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主体体验 读出个性特点

来源 :当代教学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ini7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累,调动知觉经验来再现读物的具体形态。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不同,所以常常会出现:即使是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位老师指导阅读同一篇文章,学生阅读时的心理活动也是不同的,有时甚至差异很大。就像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提出:在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的同时,要特别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联系生活,注重学生体验,发展学生个性呢?
  一、联系生活,巧作衔接
  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认知能力的不同,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也有着差异。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有心去了解,并把要学习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语言的学习就是生活的再现。
  比如读《看菊花》一课中的“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边走边看”一句时,我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让学生说说,在秋游看菊展时,在脑海中留下最深印象的情景。叫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脑海里浮现各色的菊花,有红的、白的、黄的……一朵朵盛开,一丛丛绽放,连成一片仿佛就是花的海洋,美丽的景色使游人不愿离开。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课文的意思,还能激起对美好景色的回忆和向往,同时感受到语言的优美。
  二、正确引导,范读引路
  以往的范读常常是:老师先读,学生跟着学,谁学得最像老师,谁就读得最好。常此以往,学生的朗读几乎都是老师的翻版,完全没有了学生的感受,抹杀了学生个性的光彩。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要尊重学生独特性的理解,体现学生自己的感受。”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要求教师重新解读范读的作用。范读是用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模仿感情表达用的。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一贯要求学生:你的感受是怎样,你就怎么读,把你与别人不同的感受读出来。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识字5》诵读部分时,我指名一位学生先读,当他读到“海风、海鸥、浪花”时,语气变得轻柔舒缓。我想:此刻,他的眼前一定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景色。他读完后,我随机范读了一次,当我也读到这一串词时,我的语调故意变得高昂一些,语气也加重了许多。学生在评议时说:“李星星读的海风是轻轻的,浪很小,海鸥贴在海面上飞。老师读的时候,我感到海风很大,海面上的浪也很大,海鸥飞得也很高。”我抓住这个时机,告诉学生老师这样读,是因为老师的感受和那位同学不一样,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如果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书就读好了。
  三、巧作点评,互读提高
  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利用巧妙的点评来指导朗读,具有相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听学生朗读时的感受能力异常敏锐,善于从学生的朗读中去体验和捕捉他的感受。对于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要“大力赞扬”。实际上,这种赞扬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要善于运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其他学生把书读好,读出自己的感受。
  “小组合作,互读互议”也是训练个性朗读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轮流在学习小组中练读。先把自己对词语的感受读一读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听一听小组里同学们的意见,最后再体会,试着读一读。这种形式,不仅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重体验个人的感受,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而且使学生的“学”变得主动而有探索性。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提高、进步,是“合作、自立、探究”精神的一种体现。
  四、融情于文,注重体验
  不管什么体裁的文章,它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教师是一座桥梁,是沟通作者、文章与学生心灵的桥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放进文本、走进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化为课文中的一个角色,跟随作者去参与活动。
  如读《小河与青草》一课,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跟着作者来到小河边,听到小河哗哗的流水声,看到河水清澈见底,小草碧绿碧绿,感受小草与青草有礼貌而又谦虚的样子。这样学生的心会随着课文情景和角色的态度变化而变化,心灵有所体验,读起课文来自然能以身传情,声情并茂。
  另外,由于学生的朗读过程是对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带有极大的个性色彩,因而学生有时会体现一些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的见解。这种情况,有时可能就是一种创造的萌芽。学习《看菊花》一课,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菊花,但我更喜欢月季花,它很香还很漂亮,不仅秋天能开,而且春天也能开。”学习《东方明珠》后,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东方明珠更像一串珠子形状的飞碟。”这些认识明显地违背了作者的意愿,也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但它却是学生真实的独特体验,我们要诊视。
其他文献
当代中小学生活泼生动,求知好学,花季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据国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小学的心理状况的科学检测发现,32%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又据某心理测检组检测,只有43%的小学生自认为朝气蓬勃的,27%的学生认为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
期刊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是读写关系的最好说明。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渗透习作指导,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又是整个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在我们实践的主题阅读教学中,要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必须注重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指导的科学设计。  一、围绕主题,进行单项的读写训练  1
期刊
一、职业倦怠及现状  “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疲惫,对工作失去兴趣,,在情绪上则显得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而这一心理疾患正在部分年轻教师中悄然蔓延……  选择离开“三尺讲台”的老师不在少数。近年来,与教师辞职有关的新闻事件屡见报端,而教师们“离开”的原因都很相似——“这样的日子缺少激情”。  这种状况属于“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疾病,而且这种心理问题正在部分年轻教师中日益蔓延。  据了解,国
期刊
【论文摘要】CBI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了语言学习和内容学习,对培养新形式下的复合式英语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CBI模式的基本内涵出发,阐述了它的作用并提出了在具体运用时的几个策略。  【论文关键词】CBI教学模式;商务英语教学;策略  据麦可思公司调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的数据显示,毕业生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 10.38 万人,占
期刊
我曾经对初中学生做了一份你是怎样学习历史这门学科的问卷调查,结果有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科是可以临时突击的,在学生心目中上历史课就是背书。将历史学科视为一门边缘学科,他们往往不会把精力放在历史学科上面,我认为这种认识和学习方法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常常会听到高中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太差,各方面能力差,学习习惯不好等问题。客观地讲,在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的历史教学内容是连贯的也
期刊
语言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工具。儿童获得了语言,就意味着他们开始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喜恶,来认知和探索周边的世界,来和他人沟通。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类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帮助和推动孩子的语言学习,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环境,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教育教学中,随时捕捉契机,为幼儿创造说话的空间和时间,开拓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倾听和表达的能力,增长幼儿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学校 教学 信息技术  教
期刊
九年级练习册《闯关100分》中有这样一道题:  2008年12月30日,“中国对外开放30周年回顾展”网上展厅正式开通。九年级学生小明和同学通过网络观看了展览,了解了我国对外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30年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在我国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63万家。我国现存外商投资企业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国总量的30%,其纳税额占到全国税收的21%左右。  ⑴,我国实
期刊
【摘要】美术教学的目标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正确地培养学生美术兴趣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广泛运用所学到的各种美术技能,能反映出学生的内心思想,促进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萌芽。【关键词】激发儿童 美术兴趣 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的目标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
期刊
所谓的“ 差生”就是在思想品德和学习方面尚未达到教育目标的学生,一个班级要是把“差生”都转化了,那肯定会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但现实生活中,“差生”大多是班主任的一块心病。很多班集体都因“差生”作乱,成了差班、乱班。因此,转化“差生”成了一些班主任的工作重心,而“差生”的转化,那可是“大问题”,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门艺术。现就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怎样转化差生。  一、转化差生的三步曲  1,分析原因,对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