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不仅融入了品德课中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教育,也融入了社会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课生活的教育。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既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内容非常丰富。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能够了解、参与、适应社会,做好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一、吃透教材 编好教案
教师要想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研究课标和教材是必做的“功课”。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不是原来小学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的简单合拼,而是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阔的背景下把二者进行了有机的整合。目前我们学校选用的《品德与社会》是傅维利主编,辽师大出版社发行的,教材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教材的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这样安排,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处理和运用,可以引发有价值的争论,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后得到延伸,引发新一轮的发现和探究。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特色优势,对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内容多作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立足而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当地实际,根据每个教学目标,适当延伸拓展,让学生动起来,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首先必须依据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和教学内容,结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行为表现、生理、心理特点的分析,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编写好教案,同时,又要做到“目中有人”,注意针对性。
其次,还要选择社会各个方面与教学有关的新鲜、生动、有趣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既体现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又要使学生感兴趣,能够感染学生,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考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考虑如何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及成长规律,考虑怎样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讲究设计安排的合理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激发兴趣 乐于探究
真情能打动人。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真实情感可以互相传染,互相影响,进而产生共同的情绪体验。在品德与社会中,教师在把握教材的结构和重点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有一次我外出听一位老师教学《家庭的亲情》一课时,这位老师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结婚以后的一个星期天,她到娘家探望年迈的母亲,半夜忽然发起了高烧。母亲悄悄拄着拐杖,冒雨为她请来医生,母亲的亲情让她流泪不已。她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好几个学生哭了。在她的激情感染下,学生们都争着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关亲情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节课学生们的发言特别踊跃。收到的效果当然也是非常好的。
三、启发明理 指导实践
教学中观点明确,说理明白、清楚的这一过程,是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接受主题教育的阶段。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从课文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入手,用课文中的生动故事去感染学生,或用课文中的观点去教育学生,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抓住“明理”这个重点,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观点,使学生形成明确的道德认识,并在懂得道理、感知观点的基础上明确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把道德认识落实到行动上,使学生“入情入理”。同时,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悟出道德概念和道德观点来。在明理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行为动机,通过指导让学生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和道德标准对行为的是与非、美与丑进行分析判断,并逐步把道德知识、道德概念、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在确定学生的行为要求时,即要考虑大纲、教材的共性,又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忌一刀切。同时,从行为要求的确定、指导的方式、反馈的形式等方面,都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已形成道德观念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有利于把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有利于把“知”与“行”统一起来。
总之,教师在组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即使没有丰富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经验,依然可以在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去学,让学生轻松的去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采用多种教学艺术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使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达到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作者单位:辽阳市太子河区新华小学)
一、吃透教材 编好教案
教师要想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研究课标和教材是必做的“功课”。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不是原来小学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的简单合拼,而是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阔的背景下把二者进行了有机的整合。目前我们学校选用的《品德与社会》是傅维利主编,辽师大出版社发行的,教材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教材的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这样安排,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处理和运用,可以引发有价值的争论,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后得到延伸,引发新一轮的发现和探究。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特色优势,对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内容多作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立足而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当地实际,根据每个教学目标,适当延伸拓展,让学生动起来,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首先必须依据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和教学内容,结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行为表现、生理、心理特点的分析,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编写好教案,同时,又要做到“目中有人”,注意针对性。
其次,还要选择社会各个方面与教学有关的新鲜、生动、有趣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既体现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又要使学生感兴趣,能够感染学生,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考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考虑如何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及成长规律,考虑怎样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讲究设计安排的合理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激发兴趣 乐于探究
真情能打动人。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真实情感可以互相传染,互相影响,进而产生共同的情绪体验。在品德与社会中,教师在把握教材的结构和重点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有一次我外出听一位老师教学《家庭的亲情》一课时,这位老师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结婚以后的一个星期天,她到娘家探望年迈的母亲,半夜忽然发起了高烧。母亲悄悄拄着拐杖,冒雨为她请来医生,母亲的亲情让她流泪不已。她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好几个学生哭了。在她的激情感染下,学生们都争着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关亲情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节课学生们的发言特别踊跃。收到的效果当然也是非常好的。
三、启发明理 指导实践
教学中观点明确,说理明白、清楚的这一过程,是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接受主题教育的阶段。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从课文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入手,用课文中的生动故事去感染学生,或用课文中的观点去教育学生,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抓住“明理”这个重点,深入理解教材内容、观点,使学生形成明确的道德认识,并在懂得道理、感知观点的基础上明确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把道德认识落实到行动上,使学生“入情入理”。同时,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悟出道德概念和道德观点来。在明理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行为动机,通过指导让学生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和道德标准对行为的是与非、美与丑进行分析判断,并逐步把道德知识、道德概念、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在确定学生的行为要求时,即要考虑大纲、教材的共性,又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忌一刀切。同时,从行为要求的确定、指导的方式、反馈的形式等方面,都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已形成道德观念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有利于把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有利于把“知”与“行”统一起来。
总之,教师在组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即使没有丰富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经验,依然可以在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去学,让学生轻松的去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采用多种教学艺术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使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达到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作者单位:辽阳市太子河区新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