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风眠的画作,孤独中透着纯洁的坚守,寂寞里涌动着热烈的沉思,萧瑟中饱含着倔强的伸张,淡雅中蒸腾着对传统的颠覆。诗心、梦骨,抒情、唯美,纯粹、清静,安谧、温暖,是人类艺术乌托邦的理想家园。画风萃取中、西方艺术之精华,同时打破中西方艺术之程式。独具匠心,独树一帜,自由奔放,彰显个性。他是融汇贯通中西方绘画艺术的领军人。此乃艺术大同的必由之路,亦即林风眠画作,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孤独;寂寞;诗情;梦意;融汇中西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大观园里的众多青春美少女,在曹雪芹笔下,风华绝代,标青美艳。曹氏,用其如喙大笔,把每一位少女姿容之靓丽,勾勒殆尽。形容得出,活生生,看得见,摸得着。唯独林黛玉,从无一笔容颜之描述。一总形容得,是林妹妹气质和芳魂之美,或神情、或韵味、或柔肠、或林下风致。把个林妹妹,冰肌玉骨的空灵美,点染得无一丝人间烟火气。如此,绛珠仙子的脱落人间,才显得遗世而独立。在中国美术界,也有一位画风飘渺、空灵清寂的画家。其画风,诗心梦骨,婉约淡雅,玉树临风,似笛声,闻香气,难描述。如徜徉于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他,即是一代宗师林风眠。
《春晴》《江畔》《山水》系列,是林风眠山水画科系列作品。天外笛音,悠扬哀婉,远方飘来一波心曲,把记忆拉回到童年。梦境里,家乡万里,山高水长。江畔,春日晴空下,树林影影绰绰,江水漫漫,兀自潺湲。垂杨零乱惹残烟,凄然,晚秋天。临水望天边,秋风凄楚,母亲远走,思绵绵,对无言。夕阳西下,寂寥轻寒,独自憔悴,旧时模样,长萦绊。孤身度流年,风霜黯淡,江水依旧,天有情,人渐老,悄呜咽。一行泪,两簇簇,凝眸向晚,抱恨无眠,禁不起,岁月迁延。林风眠在驾驭此类画作中,中国古典诗词的功底和意境,充盈尺幅;西方绘画对色彩的大方运用,付诸笔端。望极春愁,黯然销魂,草色烟光,独伫江畔,劳心劳力,无人懂心意。只把孤独,唤作浅斟和低唱。伤感和寂静的味道,在画家胸口回荡、弥漫、蒸腾。读画,亦读心。画家心中涌动的悲苦,无从宣泄,拟把愁肠图一醉,对画当歌,心绪难解,凄凉孤心,强愁还无味,只好疏狂,与画共话。《孤鹜》《秋鹭》《鸟》系列,是林风眠花鸟画科系列作品。林风眠在表现孤鹜、秋鹭、飞燕翱翔时,总是呈现它们在逆风中疾驰的对抗感。残阳余晖,一抹远山,如青似黛。迷离山水畔,芦苇丛丛,萧瑟凛冽。逆风中,几只飞鹭,艰难驰骋。秋色如霜,好风如水,清幽无限。画家绘画作品的题材,往往与其心境合而为一。逆风飞鸟,艰难对抗,提取此类绘画素材,值得品读和玩味。画家一生孤苦寂寞,生活大喜大悲,无休无尽地挣扎,难写寸心愁和怨。在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一生中,画家亦如笔下的飞鸟,逆风而行,壮美悲凉。
《仕女》《裸女》《宇宙锋》系列,是林风眠人物画科系列作品。《仕女》是标志型“风眠体”,它是融合中西方艺术精华的典范。作品的意境和情韵,如林风眠的一贯画风,温婉、忧伤、凄美、孤独。诗意灵动,宛若神仙中人,三分真,七分幻。画中女子如云的秀发,是林风眠记忆中,当年在小河边观看母亲洗发时留下的影象。女子面部轮廓、肢体、脖子、手,拉长和变形,是深受毕加索画风的影响,追求整体造型所表达的感觉,忽略人物真实性。面部五官和手,更是萃取毕加索立体派,简化了的、几何的概括造型。女子身段线条的流动和飘逸,吸取敦煌壁画和汉画像砖对人物线条的勾描法。