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相关政策的提出,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相关调查显示,青年教师占据高职院校教师数量的一半以上,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因而要想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必须加大对“双师型”高职青年教师的培养,对培养机制进行创新。对此,针对“双师型”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培养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17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知识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教育部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提出了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有关政策。在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和各大院校的努力下,国内高职教育就业排行连续两年位于首位,且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各地教育部门需要不断丰富科教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充分探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优势和针对性培养策略,不断提高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从而促进职业院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国内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认定标准多元化,有“双职称”“双证书”“双能力”或两者叠加等不同标准。依据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
件之一:具有讲师以及以上职称和参加本专业实际工作中级及以
上的专业职称;具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同时具有教师职称;主持或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且研究成果已经在社会单位实践中应用,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的来说,“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素质,而且要具备专业能力,要求教师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职业和价值观念引导,还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双师型”教师培养主要是对教师进行选拔、培训并激励,使其同时具备双师素质和能力。“双师型”教师更加注重教师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能力、教育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其中,实际操作能力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核心。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健全的“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在引进青年教师后首先是对教师进行入职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相关高校教师理论培训和教师资格认定,保证教师持证上岗。然后,通过传统“传帮带”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助讲培养,这个过程主要是由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突出的教学能力、责任心强以及师德优秀的老教师负责并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此外,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一些校外培训和校本培训等活动。现阶段,在主体教育师资培训网络中,高等院校仍然是活动主体,企业很少参与,且培育内容多为理论内容,缺乏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措施。此外,专任教师中多为青年教师,其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实际参加教师进修、培训和实践的时间不多,因而导致实际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二)没有有效的“双师型”青年教师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通常具有较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时间精力有限,而要想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就必須组织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参加产品技术服务、产品开发、产品经营等环节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因而,如何兼顾教学、科研和实践是当前青年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若高职院校在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在薪酬分配、工作环境、评奖评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以及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缺乏激励措施,就会使教师失去参加培训活动的热情,使青年教师的培养流于形式,因而效果不理想。
(三)青年教师引进渠道的单一性
近几年,高校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进行了变革,但短时间内仍然不能改变重职称、学历等现象。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引进的青年教师多为普通高校毕业生,普通高校相比于职业院校,更加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学生具有相对较高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但其实践教学能力还有所欠缺,虽然大多数学生已经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但缺乏实际的企业工作经历,因而在教学中容易出现轻理论,重实践等教学问题,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此外,企业行业中想要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技术人员往往因为职称或学历达不到要求而无法引进;企业行业生产一线中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条件,同时又具备专业技能的工匠、企业专家等由于高校待遇、平台或发展空间限制等不愿意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这样一来导致国内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引进途径的单一性,教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双师型”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
(一)提高教师待遇水平
薪酬是教师生活的保障,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必须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构建“双师型”教师保障制度,依据相关文件在培训、培养和薪资改革等方面制订相关政策。高校要动员教师积极参与到产学研教学活动中,制订并完善各种奖励性的薪酬制度,保证教师能够拿到应得的薪酬。教师在参加企业实践锻炼以及外出培训期间,也应得到和任课教师同等的薪酬待遇。此外,高校需要给教师一定的补助,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在研究或开发项目中给予教师一定数额的经费补贴。
(二)建立健全“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1.注重校本培养
首先,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原有的资源,除了组织教师参与常规的助讲培养、入职培训等,还要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设备、设备建设,从而帮助教师获得技术锻炼。其次,除了安排校内原有的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外,还要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可以聘请企业行业中资深的专业人员或工匠担任兼职教师为本校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共同开展教学展示研讨、听课观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教研活动,不断加强兼职教师和本校教师的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 2.注重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发展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将教学工作作为谋生手段,工作态度不严谨,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甚至有失教师行为规范,因而高职院校要意识到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发展对学校教学事业发展的影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力度,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意识形态。
3.深化校企合作
