性、大麻,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还有更多,平等博爱一直是这个城市的主调。这个单车的王国,反叛,满不在乎,人人平等是这座城市的气质。在这个已经开放到极至的地方,大家各看各的,各干各的,平民才是这座城市的主流和主人,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主流。世界各地来的流动嬉皮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风景,优雅与粗野并存,和同是水城的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这里没有那样多如织的游人,在这个北方的威尼斯你能看到更多寻常人家的生活。
住在从火车站往市中心方向走的第一座大楼维多利亚酒店,晚上我关了灯往对面望去,闪闪烁烁一片莺歌艳舞,我坐在宽大的窗框上,在速写本上勾勒着对岸的灯火,心中播放的是英国歌手David Sylvian的Forbidden Colours。醒在欧洲的清晨,掀开窗帘,有点雾,街上晃动着像似荒木影像里的女子。沿着丹姆大道,往Damrak皇宫的方向走去,穿过清晨的大街竟然空彻,有轨电车轰隆隆地从身边穿过,想起在六十年代,丹姆广场曾是汇集了全欧洲嬉皮的广场,穿过排门板半垂的商业街,人物开始慢慢显影了出来,不时迎来潇洒的微笑,走在异国的大街上,忘了你也忘了我。
顺着光线的指引,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蜿蜒的运河,只见两边都是窄长瘦高的典型荷兰楼房,多像我们复兴公园后门,淮海路雁荡路上的那一排房子啊!十七世纪黄金时代所建立的运河,被阿姆斯特丹市民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那扇扇镂空半截网眼窗帘,让人忍不住偷窥。街上恍惚的自行车前后穿梭而过,太阳不知道啥时候露了出来,这时整个城市在光影斑驳中宛如船儿一般晃动了起来。我掏出包中的小速写本坐在了长凳上写生,竟没有一个人围观,和小时候在复兴公园里三层外三层的“待遇”天壤之别,对从上海来的我来说,很难想象这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
来到了艺术气息浓厚又低调的西区佐丹(Jordaan),这里布满了小手艺匠铺子和个性的小店,只见人们把自行车往鲜花开满的运河的栏杆上一靠,然后在长凳上望各自的野眼。游客看热闹,学生做作业,慵懒地孵着太阳野餐。搁一本书,倒也不常看,树的影子斜斜地落在书上,高大的自行车从身边跃过,老式自行车把西服男的背托得直直的,自信在风中出鞘,匆匆太匆匆,而他们却不是过客,只有那鲜橙色的出租自行车上的人们才是。当我想当然地走在人行道中间的时候,后面却不时传来串串叮铃铃,原来在这里自行车和行人共享同一条道,行人的地位在这里是第一的,然后才是自行车,汽车。步行是感觉与触摸这座精致又亲和的城市的最好方式,顺着运河走就可以了。玩零距离欣赏与迷失的游戏,看那高挑的长袜在骑车的风中翻飞,完成了整体的流畅,让偶尔的露白也显得不那么突兀。那边厢,又好似霍伯的窗口人物临窗而站,在王子运河看那警察的摩托艇和载满游客的大船擦身而过,还有那无数住在船上的人家,纷乱中又布有章法的花花草草,空间的运用典雅又生动。
运河边,不时见到红窗口通体透亮,生意红火,狭窄的街道中、小巷里充斥着五味纷杂的味道。气味,喧嚣和沉静就在一个拐弯之内转变,随时会闯进居民区,还有那些对游客早已见怪不怪的居民,天气好出太阳的话,全都坐在了自家室外的长凳上。通常在房屋的门口,窗下都摆有一条自家的长凳,考究一点的,就像复兴公园里的那种,风吹日晒的,主人们在那里或看书,或和我一样地看人。在居民酒(网)吧里,时尚精英和流浪汉同在一个空间中自得其乐,享受老板一样的服务,到处都是横七竖八奇形怪状的脚踏车,从那些小弄堂里穿进穿出,再见又是那种心动的感觉,即使你根据地图定好了要走的路线,也随时会被弄堂里迷宫般的吸引而迷失。由于大部分居民都会讲英文,警察很友善,不用怕迷路,只要问火车站的方向,很容易就找到回家的路,
艺术爱好者可不能错过在博物馆广场,博物馆区(Museumplein),国家博物院(Rijksmuseum)的隔壁那座清灰色的现代建筑梵高美术馆(Van Gogh Museum),这些建筑物彼此之间都是步行距离。
都说欧洲要两个人一起游才精彩,因为那些感动有人能够抓住分享,如果你一个人在路上,那么荷兰是个很适合自助游的国家,租一辆脚踏车在弹硌路上哒哒哒,穿弄堂,或者跳上有轨电车,你立刻就是城市的主人。走累了就在运河边墨绿色的公共长凳上坐坐,想想心思,听听IPOD里《旅行的意义》,咬一口三明治,演场一个人的MTV,
在这个地势平坦的国家你可以为你的单车买张票,一起搭火车深入荷兰,荷兰是一个适合喜欢舒适安逸的人旅行的国家,没有什么大风景,小情调和市民生活以及宽容多样的色彩加上还有厚厚的历史铺垫,也就是所谓的小资。这个在海上的国家就好似维米尔的画一样,流露着舒适气息和些许甜美。这里的城镇密集,所有的城镇基本上都有火车可以直达,在密度较高的西荷兰,车程每10到20分钟就有一个城市,在这里的火车就好像上海的地铁或者轻轨那样便捷,火车站都在市中心。
除了性、大麻,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还有更多,平等博爱一直是这个城市的主调。这个单车的王国,反叛,满不在乎,人人平等是这座城市的气质。在这个已经开放到极至的地方,大家各看各的,各干各的,平民才是这座城市的主流和主人,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主流。世界各地来的流动嬉皮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风景,优雅与粗野并存,和同是水城的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这里没有那样多如织的游人,在这个北方的威尼斯你能看到更多寻常人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