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域性是当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地域文化视角,以湖南当代山水画家为例,对湖南当代山水画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行探讨和研究。当前中国画呈现多样化发展,立足于自身,彰显地域特色与风格是中国画创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 地域文化;中国画;特色;风格
近年来,地域文化研究高潮迭起,大有成为“显学”之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说明地域文化及其研究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特殊意义和独特价值。
近年来,一些论及“地域”以及地域文化的论著,对“地域”和“地域文化”概念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其一,“地域”即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地域文化又称区域文化。这种观点认为,“地域”概念通常是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它在产生之初当然是精确的,但由于漫长的历史逐渐泯灭了它们的地理学意义,使其变得疆域模糊,景物易貌,人丁迁移,只剩下大致的所在地区了。如“齐鲁”概指山东,“关东”泛称东北等。
其二,地域文化也就是文化区。认为世界上无论何种文化,因其创造者无不生活于具体的地区,这些文化也就莫不带有地域性特点。
其三,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文化现象及其空间组合特征,认为地域文化的发展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在文化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
其四,“地域”特指文化区域。“地域”既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也不是指行政区域的划分,而是特指文化区域,即在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相对于其他地区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文化区域。
其五,地域文化也就是特色文化。所谓地域文化,也就是以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为标志所形成的特色文化,这种地域文化十分明显地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上述关于“地域文化”的解释尽管不尽相同,但各种观点在主要方面较为接近和一致。笔者认为,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就是地域文化。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性格,那么,一个地域的群体当然也有其独特的性格。为什么中国会产生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呢?这个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会长期保存。一种文化的产生,主要还有它的物质基础,那么不同的自然环境,当然提供的物质基础也是不同的,这就产生了差异。所以自然条件不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从语言到衣食住行,从文化艺术到宗教信仰,都很容易与别的地方区分开来。中国有着广袤的国土,有着泾渭分明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特征。
千百年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山水画家遵循的创作原则,自然物象的千变万化,为山水画家从事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无穷的灵感。因此在面对自然时,画家所处的地域与各自不同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状态形成了不同的山水画派和笔墨技巧,同时创造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画法。董源、巨然以江南山水为题材;范宽用笔述说着对峻险雄奇的北方山水的认识和感受。由此可见,地域文化对于山水画家的影响何等重要。
在湖南省当代山水画坛,王金石、杨国平和旷小津三人的绘画风格各异,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各自发展出了独具个性的属于自己的绘画特点。笔者整理有关资料,将三人试作比较,以期对湖湘地域特性的山水画的发展和性质作一深入的探讨和理解。
王金石,1954年生,湖南邵阳人。早年师承岭南山水的湘派传人曾晓浒,继承了为师的衣钵,后入中央美院参师京派方家,而风格为之一变,俨然鼎立于湖湘大地并跻身于全国山水之林,成为湘派山水的新代表。
读王金石的山水画作品,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湘西情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或许只有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才能感受到湘西的特色,才能把记忆中的乡情、乡思、乡味表达的如此贴切与深入,因为这早已成为融入血液中的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在中国大地上不乏奇景,但是能真正让人魂牵梦绕和耕耘不殆的终究是自己的故乡。
