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阳光灿烂的金秋时节,一套10本36种著作的《走向世界丛书(修订本)》(岳麓书社2008年10月版),亮堂问世,淡妆出彩,向中国改革开放30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钟叔河编选的《走向世界丛书》,第一本于1980年8月出版, 1986年2月印成的最后一本。出版一部未完成(原计划100种著作)的大书,在湘版书史乃至中国出版史、图书史上,都是大写一笔重彩。上个世纪80年代,《走向世界丛书》先后以单行本、多集本的形式,紧随钟氏工作单位变换,辗转湖南人民出版社、岳麓书社两家,后在岳麓书社一次性地出版36种著作10本,赢得广大读者和不少专家赞誉。钱锺书、萧乾、李一氓、陈原、 范用等先生纷纷褒以嘉词为之颂传。
《走向世界丛书》中所选著作,均系晚清时代到过欧美、日本的中国使节、参赞、知识分子一类人士所著述,多为旅外游记、日记、随感与杂录。他们在离家万里之遥的地方,写那里宪政法律、社会文化、思想教育、人文风情,总想能为日益衰败的故国,找到堪称现代新颖的良方。其中的所见、所闻、所知和所感,大多不经遮掩尽情书写,经过了一番仔细观察与认真反思。遗憾的是,他们的忧乐情怀,并不为当时国人重视。当时的朝廷,除了会危坐高处奢望富裕强大外,就只会认认真真战战兢兢地割地赔款了,哪有心思理会什么西体中用、资本主义。不把这些所谓假洋鬼子所写的西方神话,视为异端邪说,已是大大开恩了。
翻读《走向世界丛书》,其中多有西方常见、中国罕有的趣事,也有我们今天当重新认识的历史真实。诸如张德彝在日记中写到,伦敦的一个马车夫因为鞭打自己的马过多,被罚款并且监禁一个月;李圭在《环游地球新录》中,饶有趣味地说明地球是圆的,彻底毁灭了中国“天朝上国”的长梦。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法期间写的《伦敦与巴黎日记》,所感受到的法治意识,在今日依然有很好的明镜意义。过去中国的学者对蒲安臣出使一事,多作否定与批判,一致认为清廷任命一位外国人为外交使节是“引狼入室”,而1868年志刚巡回各国递交国书所作《初使泰西记》中,全录了蒲安臣在条约草案后“写呈总理衙门”的八条注释,把蒲安臣维护中国利益、执行清国意图的事实,作了最好的、最有力的说明。
在当时中国,《走向世界丛书》中的思想是新鲜的,而在今天,其仍有强烈的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1847年容闳留学美国写成《西学东渐记》, 1867年王韬私人去巴黎、伦敦后著述《漫游随录》,1876年李圭赴美国参加费城万国博览会写的《环游地球新录》,1878年徐建寅去德国考察造舰、兵工写的《欧游杂录》,有着李鸿章传记色彩的蔡尔康《李鸿章历聘欧美记》,唯一一部中国人写的巴黎公社目击记——张德彝《随使法国记》,清末唯一的女子国外游记——钱单士厘《癸卯旅行记·归潜记》……各个角度不同,表述方式也不同,但他们的行文目的应该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促使更多的国人能像他们一样看世界。
当时的中国,最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改革。从外国归来的思想者们,用自己的文字,为国人介绍了改革中的西方社会。他们中间,有李鸿章、载泽这样的朝廷大员,有郭嵩焘、曾纪泽一类的驻外大使,有康有为、梁启超一般的留西学者,还有不少如容闳的留学生。他们羡慕西方强国的繁华,但是没有像今天的明星大腕一般,弄一个外国国籍摆摆外籍华裔的威风,心中想的还是生养自己的中国,也尽量如实地为中国记录了西人追求自由、民主、法治的进程。历史证明亦是如此,人民富裕了,才有国之强盛,全体民众有了自由、民主、法治的意识,带给这个国家的就只是文明、富强了。
《走向世界丛书》带有鲜明的启蒙色彩,为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注入了清新活力。虽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考察记丛书,却以其反思社会的深度和力度,审视了中国的命运,长时间地震动了不少当代国人。文本纪录的是晚清时期中国人居留西方的见闻与感想,对晚清中国所陌生的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了一次较为真实的全方位、大视角的描写和反映。钟叔河选材是务实的,所有著作借助观察者们对西方宪政、自由、民主、法治等诸多特质的揭示,比较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伦理选择,重新走近和认识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性。
