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期望是人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未来有所等待和希望。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期望在这个效应中起着动力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关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而作为个体的孩子对父母的期望却常被忽视。在工作繁忙、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父母的压力非常大,容易将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对孩子的心理世界了解甚少。咸宁市是湖北省的一个中等城市,其教育水平和教育制度的完善程度与湖北省其他城市比还有一段差距。在本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不是不愿意了解孩子的心理与期望,而是苦于没有途径。久而久之,儿童对父母的期望也就被忽视了。基于以上认识与状况,作者采用了问卷、文献检索等方法,在咸宁市的部分小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以期提出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期望,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改变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时间在2007年8月,采用的是作者自制的问卷《关于咸宁市小学生对父母的期望的调查问卷》,主要在咸宁市的咸安区、马桥镇、宝塔镇的小学生中展开。共发放问卷170份,收回问卷164份(男、女各82份),回收率达96.47%,涉及一至六年级各年级的小学生。调查所得全部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以下两组结论:
(一)小学生对父母的主要期望
1.期望独立。调查中有73.48%的小学生不希望父母给他们安排好作息时间;有65.85%小学生希望在遇到问题时由自己来做决定;有53.05%的小学生希望父母偶尔让他们帮忙做一做家务。处于小学年龄阶段的儿童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所以,家长首先要给予孩子一定的信任,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立能力,让他们在独立面对问题与处理问题当中不断成长起来。
2.期望得到理解与尊重。在调查的小学生中,有43.66%希望父母在和他们交谈时不做其他事和不要打断自己的话;有72.39%认为父母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看孩子的日记是不对的;有62.11%不希望父母在很多人面前表扬自己。该年龄阶段的儿童希望父母把他们当作一个个体来予以尊重,希望父母可以说话算数、尊重他们的隐私权、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等等。尊重是人的高级层次心理需要。人的归属感一旦得到满足,他们就要求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等。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而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自信心。“蹲下身子跟孩子讲话”告诫家长要平等地与孩子对话,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才能理解并尊重孩子,进而给孩子们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家庭成长氛围。
3.期望家长重视他们的精神需要。调查中有72.56%的小学生希望父母每天陪他们的时间有3小时以上;有31.10%的小学生希望得到的生日礼物是带他们到公园逛一天;有59.76%的小学生希望与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且65.24%会和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小学生需要的发展方向是精神需要超过物质需要。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对孩子物质方面的满足,然而进入小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父母的希望已不再局限于物质满足,而是希望父母可以抽空多陪陪他们、与他们多沟通。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让他们从精神上感觉到父母的爱。
4.期望家庭和睦。调查中,父母吵架时,59.38%的小学生劝父母不要吵,27.50%感到害怕而一个人躲起来;有92.68%的小学生认为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应该打自己的孩子。父母的不和会让孩子感到受伤和不知所措,他们渴望父母可以和睦相处,并可以用比较温和与适当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由于对父母的依赖以及在家庭中处于相对弱势,即使这种愿望得不到实现,他们也只能选择去习惯去服从。比如有56.17%的小学生将父母对自己发脾气归因于自己做了错事。这对孩子以后的独立性与主见的发展会起到消极作用。
5.期望得到关注。调查中有64.20%的小学生希望父母能和老师有联系。儿童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等身边人的关注,并希望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但是他们不希望过分的张扬,太过张扬会让有些孩子感觉到压力,甚至是自尊心受损。比如有62.11%小学生不希望父母在很多人面前表扬自己,父母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完成关注过程。
(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
1.对父母的要求较合理。儿童虽然对父母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们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合理的,能较理智地看待问题。调查中有73.48%的小学生就算父母没有期望中的那么多时间陪自己也不会生气。他们不会对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只是希望父母在做些事做些决定时可以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如51.22%的小学生希望自己在遇到问题时父母可以先帮自己分析,但由自己做决定。然而,由于个别孩子有些任性以及情绪情感发展的年龄、性别等差异,他们的期望中会表现出不合理的一面,比如25.61%的小学生希望父母每天能有多于6小时的时间来陪自己,50%的小学生希望父母所有的事情都能依从自己、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2.相信父母、依赖父母。父母与孩子长久地生活在一起,是孩子最亲和最相信与依赖的人。在有些问题上孩子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意见、支持与帮助,调查中有76.22%的小学生希望碰到问题时父母能帮自己做分析;有59.76%的小学生希望与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65.24%会和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