湘西,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里,是那水浪激流放排的号子声,是纯情质朴的乡下丫头翠翠,是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那样的原生态,不论战火硝烟、时光变迁改变了多少人与事,但改变不了的仍然是那一份乡情。这一份乡情同样出现在王金石笔下的水墨湘西中。
一幅好画,不同于照相机,不只是把景色如实表现出来,还要根据个人的经验与审美眼光来经营位置、浓淡相宜的表达。不受外界具体物象的影响,我只表达自己心中那大美山水,因心造境,这是画家独特的心象世界。这时我眼前不再呈现石涛、八大的笔法、造型,也不去受自然景象的繁杂骚扰,畅游于心,进入超然物象的浑阔之境,是超脱自我和外在条件的限制而达到的精神境界。在王金石的山水作品中,不只是再现湘西奇异山川的景观,而是画者心中的世外桃源,画里的一树一石、一山一湖、一屋一舎,是现实中的却又非现实中的,是画者心中、梦里难以割舍的情结。
王金石早期绘画风格偏向质朴、敦厚,画面构图饱满。人说画如其人,他的画就如他的人一样,是山里走出来的质朴的汉子。此时画者的画风正在探索中,尚无固定的绘画语言与模式,画面表达较倾向于对现实景色的如实描绘。经过三十几年的探索,游历祖国的大河山川,饱看高手名家的绘画作品,不断地学习与研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他的画风逐渐有了自己的独特境界,树立了非常有特色的现代风格。他不再拘泥于一山一石是否符合传统笔法要求,不再局限于每一笔传承何处,而是寻找自己的笔墨语言与符号,绘画语言与意境不断升华。故而,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宗炳“卧游”的感受,即便自己不能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能在画中饱尝“人在景中游”的酣畅淋漓。同时,他亦能把握住在常人眼中看似平淡无奇的景色,化腐朽为神奇。看王金石近些年的山水作品,其绘画慢慢转向有现代构成风格的王氏山水,构图更注重点、线、面的概括,画面黑白与虚实相长,用笔落墨胸有成竹,老辣精炼。 在王金石先生的现代山水作品中,无疑融汇着他对用笔、用线、用墨的大彻大悟,展现在他腕下的水墨山水,有着现代艺术家理性的抽象,同时兼顾传统山水笔墨的精妙,虚实空间,笔墨浓淡的相互转换自然天成。游走在他的山水之间,山麓与村舍之间的风景,富有诗意,安详、静谧、野逸。湘西大山的神秘,村落的古朴,一切都在述说着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日出日落,就像醉人的酒一样,酣甜,使人回味无穷。
另一位湖南著名山水画家杨国平,号湘西山民,1958年出生于怀化洪江,早年师从于著名艺术家易图境、杨晓村诸先生。杨国平出身于湘西侗族山寨,同样身受湘西大山的感召,在艺术道路上保持着自己的淳朴本色,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给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始终如一地描绘着内心深处浓浓的乡情与乡思。我们在他浓淡相宜的水墨图景中,看到的是笔墨的灵巧、淡淡的乡愁与幽远的意境。
杨国平的作品始终生机蓬勃,活力四溢,他与王金石同为从湘西走出来的画家,风格却截然不同:一个质朴端庄,一个灵巧水润。杨国平的山水画早年受老师的影响,其树、石、山与屋舍的表达无法跳出湘西画派的特定语言表现。其后,在临摹大量的传统山水作品,不断地摸索与思考,将花鸟画的写意技法融入其山水画中,自此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与路线。
虽然出生、成长于湘西,画面中的构成元素仍然是湘西的山、树、石,但是由于画者融入了大写意花鸟的构图与笔墨技法,使得画面水墨酣畅淋漓,灵巧生动。与王金石的山水画相比较,一个表达的是湘西的真汉子,另一个表达的却是湘西的柔美女子。就像一个母亲生出来的两兄妹,各有特色。
杨国平的山水画带我们的是单纯的、酣畅淋漓的水墨境界。他的水墨山水画,善用淡墨,让淡淡的大块的墨色在画面中流淌,再加以浓重的用笔辅之,虚实浓淡油然而生。其构图多采用花鸟画的“以小见大”选局部来经营位置,却依然掩盖不了他娴熟的笔墨功夫与山回水复,境界深幽的表达。
而旷小津这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出生和成长于天津,他的行踪所到之处都是雄浑巍峨的北方山水及当地风土人情,这使得他的画里画外,处处表露着北方山水的风貌。太行情结,是旷小津绘画艺术中挥之不去的心中景象。
旷小津的山水画多采用两段式构图,由下方伸出山顶,行人在游走,然后以巨山巨石作为承接,描绘中景,最后出现的是天空的景象——肆意流淌的云。这何尝不是一个北方汉子性格的表达——简单而率性,不拖泥带水,不矫揉造作。他的画多以太行山为描绘对象。北方的山不同于南方的山,南方的山山清水秀 、郁郁葱葱、绿树掩眏,北方的山山势险要、 悬崖峭壁 、高耸入云、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因此,在旷小津的山水画中,画面重峦叠嶂,气势巍峨、磅礴,以浓墨表现大山的气质,以遒劲苍老的笔法表现大山的质感,以氤氲漂浮的云气来表达空间的节奏,既体现他对传统的继承,又表达了他对现代笔墨功夫的娴熟运用。
纵观当今中国山水画,各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没有不是立足于本地域山水、人文背景而昭然于世。只有张扬个性才是现代画坛的主流,在当今世界绘画的潮流里,我们应当发扬民族的个性特点,而在中国山水绘画之中,则需要继续张扬各个地域的人文特色,只有这样,中国山水画才能百花齐放。而王金石、杨国平、旷小津这三位湖南著名画家的出生与成长的地域特色造就出三人风格不同、面貌迥异的水墨山水绘画来,同时,三人的绘画价值与观念又有着较为相似的一面。从他们三人所获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对画家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把这种特点转化为内心的精神动力与绘画意境加以揉合,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绘画源泉。
参考文献:
[1]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5):52-57
