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泉树桩提梁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s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江苏宜兴紫砂茶具大盛,“黜银、锡及闽、豫瓷”,涌现了“四家”(即董翰、赵梁、袁锡、时朋)和“三大”(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制壶高手,穷工极巧。一时间,文人骚客唱和咏颂,富贾巨卿竞相争购,使重不过数两的一把紫砂壶,“器方脱手,价五六金”。时人感叹道:“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近日有幸观赏到庄志雄珍藏的明代三大壶中妙手之一徐友泉的“树桩提梁壶”,堪称紫砂之瑰宝。
  凡事都讲究缘分,收藏紫砂壶亦讲究壶缘。那还是十年前,庄志雄到宜兴出差,当地的朋友知道他喜欢收藏紫砂壶,就介绍他到一据说收藏颇丰的紫砂壶友家里参观。这位壶友的收藏品对别人而言也许“颇丰”,可对遍览天下名壶的庄志雄来说只能算稀疏平常,着实令他失望。眼见庄志雄对赞美之词如此吝啬,壶友认真起来了,从阁楼上小心地拿下一个古色古香的大木盒子,当打开盒盖的时候,举座皆惊,原来这是把明末徐友泉的“树桩提梁壶”。庄志雄虽号称收尽近代名家壶,可面对年代如此久远的古壶,竟也不免怦然心动,他忽然觉得这把尽显古拙之态的树桩提梁壶与自己特别有缘,视线再也不肯移开半寸,经过再三请求,方以对方满意的价格成交。能求到这把徐友泉的树桩提梁壶,是庄志雄那趟宜兴之行的最大收获,回家后放在案前日夜把玩,抚壶追昔,今日谈笑间,依然神采飞扬。
  纵观这把树桩提梁壶,取树桩为壶身,旁枝为曲嘴,紫藤缠绕其上成为提梁,树段苍老遒劲,紫藤张力十足,衬托坚贞不屈的性格和挺起勃发的生命力;然后以祥狮为盖钮,狮为释迦侍文殊菩萨乘坐的神兽,从天而降而为盖钮,寓意吉祥。整个壶精致洗练,端庄稳重,神韵自若,大气磅礴。树桩壶,系明清两代流行的紫砂壶,常见的有松桩壶、竹段壶、梅段壶等,此壶所做的祥狮树桩形,正是典型的明代树桩壶造型,可作此类型壶的断代参考器。该壶通高23厘米,横宽13厘米,是容量500CC的大壶,却只有160克重,这主要是其壶胎薄如纸,且提梁内部空心的缘故。
  


  再观这把树桩提梁壶的底部,为青花卷草纹釉镶边,这在历代紫砂器中极为罕见。边缘的青花是以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在烧结工艺上,由于青花是以1300℃左右高温烧成的釉下彩,高于紫砂陶的绕结温度,所以应该是先烧成紫砂器,再升温完成这条青花镶边的,工艺上的难度可想而知了。富于灵动的线条,使这把古拙苍劲的提梁壶平添了无限生机,恣肆张扬而又稳定内敛,增加了视觉动感,引人流连。
  壶底还刻有一首五言绝句“云暗垂重树,烟横画面山。苍茫人独立,意在有无间。”属名“南河居士”,遍查史料,也没找到这个“南河居士”为何许人,该诗也名不见经传,只能设想是徐友泉做此壶所赠之人,抑或是这个“南河居士”在徐友泉处定制了这把壶,并求其将这首原创小诗刻于壶上以自赏。此诗前两句引自李白的名句“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后两句出自杜甫的诗句“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每个诗句虽都有出处,但联袂起来,意境也算高远,有超然脱俗之态。从这里看,这把树桩提梁壶虽是典型的仿生型紫砂壶,也是一把地道的文人壶了。
  
