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蓓佳的《心声》想到关于“朗读教学”的思考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m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读黄蓓佳《心声》有感于语文朗读教学现状,谈一点关于朗读教学的思考。由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由于角度不同,就会所见各异,使读者产生多种理解,因而朗读教学中,更应回归学生的主体性,让“朗读者自己朗读”。
  【关键词】 朗读 回归 主体性
  
  我读这篇作品不知多少遍了,但每每总有想落泪的冲动,我不想说作者文章写得多么生动感人,而我从作品中却分明地看到了我们在朗读教学中的一些偏差。
  作品中小京京的情感体验深深地打动着我,他从自己的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情感体验出发,读《万卡》,真是声从口出,情由心生,他的同学赵小桢听得在抽泣,连程老师也被深深打动而声音发颤,让小京京将课文读完。而先前程老师认为他嗓音沙哑,不适合朗读,差点扼杀了京京的朗读课文的机会。那么,小京京为什么能读得这样好呢?我们不难发现小京京的经历与万卡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京京感触颇深,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慨,故更能触摸到万卡的心灵深处,因而京京读得感人至深。
  长期以来,我们许多教师在语文特别是朗读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犯有与程老师相同的偏差,那就是朗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严重失落。其主要表现有:其一,许多教师受“知识本位”课程观的影响,一味追求朗读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忠实再现,因而导致学生主体体验的严重失落。其二,还有许多教师惯于用硬性指导代替学生体验,在读法上往往只追求技巧性和统一化,这实质上就剥夺了学生主体感悟的机会和个性创造解读的权力,从而使朗读陷入了“万人一调”的尴尬。其三,重声音的洪亮、字音的准确、语句的流畅、语调的抑扬顿挫,而忽视文本的内在思想之把握、情感之体验。这些都是学生主体性的失落,使得朗读教学失去了理应生成的教育意义。因而,我们应大力倡导朗读教学回归学生主体,即所谓让“朗读者自己”朗读,把朗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允许学生做个性化地朗读。
  从不同的角度看山,就会像苏轼说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读文章也是这样。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由于角度不同,就会所见各异,使读者产生多种理解。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也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各人的文化素养不同,生活阅历不同,阅读时的心境不同,同一篇文学作品的鉴赏,会有许多种不同的体验,正如“一千人读《哈姆雷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故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那么对于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文意与己意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站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高度,给以适中有度地指导:既不让学生死读章句而失去读书的意趣,又不叫学生随意的主观臆度而破坏文本应有的艺术风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进入作品、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使“人”与“文”逐渐走向融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外在于作品的“阅读者”,而是拥有主体权利,主体意识积极参与的“解读者”;学生不是作家作品的“看客”,也不是所谓作家的“代言人”,而只是作为“朗读者自己”在参与文本再创造的语文教学生活。
  我们要这么说,朗读是有主观性和个人色彩的,学生就应成为朗读的主体。因此,从学生主体看,阅读态度、阅读需求和阅读心理不同,阅读体会自然不同;从文本看,作品内涵具有多义性和形象的模糊性,它不可能为每个读者提供一个统一的、单向的阅读路径。由此决定,不同的朗读者在朗读技巧方面的处理不可能雷同,因此,教师的朗读指导也理应顺乎“朗读者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思和旋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而不应强求整齐划一,使朗读更加地回归其应有的多姿多彩。
  更 正
  2012年第9卷4月第3-4期第4页《新时期高职院校课堂德育教学方法探析》,作者赵金玲,地址应为: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社科部 牡丹江 邮编157011,特此更正!
其他文献
理科班的英语课堂大多数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的学习劲头不足,课堂任务不能完成,势必会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成绩。而且我们的学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对于很多事情都是极其敏感的,也许生活当中的一点点小事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作为教师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到课堂当中。可是我们的学生就不同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这个年龄也是展示自我个性的阶段。刚开学的几天本来是学习劲头正足的时候,可是在我所任课
期刊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要努力回归生活,回归品德,并转向公民品德教育。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需溶入生活,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同时学习生活,让思想品德教学
期刊
【摘要】 激发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挺起自信的胸膛上,让他们在自信心的驱使下,激发内心的全部潜能。良好的环境是建立自信的必备条件;挖掘特长,引导激励,培养自尊和自信;有的放矢,大胆任用,促其进步增强自信。  【关键词】 培养自信 创设环境 挖掘特长 引导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要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就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
期刊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是留守儿童诸多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全国主要劳动力输出地皖北农村的实地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基本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安全感 安全保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务工,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流动人口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农村,最终形成了农民工与子女两地分隔的局面
期刊
[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搞好中等职业学校课间操活动,通过实践,使课间操体现了科学性、实效性、创新性、艺术性、渗透性、阶段性、群体性和安全性的有机结合,充实了全面实施素教育的整体需要。  [关键词]课间操 活动内容 素质教育 探讨  长期以来,中学生尤其是中职生对每年同做一套广播体操感到厌倦,出操是在学校的三令五申,班主任的督促下不情愿地为之。在整个的做操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了静站现
期刊
美术作品的欣赏陈宏远  【摘要】 优秀绘画作品欣赏是贯穿初中美术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选编的都是中外优秀绘画作品的代表作。我们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来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来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通过这些作品,将会对我们进行很好的美育教育。  【关键词】 绘画作品 欣赏 品德的教育 审美能力    优秀绘画作品欣赏是贯穿初中美术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选编的都是中外优秀绘画作品的代表作。尽管美术史的发展源
期刊
【摘要】 深刻准确理解概念,牢固掌握公式法则,贯通数学各分支知识。  【关键词】 深刻准确 贯通各科知识
期刊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式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盛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期刊
【摘要】 现在的高中学生是21世纪的建设者,经济的腾飞,不仅要依靠高科技,而且他们这一代人的高素质才是腾飞不可缺少的力量源泉。因此,从社会、教育和人的互相关系来看,塑造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社会发展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本文着重分析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条件下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人格结构,他们所必须具备的人格品质,学生当中存在的人格障碍形成的一些诱因,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极限概念最初产生于求曲边梯形的面积与求曲线在某一点处的切线斜率,是微积分的灵魂。但利用定义计算函数的极限是很有限的。本文针对几种不同题型的函数,总结了几种求极限的方法。  【关键词】 极限 导数 未定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