画面色彩艳丽大气的浓烈气质,是受到西方绘画野兽派马蒂斯作品的启发。正如林风眠在法国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求学时,院长对他的告诫:“从各种花朵中汲取精华,才能酿出甜蜜来。”《宇宙锋》等戏曲人物绘画,是林风眠绘画艺术上的又一次突破性“变法”。上世纪50年代以后,戏曲人物成为林风眠喜爱的绘画题材。他常看戏,口袋里装着速写本,随时记下人物造型和服装道具的细节。这里,他关注的重点不是人物、衣物的体积感,而是思考综合的连续感。林风眠想到的是毕加索开创的立体派,同时还想到中国民间皮影戏,思考两种绘画形式的殊异。由此,不搭界的两种艺术,在林风眠的创新下融合。他把不同人物,折叠绘画在一个平面上,画风大变。林风眠曾说:“新戏分幕,旧戏分场。分幕是舞台空间的表现,分场是时间的延续。”他思考戏曲人物的动态贯穿:如何在平面画面上同时处理和表现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转换,成为林风眠艺术成就上的重大贡献。
1900年,林风眠出生在广东梅县一个穷苦的石匠家庭。他最爱母亲,母亲美丽温柔,有一头绝美的长发,在婆家饱受虐待。林风眠幼年由于缠着母亲去染坊,间接促成母亲与染坊老板坠入爱河,相约私奔。母亲被抓后,游街拷打,命悬一线之际,6岁的林风眠手举菜刀,拼死救母。母亲得救后被卖,至此,画家母子永别。思念母亲、仇恨故乡,成为他心中第一道深刻的伤痕:并打下其性格底色,孤独、痛苦、忧郁、自责。此后,他跟随祖父打石头,并濡染了吃苦耐劳本色。林风眠5岁始临《芥子园画谱》,15岁进入梅州中学,深得老师喜爱,热爱诗词,组织诗社,痴迷《昭明文选》。画家幼年偶中博彩头奖,得以扶持自己中学毕业后,20岁远赴法国留学。在法国首先进入第戎美术专科学校,为浮雕家扬西斯先生慧眼拾珠,推荐林风眠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入艺术最高学府,拜名家哥罗孟画室门下。林风眠在哥罗孟画室,系统学习西方美术技法;并在学院院长的批评下,重视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价值,徜徉于巴黎东方美术馆、陶瓷博物馆,为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等国粹所折服。随之林风眠亦接触并倾倒于自然主义、印象画派、后印象派、立体画派、野兽派和表现主义,拓宽了视野,开始穿梭往返于中西方艺术。24岁在德国游学期间,结识爱妻罗达。在罗达的引领下,林风眠开始欣赏西方古典音乐,并于次年在斯特拉斯堡莱茵宫举办的展览会上,大放异彩。巨幅油画《摸索》,其作品蕴涵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教育宗师蔡元培发现并激赏。至此,林风眠的命运轨迹伴随蔡元培的一路提携,载浮载沉。新婚燕尔的爱妻,由于分娩时染上产褥热,与婴儿一道去世。天人永隔,林风眠再次被巨大悲痛和宿命悲哀吞噬,在心中刻下第二道深刻的伤痕。 与第二任妻子婚后,在蔡元培举荐下,林风眠回国执掌国立北平艺专,26岁即任校长。任上,林风眠大胆实践艺术理想,以艺术代宗教,聘请齐白石任教,提出美术是改造社会的利器,掀起现代艺术运动。时局动荡不安,学校派系纷争,艺术运动失败,林风眠得罪北洋政府,险些丧命,辞职南下。拜蔡元培二次举荐,林风眠筹建杭州艺术学院并任院长,发起成立“艺术运动社”。杭州十年,林风眠再次实践其艺术理想,“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重镇;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鼓励学生释放天性。