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理论”时代下的理论与文学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drea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后期以来,文学理论进入“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理论狂热流行并逐渐体制化,人们热衷于女性主义,心理分析等领域,文学研究的理论逐渐偏离文学本身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兴盛的“文化研究”更是加剧了这股势头。在此背景下,乔纳森·卡勒的《文学理论入门》集中呈现了西方文学理论的最新发展,对各种理论进行介绍和创造性的阐释,针对理论和文学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关键词:乔纳森·卡勒;理论;文学;“后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2
  乔纳森·卡勒(JonathanCuller,1944—)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被誉为“对康奈尔大学人文学科研究影响最大的人”。卡勒的博士论文《结构主义诗学》(1976)是最早将法国结构主义文论介绍到美国的著作之一。《论解构》(1982)则是对解构主义文论的分析之作。本文介绍的《文学理论入门》(1997)属于通识类读本,篇幅短小,简明扼要,对“理论”和“文学”的介绍新颖且富于独创精神,对于建构我们自己的理论话语极富有启发性。
  一、关于《文学理论入门》
  进入20世纪后,文学理论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形形色色的理论流派连接登场每一种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论地位和批评责任,基于这样的背景,卡勒指出“理论”这个词被赋予了综合性的意义,人们谈论的大多也是关于综合性问题的争辩,包括心理分析、政治、哲学等等。从最普通的用法开始,卡勒指出理论具有错综性: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推测,或者一望即知,它涉及复杂的错综性关系,证实或者推翻理论并非易事。进而他指出作为文学体裁的理论是有思想和作品汇集而成的一个整体,在文学研究中,我们不可避免要涉及“非文学”的讨论,人类学、艺术史、性别研究、语言学、政治等等都与我们讨论的著作有关联,这都给我们对理论的定义带来了难题。卡勒没有空泛的谈理论,他举了两个著名的例子:
  一个是关于“福柯论性”,福柯认为“性”并不是人们在常识中所以为的是一种被压制的自然的东西,而是一种错综的理念,是由“话语实践”所制造出来的它掩盖了权利与知识的真正影响范围。卡勒还分析了福柯关于性史修正的理论是如何与文学相联系起来的,他把“性”看成是一种历史的建构,并据此考察一个历史时期的话语实践和文学塑造的可能性。卡勒的另一个例子是关于“德里达论写作”,德里达在分析卢梭在《忏悔录》中所描述的关于华伦夫人的恋情时,提出了“替补”的理论,书面文字证明的恰恰是“文本之外无一物”,所谓的脱离符号和文本得到的“事实本身”只是更多的文本、符号和没有终结的补充物的链条。德里达说明了文学作品多么富有理论性,而福柯则解释了知识的话语具有多大的创造性。两个例子都说明了理论涉及推测性的实践,展示了现代理论的主要趋势,即对任何被认为是自然之物的批评,所谓自然的事物其实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
  据此卡勒认为理论可以从以下四点来理解:首先,理论跨越了学科的疆界,以前被认为是理论的作品往往具有超出它们原有领域的影响力;其次,理论是一种分析的话语,被称为“理论”的著作可以为别人在解释性、语言、写作、意义等历史力量和个人经验的关系时提供借鉴和分析推测,即从理论中得出“理论”;第三,理论是对于常识的批评,比如说对于意义、作品、文学和经验的批评,是我们认识到观念只不过是一种历史的建构而已;第四,理论具有自反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显然,卡勒对文学理论的定义并非给出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意义,而是一种对“终极意义”的结构,对其唯一性提出质疑。“结构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术质疑精神,在无疑问处提出疑问,对一切被视为合理和惯常的知识提出挑战。”
  二、文学:杂草
  卡勒认为,“文学是什么”虽然被看作是文学理论的中心问题,但其实它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首先,在多元的时代背景下,理论是跨学科的,它将哲学、语言学、心理分析等思想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解读的文本是否是“文学”已变得不再重要;其次,原本属于文学的特性在非文学话语实践中也已经具备,文学的概念依然在起作用,而“文学是什么”需要的不是界定,而是要做出分析。卡勒由此提出了他的“文学也许就像杂草一样”的理论。“杂草”就是花园的主人不希望长在自己园里的植物,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力图找到“杂草状态”的本质,而是要做历史、社会甚至是心理方面的研究,看看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会把什么样的植物看作是不受歡迎的植物。这就把文学的关注点移向了探究不同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把什么样的文本看作是文学作品。这就涉及到了文学的语境以及文本的形式结构等问题。
