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出: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为每个儿童提供充分活动和发展的条件,使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获得发展。
处于中班年龄段的幼儿在活动中逐渐学会交往,虽然孩子的有意行为开始发展,但是在游戏活动中孩子还是处于边想边玩或先玩后想的思维,导致游戏情节的推进或是断断续续,或是停滞,或是终止。因此在幼儿游戏中,教师需要观察幼儿,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并抓住时机,采取有效的措施介入,这将对幼儿的游戏起到推进作用。
一、稍作引导,使幼儿想到游戏主题
在游戏活动开始时,性格开朗的幼儿往往能够很快地找到伙伴,想到所要开展的游戏主题;而个别比较内向的孩子,一时不知道该玩什么,没有明确的游戏主题。这时,教师要关注那些不知所措的孩子,如果他们实在没方向,那么教师应该稍作引导,给到孩子一些游戏活动的启发。
实例:
自主游戏开始了,孩子们高兴地找到自己的玩伴,走进他们想玩的地方,只有海洋和涵涵两人搬着椅子站在教室的中间,迟迟没有行动。我走近他们问道:“你们怎么不去玩呢?”海洋一脸茫然地看着我。
“看,百宝箱里有瓶子、盒子,这些材料你们都可以用的。”我带着他俩来到了百宝箱那里,指了指百宝箱里各种瓶瓶罐罐,“你们可以想想要玩什么?”
在稍作引导后,我便悄悄离去,但是我仍旧远远地关注着他俩。只见海洋从百宝箱里拿了两个酸奶瓶,一旁的涵涵笑着对海洋说:“我们开个奶茶店吧。”海洋点点头答应了。
两个孩子把百宝箱里的酸奶瓶都找了出来,找了个桌子,整齐放在桌子上。两人安静地坐在桌子旁,但是始终就是面面相觑,没有任何游戏行为。
涵涵和海洋两个小男生性格较内向,平时不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尤其是海洋,平时在家也不太爱说话,在幼儿园只有在老师主动问他问题时,他才会回答。从游戏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内向、安静的幼儿之间互动频率少。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教师的适时帮助,以便较快地进入游戏,能够较主动地按自己的意愿开展游戏。中班幼儿尝试着各种材料当作替代物开展游戏,在材料的启发下幼儿产生了游戏的愿望。
二、玩伴参与,丰富幼儿游戏情景
中班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个体之间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异以及发展水平不同,孩子之间所呈现的游戏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游戏,主动与同伴交往,那么,教师只需静静观察他们的游戏;如果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无所事事的状态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适时介入,以推动幼儿游戏的进展。如以上实例中,两个孩子开了奶茶铺,但是只是安静地坐着,教师需要适时介入,给予一定的支持。
实例:
我以顾客的身份,来到奶茶铺,问:“你们这里是卖什么的呢?”
涵涵说:“我们卖奶茶。”
“我想买一杯奶茶,多少钱?”
“5块钱。”还是涵涵在回答我。
我把5片雪花片给了海洋,海洋接过后认真地点数。“是5元钱吧?”我问。
海洋点点头,轻轻地说:“对的。”
我拿了奶茶到娃娃家去做客,并告诉娃娃家,那家的奶茶铺开张了,奶茶味道挺好的,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带着宝宝也光顾了奶茶铺。奶茶铺一下子热闹了很多,海洋和涵涵忙着给顾客拿奶茶,没一会儿店里的奶茶卖光了。奶茶没有了,这下两位孩子又没了主意。
我继续装扮顾客拿着奶茶杯子到奶茶铺去:“我的奶茶喝完了,帮我再来一杯吧。”
“我们的奶茶卖完啦。”两个孩子无奈地说道。
“我有杯子,可以再来一杯。”我把杯子给他们,他们假装在杯子里放了些东西:“好了,给你。”
我的到来使他们有了新的主意,涵涵说:“我们跟娃娃家爸爸妈妈说一下,可以拿着杯子来买奶茶。”说完他跑到娃娃家去了。
不一会儿,奶茶铺又恢复了热闹。
当孩子在游戏中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时,教师应该找准机会适时介入。在以上游戏中,教师以顾客的身份来到奶茶铺,使原本没事做的两个孩子有了互动;接着教师以客人的身份来到娃娃家,使更多的顾客光顾奶茶铺,使孩子与同伴之间有了交往,也进一步增强了孩子的游戏兴趣。当观察到孩子们再次陷入无所事事时,教师随机地客串,打开了孩子游戏的思维。相信通过此次游戏,孩子们在下次的游戏中会有更多的经验和想法,孩子们参与游戏将更加主动积极。
游戏活动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经历越丰富,游戏内容就越充实,游戏形式新颖,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交流就会越频繁。游戏中所涉及的主题、情节,以及所用到的材料与替代物都与生活经验有关,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对游戏的情节进行设计和安排,根据自己的想象与兴趣开展游戏。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处于最放松的心理状态,更容易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我们更应关注一些比较内向的孩子,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让他们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并让一些较外向的幼儿与其一起结伴,相互影响,使每一个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处于中班年龄段的幼儿在活动中逐渐学会交往,虽然孩子的有意行为开始发展,但是在游戏活动中孩子还是处于边想边玩或先玩后想的思维,导致游戏情节的推进或是断断续续,或是停滞,或是终止。因此在幼儿游戏中,教师需要观察幼儿,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并抓住时机,采取有效的措施介入,这将对幼儿的游戏起到推进作用。
一、稍作引导,使幼儿想到游戏主题
在游戏活动开始时,性格开朗的幼儿往往能够很快地找到伙伴,想到所要开展的游戏主题;而个别比较内向的孩子,一时不知道该玩什么,没有明确的游戏主题。这时,教师要关注那些不知所措的孩子,如果他们实在没方向,那么教师应该稍作引导,给到孩子一些游戏活动的启发。
实例:
自主游戏开始了,孩子们高兴地找到自己的玩伴,走进他们想玩的地方,只有海洋和涵涵两人搬着椅子站在教室的中间,迟迟没有行动。我走近他们问道:“你们怎么不去玩呢?”海洋一脸茫然地看着我。
“看,百宝箱里有瓶子、盒子,这些材料你们都可以用的。”我带着他俩来到了百宝箱那里,指了指百宝箱里各种瓶瓶罐罐,“你们可以想想要玩什么?”
