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本质 把握系统 突破重点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gnet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出“几时差几分”是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一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每届学生的错误率总是居高不下。许多教师把错误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学生“看错时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 “看错时针”?“看错时针”的背后会不会藏着其他原因?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深入分析,追根溯源。
  一、问题再现
  图1
  在一次教研课的后测中,此题错误率高达45%,也就是说一个班级中,差不多半数的学生都做错了。笔者对这些做错的学生进行访谈,得到结果大同小异。学生认为:“因为时针指向5,是5时,分针指向11,是55分,所以是5时55分。”笔者追问:“真是5时55分?”一些学生表示肯定;一些学生开始犹豫;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是“看错”。看来错误的原因并非是简单的“看错”,那到底是什么呢?
  二、错因分析
  通过与教师的访谈得知,教师在教学“认识时间”的相关内容时,一般都是直接教学生怎么看,具体分为两步:先看时针,可用尺子延长时针,不到下一个数,就读小的那个数;再看分针,也用尺子延长分针,数一数是几分,就读几分。
  教师采用这种方法教学的优点在于:看时间的方法直观,学生容易听清要求,容易操作,对读出“几时多几分”“刚过半时”这些时刻来说正确率比较高。但是这其中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第一,这种静态的观察方式,忽视了时间是“永远运动”的特性;第二,割裂了分针与时针之间的关系,把一个整体分割成两个孤立的部分,先分别看时针和分针,然后把两次看的结果合起来;第三,误差比较大,由于学生的感知觉功能未发育完全,在遇到如图1这样的题时,在延长“时针”时,很容易把它延长到数字“5”,读成“5时”。他们不会想到 “图中的分针指着11,还没有走到12时,时针是不会走到5的,所以不是5时55分,应为4时55分”。这其实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的单一思维为主,容易忽略细小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看“几时差几分”产生错误的直接原因是学生感知觉功能的缺失而导致“看错”,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分针与时针之间的关系”的教学,采用静止、孤立的方法来认识运动着的时间,使学生未能理解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错误发生。
  三、用“共时性”思想认识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关系
  因为时间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所以我们必须借助沙漏、日晷、钟表等工具来度量无形的时间。正如陈洪杰老师指出的那样:“我们相信计时工具,是因为我们明白计时工具的运动(沙子漏下、太阳运动带来投影的移动、表针的走动)和被测的运动正在经历同样的时间,两者是共时的!”(《小学数学教师》2011年第6期)以钟表为例,它能刻画时间也是采用了“共时性”的思想。钟表指针走的时间是固定的,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始终不变。尽管时针与分针走的速度不一样,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与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相同的,即1时=60分。
  四、改进策略
  时间是运动的、持续的,用静止、孤立的方法去观察钟表很容易产生错误,因此在改进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先用“共时性的思想和运动的观点”让学生感悟和理解分针与时针之间的关系,再来认读“几时差几分”。所谓的“共时性”,以钟表为例来说明,尽管时针与分针走的速度不一样,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与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相同的,即1时=60分。
  然而“共时性的思想和运动的观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肯定有困难,无法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到系统把握、重点突破,即前有渗透,中有突破,后有回顾。
  以人教版为例(如表1),认识钟表上的“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册数 内容 目标
  一上(新版) 认识钟表 认、读、写整时
  二上(新版) 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单位“分”,1时=60分,认识几时几分
  三上(新版) 时 分 秒 1分=60秒,建立1分概念
  表1
  从教材的安排看,笔者以为对“共时性的思想和运动的观点”的认识要从一年级的“认识钟表”开始渗透,具体步骤如下:
  (一) 前有渗透——在“认识钟表”中初步感知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联系
  在一年级“认识钟表”的教学时,教师可用直接告知的方法去渗透。要让学生感知时针和分针都在动,这点比较简单。许多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还能知道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但仅仅这样无法让学生感悟时针和分针运动的共时性。
  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改变对“整时”的语言表述方式。例如认识“8:00”,教师一般会教学生这样说,时针正指着8,分针正指着12就是8:00,这是一种直观、静态的表述方式。用动态的观点来描述:时针走到8,分针正好走到12,所以它是8时。让学生在动态的运动和静态的读数之间建立联系。
  这里的难点是理解两个时刻之间的动态变化,如8:00到9:00之间的变化(如图2),就需要完成两个目标:
  1.指导直观读数:时针正指着8,分针正指着12,是8:00。
  2.通过分针和时针的走动认识9:00。
  师:(指着8:00)接着分针会怎么走呢?(可用手势引导)
  生:向右(顺时针的动作)。
  师:分针在走了,时针会怎样呢?是站着不动吗?