  卡勒在《结构主义诗学》中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以时速一百公里行驶撞上/一颗法国梧桐/车内四人全部/丧生”,把这个一般的新闻报道体的文字按抒情诗的格式重新排版,四周默默留出赫然醒目的大片无言空白,文字虽然一字不动,它们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却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昨天”可以指所有有可能的昨天,表示一种平常而随意的事件,法语中第二句直译为“把自己抛出去”表现出的主动性及“车内人”与汽车关系中表现出的被动性,由于没有任何细节的解释,是个暗示了某种荒诞性。以“死亡”终结,给人以幻灭和听天由命的感觉。由此看出,对于“文学”的理解,有两种不同的视角:一种是把文学理解为具有某种属性或某种特点的语言;另一种是把文学看成是程式的创造,研究者要学会在这两者之间变换自己的位置。
  三、理论中的文学性
  乔纳森·卡勒的“文学性”(literary)一词是对理论漫长思索后的一个产物,“文学性”集中彰显于他的《文学理论入门》一书中,卡勒借此探索“后理论”时期理论的出路和未来。
  在1982年卡纳普和迈克尔斯所著的文章《抵抗理论》中,关于“理论末日”的说法就已经开始出现。自20世纪90年代始,关于理论末日、理论死亡或者理论之后的评论大量出现,术语“后理论”(post-theory)一词应运而生。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认为,“后理论”时代的西方理论思潮“有着清晰的发展走向,但理论本身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纯粹侧重形式的文学理论已经无可挽回地进入衰落的状态,文学理论已经与文化理论融为一体,用于解释全球化时代的各种文学现象”。广义的文化研究已经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点,许多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都投身于文化研究,传统的文学研究日趋衰落,文学研究从弥尔顿转向麦当娜,从莎士比亚转向肥皂剧,文学研究逐渐变为广义的文化研究,实际上,文化研究是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来对待。
  在“后理论”时代,理论不可避免的是跨学科的,卡勒陈述了文学和文化研究之间存在的诸多争议,但有意味的是,他并没有表现出对某个议题或某一观点明确的支持或反对,他意在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探讨。思考后我们会发现,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政治学、性别研究等等都受到文学及文化研究的青睐,这些都会扩大研究的视野,使人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研究事物,比如法文教授著述香烟或肥胖给美国人带来的困扰,研究现实主义的专家们转而研究连环杀手等等。尽管研究过程和方法眼花缭乱,但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后理论”时代下研究的非文学性和跨文化性不会导致文学和理论的衰亡,对文学的解读离不开文学理论,而文学理论又无所不包。
  结语:
  乔纳森·卡勒一直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诗学和解构主义理论在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阐释者,他自己虽然没有提出什么原创性的理论,也不是某一学派的创立者,但是在“后理论”时代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缺理论的背景下,他对各种理论的分析和阐释更显得弥足珍贵。他用自己对各种理论的创造性阐释带来了文学理论界新的生机,所以把卡勒看成是20世纪重要理论的梳理者、传播者和研究者更为合适。《文学理论入门》最后作者再次重申:“理论能够提供的不是一套结论,而是为新思想的出现开拓视野。它要求我们做的解读工作,是对预测提出挑战,对你赖以进行研究的假设提出质疑。”通读全书,作者一直在用介绍各种议题和辩论的方式而非介绍各种学派的方式来介绍理论,这对我们学习当代纷繁复杂的文学理论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盛宁译.1991年10月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2013年1月第1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热播剧《军师联盟》讲述了魏国大军师司马懿如履薄冰、谋冠天下、机智传奇的故事。尽管该剧有戏说历史的成分,但毕竟勾起了不少观众对于司马懿其人的兴趣,为何他明明没有成为历史的主角,却拥有了主角一般的结局?史学界专家则认为,观众有机会读一读司马懿及其家族的《晋书》、《三国志》、《资治通鉴》,那就更好。  司马懿其人,他不是宠妻狂魔啊  司马懿,生于东汉末年,今河南焦作人,属中原豪门大族。早年跟随曹操征战天