  链接
  
  一代巨匠徐友泉
  生于明万历年间的徐友泉,名士衡,不是陶家出身的他,自幼拜时大彬为师,有个令人神往的故事。徐友泉之父深爱当时制壶名家时大彬的壶艺,并与之交往。一日,徐友泉的父亲要请时大彬塑一只水牛,谦让之际,那时还在幼年的徐友泉已经对着门前大树下的大水牛捏起了一只水牛,“啪”的一下,就放在了他们的面前。少年徐友泉简直是个紫砂天才,面对仿佛呼之欲起的泥牛,众人无不为之赞叹。时大彬感慨地说:“你的技艺将来肯定在我之上。”从此,徐友泉拜时大彬为师。
  徐友泉有着造型艺术方面的天才,对紫砂工艺在泥色品种的丰富多彩方面也有杰出的贡献。徐友泉擅作仿古尊、垒诸器,手工精细,壶盖与壶口能够密不透风,他所制的长爪兽的形态,亦是仿青铜器的形制,特别有古拙味道,非同凡响,其作品总是别出心裁,变化多端,毕智穷工,怡人心目,壶作品有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分裆、索耳、美人睡莲、大顶莲、一回角、六子等诸种款式。
  


  徐友泉善于配合色土,泥色应用上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冶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各种色调,种种变异,妙出心裁,“综合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题款喜作真书“友泉”二字,笔法类大彬。
  徐友泉精研壶艺,对壶泥色和壶式样有着很多发明和创造,对紫砂壶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吴梅鼎《茗壶赋》谓其:“综古今,极变化,技近乎道,集斯艺之大成”。所以当时紫砂艺坛有壶中妙手称“三大”之说,“时大、李大、徐大”也,但徐友泉到晚年,回想起自己的老师时大彬,又感叹地说:“我之精终不及时之粗”。“精粗”之论,表现了徐友泉对老师时大彬的尊重,也是对紫砂艺术精髓的感悟。
  