  生:慢慢地走,很慢很慢地走。
  师:时针走得很慢是因为它走的“路”少,只要从8走到9,而分针要走一圈,走的“路”要比时针多,所以要走得快一些。两根针是同时开始走的。
  师:当时针快靠近9时,问分针走到哪儿了?
  生:分针也快要到12了。
  师:对呀,你看时针马上就要走完一大格,分针也马上要走完一圈,接着再走,当时针走到9时,分针也刚好走到12,这个时间就刚好是9:00。它们两个约好的,是一起到的。   师让学生跟着说,再回顾刚才的动作,然后再说几次。
  师:接着分针和时针又会怎么走呢?
  师:当时针走到10时,分针会走到哪儿?
  师:如果分针未走到12,时针是不会走到10的。
  (二)中有突破——在“认识时间”的共时性中理解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联系
  如何让学生去感悟和理解“共时性”的意义,如何把这个学术形态的数学知识转变成教学意义状态下的数学知识呢?
  1.借助生活经验、现实模型感悟时间的“共时性”。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举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例子:二(4)班第一节上数学课时,同班同学小明与小丁的上课时间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很多学生认为是相同的,但说不清为什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因为“同时上课,同时下课”,所以两人上课时间的长短是一样的。再引入龟兔赛跑情境,同时开始跑,同时停下来,乌龟和兔子跑的时间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同理:因为同时开始,同时停下,所以经历的时间长短是一样的。它们是分针和时针 “共时性”的现实模型,是理解的基础。
  2.借助直观演示、分点观察理解时间的共时性。有了一年级时的认知基础及时间“共时性”现实模型的支撑,在二年级“认识时间”的教学时,教师可将重点放在“分点观察分针与时针之间的位置”上,通过观察、对比,进一步感悟和理解钟表刻画时间的本质:分针和时针的“共时性”。
  如通过让学生对4:15、4:30、4:45等时间的观察,感受同样是4时多,但随着分针在整个钟面的不同位置,时针在一大格中也有相应的位置。具体操作时,教师可采用动态的观察与静态的呈现相结合的方式。比如4:15,钟面不是直接出现4:15,而是从4:00动态演示走到4:15(如图3)一一动态呈现。特别是最后用蓝色表示分针走过的轨迹,用红色表示时针走过的轨迹。然后按照4:15模式一一动态演示到4:30,接着静态地呈现结果,4:45也是如此。最后一起静态地呈现这三个时刻(如图4),通过比较这三个时刻分针与时针不同的位置关系,来深入地理解分针在走,时针也在走,只不过是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而已。
  图4
  (三) 后有回顾——在复习回顾中巩固时针与分针的共时性
  在日常的交流中,常有教师谈起,一些已经学会的学生在看“几时差几分”时,还是会看错,但有区别的是,在提醒后,他们能够说出错在哪儿。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成人看错“几时差几分”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更何况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关于这一内容的教学,不应止于此,在后面的复习回顾时,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巩固时针与分针的“共时性”,但仍要把重心放在“说理” 上。
  如在二年级上的期末复习时,笔者采用了“拨一拨”“画一画”同时进行的数学活动来对这一内容进行适时的巩固。笔者先说一个时间点“6:50”,要求同桌两人,其中一人在闹钟上拨出“6:50”,另一人在空白钟面上画出“6:50”;接着两人相互比对,再各自说“拨”与“画”的理由。在直观与抽象的不同操作中寻找和概括相同的道理:时针接近7时,但不到7时,分针也很接近60分,但不到60分。然后同桌交换操作方式,学生自己出一个“几时差几分”的时间点。在教学中,笔者欣喜地发现其中有一组学生出了一个6:59。于是,顺势让全班学生比较一下6:50与6:59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很多学生都顺利找到相同点即时针都很接近7:00,但没有真正到7:00;不同点是6:59的时针比6:50分更接近7:00,只差了1分钟。笔者追问“1分钟”从何而知。学生纷纷说,分针59分到60分还相差1分钟。这说明学生对“分针”的感知在进一步的细化,从定性走到了定量。通过这样轻松而有趣的巩固复习,能让学生更加理性地看时间,发生错误的概率自然也降低了。
  五、总结
  用时间“共时性”的思想及“动态”的观点来认识钟表刻画时间的本质,无疑对教师和学生都提高了要求,教学的速度也会慢一些,这是理解式学习的特点,但最后所收获的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
  如同样是第一课时后的测查数据对比,采用时间“共时性”思想和“动态”的观点来认识时间后,笔者发现错误率下降到了18%(第二课时后更低),与本文开头提到的45%相比下降幅度还是比较大的。
  其实,关于“时间”认识及“时间”教学,我们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本文也仅是“引玉”之砖,期待各位同人有更深刻、更有效的研究。