[2]周华平.地域文化与中国山水画[D].湖南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
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关键词: 地域文化;中国画;特色;风格
近年来,地域文化研究高潮迭起,大有成为“显学”之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说明地域文化及其研究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特殊意义和独特价值。
近年来,一些论及“地域”以及地域文化的论著,对“地域”和“地域文化”概念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其一,“地域”即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地域文化又称区域文化。这种观点认为,“地域”概念通常是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它在产生之初当然是精确的,但由于漫长的历史逐渐泯灭了它们的地理学意义,使其变得疆域模糊,景物易貌,人丁迁移,只剩下大致的所在地区了。如“齐鲁”概指山东,“关东”泛称东北等。
其二,地域文化也就是文化区。认为世界上无论何种文化,因其创造者无不生活于具体的地区,这些文化也就莫不带有地域性特点。
其三,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文化现象及其空间组合特征,认为地域文化的发展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在文化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
其四,“地域”特指文化区域。“地域”既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也不是指行政区域的划分,而是特指文化区域,即在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相对于其他地区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文化区域。
其五,地域文化也就是特色文化。所谓地域文化,也就是以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为标志所形成的特色文化,这种地域文化十分明显地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上述关于“地域文化”的解释尽管不尽相同,但各种观点在主要方面较为接近和一致。笔者认为,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就是地域文化。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性格,那么,一个地域的群体当然也有其独特的性格。为什么中国会产生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呢?这个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会长期保存。一种文化的产生,主要还有它的物质基础,那么不同的自然环境,当然提供的物质基础也是不同的,这就产生了差异。所以自然条件不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从语言到衣食住行,从文化艺术到宗教信仰,都很容易与别的地方区分开来。中国有着广袤的国土,有着泾渭分明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特征。
千百年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是山水画家遵循的创作原则,自然物象的千变万化,为山水画家从事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无穷的灵感。因此在面对自然时,画家所处的地域与各自不同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状态形成了不同的山水画派和笔墨技巧,同时创造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画法。董源、巨然以江南山水为题材;范宽用笔述说着对峻险雄奇的北方山水的认识和感受。由此可见,地域文化对于山水画家的影响何等重要。
在湖南省当代山水画坛,王金石、杨国平和旷小津三人的绘画风格各异,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各自发展出了独具个性的属于自己的绘画特点。笔者整理有关资料,将三人试作比较,以期对湖湘地域特性的山水画的发展和性质作一深入的探讨和理解。
王金石,1954年生,湖南邵阳人。早年师承岭南山水的湘派传人曾晓浒,继承了为师的衣钵,后入中央美院参师京派方家,而风格为之一变,俨然鼎立于湖湘大地并跻身于全国山水之林,成为湘派山水的新代表。
读王金石的山水画作品,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湘西情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或许只有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才能感受到湘西的特色,才能把记忆中的乡情、乡思、乡味表达的如此贴切与深入,因为这早已成为融入血液中的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在中国大地上不乏奇景,但是能真正让人魂牵梦绕和耕耘不殆的终究是自己的故乡。
湘西,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里,是那水浪激流放排的号子声,是纯情质朴的乡下丫头翠翠,是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那样的原生态,不论战火硝烟、时光变迁改变了多少人与事,但改变不了的仍然是那一份乡情。这一份乡情同样出现在王金石笔下的水墨湘西中。