在稍作引导后,我便悄悄离去,但是我仍旧远远地关注着他俩。只见海洋从百宝箱里拿了两个酸奶瓶,一旁的涵涵笑着对海洋说:“我们开个奶茶店吧。”海洋点点头答应了。
两个孩子把百宝箱里的酸奶瓶都找了出来,找了个桌子,整齐放在桌子上。两人安静地坐在桌子旁,但是始终就是面面相觑,没有任何游戏行为。
涵涵和海洋两个小男生性格较内向,平时不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尤其是海洋,平时在家也不太爱说话,在幼儿园只有在老师主动问他问题时,他才会回答。从游戏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内向、安静的幼儿之间互动频率少。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教师的适时帮助,以便较快地进入游戏,能够较主动地按自己的意愿开展游戏。中班幼儿尝试着各种材料当作替代物开展游戏,在材料的启发下幼儿产生了游戏的愿望。
二、玩伴参与,丰富幼儿游戏情景
中班幼儿的游戏活动中,个体之间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异以及发展水平不同,孩子之间所呈现的游戏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展游戏,主动与同伴交往,那么,教师只需静静观察他们的游戏;如果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无所事事的状态时,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适时介入,以推动幼儿游戏的进展。如以上实例中,两个孩子开了奶茶铺,但是只是安静地坐着,教师需要适时介入,给予一定的支持。
实例:
我以顾客的身份,来到奶茶铺,问:“你们这里是卖什么的呢?”
涵涵说:“我们卖奶茶。”
“我想买一杯奶茶,多少钱?”
“5块钱。”还是涵涵在回答我。
我把5片雪花片给了海洋,海洋接过后认真地点数。“是5元钱吧?”我问。
海洋点点头,轻轻地说:“对的。”
我拿了奶茶到娃娃家去做客,并告诉娃娃家,那家的奶茶铺开张了,奶茶味道挺好的,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带着宝宝也光顾了奶茶铺。奶茶铺一下子热闹了很多,海洋和涵涵忙着给顾客拿奶茶,没一会儿店里的奶茶卖光了。奶茶没有了,这下两位孩子又没了主意。
我继续装扮顾客拿着奶茶杯子到奶茶铺去:“我的奶茶喝完了,帮我再来一杯吧。”
“我们的奶茶卖完啦。”两个孩子无奈地说道。
“我有杯子,可以再来一杯。”我把杯子给他们,他们假装在杯子里放了些东西:“好了,给你。”
我的到来使他们有了新的主意,涵涵说:“我们跟娃娃家爸爸妈妈说一下,可以拿着杯子来买奶茶。”说完他跑到娃娃家去了。
不一会儿,奶茶铺又恢复了热闹。
当孩子在游戏中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时,教师应该找准机会适时介入。在以上游戏中,教师以顾客的身份来到奶茶铺,使原本没事做的两个孩子有了互动;接着教师以客人的身份来到娃娃家,使更多的顾客光顾奶茶铺,使孩子与同伴之间有了交往,也进一步增强了孩子的游戏兴趣。当观察到孩子们再次陷入无所事事时,教师随机地客串,打开了孩子游戏的思维。相信通过此次游戏,孩子们在下次的游戏中会有更多的经验和想法,孩子们参与游戏将更加主动积极。
游戏活动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经历越丰富,游戏内容就越充实,游戏形式新颖,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交流就会越频繁。游戏中所涉及的主题、情节,以及所用到的材料与替代物都与生活经验有关,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对游戏的情节进行设计和安排,根据自己的想象与兴趣开展游戏。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处于最放松的心理状态,更容易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我们更应关注一些比较内向的孩子,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让他们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并让一些较外向的幼儿与其一起结伴,相互影响,使每一个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