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文通过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内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如何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公共服务; 政府; 研究
一,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内涵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政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能力的直接表现形式,它是指政府在特定的地区环境和制度条件下,通过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公共政策,最大限度地获取!配置和整合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并通过一定的渠道与方式,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广泛而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而促进社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目前存在问题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全球出现了世界性政府职能的变革浪潮: 政府职能从 “以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政府角色从“划桨”转向“掌舵”和“服务”。顺应潮流,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及提供服务上也迈出了巨大的步伐,但纵观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总体现状呈现出: 总体财政投入较少,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
首先,总体财政投入较少。
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保障是财政,地方政府由于财政力量薄弱直接导致其公共服务水平低,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政府下放给地方的实权逐渐增多,同时中央从自身利益出发实行上收地方政府的财权,国家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逐年增加,这样地方政府的财权有限,而需提供的公共服务却庞大而重要,使其财政负担较沉重中央政府经常以立法的形式出台各项支持公共事业的政策,还规定最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然而其并不负担或全部负担所增加的支持,这就会出现 “上级出政策,下级买单”的局面,这样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不一致使其公共服务的投入陷入困境也造成了地方政府服务职能的缺位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其次,公共服务水平发展不均衡。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使各地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制约,使各地公共服务的供给资金不一致,公共服务质量出现差异,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差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一个地区公共事业的发展程度。因此,由于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将影响我国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
最后,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观念和理念薄弱。
一个政府的理念和观念对该地公共服务具有重要影响,如治理理念、暗箱操作深刻地影响到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我国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管理理念严重地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能力,因此,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前提是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公共管理理念,因为现代政府管理理念有利于政府形成科学决策机制,增强公民的认同度,有利于合理界定政府职能,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执行机制,从而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
三,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路径研究
1,加强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
财政的支持是各地提供公共服务的坚实后盾,充足的财政投入和合理的财政分配是各地政府提升公共服务的有效保障。首先中央政府对各地公共服务的实施应给予支持和关注。如果没有中央财政作支持,各地政府公共服务建设是很难推进的,因此需理顺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正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权事权,使财权与事权相适应,在下放事权的同时也增加财权。各地政府在发展经济增加财政的同时更要合理分配财政,同时要求各地改革财政支出的结构,将财政支出的重點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政府不仅要对能突出政绩的道路、广场增加投入也要对见效慢的教育、卫生医疗加大投入,尤其是在全国大力倡导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政治环境下,各地政府更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向,提高本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注重维护公共服务的普惠性,推进公共服务公平化、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是共享的前提,均等、普惠就是全体居民不论其地域、民族、性别、收入及社会地位如何,都应该公平、均等地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早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提出了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旨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又强调了均等化方向,并且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的目标提出。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覆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这是要通过改善公共服务的分布格局,弥补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服务的不足和短板。当然,地方政府要认识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相等化,由于现实情况千差万别,基本公共服务不可能完全相等,数量#质量的完全相同只是理想状态,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要注重机会的公平和均等,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是地方政府获得公民满意,进而得到公民信任和支持,扩大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因而,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缩小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3,强化地方政府与公众的公共服务意识
具有较强的公共服务意识是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只有公共服务意识得以强化才能使各地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提升。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最终目的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然而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各级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公务人员要从思想上摒弃官本位思想,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和强化公共服务的意识。各地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要符合公民的愿望和意志,公务员的行为要符合公众的取向,要将政府和公民的关系调整为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关系。只有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各地政府才能明确其公共服务的职责,主动的接近公众和社会,积极应对公众的利益需求和问题诉求,切实解决公民反映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并提高其参与能力。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应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关注政府的政治活动,及时向政府反映其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以及自身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作者简介:
张敬兰,1979,.11,女,安徽肥东,汉,硕士研究生,中级讲师,公共管理
关键词:公共服务; 政府; 研究
一,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内涵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政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能力的直接表现形式,它是指政府在特定的地区环境和制度条件下,通过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公共政策,最大限度地获取!配置和整合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并通过一定的渠道与方式,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广泛而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而促进社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目前存在问题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全球出现了世界性政府职能的变革浪潮: 政府职能从 “以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政府角色从“划桨”转向“掌舵”和“服务”。顺应潮流,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及提供服务上也迈出了巨大的步伐,但纵观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总体现状呈现出: 总体财政投入较少,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
首先,总体财政投入较少。
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保障是财政,地方政府由于财政力量薄弱直接导致其公共服务水平低,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政府下放给地方的实权逐渐增多,同时中央从自身利益出发实行上收地方政府的财权,国家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逐年增加,这样地方政府的财权有限,而需提供的公共服务却庞大而重要,使其财政负担较沉重中央政府经常以立法的形式出台各项支持公共事业的政策,还规定最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然而其并不负担或全部负担所增加的支持,这就会出现 “上级出政策,下级买单”的局面,这样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不一致使其公共服务的投入陷入困境也造成了地方政府服务职能的缺位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其次,公共服务水平发展不均衡。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使各地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制约,使各地公共服务的供给资金不一致,公共服务质量出现差异,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差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一个地区公共事业的发展程度。因此,由于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将影响我国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
最后,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观念和理念薄弱。
一个政府的理念和观念对该地公共服务具有重要影响,如治理理念、暗箱操作深刻地影响到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我国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管理理念严重地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能力,因此,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前提是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公共管理理念,因为现代政府管理理念有利于政府形成科学决策机制,增强公民的认同度,有利于合理界定政府职能,有利于形成有效的执行机制,从而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
三,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路径研究
1,加强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
财政的支持是各地提供公共服务的坚实后盾,充足的财政投入和合理的财政分配是各地政府提升公共服务的有效保障。首先中央政府对各地公共服务的实施应给予支持和关注。如果没有中央财政作支持,各地政府公共服务建设是很难推进的,因此需理顺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正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权事权,使财权与事权相适应,在下放事权的同时也增加财权。各地政府在发展经济增加财政的同时更要合理分配财政,同时要求各地改革财政支出的结构,将财政支出的重點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政府不仅要对能突出政绩的道路、广场增加投入也要对见效慢的教育、卫生医疗加大投入,尤其是在全国大力倡导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政治环境下,各地政府更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向,提高本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注重维护公共服务的普惠性,推进公共服务公平化、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普惠是共享的前提,均等、普惠就是全体居民不论其地域、民族、性别、收入及社会地位如何,都应该公平、均等地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早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提出了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旨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又强调了均等化方向,并且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的目标提出。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覆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这是要通过改善公共服务的分布格局,弥补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服务的不足和短板。当然,地方政府要认识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相等化,由于现实情况千差万别,基本公共服务不可能完全相等,数量#质量的完全相同只是理想状态,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要注重机会的公平和均等,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是地方政府获得公民满意,进而得到公民信任和支持,扩大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因而,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缩小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3,强化地方政府与公众的公共服务意识
具有较强的公共服务意识是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只有公共服务意识得以强化才能使各地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提升。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最终目的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然而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各级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公务人员要从思想上摒弃官本位思想,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和强化公共服务的意识。各地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要符合公民的愿望和意志,公务员的行为要符合公众的取向,要将政府和公民的关系调整为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关系。只有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各地政府才能明确其公共服务的职责,主动的接近公众和社会,积极应对公众的利益需求和问题诉求,切实解决公民反映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并提高其参与能力。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应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关注政府的政治活动,及时向政府反映其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以及自身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作者简介:
张敬兰,1979,.11,女,安徽肥东,汉,硕士研究生,中级讲师,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