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忠诚与热爱诠释组工干部的形象,赢得了领导的赞誉、同事的好评和群众的夸奖,2004年11月,开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朱子龙,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组工干部”称号。
在朱子龙看来,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既要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开放的思维,又需要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把这些作为奉献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到岗位上。
2003年5月,开县县委决定对麻柳乡“由乱到治”的现象进行调研。作为牵头人之一的朱子龙,带领8名工作人员翻山越岭,深入麻柳乡15个村、46个村民小组,先后对796名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调查走访,最后形成了50余万字的调研资料。
“为实地调查丰元村解决村民‘饮水难’的过程,朱部长冒着生命危险,一步一步爬上陡峭如壁的‘手爬岩’,险些掉下绝壁深渊。”曾陪同朱子龙到丰元村调研的麻柳乡机关干部阳异卿,说起朱子龙攀“手爬岩”的事就敬佩不已。
村民汪文健回忆说:“朱部长这个人能吃苦,到村里来调研,不仅与我们同吃同住,还与群众一道上工地。”
经过深入了解,在对客观事实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朱子龙带领调研组将麻柳乡党员干部创造的朴素经验总结提炼成“八步工作法”,并向县委提出了学习推广的建议方案。开县县委庚即作出决定,召开“执政为民”报告会,将“八步工作法”作为执政为民的有效形式,在工作中大力推广。重庆市委对这个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多位市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后来在全市推广了“八步工作法”。
井喷和洪灾,这两次发生在开县的特大灾难,让数万干部群众经历了生死考验。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关头,朱子龙总是挺身而出。
“12·23”井喷事故发生后,有毒气体迅速扩散,直接威胁着高桥、正坝、麻柳、天和4个乡镇的数万群众的生命安全。
“紧急成立党员抢险突击队,马上转移灾区群众!”当天正在麻柳乡调研的朱子龙,迅即与乡党委班子一道,组建党员突击队,冒着被有毒气体吞噬生命的危险疏散、安置灾民。
回到县城,朱子龙按照县委的要求,迅速牵头拟制了《关于在“12·23”井喷事故抢险救灾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的紧急通知》,组织发动全县5000多名党员干部和6300余名农村党员投入抢险救灾,并指导救助点和工作组建立临时党支部107个。
“抢险救灾期间,朱部长常常一整天忙得吃不上一顿饭,几天睡不上一个觉,由于极度疲劳,他几次晕倒,但他始终坚守在第一线。”县委组织部陈华东告诉笔者,12月28日,高桥镇晓阳村村民刘登元,不知丈夫、儿子去向,焦急万分。朱部长见此情景,立即将自己中午吃的干粮送给她。得知刘登元丈夫遇难的消息,他又找车将她送往县城去辨认……
开县基层党组织在“12·23”井喷抢险救灾中的突出表现,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2004年2月25日,中组部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各地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向开县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学习。朱子龙也被开县县委评为“12·23”井喷抢险救灾先进个人。
2004年9月5日6时许,一个紧急电话把朱子龙惊醒:“洪水要进旧县城了!……”
朱子龙翻身下床,一边打电话通知部里同志抢险,一边搭上一辆出租摩托车,绕山道10余公里赶往已被洪水围困的办公楼。在齐腰深的水中,他冒着50多年前修建的木楼随时可能垮塌、凶猛的洪水随时可能将人卷走的危险,置生死于度外,带领部里职工,一趟又一趟从洪水中抢救重要档案,搬运贵重物资。他双脚被划破,鲜血直流,但仍强忍疼痛坚持着。