摘 要:《色戒》作为张爱玲创作横跨时间最长,文笔最为成熟且最为张爱玲所重视的一篇作品,不管在当时还是在李安大导演将之搬上大银幕的今天,此篇作品都有许多人对它不解或误读,此篇文章重新解读《色戒》对于张爱玲来说与之生命重合之处和张爱玲写它的初衷。  关键词:《色戒》;张爱玲;重新解读  作者简介:白雪(1990-),女,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作
摘 要:刘呐鸥借鉴了日本新感觉派的创作技巧,继承了十九世纪末现代主义的唯美-颓废思想,他的作品描写了大量的都市男女情欲与肉体的纠缠,既表现了当时大都市上海资本盛行导致的道德沦丧,又将肉体美上升为一种纯粹的欣赏与享受,《都市风景线》的创作就是这种写作思想的代表,无数的意象并置在一起,通过读者阅读与再现,勾勒出了刘呐鸥所想表现的都市景象。  关键词:印象;意象;颓废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 [
摘 要:诗话是我国一种独具特色的论诗体裁,传入日本以后受到了日本学者的广泛关注,创作了不少日本诗话。在汉文学兴盛的江户时代世上涌现了大量的诗话,汉文学者辈出,皆川淇园就是其中一人。本文将通过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对比从两个方面:新格调派、情景论对其诗话作品《淇园诗话》进行探究,考察江户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状况及皆川淇园的诗学思想。  关键词:皆川淇园;淇园诗话;新格调派;情景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摘 要: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中篇小说《马特奥·法尔戈纳》讲述了发生在一百八十多年前的一个“荣誉谋杀”事件。通过对小说故事的剖析,可见十九世纪初期欧洲的知识分子和读者对发生在欧洲文化背景下的这类“荣誉谋杀”的态度,从中也可窥见作者写作这一故事的深层动机:希望引入一种粗野、质朴、坚毅、勇猛的异质文明来激活优雅精致,然而又软弱平庸的法兰西文明。  关键词:梅里美;《马特奥·法尔戈纳》;荣誉谋
摘 要: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大学生活充满了迷茫,更加不知道要如何度过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在大学四年中无所事事,本文就从现在大学生生活的现状,《人性的弱点》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指引大学生走出大学生活的迷茫。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生活;人性的弱点;迷茫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
我现在的心情很复杂  一杯茶正参禅般默立  漂浮的茶叶正努力恢复树上姿态  它舒展着 像少女白净的手掌  从南方来的茶 经过手的抚摸  来到我的寓所我的杯中  它在我需要的时候  洗去我的疲惫  让每个风雨之夜蓦然晴朗  能对茶说些什么 现在已近暮秋  窗外争吵的候鸟不知羞耻  声音越来越高  拔高的建筑从四面撵走了陽光  钢筋水泥一样的面孔  城市这头克隆羊  先天钙质过剩  跌跌撞撞误入一片塑
摘 要:陆机的乐府诗创作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影响,他的乐府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极高,《文选》对其乐府诗的收录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其诗歌价值,通过对陆机乐府诗的探析,了解他在乐府创造上的独特之处,对于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也是颇有帮助。  关键词:《文选》;乐府诗;陆机  作者简介:刘恒(1991-),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
基金項目: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课题“东野圭吾《盛夏的方程式》人性探究”,编号YYR2015029。  摘 要:在《盛夏的方程式》中,主人公汤川学既是理性客观的科学家、明察秋毫的侦探、循循善诱的教师,更是温情脉脉的人生导师。他通过对杀意的探究,揭露人性的复杂,同时他不以破案为目的,守护人性的美好。  关键词:汤川学;人性  作者简介:左文燕(1970-),女,满族,北京人,汉语文文字学硕士,北京电子
昆明曾经是座会生活的城市,是西南联大教会了它如何诗意地生活。如今,在昆明土生土长的诗人于坚却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故乡昆明。  虽然刮了阵疾风,下了场阵雨,但8月初的昆明依旧保持着她“春城”的体表最佳温度。昆明城区的街道上,主旋律依旧是花背心、彩色裙和超短裤。  诗人于坚说,昆明很缓慢,昆明是天堂。来到约访的五华区某咖啡馆后,他摘下墨镜,点头微笑,短短数秒,已然将其外表的“光头、墨镜、粗壮身材”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