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地方资源来开发美术教育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地方的资源优势,探索地方美术资源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有效地补充美术课教学内容,最大化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本文从地方美术资源开发的实践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地方资源对美术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资源;美术开发;美术教育
美术课程改革后,课程更贴近学生,如改国画为水墨情趣,改素描为明暗关系,立体感空间感等。但新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合教学,因为学校教学设备,师资素质以及学生素质,使用的工具材料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如此,但新课程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活动中的资源(如活动、时间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教师不能只是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利用本地资源,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生活中可得到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作为县幼教师,应发挥本地优势,不断思考和摸索怎样利用本地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深入挖掘本民族、本地区文化。“对于我们的眼睛,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岭、花草鱼鸟、民族服饰、文化、建筑等都为我们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我们开设美术大自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认识到它的价值,挖掘出它们的美。那美术课怎样利用本地资源呢?作者根据自己近十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就以下四个结合谈谈如何利用本地资源上好美术课。
1.开发文化资源,与风土人情相结合。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地存有大量的民族个性、区域风格、乡土气息的美术资源。教师以丰富的地域民间艺术为背景,开发文化资源,使教学中突出美术文化的学习。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充分结合我们当地壮族的风土人情,发挥我们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己主动开发当地美术教学资源,或鼓动学生到自然、生活中感受。
千百年的客家文化、客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例如具有客家特色的端午节、中元节、元宵节、七夕等。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深入到这些乡土文化当中,真正理解其中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启迪学生的智慧,润泽学生的心灵。
2.开发环境资源,与自然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指导和带领学生根据季节和地域特征,就地取材来拓宽美术课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开发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课程,开展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出课堂,到社会、到家庭、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寻找,感受美术材料的形态、肌理、色彩、质地,让学生感受到美就在自己的身边、在自己的生活中。大自然是率真本色的课程资源,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鲜活的课程资源,非常值得学生去体验。通过学生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既能领略湖光山色,享受自然之美,放松身心,又能感受自然的伟力,接受自然的洗礼,人性中内在的坚持、纯真的一面被激发出来,由此形成的人格意志和情感力量是课堂中的说、画、描所起不到的作用。
3.开发乡土资源,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平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进而了解自己家乡的民间文化,并发现自己所熟悉的家乡的各种“美”,并把它带到课堂上来,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把它的美给以表达出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乡土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审美教育,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如何与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相接轨,从而把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这对每一位美术教师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美术课程的价值体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即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能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4.开发身边资源,与校内文化相结合。校园是学生生长的乐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也应最大限度的灵活利用校园内的一切资源。校园、教室、图书室、食堂、操场都是美术教学活动的基本设施,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造型艺术赖以发展的有力支柱。美术教具、美术工具材料、体育器材、其它学科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是我们忠实的伙伴,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需要有它们的支持。
总之,美术教学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特别在广阔的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近水楼台先得月,只要我们以全新的视角认识美术教学资源,我们美术教学就能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势为教学服务。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开发利用人文、地理、自然资源的独特优势,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才能使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1]王海艳.立足地方资源特色.开发美术校本课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7期
[2]汪至清.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开发利用途径[J].上海教育.2012,(12)
[3]吴小平.教育资源建设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9,(12)
(作者单位:寻乌幼儿园)
【关键词】地方资源;美术开发;美术教育
美术课程改革后,课程更贴近学生,如改国画为水墨情趣,改素描为明暗关系,立体感空间感等。但新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合教学,因为学校教学设备,师资素质以及学生素质,使用的工具材料等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如此,但新课程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活动中的资源(如活动、时间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教师不能只是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应利用本地资源,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生活中可得到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作为县幼教师,应发挥本地优势,不断思考和摸索怎样利用本地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深入挖掘本民族、本地区文化。“对于我们的眼睛,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岭、花草鱼鸟、民族服饰、文化、建筑等都为我们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我们开设美术大自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认识到它的价值,挖掘出它们的美。那美术课怎样利用本地资源呢?作者根据自己近十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就以下四个结合谈谈如何利用本地资源上好美术课。
1.开发文化资源,与风土人情相结合。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地存有大量的民族个性、区域风格、乡土气息的美术资源。教师以丰富的地域民间艺术为背景,开发文化资源,使教学中突出美术文化的学习。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充分结合我们当地壮族的风土人情,发挥我们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己主动开发当地美术教学资源,或鼓动学生到自然、生活中感受。
千百年的客家文化、客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例如具有客家特色的端午节、中元节、元宵节、七夕等。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深入到这些乡土文化当中,真正理解其中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启迪学生的智慧,润泽学生的心灵。
2.开发环境资源,与自然课程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指导和带领学生根据季节和地域特征,就地取材来拓宽美术课的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开发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课程,开展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出课堂,到社会、到家庭、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寻找,感受美术材料的形态、肌理、色彩、质地,让学生感受到美就在自己的身边、在自己的生活中。大自然是率真本色的课程资源,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鲜活的课程资源,非常值得学生去体验。通过学生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既能领略湖光山色,享受自然之美,放松身心,又能感受自然的伟力,接受自然的洗礼,人性中内在的坚持、纯真的一面被激发出来,由此形成的人格意志和情感力量是课堂中的说、画、描所起不到的作用。
3.开发乡土资源,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平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进而了解自己家乡的民间文化,并发现自己所熟悉的家乡的各种“美”,并把它带到课堂上来,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把它的美给以表达出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乡土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审美教育,在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如何与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相接轨,从而把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这对每一位美术教师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美术课程的价值体现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即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能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4.开发身边资源,与校内文化相结合。校园是学生生长的乐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也应最大限度的灵活利用校园内的一切资源。校园、教室、图书室、食堂、操场都是美术教学活动的基本设施,不仅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造型艺术赖以发展的有力支柱。美术教具、美术工具材料、体育器材、其它学科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是我们忠实的伙伴,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需要有它们的支持。
总之,美术教学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特别在广阔的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近水楼台先得月,只要我们以全新的视角认识美术教学资源,我们美术教学就能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势为教学服务。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开发利用人文、地理、自然资源的独特优势,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才能使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1]王海艳.立足地方资源特色.开发美术校本课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7期
[2]汪至清.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开发利用途径[J].上海教育.2012,(12)
[3]吴小平.教育资源建设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9,(12)
(作者单位:寻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