一幅好画,不同于照相机,不只是把景色如实表现出来,还要根据个人的经验与审美眼光来经营位置、浓淡相宜的表达。不受外界具体物象的影响,我只表达自己心中那大美山水,因心造境,这是画家独特的心象世界。这时我眼前不再呈现石涛、八大的笔法、造型,也不去受自然景象的繁杂骚扰,畅游于心,进入超然物象的浑阔之境,是超脱自我和外在条件的限制而达到的精神境界。在王金石的山水作品中,不只是再现湘西奇异山川的景观,而是画者心中的世外桃源,画里的一树一石、一山一湖、一屋一舎,是现实中的却又非现实中的,是画者心中、梦里难以割舍的情结。
王金石早期绘画风格偏向质朴、敦厚,画面构图饱满。人说画如其人,他的画就如他的人一样,是山里走出来的质朴的汉子。此时画者的画风正在探索中,尚无固定的绘画语言与模式,画面表达较倾向于对现实景色的如实描绘。经过三十几年的探索,游历祖国的大河山川,饱看高手名家的绘画作品,不断地学习与研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他的画风逐渐有了自己的独特境界,树立了非常有特色的现代风格。他不再拘泥于一山一石是否符合传统笔法要求,不再局限于每一笔传承何处,而是寻找自己的笔墨语言与符号,绘画语言与意境不断升华。故而,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宗炳“卧游”的感受,即便自己不能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也能在画中饱尝“人在景中游”的酣畅淋漓。同时,他亦能把握住在常人眼中看似平淡无奇的景色,化腐朽为神奇。看王金石近些年的山水作品,其绘画慢慢转向有现代构成风格的王氏山水,构图更注重点、线、面的概括,画面黑白与虚实相长,用笔落墨胸有成竹,老辣精炼。 在王金石先生的现代山水作品中,无疑融汇着他对用笔、用线、用墨的大彻大悟,展现在他腕下的水墨山水,有着现代艺术家理性的抽象,同时兼顾传统山水笔墨的精妙,虚实空间,笔墨浓淡的相互转换自然天成。游走在他的山水之间,山麓与村舍之间的风景,富有诗意,安详、静谧、野逸。湘西大山的神秘,村落的古朴,一切都在述说着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日出日落,就像醉人的酒一样,酣甜,使人回味无穷。
另一位湖南著名山水画家杨国平,号湘西山民,1958年出生于怀化洪江,早年师从于著名艺术家易图境、杨晓村诸先生。杨国平出身于湘西侗族山寨,同样身受湘西大山的感召,在艺术道路上保持着自己的淳朴本色,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给了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始终如一地描绘着内心深处浓浓的乡情与乡思。我们在他浓淡相宜的水墨图景中,看到的是笔墨的灵巧、淡淡的乡愁与幽远的意境。
杨国平的作品始终生机蓬勃,活力四溢,他与王金石同为从湘西走出来的画家,风格却截然不同:一个质朴端庄,一个灵巧水润。杨国平的山水画早年受老师的影响,其树、石、山与屋舍的表达无法跳出湘西画派的特定语言表现。其后,在临摹大量的传统山水作品,不断地摸索与思考,将花鸟画的写意技法融入其山水画中,自此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与路线。
虽然出生、成长于湘西,画面中的构成元素仍然是湘西的山、树、石,但是由于画者融入了大写意花鸟的构图与笔墨技法,使得画面水墨酣畅淋漓,灵巧生动。与王金石的山水画相比较,一个表达的是湘西的真汉子,另一个表达的却是湘西的柔美女子。就像一个母亲生出来的两兄妹,各有特色。
杨国平的山水画带我们的是单纯的、酣畅淋漓的水墨境界。他的水墨山水画,善用淡墨,让淡淡的大块的墨色在画面中流淌,再加以浓重的用笔辅之,虚实浓淡油然而生。其构图多采用花鸟画的“以小见大”选局部来经营位置,却依然掩盖不了他娴熟的笔墨功夫与山回水复,境界深幽的表达。
而旷小津这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出生和成长于天津,他的行踪所到之处都是雄浑巍峨的北方山水及当地风土人情,这使得他的画里画外,处处表露着北方山水的风貌。太行情结,是旷小津绘画艺术中挥之不去的心中景象。
旷小津的山水画多采用两段式构图,由下方伸出山顶,行人在游走,然后以巨山巨石作为承接,描绘中景,最后出现的是天空的景象——肆意流淌的云。这何尝不是一个北方汉子性格的表达——简单而率性,不拖泥带水,不矫揉造作。他的画多以太行山为描绘对象。北方的山不同于南方的山,南方的山山清水秀 、郁郁葱葱、绿树掩眏,北方的山山势险要、 悬崖峭壁 、高耸入云、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因此,在旷小津的山水画中,画面重峦叠嶂,气势巍峨、磅礴,以浓墨表现大山的气质,以遒劲苍老的笔法表现大山的质感,以氤氲漂浮的云气来表达空间的节奏,既体现他对传统的继承,又表达了他对现代笔墨功夫的娴熟运用。
纵观当今中国山水画,各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没有不是立足于本地域山水、人文背景而昭然于世。只有张扬个性才是现代画坛的主流,在当今世界绘画的潮流里,我们应当发扬民族的个性特点,而在中国山水绘画之中,则需要继续张扬各个地域的人文特色,只有这样,中国山水画才能百花齐放。而王金石、杨国平、旷小津这三位湖南著名画家的出生与成长的地域特色造就出三人风格不同、面貌迥异的水墨山水绘画来,同时,三人的绘画价值与观念又有着较为相似的一面。从他们三人所获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对画家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把这种特点转化为内心的精神动力与绘画意境加以揉合,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绘画源泉。
参考文献:
[1]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5):52-57
[2]周华平.地域文化与中国山水画[D].湖南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
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