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的《星际穿越》

来源 :科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_0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是个注重Idea,遍观各类科幻风格电影、书籍和漫话的重度科幻迷,那么《星际穿越》确实不会是一部乏善可陈的电影,甚至绝对算得上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唯一遗憾的是它可能不会给你带来震撼的感觉。
  是的,我说的是那种全新科幻Idea带来的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在这一点上,它或许还比不过2007年那部没有一处科幻场景,却让你时刻脑洞大开的小成本佳作——《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那种既能做到故事精悍逻辑缜密,又能围炉夜话神游八荒的科幻不是视觉效果可以取代的。这是《星际穿越》让科幻迷真正沮丧的地方。
  虫洞、黑洞、潮汐力、太空旅行、时空穿越等等,即便有还未在电影情节中呈现过的科幻员,估计这些元素也早已被科幻小说用各种背景说烂了。这样的前车之鉴俯拾即是,《盗梦空间》里“梦的层次梗”与“唤醒梗”有着《时光倒流七十年》的深深痕迹,而后者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部爱情片!
  或许诺兰的真实想法是让所有人惊叹,而不仅仅是科幻迷!
  《星际穿越》是如何吸引人的?
  一种真实存在的“不可能”是“最科学的科幻”。
  事实上,在科幻故事浩如烟海,科幻迷随时都能在这片烟海最不起眼的角落里搜出你想要的几乎所有的科幻梗时,挖掘一个科幻新梗不比按照科学精确计算出来的画面更简单,甚至更加冒险。
  而一部成功的电影总要有它独一无二的卖点!这个点不在掉入黑洞的马修·麦康纳会不会被拉成细长的面条,而是最科学的虫洞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所以一个按照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公式计算出来的数据拍摄出的虫洞画面确实蛮拼,也够给力!
  科幻与真实结合的最高境界,不是再现现实中的生活场景,而是展现一幅在科学依据支撑下最接近真实存在的画面。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知道那是真实的,一种不可思议的真实;自己从未见过,此生也不可能见到的真实场景;不是那种因为自己能力不及别人而望尘莫及的不可能,而是一种所有人都不可能做到的“不可能”。
  在呈现一种真实存在的“不可能”上,诺兰做到了极致,打通了大多数观众在期望值上的任督二脉。
  你负责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
  即便相对论、虫洞在各种层面上被“科普”或“民科”过无数遍,它们还是能吸引眼球。光是吸眼球还不够。你多少要让普通观众在一部烧脑的科幻片中找到一些满足感,火候很重要,不能完全看不懂,也不能一琢磨就明白,让他费点脑子之后感觉明白了,想想好像还有几个地方比较模糊的,然后回头再刷一遍。总之不能让人产生“我不可能看懂”的念头。
  诺兰的确这么做的,也做到了。
  还记得电影中提到的那个“奇点”吗?它是这么来的。
  诺兰:“你能告诉我,奇点最通俗的解释是什么吗?”
  基恩:“通俗的来说,就是当时空的弯曲程度达到极大。”
  加州理工大学基恩·索普的办公室里,坐在基恩桌子对面的诺兰,想要以普通人的思维去了解物理学中的“奇点”。而科学气息浓厚的高冷“奇点”在基恩看来是非常普通和容易理解的。事实上他的原话是“星际穿越中的物理现象都是普通和容易理解的。”这显然不是在显摆优越的智商,而是说相比较那些需要复杂计算的具体内容,概念的上东西才更有被一般人接受或理解的可能。包括那个球形的“虫洞”。
  如此看来,诺兰与基恩在《星际穿越》中的合作还真有点“你负责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的意味。
  穿越时空,可能吗?
  谁造了虫洞,掉入黑洞,五维空间,拯救地球放弃地球,个人在绝望中求生的欲望能强大到什么程度,充满张力的亲情……这些剧情和疑问都没有穿越时空来的让人兴奋!最起码这是让笔者最兴奋的点。
  那么穿越时空可能吗?岂止是可能,而且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如果你是喝惯了心灵鸡汤的唯心主义者,不建议你看下去了。因为经历过并不意味着能意识到。
  理解穿越时空关键点在于理解穿越时间。首先你能想到时间是什么?