上个世纪,钟叔河在50年代被打成了右派,70年代关进了监狱——因为他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正是因为他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即使身陷囹圄,依然坚持着思考过去与将来,思考改革和自由。他所编选的《走向世界丛书》,虽没能全部出版,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未完成的交响乐,不但在当时是中国开放初期出版界的一笔斐然成绩,就是在现在与将来,对于推进中国解放思想、倡导和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本身就有佐证当代中国壮大自由、民主、法治内涵的力量,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使之重生蓬勃活力。
《走向世界丛书(修订本)》之所以能引起各方面的关切,是因为钟叔河有着勤于思考、善于反思而不屈的精神,是因为他用有思想的知识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面镜子。我们也只有真正认识了丛书的现时代价值,方能较好地理解钟叔河。钟叔河编选此书,想的不是自己出名,而是希望能像张德彝们一样,多看细写,把凡有益于社会的各种思考性文字,传递给热爱文明与自由的读者。不然的话,他静心撰写的叙论、批注,就不会在书中不断增彩了。
如此好书,集中的内容是百多年前中国人走向世界的第一次大规模观感,当时的中国还是死抱专制集权不放。在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后,钟叔河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出《走向世界丛书》,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解放思想、富民强国来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而于今天,适逢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日子,湖南出版集团与岳麓书社花大气力、大价钱推出《走向世界丛书(修订本)》,四位责任编辑联袂,长时间地核查史料校勘原书中的错字,使得其中的内容,无论是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眼光来看,都是具有时代意义和普世价值。
钟叔河编选的《走向世界丛书》,第一本于1980年8月出版, 1986年2月印成的最后一本。出版一部未完成(原计划100种著作)的大书,在湘版书史乃至中国出版史、图书史上,都是大写一笔重彩。上个世纪80年代,《走向世界丛书》先后以单行本、多集本的形式,紧随钟氏工作单位变换,辗转湖南人民出版社、岳麓书社两家,后在岳麓书社一次性地出版36种著作10本,赢得广大读者和不少专家赞誉。钱锺书、萧乾、李一氓、陈原、 范用等先生纷纷褒以嘉词为之颂传。
《走向世界丛书》中所选著作,均系晚清时代到过欧美、日本的中国使节、参赞、知识分子一类人士所著述,多为旅外游记、日记、随感与杂录。他们在离家万里之遥的地方,写那里宪政法律、社会文化、思想教育、人文风情,总想能为日益衰败的故国,找到堪称现代新颖的良方。其中的所见、所闻、所知和所感,大多不经遮掩尽情书写,经过了一番仔细观察与认真反思。遗憾的是,他们的忧乐情怀,并不为当时国人重视。当时的朝廷,除了会危坐高处奢望富裕强大外,就只会认认真真战战兢兢地割地赔款了,哪有心思理会什么西体中用、资本主义。不把这些所谓假洋鬼子所写的西方神话,视为异端邪说,已是大大开恩了。
翻读《走向世界丛书》,其中多有西方常见、中国罕有的趣事,也有我们今天当重新认识的历史真实。诸如张德彝在日记中写到,伦敦的一个马车夫因为鞭打自己的马过多,被罚款并且监禁一个月;李圭在《环游地球新录》中,饶有趣味地说明地球是圆的,彻底毁灭了中国“天朝上国”的长梦。1876年郭嵩焘出使英法期间写的《伦敦与巴黎日记》,所感受到的法治意识,在今日依然有很好的明镜意义。过去中国的学者对蒲安臣出使一事,多作否定与批判,一致认为清廷任命一位外国人为外交使节是“引狼入室”,而1868年志刚巡回各国递交国书所作《初使泰西记》中,全录了蒲安臣在条约草案后“写呈总理衙门”的八条注释,把蒲安臣维护中国利益、执行清国意图的事实,作了最好的、最有力的说明。