3.高级情感尤其是道德感得到发展。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在进入小学后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才进一步发展起来。道德情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包括自尊心、义务感、责任感、人道注意情感等。他们不再一味地依从父母和父母的观点,是非感与平等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调查中有74.85%的小学生认为父母给予的问题答案有时是错的;有79.88%的小学生认为父母所做的事有时是错的,且74.65%认为父母做错了事也应该承认错误,要说对不起。此外,他们的法律意识也逐步建立起来,比如有52.44%的小学生认为被父母打了的孩子应该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4.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儿童不仅受到来自学校的学习压力,更有来自家长与社会的多种多重 压力。调查中87.20%的家长会吵架,有75.61%的家长会对孩子发脾气,这些可能使孩子形成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阴影。有42.07%的小学生参加了特长班,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比别人的强,希望他们早日成材;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社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种种原因导致了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四、对家长的建议
1.正确、全面地了解与看待自己的孩子。父母的看法并不总是准确和全面的,也不总是能够考虑到孩子各方面的特点。“察子失真”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许多父母容易犯的错误。了解孩子包括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家长应该多了解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要注意全面观察、研究自己孩子的年龄与个性特征,并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他们的所思、所为及其心理需要,还要努力充实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正视自己孩子的优点与缺点,找到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的方法,而不至于在孩子犯错时横加指责、大发雷霆甚至采用暴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从而有助于家长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2.理解、尊重并赏识自己的孩子。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却很少有人认为他们是和成人一样的权利主体。儿童在父母与社会的呵护下有快乐成长的权利、基本的自由权利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而这些也恰是容易被父母忽视的,需要父母给予重视与尊重。“一个人如果生活在尊重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尊和尊重别人。”可见尊重在教育孩子时是非常重要的。尊重包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隐私、提问、观点、意见、人格等等。兴趣和爱好是孩子学习与进步的不竭动力。必须尊重孩子的爱好,因势利导,若要求孩子与家长的爱好保持一致,结果往往会扼杀孩子的灵性和才华;对孩子隐私的尊重也是对孩子权利的尊重,孩子虽小也有属于自己的个体权利,是为人父母必须予以尊重的;而尊重孩子的提问则是保护孩子好奇心的良好途径,家长面对孩子的提问不可表现出不耐烦、轻视或是责备,而应努力去支持和帮助孩子解答疑问,并尽力诱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对他们独特的想法表示赞赏等。
3.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要注意倾听孩子,听他们与伙伴的谈话,听他们作文、日记里的心声,尤其还要听他们跟自己的谈话。和孩子的交流是十分需要耐心和爱心的,家长若能定期与孩子进行一次面对面的谈话、多关心孩子的情感体验等,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动态和他们面临的一些困惑,以便在适当时机提供支持与帮助。
4.全面培养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在班级中的名次等。请家教、上课外辅导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项关于成宁市城区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偏重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倾向,家长对子女学习的重视远高于其他方面。其实对孩子的培养不应只是局限在智力因素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比如独立性、自信心、责任感、理想、意志力、情绪、性格、求知欲等都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精神与品质,并且对他们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和学习成绩的上升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所以家长若能做到对两者的双重重视,双管齐下,全面培养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可以使孩子感受到愉快和精神满足;民主、平等的家庭易使孩子感受到自尊自信;家长对人、对生活的热情态度及敬业精神易被孩子所效仿。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对家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对父母有信任感与亲近感。此外,父母还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能力,注重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等,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环境。
6.以身作则树立威信。榜样示范法是家庭教育方法之一。可以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同伴做示范,而父母本身的示范则更有效。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告诫家长说:“父母的威信根源只出于一个地方:那就是父母的操行,包括行为的各方面——换句话说,就是包括父母两人的全部生活:他们的工作、理想、习惯、感觉和意图。”因为孩子是父母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仪态、作风等,以便对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孩子心中树立起威信,这样父母才能受到孩子的尊敬并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使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7.寻求社会帮助。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懂得寻求社会帮助,充分利用学校、媒体与社区等资源。家长要与学校尤其是班主任保持适度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的状况与变化。尤其有些学校给每个学生建立的心理档案,家长更是要配合学校将其进行完善,使之为家庭和学校双方面服务。还有社区中的一些心理咨询处,父母在有疑问或无措时,可到这些地点进行咨询,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不可任由其发展。
五、总结
从上文可以看出,小学生对父母的期望是具有多面性与合理性的。父母应重点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做到孩子的事情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找到科学的处理方法,为孩子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6]陈敏.皮格马利翁效应[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8]李生兰.幼儿家庭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4]王耘,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5]王雪梅.儿童权利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邱强.成宁市城区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成宁师专学报。1999,(2).
