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舍取之道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je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舍”在中国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中国画作为一种艺术,是和中国哲学密不可分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里的损即减损,这就促使中国画一般讲怎么减东西,怎么做到小中见大。化繁为简,提炼笔墨,简括构图,做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使万象物色,用简净至纯的笔墨来表达情感。中国哲学是做的负法哲学。舍是一个明理的过程,损之又损,减之又减,舍而再舍,约而再约“道”便显露出来;这个求道的过程中,就已经开辟出一块广阔的空间来。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华去而朴存的过程,虽为而非为,不为而为。只有荡涤尘垢,化掉渣滓,修缮整治,使复如初,而后才能“统体光明”。
  对于空白的认识和运用,是中国画最优秀的传统。老子用“无”的概念,来表示很多难以言传的旨意,其中也包括了佛家的“空”无与空,其为用大矣;当其无,为有之用。壁若器皿,房屋,其壁为实在,为质地,但它不是用之所在;而中间的空处,虚地,才是用处。当然,不存在无用处,也就无从产生空与无的有用处。“空”与“无”的发明与使用,正宛如数字上数字“0”的发明与使用,意义重大。
  计白当黑,此时的“白”已不是绝对的静止的空洞无物,这是中中国画所特有的审美思维。中国画上留出空白处,其意义对于西方人来说难以认识,对他们而言,空间就是抽象的虚空。而中国画的空杯则可以包含一切,鱼之所在,当然是水,可以是小河之水清,可以是江阔。空白处,可以是云,水,天,地,光,山等,即是构图的需要也是气韵流露,意象生发之所在;“当黑”也不是笔墨的残缺与造型的搪赛,它是艺匠经营的,完善的表达方式。如清代八大山人经常画的鱼,只是寥寥几笔画一个鱼,在就是题字盖章,没画水却有水,给人以更加强烈的想想空间产生画外之画。
  中国画中的舍和中国传统哲学相关,而不管是儒家的中庸和道家的阴阳辩证,都是说舍不得不提一下不舍,舍也就是“空”“无”“白”或者在画面中的“虚”“舒”“藏”等。不舍也就是“满”“有”“黑”在画面中的“实”“密”“露”等。这些词在绘画中构成了各种关系,如无中生有,计白当黑,虚实相生。舍与不舍的关系也是相互辩证统一在一幅画中的。在绘画作品中的舍是指空白,但不是空洞,它本身是有东西的只是作者提炼成了白也就是舍,虽舍却是画外之景。作品中不舍一般是指我们能看到的包括提拔,而这些也是提炼舍去一些画外之景而成。舍与不舍的相互提炼就产生了画外之景。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武”。在一幅画中,尚若笔墨过多,至于没有了空白,黑也就失去了作用,就像在作画时没有取舍,都画就等于都没画。
  在构图上看,中国国画讲究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空白处,虚处,有“气”生发,是气盈盛处。这些虚处,留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者会自己补充上,这时的视觉欣赏是高级的,是须用心气相和之。
  舍即空即无画处皆是妙境“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的双方的互动,产生出最大的效能。无中所生之“有”虽然是想想出来的有不是现实看到的有,但却远胜于可见之形,这种“有”是在无中产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有”,这就使这无中产生的“有”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和不同的内涵,更具有生命力。 “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这样是取舍来画出中国画的空间。当然中国画的空间意识,不是建立在实际的透视知识基础上的,而是基于“计白当黑”以及“有无相生”“虚实相生”之道的。中国画虽然是所谓的散点透视,但它绝对不是无视空间感,其实所谓的焦点透视构图法,在汉画像砖石上已分明可见。如郭熙的“高远”“深远”“平远”。韩拙的“阔远”“迷远”“幽远”的“三远”之说。
  大处构图要求取舍,求其虚,一笔一墨也不可过于实之。“有无相生”“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是大法,至于笔墨的藏与露,疏与密,简与繁,则是具体的实践,实际上也就是笔墨取舍的。也可以说一种笔墨提炼。要求笔墨简练,做到不能添一笔或减一笔。捡其精要,转而为实,脱去町畦,变态毫端。如张僧繇,吴道子之妙在于:“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却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笔墨的时见却落,是一种高明的手法,善用之,则需要非凡的智慧。笔不周而意周,即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道理,用笔的形断而意连,即画之写意,形有所不完,而神特备。形虽断,而意可连,气可贯,神可交。这样就产生了不完整的形式何有缺陷的事实,在表达精神时却未必不完整和有缺陷,相反,更能激发读者的注意力和想象力,进而透过形式而注意内部的真实与丰富。从无笔墨处求神理,于创作如是,于欣赏亦如是。“如空中书字,虽然不成,而文采已彰”,故善悟者在乎“虚”,于可见的有限的形象之外,展现出无限的意象的心性与境界。做到以实带虚,以虚代实,以露引藏,以藏当露,愈藏而愈露,景象愈阔,境界愈大,为难能可贵。笔墨多一笔不少一笔,少一笔则意境高一层。
  在造型上看,也是对所画事物的提炼与概括,不能以具象临摹为重点,要根据自己的心性修养和世界观,人生观,宗教观等去提炼出一套高级的表现符号,看着简单其实是以简驭繁。笔墨虽简,其势仍大,其味尤长,此中国画理之独绝处,在似与不似之间。从汉代以来园为规以象天,方为矩以象地,方圆互用,阴阳互藏绘画中有方有园,有势有节,有安有危,就如兵家行事有正有奇。形而下学总有限,形而上学总无限。中国画都是讲究形而上学,追求的是造型上面的东西。中国画的写意和西方画中的抽象构图都是对事物的取舍,这就不得不说一下中国画自古以来所追求神,或者说是意。在中国画中意是统领全局,古有意在笔先,绘画先立意之说。
  在设色上看,也是要去有舍有取,在有意无意之间,不在取色,而在取气,和取意,没有绝对的写实与具象,也没有绝对的写意与抽象。当然我们在一直在抽象和提炼,但是色彩本身是有质量,和重量的,我们在做画时通过色块的质量,来造势。使画面有气的流动来使人画面在静的二维空间产生动的三维空间。产生空间感,正如老子所谓的“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太极图的阴阳的s形产生视觉上的平衡潘天寿的《雄视图》中的右上角一雄鹰是用重墨而脚下石头用浅赭色,这样就是得雄鹰在石头上站的稳如泰山之感。
