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拓展迁移正好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平台。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思路和答案多元化,既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教学中如何进行拓展迁移呢?
一、反弹琵琶式
反弹琵琶就是打破传统思维,反向立意,允许学生发表另类观点。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是一个地位卑微、逆来顺受、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他让人可笑,又让人可悲。换一个角度思考,范进有没有闪光之处,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呢?这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学生就会得出范进有毅力、有决心、执著专注、持之以恒、不怕打击、不畏艰难等答案。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某个人物或审视某个问题,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探究质疑、理解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放飞思绪式
在课终时,巧妙地利用语文内容中的“空白”之处,诱发学生的想象,纵向延伸,补充完善课文内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当《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后,小弗郎士下课后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举动呢?《紫藤萝瀑布》文末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加快脚步去干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时空任我行,思绪驰骋天宇,因为想象,所以精彩;因为精彩,所以快乐。想象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增强了主体意识。
三、比较异同式
将教学内容中意义相近或相异的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如,学了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就可以和他的另外一篇作品《小石潭记》相比较,体会两篇作品有何相同之处,各有何侧重。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和当代作家阎连科的《父亲》比较阅读,两位父亲性格上的迥异并没有遮盖住两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让学生感悟到父爱的伟大。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自陈心曲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即将结束时,让学生谈谈是否有和课文中同样或类似的体验和感受,谈谈有何收获或看法,这就是自陈心曲。如,《哨子》一文中谈到许多人为了哨子付出太高的代价。教学即将结束时,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你也有过为“哨子”付出代价的事情吗?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反映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主题。教学时,可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言为心声,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出谋划策式
人有喜怒哀乐的情感、酸甜苦辣的经历。在人生道路上避免不了急流险滩、杂草荆棘,让学生为作品中的人物想辦法、出主意,从而轻松应对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摆脱困境,走出人生的漩涡。某类动物或自然景观即将面临灾难性的打击,请学生为它们提供一把遮风挡雨的伞。《藤野先生》中作者在仙台医专看电影时听到所谓“爱国青年”的拍掌欢呼,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挫伤。教学时,请学生为鲁迅先生献计献策,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有伤民族感情的尴尬事情发生。通过出谋划策,学生和课文面对面交流,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和参与社会的意识。
六、改头换面式
1.撰写病历。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灵魂扭曲、人格不健全的人物形象。如,范进、孔乙己、菲利浦夫妇、奥楚蔑洛夫等。从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药方等方面为他们把脉诊病。
2.填写审案报告。学生设立虚拟法庭,过把法官瘾。原告、被告、案由、审案经过、结案评述构成一份审案报告。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郑屠强抢民女等可成为案件的主角。
3.整理人物档案。从姓名、年龄、职业、身体状况、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着手达到对文章的解读。
除此之外,还可以以书信、剧本、墓志铭等形式,将文言文改写为白话故事,将通讯改为消息等形式进行拓展迁移。变换形式阅读文章,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七、喜闻乐见式
1.以乐配文。根据文章意境、情感、主题让学生配上相同或相似旋律的音乐,用听觉艺术阐释,解读文章,增强感染力。
2.以歌颂情。即用歌声抒发情感。如学完魏巍的《我的老师》后,就可以让学生演唱有关歌颂教师的歌曲。
3.以画表意。通过绘画的形式描述作品的某一个景致或某一段情节。不必考虑是否有绘画基础,只要以心来画即可。
另外还可以采用相声、小品、舞蹈、辩论等形式展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灵活处理教材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反弹琵琶式
反弹琵琶就是打破传统思维,反向立意,允许学生发表另类观点。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是一个地位卑微、逆来顺受、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他让人可笑,又让人可悲。换一个角度思考,范进有没有闪光之处,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呢?这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激起阵阵涟漪。学生就会得出范进有毅力、有决心、执著专注、持之以恒、不怕打击、不畏艰难等答案。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某个人物或审视某个问题,是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探究质疑、理解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放飞思绪式
在课终时,巧妙地利用语文内容中的“空白”之处,诱发学生的想象,纵向延伸,补充完善课文内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当《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后,小弗郎士下课后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和举动呢?《紫藤萝瀑布》文末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加快脚步去干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时空任我行,思绪驰骋天宇,因为想象,所以精彩;因为精彩,所以快乐。想象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增强了主体意识。
三、比较异同式
将教学内容中意义相近或相异的内容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如,学了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就可以和他的另外一篇作品《小石潭记》相比较,体会两篇作品有何相同之处,各有何侧重。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和当代作家阎连科的《父亲》比较阅读,两位父亲性格上的迥异并没有遮盖住两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让学生感悟到父爱的伟大。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自陈心曲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即将结束时,让学生谈谈是否有和课文中同样或类似的体验和感受,谈谈有何收获或看法,这就是自陈心曲。如,《哨子》一文中谈到许多人为了哨子付出太高的代价。教学即将结束时,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你也有过为“哨子”付出代价的事情吗?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反映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主题。教学时,可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言为心声,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出谋划策式
人有喜怒哀乐的情感、酸甜苦辣的经历。在人生道路上避免不了急流险滩、杂草荆棘,让学生为作品中的人物想辦法、出主意,从而轻松应对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摆脱困境,走出人生的漩涡。某类动物或自然景观即将面临灾难性的打击,请学生为它们提供一把遮风挡雨的伞。《藤野先生》中作者在仙台医专看电影时听到所谓“爱国青年”的拍掌欢呼,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挫伤。教学时,请学生为鲁迅先生献计献策,应该怎样避免这种有伤民族感情的尴尬事情发生。通过出谋划策,学生和课文面对面交流,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和参与社会的意识。
六、改头换面式
1.撰写病历。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灵魂扭曲、人格不健全的人物形象。如,范进、孔乙己、菲利浦夫妇、奥楚蔑洛夫等。从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药方等方面为他们把脉诊病。
2.填写审案报告。学生设立虚拟法庭,过把法官瘾。原告、被告、案由、审案经过、结案评述构成一份审案报告。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郑屠强抢民女等可成为案件的主角。
3.整理人物档案。从姓名、年龄、职业、身体状况、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着手达到对文章的解读。
除此之外,还可以以书信、剧本、墓志铭等形式,将文言文改写为白话故事,将通讯改为消息等形式进行拓展迁移。变换形式阅读文章,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七、喜闻乐见式
1.以乐配文。根据文章意境、情感、主题让学生配上相同或相似旋律的音乐,用听觉艺术阐释,解读文章,增强感染力。
2.以歌颂情。即用歌声抒发情感。如学完魏巍的《我的老师》后,就可以让学生演唱有关歌颂教师的歌曲。
3.以画表意。通过绘画的形式描述作品的某一个景致或某一段情节。不必考虑是否有绘画基础,只要以心来画即可。
另外还可以采用相声、小品、舞蹈、辩论等形式展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灵活处理教材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