期望是人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未来有所等待和希望。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期望在这个效应中起着动力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都十分关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而作为个体的孩子对父母的期望却常被忽视。在工作繁忙、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父母的压力非常大,容易将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对孩子的心理世界了解甚少。咸宁市是湖北省的一个中等城市,其教育水平和教育制度的完善程度与湖北省其他城市比还有一段差距。在本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不是不愿意了解孩子的心理与期望,而是苦于没有途径。久而久之,儿童对父母的期望也就被忽视了。基于以上认识与状况,作者采用了问卷、文献检索等方法,在咸宁市的部分小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研究,以期提出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期望,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改变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时间在2007年8月,采用的是作者自制的问卷《关于咸宁市小学生对父母的期望的调查问卷》,主要在咸宁市的咸安区、马桥镇、宝塔镇的小学生中展开。共发放问卷170份,收回问卷164份(男、女各82份),回收率达96.47%,涉及一至六年级各年级的小学生。调查所得全部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以下两组结论:
(一)小学生对父母的主要期望
1.期望独立。调查中有73.48%的小学生不希望父母给他们安排好作息时间;有65.85%小学生希望在遇到问题时由自己来做决定;有53.05%的小学生希望父母偶尔让他们帮忙做一做家务。处于小学年龄阶段的儿童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所以,家长首先要给予孩子一定的信任,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信心和自立能力,让他们在独立面对问题与处理问题当中不断成长起来。
2.期望得到理解与尊重。在调查的小学生中,有43.66%希望父母在和他们交谈时不做其他事和不要打断自己的话;有72.39%认为父母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看孩子的日记是不对的;有62.11%不希望父母在很多人面前表扬自己。该年龄阶段的儿童希望父母把他们当作一个个体来予以尊重,希望父母可以说话算数、尊重他们的隐私权、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等等。尊重是人的高级层次心理需要。人的归属感一旦得到满足,他们就要求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等。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而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自信心。“蹲下身子跟孩子讲话”告诫家长要平等地与孩子对话,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才能理解并尊重孩子,进而给孩子们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家庭成长氛围。
3.期望家长重视他们的精神需要。调查中有72.56%的小学生希望父母每天陪他们的时间有3小时以上;有31.10%的小学生希望得到的生日礼物是带他们到公园逛一天;有59.76%的小学生希望与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且65.24%会和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小学生需要的发展方向是精神需要超过物质需要。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对孩子物质方面的满足,然而进入小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父母的希望已不再局限于物质满足,而是希望父母可以抽空多陪陪他们、与他们多沟通。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让他们从精神上感觉到父母的爱。
4.期望家庭和睦。调查中,父母吵架时,59.38%的小学生劝父母不要吵,27.50%感到害怕而一个人躲起来;有92.68%的小学生认为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应该打自己的孩子。父母的不和会让孩子感到受伤和不知所措,他们渴望父母可以和睦相处,并可以用比较温和与适当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由于对父母的依赖以及在家庭中处于相对弱势,即使这种愿望得不到实现,他们也只能选择去习惯去服从。比如有56.17%的小学生将父母对自己发脾气归因于自己做了错事。这对孩子以后的独立性与主见的发展会起到消极作用。
5.期望得到关注。调查中有64.20%的小学生希望父母能和老师有联系。儿童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等身边人的关注,并希望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愿望。但是他们不希望过分的张扬,太过张扬会让有些孩子感觉到压力,甚至是自尊心受损。比如有62.11%小学生不希望父母在很多人面前表扬自己,父母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完成关注过程。
(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
1.对父母的要求较合理。儿童虽然对父母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们的要求基本上都是合理的,能较理智地看待问题。调查中有73.48%的小学生就算父母没有期望中的那么多时间陪自己也不会生气。他们不会对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只是希望父母在做些事做些决定时可以考虑一下他们的感受,如51.22%的小学生希望自己在遇到问题时父母可以先帮自己分析,但由自己做决定。然而,由于个别孩子有些任性以及情绪情感发展的年龄、性别等差异,他们的期望中会表现出不合理的一面,比如25.61%的小学生希望父母每天能有多于6小时的时间来陪自己,50%的小学生希望父母所有的事情都能依从自己、满足自己所有的要求。
2.相信父母、依赖父母。父母与孩子长久地生活在一起,是孩子最亲和最相信与依赖的人。在有些问题上孩子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意见、支持与帮助,调查中有76.22%的小学生希望碰到问题时父母能帮自己做分析;有59.76%的小学生希望与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65.24%会和父母交谈自己的想法。
3.高级情感尤其是道德感得到发展。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在进入小学后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才进一步发展起来。道德情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包括自尊心、义务感、责任感、人道注意情感等。他们不再一味地依从父母和父母的观点,是非感与平等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调查中有74.85%的小学生认为父母给予的问题答案有时是错的;有79.88%的小学生认为父母所做的事有时是错的,且74.65%认为父母做错了事也应该承认错误,要说对不起。此外,他们的法律意识也逐步建立起来,比如有52.44%的小学生认为被父母打了的孩子应该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4.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儿童不仅受到来自学校的学习压力,更有来自家长与社会的多种多重 压力。调查中87.20%的家长会吵架,有75.61%的家长会对孩子发脾气,这些可能使孩子形成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阴影。有42.07%的小学生参加了特长班,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比别人的强,希望他们早日成材;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社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种种原因导致了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四、对家长的建议