在当时中国,《走向世界丛书》中的思想是新鲜的,而在今天,其仍有强烈的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1847年容闳留学美国写成《西学东渐记》, 1867年王韬私人去巴黎、伦敦后著述《漫游随录》,1876年李圭赴美国参加费城万国博览会写的《环游地球新录》,1878年徐建寅去德国考察造舰、兵工写的《欧游杂录》,有着李鸿章传记色彩的蔡尔康《李鸿章历聘欧美记》,唯一一部中国人写的巴黎公社目击记——张德彝《随使法国记》,清末唯一的女子国外游记——钱单士厘《癸卯旅行记·归潜记》……各个角度不同,表述方式也不同,但他们的行文目的应该是一样的,那就是希望促使更多的国人能像他们一样看世界。
当时的中国,最需要的是全方位的改革。从外国归来的思想者们,用自己的文字,为国人介绍了改革中的西方社会。他们中间,有李鸿章、载泽这样的朝廷大员,有郭嵩焘、曾纪泽一类的驻外大使,有康有为、梁启超一般的留西学者,还有不少如容闳的留学生。他们羡慕西方强国的繁华,但是没有像今天的明星大腕一般,弄一个外国国籍摆摆外籍华裔的威风,心中想的还是生养自己的中国,也尽量如实地为中国记录了西人追求自由、民主、法治的进程。历史证明亦是如此,人民富裕了,才有国之强盛,全体民众有了自由、民主、法治的意识,带给这个国家的就只是文明、富强了。
《走向世界丛书》带有鲜明的启蒙色彩,为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注入了清新活力。虽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考察记丛书,却以其反思社会的深度和力度,审视了中国的命运,长时间地震动了不少当代国人。文本纪录的是晚清时期中国人居留西方的见闻与感想,对晚清中国所陌生的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了一次较为真实的全方位、大视角的描写和反映。钟叔河选材是务实的,所有著作借助观察者们对西方宪政、自由、民主、法治等诸多特质的揭示,比较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伦理选择,重新走近和认识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性。
上个世纪,钟叔河在50年代被打成了右派,70年代关进了监狱——因为他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也正是因为他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即使身陷囹圄,依然坚持着思考过去与将来,思考改革和自由。他所编选的《走向世界丛书》,虽没能全部出版,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未完成的交响乐,不但在当时是中国开放初期出版界的一笔斐然成绩,就是在现在与将来,对于推进中国解放思想、倡导和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本身就有佐证当代中国壮大自由、民主、法治内涵的力量,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使之重生蓬勃活力。
《走向世界丛书(修订本)》之所以能引起各方面的关切,是因为钟叔河有着勤于思考、善于反思而不屈的精神,是因为他用有思想的知识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面镜子。我们也只有真正认识了丛书的现时代价值,方能较好地理解钟叔河。钟叔河编选此书,想的不是自己出名,而是希望能像张德彝们一样,多看细写,把凡有益于社会的各种思考性文字,传递给热爱文明与自由的读者。不然的话,他静心撰写的叙论、批注,就不会在书中不断增彩了。
如此好书,集中的内容是百多年前中国人走向世界的第一次大规模观感,当时的中国还是死抱专制集权不放。在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后,钟叔河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出《走向世界丛书》,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解放思想、富民强国来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而于今天,适逢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日子,湖南出版集团与岳麓书社花大气力、大价钱推出《走向世界丛书(修订本)》,四位责任编辑联袂,长时间地核查史料校勘原书中的错字,使得其中的内容,无论是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眼光来看,都是具有时代意义和普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