县委组织部侯天伦回忆说:“洪灾中,朱部长岳父家的房子被冲毁,一家人一时间生死不明,他来不及顾及,仍与大家一道抢险。”
连日里,朱子龙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水一身泥、饥一餐饱一顿,患有严重胃溃疡、颈椎病的他,身体明显支持不住了,但不管领导和同事们如何劝,他都不愿休息,他说:“全县党员干部都在抢险救灾,我能心安理得地休息吗?”朱子龙靠药物支撑,鼓足精神,和同志们一道坚持战斗到抢险救灾的最后……
2000年11月,在县委党校工作了18年的朱子龙调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手中自然有一定的“权力”。在党校工作期间,他和许多乡镇干部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如今面对这些熟悉的学生,该如何处理人情与原则的关系?朱子龙内心虽然矛盾,但秉公办事的信念却十分坚定:“我是学生的老师,不是学生的靠山,哪怕是拉下脸得罪人,也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
2002年底乡镇换届时,一位平时与朱子龙关系不错的学生———一个乡镇的副镇长,找上门来请求提拔,被他严词拒绝后,便想通过非组织活动当镇长,他以为和蔼可亲的朱老师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当朱子龙得知消息后,专门到该镇召开党委会,不点名地进行了严肃批评,再次重申了组织原则和纪律,彻底打消了这位干部“活动”的念头。
在许多人眼里,朱子龙是一个极不讲情面的人。2002年,朱子龙的妹妹朱红英从广东务工回来,在县城开了一个面馆,但生意并不好,于是就给朱子龙打电话:“哥哥,能不能帮我办一个‘下岗证’,这样可以减少一些税费。”“不行!跑关系的事,不要找我……”话未听完,朱红英就气愤地把电话给挂了。
面对生养他的父母,血浓于水的亲人,朱子龙内心一直非常愧疚,也想帮帮他们,但他知道,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谋私的事不管大小,绝不能做。
其实,朱子龙并非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他曾以一个组工干部的特有情怀,真诚地帮助过无数名党员干部,真心地培养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2003年6月,朱子龙到东华镇调研了解到,该镇妇联主席向冬梅家庭十分困难,丈夫成了植物人,儿子患有过敏性下颌脱臼。“向冬梅的丈夫和儿子都需要有人照顾,建议把她调到离家较近的乡镇工作。”全面了解了向冬梅的情况后,朱子龙及时向部领导提出建议。在组织和他的关心下,向冬梅于当年9月从东华镇调至城郊镇东镇工作。
细心的人会发现,朱子龙的办公室里除了一把竹沙发外,左侧柜子下还有一床棉被———办公室几乎成了他的“家”。
县委机关的人都知道,朱子龙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没有白天和黑夜。2002年冬天,朱子龙为了全力以赴写好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从腊月二十二开始,连续半个月,吃住在办公室。除夕之夜,他的妻子刘振芳满以为该好好团聚一下,却没想到朱子龙吃完“团年饭”,又急匆匆地回到办公室写材料。就这样,朱子龙在机关度过了春节。
一天下午5时,朱子龙正在接待一名来访群众,突然读初中的女儿打来电话,哭着告诉他自己骑自行车不小心摔倒,膝盖出血了,现在就在他办公楼外面的公路上。听到电话后,来访的群众对朱子龙说:“你先把女儿送到医院去看一下吧,我在办公室等你。”“这怎么行呢,我们接着谈刚才的事。”随后,朱子龙鼓励女儿自己去了医院。等他接待完来访群众赶到医院时,女儿一头扑到他怀里嚎啕大哭,所有的委屈,所有的伤心,都在那一刻发泄出来,而他却忍住心酸对女儿说:“对不起,爸爸刚才工作忙,不能走开啊。”
县委机关门卫周大爷告诉笔者:“每晚只有等他离开办公室后,才能睡一个没人打扰的好觉。”
说起朱子龙这个“工作狂”,妻子刘振芳半是抱怨半是心疼。今年10月12日,朱子龙说好回家吃晚饭,刘振芳等到晚上9时,见他还没回家,于是就从新城骑着自行车,把盒饭送到朱子龙的办公室。当推开办公室的门,正准备“质询”时,只见朱子龙倒在沙发上睡着了,看见他憔悴的样子,刘振芳怒气一下就消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知道他患有胃病和颈椎病,胃痛时连饭都吃不下,医生劝他注意多休息,定期到医院接受治疗,可他就知道一头埋到工作里。再这样下去,我担心他的身体迟早要出大毛病的!”刘振芳深情地说。