  藏友介绍
  庄志雄,虽刚过而立之年,收藏品却已遍及近代所有名家的紫砂壶。在福州开设的陶逸轩紫砂茗批发中心,坐落于福州五里亭茶叶批发市场和鳌峰花鸟市场内。陶逸轩以弘扬中国传统紫砂文化,构建紫砂交易平台为己任,与众多知名工艺师交往甚笃,拥有众多紫砂工艺师的优秀作品。丰富的藏品与宽敞舒适的空间氛围,为紫砂爱好者与紫艺名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空间。经过多年的耕耘,目前陶逸轩声名日鼎,壶友聚集,逐渐使陶逸轩成为一个供大家交流、欣赏紫砂文化的艺术沙龙。
其他文献
十五年前,一场绵绵细雨带来了山野清新,到了清明茶的采摘时节。一出精彩的茶艺表演正在这里开始,这是福安市举办的第二届国际茶文化节。  在这场国际茶文化节上,来自日本的茶道专家速川和枝教授表演了古朴典雅的日本茶道;来自台湾地区的叶春莲则表演了有浓重生活气息的台湾茶艺;来自上海的著名陶艺家许四海也表演了紫砂陶艺。而压轴戏,则是福安民族茶艺团的“畲族宝塔茶”节目。  在一片喜庆气氛中,山歌响起,畲家姑娘要
期刊
刚刚收到朋友寄过来的礼物——一盏茶杯、一包茶。杯子很简单,是麦地一样淳朴的颜色,只有一朵稚拙的水仙花图案;而茶叶依然是水仙茶。  在阳光悠远绵长的下午,喝一杯乌龙水仙茶,翻翻手边书,心不由得也飘忽起来,仿若回到了那与朋友结下水仙茶缘的年月。  那时我是一个贫穷的学生,除了温饱之外的任何消费对我来说都是奢侈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享受曼妙的大学生活,没课的时候带着茶杯到图书馆,虽然不过是普通的香片,但是在
期刊
对很多茶人而言,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饮茶习惯。然而某些不经意间的习惯,却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损伤。    误区之一:饭后一杯茶  饭后来杯香醇茶,对不少人而言,是生活中一大享受。但台湾的营养师警告说,这样的习惯很可能为日后埋下贫血的隐患!根据台北捐血中心的统计发现,在每天自愿捐血的民众中,有高达百分之六的比率,血红素不足无法捐血,是名副其实的贫血一族。  台湾的营养师廖英茵指出,错误的饮食习惯是造
期刊
千利休何许人也?  他是日本茶道一代宗匠,他把茶道与禅的精神结合起来,创造一种以简索清寂为本体的“佗茶”。这种以隐逸思想为背景的茶会一扫豪华的风气,只在闲静中追求乐趣。千利休发展了村田珠光的所谓“和汉”境界——完美无缺的“汉”与不完全的粗野美“和”的结合,达到了纯日本的简素美,进入“和、敬、清、寂”的境界。    一代宗匠千利休  千利休是日本织丰时代茶师,曾跟北向道陈学茶道,不久成为著名日本茶道
期刊
早听人说起,在杭州西子湖畔有几处享有盛名的江南名园。前不久,终于见到了夕照山下的名园之一“汪庄”。汪庄位于西湖西南一隅,庭院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雷峰为伴,保俶相对,三面环水,集西湖之灵秀为一体,有文人墨客形容此处“精致得像一个被放大了的山环水抱的盆景”。据称,庄园的旧主人汪自新,号惕予,系著名徽商,为上海百年老字号茶庄汪裕泰老板。  那么,茶商汪自新当年为何会想到在此修建这座精妙绝伦的庄园呢?汪
期刊
几杯清茶入了口,回甘已经沿着咽喉渐渐扩散开来,如布渐渍,一派的风好水好,十里溪山的风物就沿着一条走到心里去的山路,婀娜而来,婀娜而去……  泡得三四泡,茶庄主人小王把杯里的茶叶一倒,又要换上新茶。  我突然就想起古语有观音七泡才出真滋味的说法。  “现在的铁观音没有这样的说法了,也许是制作工艺的不同。”小王轻轻撕开茶包。  “现在的茶叶产量是高了。但是,十年前的茶叶叶片小而且厚,都是人工做的,一季
期刊
《红楼梦》作为东方文化园中绽开的销魂之花,堪称“泰山之巅”、“五岳之首”,它虽不是《茶经》,却生动形象地传播了茶文化。书中描写了许多制作精细、品质高贵的茶具茶器,由此可见清朝时期对茶具的讲究。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产茶大国之一,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茶具艺术的创始地。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中写有“烹茶尽具”,这是关于茶具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是说泡茶最讲究的就是器具,所谓“器为茶之父”,可见茶具
期刊
韩国的茶文化与一衣带水的中国一样,也有着悠久历史。现在,他们正在把茶文化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2006年12月4—8日,我们一行来到了韩国,借着韩国举办中韩日三国茶文化研讨会的机会,最近距离地了解了这个国家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以及他们的现代茶事。  韩国现有50多个茶文化社团,有500万的习茶者,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这次的三国茶文化研讨会,在韩国议会大厦的宪政
期刊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计》中载:“御史大夫李季卿宣尉江南,陆羽来见。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手自京茶,口通茶名。茶罢,李公博士……”此篇文字首先出现“茶博士”的雅号。“茶博士”首先要具备识辨茶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好茶,什么是坏茶,明白什么茶应用什么水泡。其次必须有提壶掺水的硬功夫,可以一只手提十来斤,掺水掺得滴水不漏,而且还能一只手四平八稳地拿十余副茶具,摆碗、掺水、扣盖子如行云流水,还要有“雪花顶”、“二
期刊
在这个浮华喧闹的都市里,有一位“与诗词结成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的女子,不焦不躁、安安静静,沉醉在她的“一茗斋”里。养花、坐禅、品茗,茶室处处茶香,这是一方超尘脱俗的心灵家园……    茶室名称:一茗斋  茶室主人:徐子  茶室地点:福州西湖畔  茶室概况:面积约60平方米,三张茶桌,建于2004年。    与“一茗斋”的邂逅是在一个冬日暖阳的周末。  它的主人对古典文学和美学有很深的造诣,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