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见魏思孝是在苏州护城河边上的一个中式别墅区内。我寓居苏州,他去上海做新书活动,结束后顺便来苏州谈一个事儿——据说是他豆瓣多年的好友找他在网剧里本色客串一把。“你也一起来嘛。”他在微信里说。
于是我就去了。见了面,素不相识的一群人尴尬地聊了几句,又看着他们打了会儿台球(我推说不会),然后就等着开饭。也许是见我有些无聊(其实我坐在沙发上看《小森林》里的桥本爱正看得起劲),魏思孝拉着我出去走走。那天苏州刚下过雨。天气很棒,我们在别墅区里找了一个空处坐下来,没头没脑地瞎聊了一通,然后回到别墅里吃了顿丰盛的晚饭,就散了。这次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魏思孝那口洁白闪亮的大板牙,就是他不经意谈到的一种心情。他说自己从山东老家出来三天了,已经到了极限,恨不得立马就回家。据他交代,自己长时间住在农村,很习惯乡下的生活,喜欢宅着,不大愿意像这样在外面奔波。“倒是我老婆,她因为工作原因,习惯住在城里,还有女儿,”他略微惆怅地表示,“我感觉自己有些拖累她们。”
虽然我并没有长期在农村生活的经验,但那种个人意愿与家庭境况相矛盾的心境让我感同身受。我们都写东西,都渴望一种安定、自由、尽量少受干扰的创作环境,然而现实情况通常不会让你那么舒服。魏思孝2007年大学毕业,在市里工作了半年就辞职回了农村,待了一年,又去了青岛,两年后回到淄博,自己开了家小店。2013年妻子怀孕,又不得不回到农村,一住就是三年。直到去年年底,他又在市区租了房子,开始城里农村两地跑的生活,原因是妻子受不了农村的旱厕。
也就是说,魏思孝近十年来的生活基本上就是一道此起彼伏的波浪线,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仿佛踩着阴阳两界来回穿梭——请注意,这里并没有强调城市和农村究竟孰好孰坏。事实上,在魏思孝看來,住在农村还是住在城市对他本人的影响并不大。他会开车,至少交通上不存在麻烦;他不爱出门,对步行街上耀眼的霓虹灯不感兴趣;对农村熟人社会那套也能应付自如,打个哈哈就能过去,也不太在意乡邻异样的目光……
至于写作,生活环境的影响自然是无处不在的。魏思孝自我戏言“脑容量此较小”,大城市生活的那种焦虑和彷徨会严重伤害到他的写作。在他上班的那几个月里,他说自己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因为需要应付的事情简直太多了。而有朋友建议他从山东淄博那个小村庄里走出来,去北京闯闯,没准有机会获得更多的金钱和名望,他却选择了留守农村,留在“小地方”。他非常喜欢智利作家波利尼奥的一句话:“文学是一种隐秘的暴力,是获得名望的通行证,是那些一心往上爬的人,用来伪装出身的画皮。”他害怕平庸,但又时刻告诫自己,不要存心去争取什么,也不费心去依附,要回到文学本身,努力写出好的作品。
在我看来,魏思孝这种对于文学的一片赤诚无疑给了那些不好好写东西、整天在各种圈子里饮酒作乐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我在北京待了十几年,见识过无数来大城市文化圈混个脸熟的“作家们”。他们一贯嗓门粗大,巧言令色,酒量过人。他们嫌弃自己的家乡,厌恶农民,仇恨农村社会,动不动就说人“土鳖”,对国际大事发表幼稚的观点,然后在喝大之后痛哭流涕,感慨自己“再也回不去了”。魏思孝显然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他不喝酒,话少,随和,不张扬,笑起来露出一排大门牙,土土的,但却是一个踏实且真诚的写作者。他跟我描绘过一个理想中的写作场景,那简直是一个神奇的瞬间:
“有年冬天,在村里,半夜,家人都睡了,我在客厅写小说,暖气也逐渐退去,感觉有些冷。写得倒是挺顺畅的,然后去庭院排尿。之前下过一场大雪,雪堆在庭院里,我就对着雪撤尿。月光之下,雪堆的形状有点像喜马拉雅山,在这过程中,我不禁想到自己宛如一个巨人,便有意将巍峨的雪山冲出几十个黑乎乎的洞。然后我就乐起来了,觉得自己还挺像那么回事的。”
