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环节,该文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深度挖掘了专业课程的思想道德资源,提出从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材建设、思政资源、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6个维度对专业课程进行自上而下的深度教学改革,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立德树人 国际贸易实务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a)-0110-02
1 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1.1 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6年,上海教育领域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改革,创造性地提出“课程思政”这一命题,构建融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专业课等多门类课程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并在上海进行了改革试点。自此,如何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成为研究的热点。“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贯穿于教学研究全过程,深挖各类课程的立德树人的教育资源,探索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1.2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不断扩大,国家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作为从事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人格品质、正确的价值取向。然而,长期以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赖于思政课程,而忽视了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致使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对诚实守信精神的缺失、社会责任观念的淡薄、法律风险意识的弱化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应围绕“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相结合”的目标,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探索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中更加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養目标。
2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操作技能,虽然学生就业率较高,但是培养的人才仍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学校、企业和社会3个层面的人才培养现状调研后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重视知识技能,忽视德育培养
目前国贸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只有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没有融入德育目标,无法有效实现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准确理解进出口业务中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进出口业务知识;具有对外商务谈判、签订合同的能力,具有正确操作进出口业务的能力,具有解决进出口业务纠纷的能力。课程培养目标中并没有提到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2.2 道德修养不足,守法意识淡薄
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足,社会责任感和守法意识淡薄,导致在实际工作岗位中频繁出现违反国家政策管理规定等问题。例如,学生在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岗位时,在报关、报检和出口退税过程中,经常出现货物虚假申报、侵犯知识产权、逃避商品检验、违规出口退税等现象,不仅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而且影响了货物正常的通关速度。
2.3 适岗能力较差,职业素养弱化
学生的适岗能力较差,团队协作意识、心理调节能力、承受耐挫能力等职业素养缺失。由于学校学习的课程理论化较强,很难实现学校和企业工作岗位的有效衔接,学生在入职以后,往往会出现新客户开发困难、外贸单据制作错误较多、外贸业务流程办理缓慢、产品知识严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差,部分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否定自身和专业知识技能,丧失信心,出现频繁离职跳槽的现状,不利于学生工作技能和素质的沉淀积累。
3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3.1 学生层面专业课重视程度高
学生普遍对专业较为认同,对专业课程较为重视。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入学志愿和就业方向的因素,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往往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较为重视,学习兴趣较高,如果结合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也会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
3.2 专业课程思想道德资源丰富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包含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跨境电子商务、商务谈判与礼仪、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外贸跟单、报关与报检实务等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课程思政资源,如外贸跟单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进出口报关与报检守法意识、出口退税诚实守信观念、国际商务谈判礼仪素养、外贸单证制作的工匠精神、外贸业务谈判心理调节、国际贸易繁重工作的承受耐挫能力、国际贸易地理的人文素养、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视野等;需要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堂中结合内容进行引导教育,就会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具备学以致用的现实教学条件
从现实教学条件来看,国贸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教师进行讲授,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微课、MOOC、视频、软件等“互联网+”教学工具,借助校内多媒体教室和实训场所得以实现,校外实践方面,通过外贸岗位的顶岗实习,在实践中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真正意义,实现学以致用。
4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基于存在问题和现实条件,提出从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材建设、思政资源、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6个维度对专业课程进行自上而下的深度教学改革,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4.1 转变教师育人观念,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提升国贸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和意识。课程思政的建设关键在于教师因素,课程思政需要教师不仅掌握课程知识技能本领,还要具备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师应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扭转偏重传授知识与能力,忽视价值传播的倾向;其次,教师应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师德师风、社会实践能力和行业敬业精神的在职培训。
4.2 完善教学管理顶层设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完善国贸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融入德育目标,明确培养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价值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注意要结合企业、行业、学校等三方面专家的论证意见进行论证,每门课程都要体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并结合每个单元或情境设置细分目标,并以具体某一单元章节内容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例如报关实务课程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报关的基础理论和流程;能力目标是能够结合进出口商品编码归类、进出口税费计算和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等技能完成报关业务流程操作;思政目标则是在报关业务流程中;遵守职业道德与法规;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并以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为例,视频案例导入、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理论讲授、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流程演示、思政案例评析、知识技能与思政内容考核等任务进行教学样章设计,从而体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精细化设计。
4.3 选用国家统编教材,逐步推出专业课程思政教材
优先使用国家教育部统编教材,确保教材的国家意志体现和意识形态属性,同时加强教材建设,集中骨干教师力量,通过搜集课程思政工作案例和实地调研,逐步开发课程思政系列教材。教材建设上,以1~2门课程作为试点,教材既要体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特点,又要结合相关的案例视频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材内容应适应国际贸易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和价值观的需求,更好地满足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和外经贸工作者的需求,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突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教材设置的项目情境可以实现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并使繁杂、抽象的课程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4.4 深入挖掘課程思政资源,打造协同育人教学团队
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企业实践、邀请思政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等方式,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诚实守信、人文素养等要素,合理安排课程整体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观价值教育融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工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构造课团队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主体,教学团队形成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全面参与的主体。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体会一线岗位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要求。
4.5 创新“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吸引力
运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将互联网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通过课堂网络、微视频、实训平台,课后微课和MOOC的方式,提升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以结合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平台、外贸单证可以借助MOOC资源、报关报检课程可通过视频案例、商务谈判与礼仪可通过微课演示等“互联网+”教学工具,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方晓珍.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94-98.
[2] 靳诺.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8-12.
[3]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11-14.
[4]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5] 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15-17.
[6] 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育,2017(12):16-18.