  是年月日时分秒吗?是太阳在空中的位置的变换吗?是生老病死吗?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吗?是早餐、中餐、晚餐吗?这些都是我们感受中的时间,并不是时间本身。
  细想一下,年月日时分秒是按照地球自转公转来设定的,由此也决定了太阳在天空中变换的位置以及寒来暑往,决定自然生老病、一日三餐的是生物钟,这些都是时间投下的影子但不是时间本身,这些影子在意识里埋下了一个陷阱,认为时间独立于空间,存在于线性流逝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
  所以想要一下子理解穿越时间好像不太可能。不如先换个角度,用速度来理解时间。决定速度快慢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引力。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两个人都带上校准过的原子表,一个站在高楼的顶层,一个站在底层。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在低处的原子表慢了。因为低处的原子表受到了更强的引力场的作用。反过来理解如果速度加快,是不是可以减少引力的影响,引力变小了,进而时间也就快了。回想一下火箭进入太空轨道时所要达到的第一宇宙速度吧。
  所以简单来说静止不动可以经历更多的时间,到处运动做各种事情会缩短时间。一个开了一天的车的人,与一个在家睡了一天的人,前者的手表比后者的手表走更少的时间。时空就像可伸缩的纤维层,运行其中的物体星球、甚至是我们自己,扭曲了这个纤维层。扭曲的结果就是重力。物体的质量越大,扭曲的就越厉害 ,引力也就越大。
  在狭义相对论中,速度的测量要取决于引力。
  根据牛顿物理体系,在一列行驶的火车上,迎面射来的一束光的速度,应该是光速与火车速度的速度之和。如果按照爱因斯坦的第二条假设,光速不变,这就矛盾了。所以此时,速度不是在牛顿物理中那样只是简单地相加,相反,速度的相加需要遵循由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
  《星际穿越》用一张对折的纸展示空间扭曲,但用父女再次相遇的场景来展示时间扭曲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因为它表达的依然是线性流逝的时间。这里不妨用丽莎·兰道尔在《弯曲的旅行》中写过一个好玩的奇怪假设,或许它能让你更好理解一些。
  假设有两条相同的船,有着相同的桅杆,一条船停泊在岸边,另一条正在驶离。再假设两个船长在第一条船起航时已经对好了表。现在这两位船长要在各自的船上测量时间。他们在桅杆的顶部和底部各放置一面镜子,然后测量光在两面镜子之间往返的次数和往返一次的时间,二者相乘,就能算出时间的长度。但是如果停泊船只上的船长不以他自己静止的镜子,而是以行驶船只上光在桅杆两端镜子之间往返的次数来测量时间。会出现下面图示中的悖论。
  从行驶船只上看,光只是上下穿梭,而从停在码头的船上看,光走了更远的路。但光速是不变的,所以行驶船只上的镜子计时装置只能“慢”一些,以此来弥补行驶船只上光旅行的更长的距离。
  快速运动的物体经历了不同的时间,这就是狭义相对论中的时间膨胀,也是能够实现的时间穿越。
  这个假设是不是比《星际穿越》中病房里父女再次碰面场面更有穿透力?
