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特点是不刻意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并删除了教材中那些繁、难、偏、旧的知识点,其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落实基础、突出重点,让学生有自由表达、自我实现的机会。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在理解课标精神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宏观调控,适时创设情境、点击学生灵感火花,质疑设问,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最佳状态之中。而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要求教师在微观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他们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有创意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使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发问,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在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作用下,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发展。
如在《三国鼎立》一课中,我们就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在讲述了曹操兵败赤壁后,提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却以多输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二是在讲完三国鼎立后提出:你们最喜欢最钦佩这一历史时期的哪位历史人物?这些设问如投石问路,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立即调动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依据各自了解的有关历史知识,纷纷发表看法,而教师则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因势利导、分析讨论、比较归纳。最后,总结出曹操失败的原因:一是对手不同,刘备与孙权不是徒有四世三公虚名的袁绍,而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一代英雄;二是心态不同,曹操二十三万大军,声势浩大,自以为稳操胜券,结果骄兵必败。孙刘联军虽处于劣势,但同心合力、精心设计、谨慎行事,结果哀兵必胜;三是处境不同,曹军远途奔袭,又不习水战,南下水乡又染上疾病,其军力受损,舍长就短为联军的火攻创造了条件;而联军占有地利,以逸待劳,终于火攻破曹。因此曹操的赤壁之败其根本的原因是统一中国的条件尚不成熟,因而赤壁之战促成了曹孙刘三分天下的局面。在分析讨论最喜欢和最钦佩的历史人物时,我们将其集中在曹操与诸葛亮这两个历史名人身上,曹操之所以会被后来的小说戏剧描写为奸雄奸臣,除受中国传统的正统观念的影响外,还在于曹操自身的道德表现,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思想意识,使他多疑善变、权术用人,是一个牺牲了道德又促进历史进步的人物。诸葛亮治蜀虽无盖世政绩,且六出祁山,虚耗民力,劳而无功,但其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非凡才干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清正廉明、高风亮节的人格精神,使他成了智慧和道德的化身而流芳百世,受人景仰。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和谐的交融和体现。
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多姿多彩,使那些天资聪慧、勤勉好学的学生有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新感觉。他们在课堂上情绪活跃,思维敏捷,积极发问,抢答问题。个人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发挥。但是在一个50人左右的班级里也只有少数学生具有这样的禀赋和素质,而大多数的学生却因受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局限了他们接触资料、图片、信息等教学资料的视野,限制了他们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因此,教师应如何面对这大多数的学生,正确处理這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呢?这也是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的问题。如我们有的学校在模仿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课堂辩论中,先教给学生如何查找有关材料的方法,并将选取的有关秦皇汉武的资料印发给学生,在学生对所拥有的材料经过比较筛选后,再让其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辩论。另外,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观点、提出意见的机会,然后再综合小组成员的意见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这种课堂合作讨论的方式是协调个别与群体共同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在《三国鼎立》一课中,我们就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在讲述了曹操兵败赤壁后,提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却以多输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二是在讲完三国鼎立后提出:你们最喜欢最钦佩这一历史时期的哪位历史人物?这些设问如投石问路,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立即调动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依据各自了解的有关历史知识,纷纷发表看法,而教师则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因势利导、分析讨论、比较归纳。最后,总结出曹操失败的原因:一是对手不同,刘备与孙权不是徒有四世三公虚名的袁绍,而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一代英雄;二是心态不同,曹操二十三万大军,声势浩大,自以为稳操胜券,结果骄兵必败。孙刘联军虽处于劣势,但同心合力、精心设计、谨慎行事,结果哀兵必胜;三是处境不同,曹军远途奔袭,又不习水战,南下水乡又染上疾病,其军力受损,舍长就短为联军的火攻创造了条件;而联军占有地利,以逸待劳,终于火攻破曹。因此曹操的赤壁之败其根本的原因是统一中国的条件尚不成熟,因而赤壁之战促成了曹孙刘三分天下的局面。在分析讨论最喜欢和最钦佩的历史人物时,我们将其集中在曹操与诸葛亮这两个历史名人身上,曹操之所以会被后来的小说戏剧描写为奸雄奸臣,除受中国传统的正统观念的影响外,还在于曹操自身的道德表现,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思想意识,使他多疑善变、权术用人,是一个牺牲了道德又促进历史进步的人物。诸葛亮治蜀虽无盖世政绩,且六出祁山,虚耗民力,劳而无功,但其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非凡才干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清正廉明、高风亮节的人格精神,使他成了智慧和道德的化身而流芳百世,受人景仰。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和谐的交融和体现。
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多姿多彩,使那些天资聪慧、勤勉好学的学生有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新感觉。他们在课堂上情绪活跃,思维敏捷,积极发问,抢答问题。个人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发挥。但是在一个50人左右的班级里也只有少数学生具有这样的禀赋和素质,而大多数的学生却因受社区环境、家庭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局限了他们接触资料、图片、信息等教学资料的视野,限制了他们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因此,教师应如何面对这大多数的学生,正确处理這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呢?这也是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的问题。如我们有的学校在模仿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课堂辩论中,先教给学生如何查找有关材料的方法,并将选取的有关秦皇汉武的资料印发给学生,在学生对所拥有的材料经过比较筛选后,再让其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辩论。另外,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观点、提出意见的机会,然后再综合小组成员的意见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这种课堂合作讨论的方式是协调个别与群体共同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