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累,调动知觉经验来再现读物的具体形态。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不同,所以常常会出现:即使是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位老师指导阅读同一篇文章,学生阅读时的心理活动也是不同的,有时甚至差异很大。就像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提出:在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的同时,要特别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联系生活,注重学生体验,发展学生个性呢?
一、联系生活,巧作衔接
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认知能力的不同,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也有着差异。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有心去了解,并把要学习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语言的学习就是生活的再现。
比如读《看菊花》一课中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边走边看”一句时,我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让学生说说,在秋游看菊展时,在脑海中留下最深印象的情景。叫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脑海里浮现各色的菊花,有红的、白的、黄的……一朵朵盛开,一丛丛绽放,连成一片仿佛就是花的海洋,美丽的景色使游人不愿离开。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还能激起对美好景色的回忆和向往,同时感受到语言的优美。
二、正确引导,范读引路
以往的范读常常是:老师先读,学生跟着学,谁学得最像老师,谁就读得最好。常此以往,学生的朗读几乎都是老师的翻版,完全没有了学生的感受,抹杀了学生个性的光彩。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要尊重学生独特性的理解,体现学生自己的感受。”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要求教师重新解读范读的作用。范读是用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模仿感情表达用的。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一贯要求学生:你的感受是怎样,你就怎么读,把你与别人不同的感受读出来。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识字5》诵读部分时,我指名一位学生先读,当他读到“海风、海鸥、浪花”时,语气变得轻柔舒缓。我想:此刻,他的眼前一定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景色。他读完后,我随机范读了一次,当我也读到这一串词时,我的语调故意变得高昂一些,语气也加重了许多。学生在评议时说:“李星星读的海风是轻轻的,浪很小,海鸥贴在海面上飞。老师读的时候,我感到海风很大,海面上的浪也很大,海鸥飞得也很高。”我抓住这个时机,告诉学生老师这样读,是因为老师的感受和那位同学不一样,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如果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书就读好了。
三、巧作点评,互读提高
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利用巧妙的点评来指导朗读,具有相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学生朗读时的感受能力异常敏锐,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验和捕捉他的感受。对于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要“大力赞扬”。实际上,这种赞扬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要善于运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其他学生把书读好,读出自己的感受。
“小组合作,互读互议”也是训练个性朗读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轮流在学习小组中练读。先把自己对词语的感受读一读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听一听小组里同学们的意见,最后再体会,试着读一读。这种形式,不仅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重体验个人的感受,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而且使学生的“学”变得主动而有探索性。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提高、进步,是“合作、自立、探究”精神的一种体现。
四、融情于文,注重体验
不管什么体裁的文章,它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教师是一座桥梁,是沟通作者、文章与学生心灵的桥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放进文本、走进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化为课文中的一个角色,跟随作者去参与活动。
如读《小河与青草》一课,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跟着作者来到小河边,听到小河哗哗的流水声,看到河水清澈见底,小草碧绿碧绿,感受小草与青草有礼貌而又谦虚的样子。这样学生的心会随着课文情景和角色的态度变化而变化,心灵有所体验,读起课文来自然能以身传情,声情并茂。
另外,由于学生的朗读过程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带有极大的个性色彩,因而学生有时会体现一些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的见解。这种情况,有时可能就是一种创造的萌芽。学习《看菊花》一课,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菊花,但我更喜欢月季花,它很香还很漂亮,不仅秋天能开,而且春天也能开。”学习《东方明珠》后,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东方明珠更像一串珠子形状的飞碟。”这些认识明显地违背了作者的意愿,也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但它却是学生真实的独特体验,我们要诊视。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联系生活,注重学生体验,发展学生个性呢?
一、联系生活,巧作衔接
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认知能力的不同,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也有着差异。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有心去了解,并把要学习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语言的学习就是生活的再现。
比如读《看菊花》一课中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边走边看”一句时,我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让学生说说,在秋游看菊展时,在脑海中留下最深印象的情景。叫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脑海里浮现各色的菊花,有红的、白的、黄的……一朵朵盛开,一丛丛绽放,连成一片仿佛就是花的海洋,美丽的景色使游人不愿离开。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还能激起对美好景色的回忆和向往,同时感受到语言的优美。
二、正确引导,范读引路
以往的范读常常是:老师先读,学生跟着学,谁学得最像老师,谁就读得最好。常此以往,学生的朗读几乎都是老师的翻版,完全没有了学生的感受,抹杀了学生个性的光彩。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要尊重学生独特性的理解,体现学生自己的感受。”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要求教师重新解读范读的作用。范读是用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模仿感情表达用的。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一贯要求学生:你的感受是怎样,你就怎么读,把你与别人不同的感受读出来。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识字5》诵读部分时,我指名一位学生先读,当他读到“海风、海鸥、浪花”时,语气变得轻柔舒缓。我想:此刻,他的眼前一定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景色。他读完后,我随机范读了一次,当我也读到这一串词时,我的语调故意变得高昂一些,语气也加重了许多。学生在评议时说:“李星星读的海风是轻轻的,浪很小,海鸥贴在海面上飞。老师读的时候,我感到海风很大,海面上的浪也很大,海鸥飞得也很高。”我抓住这个时机,告诉学生老师这样读,是因为老师的感受和那位同学不一样,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如果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书就读好了。
三、巧作点评,互读提高
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利用巧妙的点评来指导朗读,具有相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学生朗读时的感受能力异常敏锐,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验和捕捉他的感受。对于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要“大力赞扬”。实际上,这种赞扬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要善于运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其他学生把书读好,读出自己的感受。
“小组合作,互读互议”也是训练个性朗读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轮流在学习小组中练读。先把自己对词语的感受读一读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听一听小组里同学们的意见,最后再体会,试着读一读。这种形式,不仅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重体验个人的感受,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而且使学生的“学”变得主动而有探索性。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提高、进步,是“合作、自立、探究”精神的一种体现。
四、融情于文,注重体验
不管什么体裁的文章,它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教师是一座桥梁,是沟通作者、文章与学生心灵的桥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放进文本、走进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化为课文中的一个角色,跟随作者去参与活动。
如读《小河与青草》一课,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跟着作者来到小河边,听到小河哗哗的流水声,看到河水清澈见底,小草碧绿碧绿,感受小草与青草有礼貌而又谦虚的样子。这样学生的心会随着课文情景和角色的态度变化而变化,心灵有所体验,读起课文来自然能以身传情,声情并茂。
另外,由于学生的朗读过程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带有极大的个性色彩,因而学生有时会体现一些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的见解。这种情况,有时可能就是一种创造的萌芽。学习《看菊花》一课,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菊花,但我更喜欢月季花,它很香还很漂亮,不仅秋天能开,而且春天也能开。”学习《东方明珠》后,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东方明珠更像一串珠子形状的飞碟。”这些认识明显地违背了作者的意愿,也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但它却是学生真实的独特体验,我们要诊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