在朱子龙看来,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既要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开放的思维,又需要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把这些作为奉献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到岗位上。
2003年5月,开县县委决定对麻柳乡“由乱到治”的现象进行调研。作为牵头人之一的朱子龙,带领8名工作人员翻山越岭,深入麻柳乡15个村、46个村民小组,先后对796名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调查走访,最后形成了50余万字的调研资料。
“为实地调查丰元村解决村民‘饮水难’的过程,朱部长冒着生命危险,一步一步爬上陡峭如壁的‘手爬岩’,险些掉下绝壁深渊。”曾陪同朱子龙到丰元村调研的麻柳乡机关干部阳异卿,说起朱子龙攀“手爬岩”的事就敬佩不已。
村民汪文健回忆说:“朱部长这个人能吃苦,到村里来调研,不仅与我们同吃同住,还与群众一道上工地。”
经过深入了解,在对客观事实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朱子龙带领调研组将麻柳乡党员干部创造的朴素经验总结提炼成“八步工作法”,并向县委提出了学习推广的建议方案。开县县委庚即作出决定,召开“执政为民”报告会,将“八步工作法”作为执政为民的有效形式,在工作中大力推广。重庆市委对这个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多位市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后来在全市推广了“八步工作法”。
井喷和洪灾,这两次发生在开县的特大灾难,让数万干部群众经历了生死考验。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关头,朱子龙总是挺身而出。
“12·23”井喷事故发生后,有毒气体迅速扩散,直接威胁着高桥、正坝、麻柳、天和4个乡镇的数万群众的生命安全。
“紧急成立党员抢险突击队,马上转移灾区群众!”当天正在麻柳乡调研的朱子龙,迅即与乡党委班子一道,组建党员突击队,冒着被有毒气体吞噬生命的危险疏散、安置灾民。
回到县城,朱子龙按照县委的要求,迅速牵头拟制了《关于在“12·23”井喷事故抢险救灾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的紧急通知》,组织发动全县5000多名党员干部和6300余名农村党员投入抢险救灾,并指导救助点和工作组建立临时党支部107个。
“抢险救灾期间,朱部长常常一整天忙得吃不上一顿饭,几天睡不上一个觉,由于极度疲劳,他几次晕倒,但他始终坚守在第一线。”县委组织部陈华东告诉笔者,12月28日,高桥镇晓阳村村民刘登元,不知丈夫、儿子去向,焦急万分。朱部长见此情景,立即将自己中午吃的干粮送给她。得知刘登元丈夫遇难的消息,他又找车将她送往县城去辨认……
开县基层党组织在“12·23”井喷抢险救灾中的突出表现,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2004年2月25日,中组部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各地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向开县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学习。朱子龙也被开县县委评为“12·23”井喷抢险救灾先进个人。
2004年9月5日6时许,一个紧急电话把朱子龙惊醒:“洪水要进旧县城了!……”
朱子龙翻身下床,一边打电话通知部里同志抢险,一边搭上一辆出租摩托车,绕山道10余公里赶往已被洪水围困的办公楼。在齐腰深的水中,他冒着50多年前修建的木楼随时可能垮塌、凶猛的洪水随时可能将人卷走的危险,置生死于度外,带领部里职工,一趟又一趟从洪水中抢救重要档案,搬运贵重物资。他双脚被划破,鲜血直流,但仍强忍疼痛坚持着。
县委组织部侯天伦回忆说:“洪灾中,朱部长岳父家的房子被冲毁,一家人一时间生死不明,他来不及顾及,仍与大家一道抢险。”