  综上所述,取舍,必须合于理法,故而,舍取不由人也,舍取,必须出于画人之艺心。至于画技易学,而舍取之道,画外之理而是个学的过程,已经是脱离了学的层面,需要切身去感悟,验证,考的是“见自本性”的素质。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书籍装帧应该是一种更加富有文化内涵的设计。运用传统元素是现代装帧中不可或缺的审美需求。在装帧艺术融入世界艺术发展潮流的同时,我们更需把握好本土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个性。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书籍装帧;创新应用  一、书籍装帧设计的概述与要素  (一)书籍装帧设计的概念书籍装帧设计的概念  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从书籍文稿到成书出版的整个设计过程,也是完成从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日益变更与发展,平面设计经历了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的转变,不管是在概念上、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受到时代所赋予的变化。而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平面设计不仅从概念上有所变化,也深深的受到了人类思想、情感的影响。从而打破固有的传统形象,形成了新的设计形态。  【关键词】: 平面设计;字体设计;静态;动态;互动性  一、传统的静态平面设计  所谓平面设计就是一种视觉沟通,通过符
期刊
【摘要】: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整理对设计的价值是相当可观的。这是一种将优化整个设计产业的一种隐性的革新,革新成功之后,这将是飞跃性的,这就是整理存在于设计行业乃是所有行业的价值。在整理这一课题方向上无论是广义上的整理还是狭义上的整理,这都是有其发展的必然性的,在设计领域中来说,也就是狭义上的整理,随着科学技术与人类对事物认知的改变,必然会发生新旧元素在立场上的冲突,这必然的需要我们提前的熟练这一技能
期刊
【摘要】:衍纸装饰画用他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装饰画来装饰家居生活,体现了人们物质丰裕之余,开始追求精神富裕,人们的审美和欲望也随着这种需求而展现出来,不同年代的人们对审美的观念和层次不同,装饰图形与风格成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审美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手工艺品作为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工业产品同质感的泛滥,人们越来越追求个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在不断地进步和创新,与此同时,艺术也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它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站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种新型的艺术,让人们看到了艺术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成果。本文针对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和特点以及艺术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创新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数字技术;融合创新  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活的品质和要求也在不断
期刊
【摘要】:有损压缩技术是利用了人类对图像或声波中的某些频率成分不敏感的特性,允许压缩过程中损失一定的信息;虽然不能完全回复原始数据,但是所损失的部分对理解原始图像的影响缩小,却换来了大得多的压缩比。常见的声音、图像、视频压缩基本都是有损的。在多媒体应用中,常见的压缩方法有:预测编码,变换编码,矢量量化编码,分形编码等,混合编码是近年来广泛采用的方法。  有损数据压缩方法是经过压缩、解压的数据与原始
期刊
【摘要】:“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写作亦是一个心物交互作用的过程,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往往被称为“意象”、“意境”等等。探索中国古典美学“象”、“意象”“意境”之间的关系,能够有利于把握古代审美观。而产生于老子“道”基础上的“象”也反映中国传统思想的路径之一。  【关键词】:象;意;意境  一、“象”之溯源  叶郎先生把“老子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史的起点”[2](23),寻根溯源,“
期刊
【摘要】:杂技在我国有近两千八百年的历史,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但其真正被命名为“杂技”一词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应被赋予时代精神。如今,现代杂技改变以往的单一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了一门综合性艺术,注重艺术表现力,对杂技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杂技演员日常基本功和技巧训练更加刻苦、更加精益求精来达到这一要求。
期刊
【摘要】:中国的木雕艺术历史悠久,在文化传承和室内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各式各样的木雕工艺品既展现出中国的文化精髓,又与现在室内建设相结合,增添艺术氛围,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要。  【关键词】:木雕艺术;木雕工艺;观赏性木雕,实用性木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对木雕艺术有很大兴趣。因为人们不仅可以用木雕艺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还可以增强人们的生活情趣。木雕艺术有着非常独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物价、房价的飞速迅涨。人们都渴望城市里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在这个理想空间里,没有各种约束与限制,在各种功能区正常发挥作用的同时尽情享受集约型空间带给你的合理释放,尽情享受惬意生活和属于你的世界。本文结合行为环境知识和心理学知识,以及空间合理利用等个方面,对集约型空间做以分析探讨,抒以拙见,做抛砖引玉之工。  【关键词】:集约型;空间利用;设计观念  集约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