  诺兰在采访中曾表示,如果能用科学的数据展现科幻场景中的画面,那为什么不呢?所以即便没有更新更好的科幻元素,诺兰的星际穿越依然是独一无二的。
其他文献
最人性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  IMDb:7.8  豆瓣:7.5  导演:马特·里夫斯  编剧:马克·鲍姆贝克 ,里克·杰法 ,阿曼达·斯尔沃  主演:安迪·瑟金斯, 杰森·克拉科,加里·奥德曼  虽然是一部以猩猩为主角、人类打酱油的电影,但是它讲述的几乎都是人性最深刻和复杂的一面,这是小编给它安上最人性的理由。  在人类不遗余力地自毁下,致命的猿流感病毒蔓延全球,人类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末日。
期刊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这是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给朱光亚的颁奖词。  人生为一大事来,而朱光亚的一生,却不仅仅只用这一件事就能概括。纵览全局、心怀祖国、功勋卓越、成就非凡……这些形容词的背后,是朱光亚闪光的魅力和高尚的人格。无人不尊重,无人不佩服,无人不夸赞,无人不敬仰,这位才德双馨的科学大师,用
期刊
2014年11月19日至21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隆重召开。除了对互联网行业进行“分析现在、展望未来”外,物联网的发展道路也越来越受到“大佬”们的重视。有专家称,未来30年,将会是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互相沟通的时代。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将是人类社会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智慧生活  物联网为我们的未来描绘了这样一种智能生活:  每天清晨,窗帘会根据你设定的时间自动打开,将第一缕阳光洒满你
期刊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食材,它统摄着人类的行动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或许,我们今天不再喜欢笛卡尔意义上的“心—身”二元论,但是,对于心灵的丰盈来说,它与身体一样,无法承受资源匮乏带来的伤害。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的饥饿同样是不能忍受的。精神生活不但消费精神产品(信仰),它也在不断地制造精神产品。科学就是人类创造的满足高级精神生活的产品。联想到中国整体上科技创新乏力的现实,不能不让人产生出一个疑问:科学还需
期刊
科幻在我们生活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或许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或许是思维幻想的载体,亦或许是一次与未来的对话……11月1日下午,以“人类的70亿种未来”为主题的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在北京盛大开幕。来自全球华语世界的顶尖科幻作家、潜藏在中国的科幻迷们共同“回到未来”,参与了这场以科幻为名的“华山论剑”。  开幕式以论坛的形式展开,活动邀请到科学家和科幻作家同台演讲,探讨人类未来的命题。提到科幻作
期刊
科技创新,其“上游”是范围更广泛的创新,创新的上游则是整个人类社会无时无处不在发生的随机涨落。从随机涨落到创新到科技创新,从上游到下游,存在一系列约束、诱导和选择机制。正是这些约束、诱导和选择机制,促成了或多或少、或难或易的科技创新。  从源头上说,科技创新源于社会的随机涨落。“涨落”,也就是对平衡位置的偏离。在社会强调一律,要求收敛到一个声音、一种典型,个体顺从,甚至由“降序”和难得糊涂以求生存
期刊
作者:Rob Lamb  编译: 杜夏德  在医患关系敏感僵化的当下,医生这个职业很容易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但是从理性上看,在治疗疾病时,医生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其实,当前沿科技不断给我们带来生的希望时,医院里的医生能做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当治疗失败时,医院和医生确实要负责,然而我们是否在一开始就对现代医疗以及医生抱有过高的希望?下面的文字来自于一名普通美国外科医生苦恼的自白。  拥有专业知识
期刊
外媒称,中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结束在印度洋为期118天的首次勘探之旅后返回。据报道,此次勘探发现金银等贵金属的大型矿床。  《新印度快报》网站3月17日发表题为《中国深海潜水器在海底发现巨大矿床》的文章称,在最近的这次任务中,“蛟龙号”成功进行13次下潜,考察了多个热液区、热液特点和深海生物多样性,收集了大量数据和700多个样本。  这艘深潜器发现几个新的深海热液喷口——喷发热水的深海裂缝。这些
期刊
邵鹏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现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员,从事生物医学光学成像方面的研究工作。  “我看到了自己的死亡!”据说陷入恐惧的安娜·柏莎(Anna Bertha)当时惊呼道。  1895年12月5日,德国巴伐利亚州历史悠久的维尔茨堡大学(Universit?t Würzburg)物理系主任、教授威廉·康纳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ntgen)的妻子安娜看到
期刊
选择手机的标准是什么?如果问年轻人,或许会听到这样的关键词:性能好、上网快、设计美;同样的问题问中年人,他们会告诉你:能接打电话、能收发短信就行;问老年人,或许只要字号大就可以了。  的确,选择手机,原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区分。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购置手机已经不是简单的见仁见智的问题,而摇身一变成为时尚、品味、地位的象征。这个时间点,或许是手机从通讯设备升级为多媒体智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