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和谐之曲 共建文化校园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风气。它是学校隐性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我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帮助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一、立足廉政。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我校将廉政文化作为德育教育固定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将其与学校素质教育相结合,让廉政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通过开展“知荣辱、明是非、树新风”“学习英模教师,弘扬伟大师魂”等多种形式的“知荣明耻”宣传教育活动和在校园网上开辟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教育专栏的形式,让师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廉洁教育和荣辱观教育,知荣明耻,弘德敬廉,切实让廉政文化人眼、入耳、人心、入行,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内涵。
  立足教学,深入挖掘廉洁、荣辱观教育资源,使校园形成廉政文化氛围,让广大师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处处可教育,事事受教育。在校园文化形成后,我校还将廉洁、荣辱观教育与《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编印3000本《八达二小道德教育读本》向师生免费发放,充分运用读本里的守则规范、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和百首优秀少儿歌曲,加强师生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人人争做文明人。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德育原则,提倡鼓励教育、关心教育、荣誉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将廉洁、荣辱观教育与班队活动有机结合。如校园布置以体现学生才艺为主,在楼道、走廊的醒目处悬挂101幅的学生书画作品,激励、陶冶学生;利用“校园十佳小歌星”等比赛活动,培养了500多名文艺特长生;举行千人“诚实守信,为人之本”等诚信教育签名活动,培养师生诚信美德、知荣明耻的品质和民族自豪感。此外,我校还特别重视对学生法律知识的培植,曾8次邀请法制专家到校给师生、家长上法制教育课,增强师生、家长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
  我校以活动为载体,将廉洁、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结合,树立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崇廉尚洁”的思想道德观,促进了师生健康、和谐发展,建立了“廉洁从教、诚信守法”的良好风尚,营造了“共守校规,共造校风”的校园文化。
  
  二、科研兴校,科学发展校园文化
  
  我校通过规范管理,将科研兴校与本地实际结合,纳入校园管理,长远规划,科学选题,选派骨干,集体攻关,走稳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成为了西林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
  我校通过组建学校教科室,建立学校科研网,搭建网上研究平台,制定适合学校实际的新课程条件下的教研组工作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教科研工作。1999年9月,我校开始参加自治区字理识字教学实验,虽然条件有限,资金短缺,但教师们主动克服困难,通过动手画图,自制字理卡片等办法,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字理教学硕果累累,得到了深度发展。2003年9月,我校参加3个自治区基础教育A类课题研究:《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策略及方式的研究》《小学生习作起步训练的探究》《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积极开发校本课题,完成了总课题下跨越一至六年级校本子课题的审批工作,拟订了课题实施方案,策划并开展了课题的开题会、汇报会。从结果来看,到2008年结题,校本研究课题覆盖面广,师生参与实验率为100%,科学实施小学教学的模式与策略,凸显小学教学本色,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如今,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字理文化氛围和科研氛围浓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有声有色,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教师个人教学特点逐步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三、培育名师。带动建设校园文化
  
  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能带出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队。一个爱岗敬业、团结高效、锐意开拓、乐于奉献的团队,能让学校校园文化发展得更稳更快。
  群雁高飞头雁领。我校领导班子确立了“服务、创新、模范和主动”的意识,要求班子领导做到“两个一流”、“四个好”,即分管工作创一流、教学工作争一流,带好一个组、上好一门课、写好一篇文章、搞好一个课题。通过开展争创文明学科教研组活动,重视教师与教学文化工作,增强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倡导讲大气、讲品位、讲合作,弘扬人文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使教师尊重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通过实施名优教师培养工程,五年时间里,我校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李依娟、全国优秀中队辅导员彭华珍、自治区德育教育先进个人黄少英、百色市廉洁教育先进个人粟洪等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民教师,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了辅助力量。
  通过不断努力,我校先后荣获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校将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崭新姿态向着高水平的现代化小学方向迈进,创建更优良的校园文化,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和谐地发展。
  
  (责编 蓝能波)
其他文献
教师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    刘娜在2009年第4期的《教育评论》上撰文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通过语言渗透与引导,使学生凭借语言来实现知识的传递和规范的习得,而学生对思想的理解和接受则取决于对教师话语的理解和接受。因此,研究教育过程中教师言语行为的达成及其效果,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师生的有效沟通无疑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言语引起学生的反应,并关注这种反应,及时调整言语策略。同时,学
期刊
2007年,南宁市“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普九”达标后,义务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为了促进城乡和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南宁市教育局要求市教科所、各县(区)教研室调整工作思路,把教科研工作的重心下移到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校,扎扎实实抓质量,整体提高全市基础教育的水平。  为了落实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南宁市教科所从各县(区)分别抽取一所乡镇小学和一所乡镇
期刊
上面两节课,关注的重点都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农村学校学生开展探究学习这一教学目的。分析起来,既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各具匠心之处,同时也反映出了当前农村学校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共性    从教学设计来看,两节课都是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思路来设计的。有三个方面值得肯定:  一是精选探究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探究,也并非所有内
期刊
评课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的方式有两个问题是不能忽视的,一是评课的有效性,二是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评课的有效性而言,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开课,评课的重点和方式也有所不同。公开课有示范课,以推介先进理念和经验为主;有研讨课,以探讨研究热点、难点问题,改进教学为主;有汇报课,以实践活动(如试验、实验等)后的总结和展示为主。如果用一种评价方式去评不同类型的课,往往不能对症下药,也不利于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期刊
教师的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校本研究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策略。我校从2006年起就致力于开展“双环研讨课”这一集教学与研究于一体的校本研究课活动,锤炼了教师的教学技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全校出现了教研相长的生动局面。该教研模式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双环研讨课”的理性思考    (一)“双环研讨课”的活动目标  我校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积极建设“双环研讨课”活动,为教师提供一
期刊
目前,小学教育存在种种困惑: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不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小学课程设计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的关照里,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陶行知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
期刊
许多听过莫老师课的人常忍不住惊叹:“怎么语文课到了莫老师手里,就能上得那么轻松简单呢?”语文课上得轻松简单?是的,你没听错!这正是莫老师将“感悟”植入课堂获得的教学效果。  莫老师常说:“生活处处皆语文。只有让学生学会用心感悟,我们的教学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对于课堂,莫老师对自己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一定要做到深入浅出,用最舒适、最有效的方式,向每一个学生教授他所需要和希望获得的知识,让学生容易感悟
期刊
宋玉在其《风赋》中说:“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意即风从地生,开始时先在浮萍草头上轻轻飞旋而起,而后还会越过河流山谷,越吹越大。大风是从小风发展而来的,现代人们常用“青萍之末”代指大影响、大思潮从微细处或不易察觉之处源发而起。今天,我们语文老师说课、评课时常说“品词、品句、品读”,这阅读教学的流行语“三品”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了,然而在广西区内,“三品”之风又是何时起于何处的“青萍之末”的呢?  
期刊
全国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化债工作    本刊讯  1月6日,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化债工作。  2007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蒙古等14个省份以省为单位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同时其他省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至3个县进行化债试点。试点两年来,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和地方各
期刊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结合课文插图,联系生活经验,想象课文描述的场景,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态、动作表现中体会他们的心情。  4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初步懂得应该回报父母的爱。  教学重点:  从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中,体会孩子们情绪的变化,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初步懂得应该回报父母的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