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出发,首先综述了“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现状;然后从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以期对高职“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培养和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能力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8-0130-02
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高职“双师型”教师资格统一认定标准。如何制定科学又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对教师专业化引导,建立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非常重要。
一、“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现状
(一)重证书轻能力
一些高校认为只要双证书(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书)或双职称(高校讲师+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证书),即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这种认定标准尽管可操作性较强,但由于我国资格认证缺乏有效监管,例如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体系不完善,认定后的“双师型”教师名不副实,高校中满足“双证书”或“双职称”,但专业实践能力缺乏的教师仍然大面积存在。而专业实践能力强,但不满足“双证书”或“双职称”的教师也不少见。
(二)重能力轻素养
素养有别于素质。素养一般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或指平素的修养。素质大多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是事物本来的性质。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职业特征以及内在价值取向,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要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只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等方面,还包括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素质等方面,这就对“双师型”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高校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过程中,过多强调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而没考虑隐性的职业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三)各区域标准存在认定差异
2015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制定工作;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制定和执行反映自身发展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标准[2]。此后,吉林、安徽、福建、江西、广西五个省(自治区)响应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发展状况和需求,参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有关“双师素质”教师标准的规定,率先制定了明确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根据文献3,部分省/自治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如表1所示,这些标准对地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总体上大都按照“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框架构建,但细化看来,由于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认识不统一,不同地区具体认定条件尚存在差异,甚至有些地方认定条件较为单一,不足以引导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一)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书+育人+教研”能力。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有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一分力量的使命价值感。
从教书方面来讲,第一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能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包括信息化技术运用等进行有效教学设计,从而系统化传授专业知识;第二应胜任实习实训毕设指导工作,能正确地以身示范专业实践技能操作、专业实习实训、系统化毕设思维等。高职教育类型特点,决定了高职“双师型”教师,不仅要会“动嘴”,还要会“动手”,要“肚子里有货”,能系统化倒得出来,还要“说做一致,知行合一”,否则难以获得学生认可。
从育人方面来讲,除了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外,还要育德于教,即具体专业课堂上具有融入思政教育的能力,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品质。笔者最近走访企业调研顶岗实习学生,发现从事数控加工岗位的学生,很多都嫌弃工作枯燥,有想转岗或调离的想法。一方面有企业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专业课堂思政教育不够,学生没有认识到制造业在我国是根本基石的重要性。
从教研方面来讲,“双师型”教师为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必须在教育教学等方面开展有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能把握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对专业建设或专业教学、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指导等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系統地探讨,从而引导专业人才培养良性发展,并撰写相应的学术论文进行公开发表。
(二)专业实践能力
文献4中指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指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达成,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具体化教师的各种专业表现和行动,具有反思性本质以及经验性、情境性、发展性和价值型等特征。文献5中指出,专业实践能力是在特定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可分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作为工科类“双师型”教师,应横跨企业和学校,学校中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巧师,企业中是应用专业技术解决问题的工程师。“双师型”教师应熟悉企业现行技术、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和自动化产线设备,能以丰富专业知识及工程实践经验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三)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能力是“双师型”教师服务地方和行业企业的重要能力。高职“双师型”教师要能够熟悉相关专业的行业发展趋势,具备校企合作项目能力,应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能力。一是立足行业和企业,可以承接行业、企业项目,广泛参与企业应用技术研发或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及新工艺创造;二是凭借自身专业技能优势,能运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向社会提供校外教育、终身教育和远程教育等,向企事业单位提供专门知识和各类咨询服务等。
三、结论
“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确立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唯有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策标准,制定专业认定标准,以师德师风为先、以专业实践导向、秉持学生为本理念,构建出多元维度评价指标,且结合不同地区设备平衡选条件才更合理。
参考文献:
[1]于舒雁,蒋春梅,刘芳,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提升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3):122-124.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cxfz/201511/t20151102_2 16985.html.
[3]张兆诚.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20.
[4]王成福,邵建东,陈海荣,等.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培养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46-151.
[5]赵海峰.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途径[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60-63.