于是我就去了。见了面,素不相识的一群人尴尬地聊了几句,又看着他们打了会儿台球(我推说不会),然后就等着开饭。也许是见我有些无聊(其实我坐在沙发上看《小森林》里的桥本爱正看得起劲),魏思孝拉着我出去走走。那天苏州刚下过雨。天气很棒,我们在别墅区里找了一个空处坐下来,没头没脑地瞎聊了一通,然后回到别墅里吃了顿丰盛的晚饭,就散了。这次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魏思孝那口洁白闪亮的大板牙,就是他不经意谈到的一种心情。他说自己从山东老家出来三天了,已经到了极限,恨不得立马就回家。据他交代,自己长时间住在农村,很习惯乡下的生活,喜欢宅着,不大愿意像这样在外面奔波。“倒是我老婆,她因为工作原因,习惯住在城里,还有女儿,”他略微惆怅地表示,“我感觉自己有些拖累她们。”
虽然我并没有长期在农村生活的经验,但那种个人意愿与家庭境况相矛盾的心境让我感同身受。我们都写东西,都渴望一种安定、自由、尽量少受干扰的创作环境,然而现实情况通常不会让你那么舒服。魏思孝2007年大学毕业,在市里工作了半年就辞职回了农村,待了一年,又去了青岛,两年后回到淄博,自己开了家小店。2013年妻子怀孕,又不得不回到农村,一住就是三年。直到去年年底,他又在市区租了房子,开始城里农村两地跑的生活,原因是妻子受不了农村的旱厕。
也就是说,魏思孝近十年来的生活基本上就是一道此起彼伏的波浪线,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仿佛踩着阴阳两界来回穿梭——请注意,这里并没有强调城市和农村究竟孰好孰坏。事实上,在魏思孝看來,住在农村还是住在城市对他本人的影响并不大。他会开车,至少交通上不存在麻烦;他不爱出门,对步行街上耀眼的霓虹灯不感兴趣;对农村熟人社会那套也能应付自如,打个哈哈就能过去,也不太在意乡邻异样的目光……
至于写作,生活环境的影响自然是无处不在的。魏思孝自我戏言“脑容量此较小”,大城市生活的那种焦虑和彷徨会严重伤害到他的写作。在他上班的那几个月里,他说自己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因为需要应付的事情简直太多了。而有朋友建议他从山东淄博那个小村庄里走出来,去北京闯闯,没准有机会获得更多的金钱和名望,他却选择了留守农村,留在“小地方”。他非常喜欢智利作家波利尼奥的一句话:“文学是一种隐秘的暴力,是获得名望的通行证,是那些一心往上爬的人,用来伪装出身的画皮。”他害怕平庸,但又时刻告诫自己,不要存心去争取什么,也不费心去依附,要回到文学本身,努力写出好的作品。
在我看来,魏思孝这种对于文学的一片赤诚无疑给了那些不好好写东西、整天在各种圈子里饮酒作乐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我在北京待了十几年,见识过无数来大城市文化圈混个脸熟的“作家们”。他们一贯嗓门粗大,巧言令色,酒量过人。他们嫌弃自己的家乡,厌恶农民,仇恨农村社会,动不动就说人“土鳖”,对国际大事发表幼稚的观点,然后在喝大之后痛哭流涕,感慨自己“再也回不去了”。魏思孝显然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他不喝酒,话少,随和,不张扬,笑起来露出一排大门牙,土土的,但却是一个踏实且真诚的写作者。他跟我描绘过一个理想中的写作场景,那简直是一个神奇的瞬间:
“有年冬天,在村里,半夜,家人都睡了,我在客厅写小说,暖气也逐渐退去,感觉有些冷。写得倒是挺顺畅的,然后去庭院排尿。之前下过一场大雪,雪堆在庭院里,我就对着雪撤尿。月光之下,雪堆的形状有点像喜马拉雅山,在这过程中,我不禁想到自己宛如一个巨人,便有意将巍峨的雪山冲出几十个黑乎乎的洞。然后我就乐起来了,觉得自己还挺像那么回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