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内迁。至此,38岁的林风眠,开始了他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颠沛流离、悲怆之极的苦难生涯。林风眠在重庆苦行僧般的穷苦生活,却使他的艺术完成一次重大变法,“风眠体”横空出世。“风眠体”为方纸布阵,突破传统,融合中西;既吸收中西方艺术的优势和特色、同时打破中西方艺术的局限和常规。他运用生宣、毛笔、水墨、水彩等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技法却摄取西方绘画的注重光与色及色彩艳丽;线条勾勒灵感,则汲取汉画砖、唐壁画和敦煌壁画。他用浓重艳丽的色彩,描绘仕女、花鸟、秋林、泊船。画作如梦如诗,迷离缥缈,情牵断肠,几欲涕零。画面仕女的长发,源自对母亲残留影象的追忆和撕心裂肺的牵念。林风眠艺术的基调,是孤独和寂寞。人生,本质是孤独。寻求长相厮守是一种徒劳。现实中,林风眠一次次抓狂地与亲人挥泪永别。痛彻心扉,肝肠寸断。他将痛苦化作绵长和无奈的忧伤,倾注笔端。与其一次次与亲人和爱人失之交臂,不如将心底的疼,化作倾听孤独、把玩寂寞。这奠定了“风眠体”的艺术情调、美学韵味和抒情氛围的底色,是对孤独的展颜、坚守、疗伤和抒情。
无论怎样的迫切、用力和坚强,画家也无法追回亲人、感受真实的体温。不如从这片无尽的悲哀中解脱出来,从中领悟孤独之美。在这个千疮百孔的生者世界,画家已经用尽所能,去努力经营艺术和人生,并付出全部心血。然而人类在巨大悲哀面前,是如此地弱小和无助。无论痛苦看上去多么令人绝望,必定在某个地方,有与之相对应的一体两面可追寻。倘若周围永远如此,也只好静待心灵,习惯孤独。林风眠画中饱满的文学梦境和哲学深度,就是对孤独和不屈的正确理解和理性对待。故乡在何方,家园在梦里。艺术和人生,诗心和梦骨。哪个是真,哪个是幻。故乡和家园,母亲和爱人,越发缥缈和空灵,好像化作了画中的一抹烟、一缕魂。林风眠的画作,孤独中透着纯洁的坚守,寂寞里涌动着热烈的沉思,萧瑟中饱含着倔强的伸张,淡雅中蒸腾着对传统的颠覆。诗心、梦骨,抒情、唯美,纯粹、清静,安谧、温暖,是人类艺术乌托邦的理想家园。画风萃取中、西方艺术之精华,同时打破中西方艺术之程式。独具匠心,独树一帜,自由奔放,彰显个性。他是融汇贯通中西方绘画艺术的领军人。此乃艺术大同的必由之路,亦即林风眠画作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林风眠比时间走得快。他的画作,从来不与大时代的回响,感应、共鸣,而是遥遥领先时代和思潮,走到了前面。公正地说,林风眠两次执掌艺术院校,以艺术代宗教的理想实践是失败的。可是作为天真和纯洁的艺术家,林风眠的个人艺术成就,不可磨灭。他的一生,每当有幸福和喜悦来临,旋即就是压倒性的巨大悲痛,迎面而来。他总是悄然吞下痛苦,将心底深处的痛,化作笔下凄婉、孤寂的绘画语言,诗意地表达。抒情方式,宛如他热爱的中国古典诗词,含而不露、痛而不悲、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林风眠始终热爱自然和生命,始终抱持以艺术和美来拯救人类的理想,并以一己之力不屈践行。天命可老,艺术不老,林风眠绘画色彩在晚年更浓烈,笔墨更奔放,韵味更醇熟,意境更自由。难解救母情,最伤心处是故乡。故乡的风景,原是孤独。弥留之际,一代宗师林风眠,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回家……
