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语文教学“活”起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b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师生合作的课堂上,知识是海洋,问题就是浪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问题汇聚成或波澜壮阔或风轻云淡的妖娆风光。扬帆远航的学子在浪遏飞舟时领略着知识的魅力,激发起对知识的渴求。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思维不活跃,这是因为学生平时仅抄抄写写,忽略了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他们的思维潜力没有被挖掘,真验证了那句话“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及时改变现状,让学生乐于表达。同时,教师也应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自身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们有时唱独角戏,只顾自己的见解;有时囿于教科书,没有顾及学生的所思所想;有时问题单调,造成学生学习无兴趣,觉得枯燥无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思维的主要方式。我国教育家历来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早在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循循然善诱人”。现代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技巧,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问题的设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设疑,就是针对某一学习内容,设计相关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它能推进课堂进程,完成学习目标。然而,要达成预期的课堂效果,教师设疑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意识。
  
  一、“问”出主干,体现高度意识
  
   课堂如文章,教师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精心设计能够担负整节课任务的主干性问题,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是说,本节课要通过哪几个主要问题才能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这是设疑的出发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在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就可以这样依次设问:百草园的生活怎样?三味书屋的生活如何?二者在作者看来有无异同?这三个支架性问题构成本节课思路清晰的探究结构,最后水到渠成地推进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有对童年生活的怀恋、喜爱,亦有对旧式教育的不满,从而集中并有力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设问,对课堂有着成竹在胸的宏观把握,对于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而言,事实上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问”出层次,体现深度意识
  
   《文心雕龙》有言:“文似看山不喜平。”文本探究的过程亦是如此。如果设计的问题流于平面化,那么整节课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对学习文本的挖掘势必流于肤浅。设计问题注重层递性,体现探究的步步深入,这是深入解读文本的必需,更是有效落实新课标的必需。如探究《皇帝的新装》一文,围绕中心词“骗”设计问题:是谁骗了皇帝?皇帝为什么受骗?我们怎么做才不会被骗?最后探究出“私利之心才是受骗之源”的生活感悟。层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由文本到现实,由文学形象到自我释放,既体现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又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体现了教育的本质。
  
  三、“问”出延展,体现广度意识
  
  文本探究既可以纵向延展至生活层面,也可以横向延展至有可比性的其他文本,而后者恰恰是广度意识的体现。如,品味《背影》一文的构思之妙时,可设问:文本选取最能表现情感的艺术视角——背影体现亲情,那么你了解哪些表现亲情的诗文?它们分别从怎样的视角来构思?学生可比较学过的诗歌《游子吟》、散文《散步》等,反思小结:既可以用人物肖像的某一部分,又可以用某一场景为视角体现亲情。对这种同类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设问,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写作特色的认识,而且可以大大丰富學生的写作视角,使文本探究言在此而意不仅于此,延展课堂探究和学生思维的广度。
  
  四、“问”出个性,张扬探究的自由度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价值倾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对文本的探究亦会呈现“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因而,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要具备保护并张扬学生的解读个性,继而挖掘其创新潜能的意识。如,探究《羚羊木雕》一文,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万芳,或者“我”,或者父母,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以此展现学生做人做事的个性,激发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的热情。这种尊重并张扬个性的设问,既利于学生创新灵感的不断涌现,又是建立民主、自由、和谐的现代师生关系的必需。当然,教师设疑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些,可能还包括文本的特色、学生特点等方面。但归根结底,教师设疑要本着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语言简洁明了,问题富于针对性。最忌不着边际的琐问,不仅有违新课标的理念,更为严重的是,人为地造成学生思维的芜杂,有碍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使学生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评价,鼓励这种探索精神,使之有一种成就感。
  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总之,好的提问,犹如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波澜迭起。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和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三自主"俱乐部教学背景下的岭南师范学院武术散打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作出相关策略,旨在为各
定积分是微积分中的重要内容,新一輪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把简单的定积分放到高中数学中,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了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有关的知识和思想,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应用.本文旨在几个方面粗浅地谈谈定积分的应用,以此来说明定积分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
众所周知,英语写作是英语综合知识水平的一种体现,它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又要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及书写能力。由于多数同学基本功不扎实,在写作文时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例如,文体不符、词汇误用、句子单一等等,使得作文的得分较低,影响了英语总成绩。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并且在辅导学生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加强三个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拓展迁移正好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平台。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思路和答案多元化,既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教学中如何进行拓展迁移呢?    一、反弹琵琶式    反弹琵琶就是打破传统思维
霍华德加德纳是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导人们从多个层面认识智能的结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不同程度地拥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
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和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所以课程改革的实质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根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基础原则,我市已经摸索出了几种优化的课堂教育模式,从“高效课堂模式”到“导学式课堂模式”到如今的“152010模式”,无不都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更好地学会自学。  一、“15
题目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图1为"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律示意图",读图可知城市化速度最快和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阶段分别是A.1、2 B.2、3C.2、4 D.3、4解析
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0.6℃,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上升尤为明显(如图1所示)。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它对世界和我国的生态
知识停留于书面认知,能力则重在活学活用,但知识与能力相辅相成应是大家的共识,只不过知能转化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对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最有可能转化为能力,这涉及到对知识与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切认知活动中,智力因素是认知活动的执行者,而非智力因素则是认知活动的调节者和推动者,起着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等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没有非智力因素,如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参与,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所以,非智力因素在人的个性成长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一、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    学习动机是个体发动或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朝向一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