连日里,朱子龙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水一身泥、饥一餐饱一顿,患有严重胃溃疡、颈椎病的他,身体明显支持不住了,但不管领导和同事们如何劝,他都不愿休息,他说:“全县党员干部都在抢险救灾,我能心安理得地休息吗?”朱子龙靠药物支撑,鼓足精神,和同志们一道坚持战斗到抢险救灾的最后……
2000年11月,在县委党校工作了18年的朱子龙调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手中自然有一定的“权力”。在党校工作期间,他和许多乡镇干部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如今面对这些熟悉的学生,该如何处理人情与原则的关系?朱子龙内心虽然矛盾,但秉公办事的信念却十分坚定:“我是学生的老师,不是学生的靠山,哪怕是拉下脸得罪人,也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
2002年底乡镇换届时,一位平时与朱子龙关系不错的学生———一个乡镇的副镇长,找上门来请求提拔,被他严词拒绝后,便想通过非组织活动当镇长,他以为和蔼可亲的朱老师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当朱子龙得知消息后,专门到该镇召开党委会,不点名地进行了严肃批评,再次重申了组织原则和纪律,彻底打消了这位干部“活动”的念头。
在许多人眼里,朱子龙是一个极不讲情面的人。2002年,朱子龙的妹妹朱红英从广东务工回来,在县城开了一个面馆,但生意并不好,于是就给朱子龙打电话:“哥哥,能不能帮我办一个‘下岗证’,这样可以减少一些税费。”“不行!跑关系的事,不要找我……”话未听完,朱红英就气愤地把电话给挂了。
面对生养他的父母,血浓于水的亲人,朱子龙内心一直非常愧疚,也想帮帮他们,但他知道,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谋私的事不管大小,绝不能做。
其实,朱子龙并非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他曾以一个组工干部的特有情怀,真诚地帮助过无数名党员干部,真心地培养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2003年6月,朱子龙到东华镇调研了解到,该镇妇联主席向冬梅家庭十分困难,丈夫成了植物人,儿子患有过敏性下颌脱臼。“向冬梅的丈夫和儿子都需要有人照顾,建议把她调到离家较近的乡镇工作。”全面了解了向冬梅的情况后,朱子龙及时向部领导提出建议。在组织和他的关心下,向冬梅于当年9月从东华镇调至城郊镇东镇工作。
细心的人会发现,朱子龙的办公室里除了一把竹沙发外,左侧柜子下还有一床棉被———办公室几乎成了他的“家”。
县委机关的人都知道,朱子龙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没有白天和黑夜。2002年冬天,朱子龙为了全力以赴写好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从腊月二十二开始,连续半个月,吃住在办公室。除夕之夜,他的妻子刘振芳满以为该好好团聚一下,却没想到朱子龙吃完“团年饭”,又急匆匆地回到办公室写材料。就这样,朱子龙在机关度过了春节。
一天下午5时,朱子龙正在接待一名来访群众,突然读初中的女儿打来电话,哭着告诉他自己骑自行车不小心摔倒,膝盖出血了,现在就在他办公楼外面的公路上。听到电话后,来访的群众对朱子龙说:“你先把女儿送到医院去看一下吧,我在办公室等你。”“这怎么行呢,我们接着谈刚才的事。”随后,朱子龙鼓励女儿自己去了医院。等他接待完来访群众赶到医院时,女儿一头扑到他怀里嚎啕大哭,所有的委屈,所有的伤心,都在那一刻发泄出来,而他却忍住心酸对女儿说:“对不起,爸爸刚才工作忙,不能走开啊。”
县委机关门卫周大爷告诉笔者:“每晚只有等他离开办公室后,才能睡一个没人打扰的好觉。”
说起朱子龙这个“工作狂”,妻子刘振芳半是抱怨半是心疼。今年10月12日,朱子龙说好回家吃晚饭,刘振芳等到晚上9时,见他还没回家,于是就从新城骑着自行车,把盒饭送到朱子龙的办公室。当推开办公室的门,正准备“质询”时,只见朱子龙倒在沙发上睡着了,看见他憔悴的样子,刘振芳怒气一下就消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知道他患有胃病和颈椎病,胃痛时连饭都吃不下,医生劝他注意多休息,定期到医院接受治疗,可他就知道一头埋到工作里。再这样下去,我担心他的身体迟早要出大毛病的!”刘振芳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