[7] 吕玉龙,屠君.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10):91-93.
关键词:立德树人 国际贸易实务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a)-0110-02
1 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1.1 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6年,上海教育领域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改革,创造性地提出“课程思政”这一命题,构建融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专业课等多门类课程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并在上海进行了改革试点。自此,如何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成为研究的热点。“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贯穿于教学研究全过程,深挖各类课程的立德树人的教育资源,探索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1.2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不断扩大,国家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作为从事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人格品质、正确的价值取向。然而,长期以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赖于思政课程,而忽视了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致使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对诚实守信精神的缺失、社会责任观念的淡薄、法律风险意识的弱化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应围绕“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相结合”的目标,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探索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中更加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養目标。
2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操作技能,虽然学生就业率较高,但是培养的人才仍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学校、企业和社会3个层面的人才培养现状调研后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重视知识技能,忽视德育培养
目前国贸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只有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没有融入德育目标,无法有效实现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准确理解进出口业务中的相关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进出口业务知识;具有对外商务谈判、签订合同的能力,具有正确操作进出口业务的能力,具有解决进出口业务纠纷的能力。课程培养目标中并没有提到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2.2 道德修养不足,守法意识淡薄
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足,社会责任感和守法意识淡薄,导致在实际工作岗位中频繁出现违反国家政策管理规定等问题。例如,学生在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岗位时,在报关、报检和出口退税过程中,经常出现货物虚假申报、侵犯知识产权、逃避商品检验、违规出口退税等现象,不仅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而且影响了货物正常的通关速度。
2.3 适岗能力较差,职业素养弱化
学生的适岗能力较差,团队协作意识、心理调节能力、承受耐挫能力等职业素养缺失。由于学校学习的课程理论化较强,很难实现学校和企业工作岗位的有效衔接,学生在入职以后,往往会出现新客户开发困难、外贸单据制作错误较多、外贸业务流程办理缓慢、产品知识严重匮乏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差,部分学生会出现畏难情绪,否定自身和专业知识技能,丧失信心,出现频繁离职跳槽的现状,不利于学生工作技能和素质的沉淀积累。
3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3.1 学生层面专业课重视程度高
学生普遍对专业较为认同,对专业课程较为重视。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入学志愿和就业方向的因素,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往往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较为重视,学习兴趣较高,如果结合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也会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
3.2 专业课程思想道德资源丰富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包含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跨境电子商务、商务谈判与礼仪、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外贸跟单、报关与报检实务等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课程思政资源,如外贸跟单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进出口报关与报检守法意识、出口退税诚实守信观念、国际商务谈判礼仪素养、外贸单证制作的工匠精神、外贸业务谈判心理调节、国际贸易繁重工作的承受耐挫能力、国际贸易地理的人文素养、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视野等;需要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堂中结合内容进行引导教育,就会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具备学以致用的现实教学条件
从现实教学条件来看,国贸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教师进行讲授,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微课、MOOC、视频、软件等“互联网+”教学工具,借助校内多媒体教室和实训场所得以实现,校外实践方面,通过外贸岗位的顶岗实习,在实践中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真正意义,实现学以致用。
4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基于存在问题和现实条件,提出从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材建设、思政资源、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6个维度对专业课程进行自上而下的深度教学改革,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4.1 转变教师育人观念,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提升国贸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和意识。课程思政的建设关键在于教师因素,课程思政需要教师不仅掌握课程知识技能本领,还要具备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师应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扭转偏重传授知识与能力,忽视价值传播的倾向;其次,教师应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师德师风、社会实践能力和行业敬业精神的在职培训。
4.2 完善教学管理顶层设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完善国贸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融入德育目标,明确培养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价值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注意要结合企业、行业、学校等三方面专家的论证意见进行论证,每门课程都要体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并结合每个单元或情境设置细分目标,并以具体某一单元章节内容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例如报关实务课程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报关的基础理论和流程;能力目标是能够结合进出口商品编码归类、进出口税费计算和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等技能完成报关业务流程操作;思政目标则是在报关业务流程中;遵守职业道德与法规;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并以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为例,视频案例导入、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理论讲授、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流程演示、思政案例评析、知识技能与思政内容考核等任务进行教学样章设计,从而体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精细化设计。
4.3 选用国家统编教材,逐步推出专业课程思政教材
优先使用国家教育部统编教材,确保教材的国家意志体现和意识形态属性,同时加强教材建设,集中骨干教师力量,通过搜集课程思政工作案例和实地调研,逐步开发课程思政系列教材。教材建设上,以1~2门课程作为试点,教材既要体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特点,又要结合相关的案例视频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材内容应适应国际贸易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和价值观的需求,更好地满足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和外经贸工作者的需求,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突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教材设置的项目情境可以实现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并使繁杂、抽象的课程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4.4 深入挖掘課程思政资源,打造协同育人教学团队
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企业实践、邀请思政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等方式,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诚实守信、人文素养等要素,合理安排课程整体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观价值教育融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工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构造课团队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主体,教学团队形成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全面参与的主体。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体会一线岗位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要求。
4.5 创新“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吸引力
运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将互联网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通过课堂网络、微视频、实训平台,课后微课和MOOC的方式,提升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以结合国际贸易模拟实训平台、外贸单证可以借助MOOC资源、报关报检课程可通过视频案例、商务谈判与礼仪可通过微课演示等“互联网+”教学工具,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方晓珍.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94-98.
[2] 靳诺.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8-12.
[3]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11-14.
[4]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5] 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15-17.
[6] 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育,2017(12):16-18.
[7] 吕玉龙,屠君.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10):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