◎编辑 郑晓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能力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8-0130-02
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高职“双师型”教师资格统一认定标准。如何制定科学又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对教师专业化引导,建立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非常重要。
一、“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现状
(一)重证书轻能力
一些高校认为只要双证书(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书)或双职称(高校讲师+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证书),即可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这种认定标准尽管可操作性较强,但由于我国资格认证缺乏有效监管,例如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体系不完善,认定后的“双师型”教师名不副实,高校中满足“双证书”或“双职称”,但专业实践能力缺乏的教师仍然大面积存在。而专业实践能力强,但不满足“双证书”或“双职称”的教师也不少见。
(二)重能力轻素养
素养有别于素质。素养一般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或指平素的修养。素质大多指人的某些先天的特点,是事物本来的性质。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职业特征以及内在价值取向,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要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只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等方面,还包括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素质等方面,这就对“双师型”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高校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过程中,过多强调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而没考虑隐性的职业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三)各区域标准存在认定差异
2015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制定工作;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制定和执行反映自身发展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标准[2]。此后,吉林、安徽、福建、江西、广西五个省(自治区)响应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发展状况和需求,参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有关“双师素质”教师标准的规定,率先制定了明确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根据文献3,部分省/自治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如表1所示,这些标准对地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总体上大都按照“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框架构建,但细化看来,由于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认识不统一,不同地区具体认定条件尚存在差异,甚至有些地方认定条件较为单一,不足以引导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一)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书+育人+教研”能力。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有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一分力量的使命价值感。
从教书方面来讲,第一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能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包括信息化技术运用等进行有效教学设计,从而系统化传授专业知识;第二应胜任实习实训毕设指导工作,能正确地以身示范专业实践技能操作、专业实习实训、系统化毕设思维等。高职教育类型特点,决定了高职“双师型”教师,不仅要会“动嘴”,还要会“动手”,要“肚子里有货”,能系统化倒得出来,还要“说做一致,知行合一”,否则难以获得学生认可。
从育人方面来讲,除了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外,还要育德于教,即具体专业课堂上具有融入思政教育的能力,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品质。笔者最近走访企业调研顶岗实习学生,发现从事数控加工岗位的学生,很多都嫌弃工作枯燥,有想转岗或调离的想法。一方面有企业原因,另一方面也是专业课堂思政教育不够,学生没有认识到制造业在我国是根本基石的重要性。
从教研方面来讲,“双师型”教师为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必须在教育教学等方面开展有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能把握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对专业建设或专业教学、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指导等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系統地探讨,从而引导专业人才培养良性发展,并撰写相应的学术论文进行公开发表。
(二)专业实践能力
文献4中指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指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达成,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具体化教师的各种专业表现和行动,具有反思性本质以及经验性、情境性、发展性和价值型等特征。文献5中指出,专业实践能力是在特定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可分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作为工科类“双师型”教师,应横跨企业和学校,学校中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巧师,企业中是应用专业技术解决问题的工程师。“双师型”教师应熟悉企业现行技术、了解生产工艺流程和自动化产线设备,能以丰富专业知识及工程实践经验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三)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能力是“双师型”教师服务地方和行业企业的重要能力。高职“双师型”教师要能够熟悉相关专业的行业发展趋势,具备校企合作项目能力,应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能力。一是立足行业和企业,可以承接行业、企业项目,广泛参与企业应用技术研发或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及新工艺创造;二是凭借自身专业技能优势,能运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向社会提供校外教育、终身教育和远程教育等,向企事业单位提供专门知识和各类咨询服务等。
三、结论
“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确立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唯有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策标准,制定专业认定标准,以师德师风为先、以专业实践导向、秉持学生为本理念,构建出多元维度评价指标,且结合不同地区设备平衡选条件才更合理。
参考文献:
[1]于舒雁,蒋春梅,刘芳,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提升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3):122-124.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cxfz/201511/t20151102_2 16985.html.
[3]张兆诚.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20.
[4]王成福,邵建东,陈海荣,等.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培养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46-151.
[5]赵海峰.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途径[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60-63.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