作者简介:
王彧浓,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当代书画院美术师,河北省国学文化教育协会首届理事。
关键词:孤独;寂寞;诗情;梦意;融汇中西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大观园里的众多青春美少女,在曹雪芹笔下,风华绝代,标青美艳。曹氏,用其如喙大笔,把每一位少女姿容之靓丽,勾勒殆尽。形容得出,活生生,看得见,摸得着。唯独林黛玉,从无一笔容颜之描述。一总形容得,是林妹妹气质和芳魂之美,或神情、或韵味、或柔肠、或林下风致。把个林妹妹,冰肌玉骨的空灵美,点染得无一丝人间烟火气。如此,绛珠仙子的脱落人间,才显得遗世而独立。在中国美术界,也有一位画风飘渺、空灵清寂的画家。其画风,诗心梦骨,婉约淡雅,玉树临风,似笛声,闻香气,难描述。如徜徉于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他,即是一代宗师林风眠。
《春晴》《江畔》《山水》系列,是林风眠山水画科系列作品。天外笛音,悠扬哀婉,远方飘来一波心曲,把记忆拉回到童年。梦境里,家乡万里,山高水长。江畔,春日晴空下,树林影影绰绰,江水漫漫,兀自潺湲。垂杨零乱惹残烟,凄然,晚秋天。临水望天边,秋风凄楚,母亲远走,思绵绵,对无言。夕阳西下,寂寥轻寒,独自憔悴,旧时模样,长萦绊。孤身度流年,风霜黯淡,江水依旧,天有情,人渐老,悄呜咽。一行泪,两簇簇,凝眸向晚,抱恨无眠,禁不起,岁月迁延。林风眠在驾驭此类画作中,中国古典诗词的功底和意境,充盈尺幅;西方绘画对色彩的大方运用,付诸笔端。望极春愁,黯然销魂,草色烟光,独伫江畔,劳心劳力,无人懂心意。只把孤独,唤作浅斟和低唱。伤感和寂静的味道,在画家胸口回荡、弥漫、蒸腾。读画,亦读心。画家心中涌动的悲苦,无从宣泄,拟把愁肠图一醉,对画当歌,心绪难解,凄凉孤心,强愁还无味,只好疏狂,与画共话。《孤鹜》《秋鹭》《鸟》系列,是林风眠花鸟画科系列作品。林风眠在表现孤鹜、秋鹭、飞燕翱翔时,总是呈现它们在逆风中疾驰的对抗感。残阳余晖,一抹远山,如青似黛。迷离山水畔,芦苇丛丛,萧瑟凛冽。逆风中,几只飞鹭,艰难驰骋。秋色如霜,好风如水,清幽无限。画家绘画作品的题材,往往与其心境合而为一。逆风飞鸟,艰难对抗,提取此类绘画素材,值得品读和玩味。画家一生孤苦寂寞,生活大喜大悲,无休无尽地挣扎,难写寸心愁和怨。在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一生中,画家亦如笔下的飞鸟,逆风而行,壮美悲凉。
《仕女》《裸女》《宇宙锋》系列,是林风眠人物画科系列作品。《仕女》是标志型“风眠体”,它是融合中西方艺术精华的典范。作品的意境和情韵,如林风眠的一贯画风,温婉、忧伤、凄美、孤独。诗意灵动,宛若神仙中人,三分真,七分幻。画中女子如云的秀发,是林风眠记忆中,当年在小河边观看母亲洗发时留下的影象。女子面部轮廓、肢体、脖子、手,拉长和变形,是深受毕加索画风的影响,追求整体造型所表达的感觉,忽略人物真实性。面部五官和手,更是萃取毕加索立体派,简化了的、几何的概括造型。女子身段线条的流动和飘逸,吸取敦煌壁画和汉画像砖对人物线条的勾描法。画面色彩艳丽大气的浓烈气质,是受到西方绘画野兽派马蒂斯作品的启发。正如林风眠在法国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求学时,院长对他的告诫:“从各种花朵中汲取精华,才能酿出甜蜜来。”《宇宙锋》等戏曲人物绘画,是林风眠绘画艺术上的又一次突破性“变法”。