  (浙江省新昌县城东小学 312500)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幼儿园的开学时间一再推迟。为了实现孩子在居家防疫期间的成长与发展不间断,我园发出了“病毒零接触,家园零距离”“亲子来战‘疫’,人闲家更暖”的倡议,通过向家长推荐各种亲子教育资源,为家长提供家庭育儿指导,从而提升亲子陪伴的质量,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亲子互动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自2月初起,我们在幼儿园的微信公众平台推出了“亲子战‘疫’锦囊系列”,每日更新,到幼儿园6月2日正式复学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数据分析观念作为统计课程的核心,并阐述了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
【摘要】本研究基于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实践,提出了合作、实践、理论分析导向的研讨课教学模式(CPT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功能目标、研讨主题确定的基本原则、实施步骤和评价机制等进行介绍,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研讨课教学模式;功能目标;研讨主题;实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9)1/2-00
【摘要】本研究以江蘇省N市的102名新手型幼儿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我国新手型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待遇地位与社会期望、幼儿因素、家长因素、工作特征与负荷等维度压力反应得分偏高。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手型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0)1/2-0032-06  
【摘要】教学活动质量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核心。本研究采用现场观察法,对c市72个集体教学活动进行现场观察与评价。结果表明,等级较低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显著低于等级较高的幼儿园,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反馈”和“师幼互动”质量不高.初入职教师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不高。据此,研究者提出,可从关注薄弱园、教学活动的薄弱环节和初入职教师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质量.并建立幼儿园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第76页上有这样一个例题及“说明”:“例5 教室里有6行座位,每行7个,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说明]这个例子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教室中的座位数是6个7的和,可以写成:6×7或7×6。”  《课标(2011年版)》第17页上还有这样一段叙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5)。”由此可知,“例5”是为学生体会整
“伟大的拉神啊,托特神还没有带来瓦吉特,请在瓦吉特离去之后就休息吧。即使风暴的到来让吾等困扰,但托特神让瓦吉特从风暴之中逃离,指引吾等通往冥界之路,以求灵魂的安息。吾等灵魂因此变得健全,瓦吉特也因此变得健全。”这是古埃及有名的祭祀咒语书《死者之书》第167章里记载的一段咒文。传说咏唱这段咒文,死者就能将瓦吉特,也就是“荷鲁斯之眼”的力量为自己所用。  荷鲁斯是鹰头人身的古埃及神明。在古埃及神话里,
当学生到了小学高段,优等生学习经验越来越丰富,具备了很强的自学能力;学困生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与其他学生差距越来越大。在当前传统班级授课制下数学复习课越来越难上,教师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可能将是一种奢望。  对此,笔者结合本校学生学习起点低、发散性思维能力差、知识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尝试了在数学复习课中运用分层教学的模式,为学生更有效地参与课堂学习搭建了平台。下面以“长方体
大家好,我是经五路小学三年级2班的刘骏希。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是岛田洋七的《佐贺的超级阿嬷》。   生活在战后的孩子,童年大多是凄惨的。可是,有的孩子,即使生活在苦难里,却也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如果你不相信,就去看一看这本《佐贺的超级阿嬷》吧。   故事讲的是,小主人公德永昭广,在八岁那年,被迫离开家乡,来到佐贺的外婆家。这里没有玩具,没有朋友,甚至连带他来的母亲也转身离开了。迎接他的,是一间
《学前教育法》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的唯一“拟在任期内提请审议”的教育类立法项目。当前,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即将完成,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深化改革的政策。2004年起,全国人大持续多年组织开展学前教育立法调研,学界积极开展了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草案》)是在这些实践、政策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依然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