1.正确、全面地了解与看待自己的孩子。父母的看法并不总是准确和全面的,也不总是能够考虑到孩子各方面的特点。“察子失真”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许多父母容易犯的错误。了解孩子包括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家长应该多了解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要注意全面观察、研究自己孩子的年龄与个性特征,并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他们的所思、所为及其心理需要,还要努力充实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正视自己孩子的优点与缺点,找到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的方法,而不至于在孩子犯错时横加指责、大发雷霆甚至采用暴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看到自己孩子的独特之处,从而有助于家长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2.理解、尊重并赏识自己的孩子。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却很少有人认为他们是和成人一样的权利主体。儿童在父母与社会的呵护下有快乐成长的权利、基本的自由权利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而这些也恰是容易被父母忽视的,需要父母给予重视与尊重。“一个人如果生活在尊重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尊和尊重别人。”可见尊重在教育孩子时是非常重要的。尊重包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隐私、提问、观点、意见、人格等等。兴趣和爱好是孩子学习与进步的不竭动力。必须尊重孩子的爱好,因势利导,若要求孩子与家长的爱好保持一致,结果往往会扼杀孩子的灵性和才华;对孩子隐私的尊重也是对孩子权利的尊重,孩子虽小也有属于自己的个体权利,是为人父母必须予以尊重的;而尊重孩子的提问则是保护孩子好奇心的良好途径,家长面对孩子的提问不可表现出不耐烦、轻视或是责备,而应努力去支持和帮助孩子解答疑问,并尽力诱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对他们独特的想法表示赞赏等。
3.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要注意倾听孩子,听他们与伙伴的谈话,听他们作文、日记里的心声,尤其还要听他们跟自己的谈话。和孩子的交流是十分需要耐心和爱心的,家长若能定期与孩子进行一次面对面的谈话、多关心孩子的情感体验等,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动态和他们面临的一些困惑,以便在适当时机提供支持与帮助。
4.全面培养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在班级中的名次等。请家教、上课外辅导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项关于成宁市城区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发现,家庭教育中存在偏重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倾向,家长对子女学习的重视远高于其他方面。其实对孩子的培养不应只是局限在智力因素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比如独立性、自信心、责任感、理想、意志力、情绪、性格、求知欲等都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精神与品质,并且对他们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和学习成绩的上升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所以家长若能做到对两者的双重重视,双管齐下,全面培养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和睦的家庭,可以使孩子感受到愉快和精神满足;民主、平等的家庭易使孩子感受到自尊自信;家长对人、对生活的热情态度及敬业精神易被孩子所效仿。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对家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对父母有信任感与亲近感。此外,父母还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能力,注重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等,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环境。
6.以身作则树立威信。榜样示范法是家庭教育方法之一。可以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同伴做示范,而父母本身的示范则更有效。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告诫家长说:“父母的威信根源只出于一个地方:那就是父母的操行,包括行为的各方面——换句话说,就是包括父母两人的全部生活:他们的工作、理想、习惯、感觉和意图。”因为孩子是父母最经常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仪态、作风等,以便对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孩子心中树立起威信,这样父母才能受到孩子的尊敬并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使家庭教育事半功倍。
7.寻求社会帮助。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懂得寻求社会帮助,充分利用学校、媒体与社区等资源。家长要与学校尤其是班主任保持适度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的状况与变化。尤其有些学校给每个学生建立的心理档案,家长更是要配合学校将其进行完善,使之为家庭和学校双方面服务。还有社区中的一些心理咨询处,父母在有疑问或无措时,可到这些地点进行咨询,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不可任由其发展。
五、总结
从上文可以看出,小学生对父母的期望是具有多面性与合理性的。父母应重点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做到孩子的事情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找到科学的处理方法,为孩子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6]陈敏.皮格马利翁效应[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8]李生兰.幼儿家庭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4]王耘,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5]王雪梅.儿童权利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邱强.成宁市城区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成宁师专学报。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