上世纪50年代以后,戏曲人物成为林风眠喜爱的绘画题材。他常看戏,口袋里装着速写本,随时记下人物造型和服装道具的细节。这里,他关注的重点不是人物、衣物的体积感,而是思考综合的连续感。林风眠想到的是毕加索开创的立体派,同时还想到中国民间皮影戏,思考两种绘画形式的殊异。由此,不搭界的两种艺术,在林风眠的创新下融合。他把不同人物,折叠绘画在一个平面上,画风大变。林风眠曾说:“新戏分幕,旧戏分场。分幕是舞台空间的表现,分场是时间的延续。”他思考戏曲人物的动态贯穿:如何在平面画面上同时处理和表现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转换,成为林风眠艺术成就上的重大贡献。
1900年,林风眠出生在广东梅县一个穷苦的石匠家庭。他最爱母亲,母亲美丽温柔,有一头绝美的长发,在婆家饱受虐待。林风眠幼年由于缠着母亲去染坊,间接促成母亲与染坊老板坠入爱河,相约私奔。母亲被抓后,游街拷打,命悬一线之际,6岁的林风眠手举菜刀,拼死救母。母亲得救后被卖,至此,画家母子永别。思念母亲、仇恨故乡,成为他心中第一道深刻的伤痕:并打下其性格底色,孤独、痛苦、忧郁、自责。此后,他跟随祖父打石头,并濡染了吃苦耐劳本色。林风眠5岁始临《芥子园画谱》,15岁进入梅州中学,深得老师喜爱,热爱诗词,组织诗社,痴迷《昭明文选》。画家幼年偶中博彩头奖,得以扶持自己中学毕业后,20岁远赴法国留学。在法国首先进入第戎美术专科学校,为浮雕家扬西斯先生慧眼拾珠,推荐林风眠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入艺术最高学府,拜名家哥罗孟画室门下。林风眠在哥罗孟画室,系统学习西方美术技法;并在学院院长的批评下,重视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价值,徜徉于巴黎东方美术馆、陶瓷博物馆,为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等国粹所折服。随之林风眠亦接触并倾倒于自然主义、印象画派、后印象派、立体画派、野兽派和表现主义,拓宽了视野,开始穿梭往返于中西方艺术。24岁在德国游学期间,结识爱妻罗达。在罗达的引领下,林风眠开始欣赏西方古典音乐,并于次年在斯特拉斯堡莱茵宫举办的展览会上,大放异彩。巨幅油画《摸索》,其作品蕴涵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教育宗师蔡元培发现并激赏。至此,林风眠的命运轨迹伴随蔡元培的一路提携,载浮载沉。新婚燕尔的爱妻,由于分娩时染上产褥热,与婴儿一道去世。天人永隔,林风眠再次被巨大悲痛和宿命悲哀吞噬,在心中刻下第二道深刻的伤痕。 与第二任妻子婚后,在蔡元培举荐下,林风眠回国执掌国立北平艺专,26岁即任校长。任上,林风眠大胆实践艺术理想,以艺术代宗教,聘请齐白石任教,提出美术是改造社会的利器,掀起现代艺术运动。时局动荡不安,学校派系纷争,艺术运动失败,林风眠得罪北洋政府,险些丧命,辞职南下。拜蔡元培二次举荐,林风眠筹建杭州艺术学院并任院长,发起成立“艺术运动社”。杭州十年,林风眠再次实践其艺术理想,“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重镇;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鼓励学生释放天性。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内迁。至此,38岁的林风眠,开始了他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颠沛流离、悲怆之极的苦难生涯。