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2019年1月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的第一句话。“这句话非常重要,告诉我们职业教育是一个教育类型,而非教育层次,不能用普通教育的评价标准去看待职业教育。”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郭扬说。那么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在其课程设置与教材安排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课程怎么设
根据《教育学名词(2013)》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其培养目标是“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蒋国华表示:“高等职业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应用能力与创造能力,要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他理想中的课程体系是“三三三”模式,即“理论课教学只占整个职业教育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是在企业环境下的专业教学,如校办厂、校办公司等,最后三分之一是‘真刀真枪’地到企业里顶岗上班”。
如何开展好不同类型的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曾表示:“职业院校的文化课应少而精,选择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文化课;专业课要实实在在,要结合实际,能够学以致用;实践课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考核。”
在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架构中,传统模式主要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業课程三部分组成。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课程开设也是按照从文化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课程的顺序,即让学生先积累理论知识,再形成实践能力,这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人社部《职业》杂志社副社长杨生文认为,在课程建设上应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普高更注重知识的积累,职高则更注重技能的训练,所以现在职高采取了与普高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即‘工学一体’。”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理事长曹勇安对此也表示:“职业教育应强调手脑并用,不是会了才做,而是做了才会。”
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架构?《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必须深化以实训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并明确“到2022年,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
从各地区职业教育的实践情况来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正逐步从传统的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上海市提出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浙江省提出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和自选课程模块(限定选修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组成,为学生提供可自主选择的多样化课程方案;四川省提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教材用什么
目前,职业院校的德育课、文化基础课等必修课教材由国家统一规划并组织编写,专业技能课程教材实行国家与地方(区域)规划相结合。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统筹规划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教材与行业的连接更加密切。
“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面向市场,与行业紧密结合。基于行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教材的更新速度也很快。比如说汽修行业,原来以燃油汽车为主,现在有新能源汽车,甚至还有无人驾驶汽车。”杨生文介绍,汽修行业每年的教材更新率大概在30%以上,机器人、无人机这些新兴专业的教材更新速度会更快。
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共4738种;2015年又公布了第二批教材书目,共2611种。面对众多教材如何选择?郭扬认为首先应明确课程目标,从实际需求出发选择教材。“从国际角度来看,比起教材,德国、新加坡等国更重视课程标准,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再选择用什么教材。当行业更新迭代特别快的时候,往往就用活页教材。”
然而现实中,有些职业院校采用的教材较老,内容也较为落后,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徐同学毕业后因专业能力不足而无法找到对口的工作,后来通过在线课程自学IT技术,找到了一份互联网行业的工作。“学校里用的教材大多是几十年前编写的,许多知识毕业后根本用不了,有的教材中还以收音机装置为案例模型,还不如线上视频课程的内容实用。”
面对瞬息万变的行业环境,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活用教材。曹勇安要求学校的教师做好“同课异构”,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编排出最适合学生的课堂内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他强调道。
《实施方案》也提到教材的灵活使用与及时更新,并指出用网络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赋能,其中明确提出“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每3年修订一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据悉,日前教育部已发布《关于做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9年度相关工作的通知》,启动资源库的遴选工作。
课程怎么设
根据《教育学名词(2013)》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其培养目标是“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蒋国华表示:“高等职业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应用能力与创造能力,要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他理想中的课程体系是“三三三”模式,即“理论课教学只占整个职业教育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是在企业环境下的专业教学,如校办厂、校办公司等,最后三分之一是‘真刀真枪’地到企业里顶岗上班”。
如何开展好不同类型的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曾表示:“职业院校的文化课应少而精,选择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文化课;专业课要实实在在,要结合实际,能够学以致用;实践课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考核。”
在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架构中,传统模式主要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業课程三部分组成。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课程开设也是按照从文化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课程的顺序,即让学生先积累理论知识,再形成实践能力,这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
人社部《职业》杂志社副社长杨生文认为,在课程建设上应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普高更注重知识的积累,职高则更注重技能的训练,所以现在职高采取了与普高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即‘工学一体’。”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理事长曹勇安对此也表示:“职业教育应强调手脑并用,不是会了才做,而是做了才会。”
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架构?《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必须深化以实训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并明确“到2022年,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
从各地区职业教育的实践情况来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正逐步从传统的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上海市提出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浙江省提出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和自选课程模块(限定选修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组成,为学生提供可自主选择的多样化课程方案;四川省提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教材用什么
目前,职业院校的德育课、文化基础课等必修课教材由国家统一规划并组织编写,专业技能课程教材实行国家与地方(区域)规划相结合。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统筹规划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教材与行业的连接更加密切。
“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面向市场,与行业紧密结合。基于行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教材的更新速度也很快。比如说汽修行业,原来以燃油汽车为主,现在有新能源汽车,甚至还有无人驾驶汽车。”杨生文介绍,汽修行业每年的教材更新率大概在30%以上,机器人、无人机这些新兴专业的教材更新速度会更快。
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共4738种;2015年又公布了第二批教材书目,共2611种。面对众多教材如何选择?郭扬认为首先应明确课程目标,从实际需求出发选择教材。“从国际角度来看,比起教材,德国、新加坡等国更重视课程标准,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再选择用什么教材。当行业更新迭代特别快的时候,往往就用活页教材。”
然而现实中,有些职业院校采用的教材较老,内容也较为落后,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徐同学毕业后因专业能力不足而无法找到对口的工作,后来通过在线课程自学IT技术,找到了一份互联网行业的工作。“学校里用的教材大多是几十年前编写的,许多知识毕业后根本用不了,有的教材中还以收音机装置为案例模型,还不如线上视频课程的内容实用。”
面对瞬息万变的行业环境,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活用教材。曹勇安要求学校的教师做好“同课异构”,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编排出最适合学生的课堂内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他强调道。
《实施方案》也提到教材的灵活使用与及时更新,并指出用网络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赋能,其中明确提出“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每3年修订一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据悉,日前教育部已发布《关于做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9年度相关工作的通知》,启动资源库的遴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