林风眠在重庆苦行僧般的穷苦生活,却使他的艺术完成一次重大变法,“风眠体”横空出世。“风眠体”为方纸布阵,突破传统,融合中西;既吸收中西方艺术的优势和特色、同时打破中西方艺术的局限和常规。他运用生宣、毛笔、水墨、水彩等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技法却摄取西方绘画的注重光与色及色彩艳丽;线条勾勒灵感,则汲取汉画砖、唐壁画和敦煌壁画。他用浓重艳丽的色彩,描绘仕女、花鸟、秋林、泊船。画作如梦如诗,迷离缥缈,情牵断肠,几欲涕零。画面仕女的长发,源自对母亲残留影象的追忆和撕心裂肺的牵念。林风眠艺术的基调,是孤独和寂寞。人生,本质是孤独。寻求长相厮守是一种徒劳。现实中,林风眠一次次抓狂地与亲人挥泪永别。痛彻心扉,肝肠寸断。他将痛苦化作绵长和无奈的忧伤,倾注笔端。与其一次次与亲人和爱人失之交臂,不如将心底的疼,化作倾听孤独、把玩寂寞。这奠定了“风眠体”的艺术情调、美学韵味和抒情氛围的底色,是对孤独的展颜、坚守、疗伤和抒情。
无论怎样的迫切、用力和坚强,画家也无法追回亲人、感受真实的体温。不如从这片无尽的悲哀中解脱出来,从中领悟孤独之美。在这个千疮百孔的生者世界,画家已经用尽所能,去努力经营艺术和人生,并付出全部心血。然而人类在巨大悲哀面前,是如此地弱小和无助。无论痛苦看上去多么令人绝望,必定在某个地方,有与之相对应的一体两面可追寻。倘若周围永远如此,也只好静待心灵,习惯孤独。林风眠画中饱满的文学梦境和哲学深度,就是对孤独和不屈的正确理解和理性对待。故乡在何方,家园在梦里。艺术和人生,诗心和梦骨。哪个是真,哪个是幻。故乡和家园,母亲和爱人,越发缥缈和空灵,好像化作了画中的一抹烟、一缕魂。林风眠的画作,孤独中透着纯洁的坚守,寂寞里涌动着热烈的沉思,萧瑟中饱含着倔强的伸张,淡雅中蒸腾着对传统的颠覆。诗心、梦骨,抒情、唯美,纯粹、清静,安谧、温暖,是人类艺术乌托邦的理想家园。画风萃取中、西方艺术之精华,同时打破中西方艺术之程式。独具匠心,独树一帜,自由奔放,彰显个性。他是融汇贯通中西方绘画艺术的领军人。此乃艺术大同的必由之路,亦即林风眠画作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林风眠比时间走得快。他的画作,从来不与大时代的回响,感应、共鸣,而是遥遥领先时代和思潮,走到了前面。公正地说,林风眠两次执掌艺术院校,以艺术代宗教的理想实践是失败的。可是作为天真和纯洁的艺术家,林风眠的个人艺术成就,不可磨灭。他的一生,每当有幸福和喜悦来临,旋即就是压倒性的巨大悲痛,迎面而来。他总是悄然吞下痛苦,将心底深处的痛,化作笔下凄婉、孤寂的绘画语言,诗意地表达。抒情方式,宛如他热爱的中国古典诗词,含而不露、痛而不悲、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林风眠始终热爱自然和生命,始终抱持以艺术和美来拯救人类的理想,并以一己之力不屈践行。天命可老,艺术不老,林风眠绘画色彩在晚年更浓烈,笔墨更奔放,韵味更醇熟,意境更自由。难解救母情,最伤心处是故乡。故乡的风景,原是孤独。弥留之际,一代宗师林风眠,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回家……
作者简介:
王彧浓,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当代书画院美术师,河北省国学文化教育协会首届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