要想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高校必须建立“双师型”青年教师培训基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深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模式,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锻炼。高职院校需要依据教师发展和专业设置的实际需要,主动与相关专业具备良好运行机制和实训条件的企业、行业联系并加强合作,成立青年教师培训基地,以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此外,高职院校要建立教师到“双师型”青年教师培训基地参加实践锻炼的相关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活动,以了解企业运行机制、发展状况、生产工艺流程以及行业运作模式,帮助教师掌握行业生产技术和相关业务规范,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水平。
4.完善助讲培训制度
通常情况下,传统助讲培养主要是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突出、工作责任心强以及师德优秀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偏向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和技能环节。因而高校要实施双师导制培养,在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方面有校内资深教师进行指导,在实践环节和技能培训方面由校外企业行业一线工匠或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5.拓展青年教师的培养途径
由于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且在教学团队中的地位最低,因而要想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和技能水平,必须从多个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高职院校可以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访问学者、企业顶岗、教师进企服务、事业实地调研以及企业合作研发等多种培训活动,同时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访问,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实践调研活动,以开阔青年教师视野,使其快速了解并吸收行业中的先进技术。
6.项目引领,建立青年教师研发项目基地
现阶段,随着产教的深度融合,高职院校教学科研需要与产业紧密相连。而传统中的纵向课题过于注重理论上的研究,很难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而要大力发展横向课题,以实现产业和教学科研的深度结合。高校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企业技术的革新与研发工作,通过项目研发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专业特长,并进一步提高教师产品研发和技术开发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发挥教师特长,增强企业产品研发力度,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同时能够将新工艺、新技术引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总结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要想加强校内“双师型”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不断扩展培养渠道,建立全面的制度保证措施,深化校企合作,以促进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更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结构,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华.高职院校高学历青年教师“双师型”素质培养探究[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7(13):34-37.
[2]曲倩劫.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3):46-50.
[3]张永生.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展望,2017(1):56-58.
[4]許莉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师资建设,2016(9):36-39.
[5]孙蓓雄.“双师型"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78-79.
编辑 冯永霞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17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知识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教育部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提出了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有关政策。在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和各大院校的努力下,国内高职教育就业排行连续两年位于首位,且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各地教育部门需要不断丰富科教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充分探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优势和针对性培养策略,不断提高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从而促进职业院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国内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认定标准多元化,有“双职称”“双证书”“双能力”或两者叠加等不同标准。依据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
件之一:具有讲师以及以上职称和参加本专业实际工作中级及以
上的专业职称;具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同时具有教师职称;主持或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且研究成果已经在社会单位实践中应用,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的来说,“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素质,而且要具备专业能力,要求教师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职业和价值观念引导,还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双师型”教师培养主要是对教师进行选拔、培训并激励,使其同时具备双师素质和能力。“双师型”教师更加注重教师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能力、教育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其中,实际操作能力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核心。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健全的“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在引进青年教师后首先是对教师进行入职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相关高校教师理论培训和教师资格认定,保证教师持证上岗。然后,通过传统“传帮带”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助讲培养,这个过程主要是由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突出的教学能力、责任心强以及师德优秀的老教师负责并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此外,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一些校外培训和校本培训等活动。现阶段,在主体教育师资培训网络中,高等院校仍然是活动主体,企业很少参与,且培育内容多为理论内容,缺乏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措施。此外,专任教师中多为青年教师,其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实际参加教师进修、培训和实践的时间不多,因而导致实际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二)没有有效的“双师型”青年教师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通常具有较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时间精力有限,而要想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就必須组织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参加产品技术服务、产品开发、产品经营等环节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因而,如何兼顾教学、科研和实践是当前青年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若高职院校在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在薪酬分配、工作环境、评奖评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以及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缺乏激励措施,就会使教师失去参加培训活动的热情,使青年教师的培养流于形式,因而效果不理想。
(三)青年教师引进渠道的单一性
近几年,高校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进行了变革,但短时间内仍然不能改变重职称、学历等现象。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引进的青年教师多为普通高校毕业生,普通高校相比于职业院校,更加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学生具有相对较高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但其实践教学能力还有所欠缺,虽然大多数学生已经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但缺乏实际的企业工作经历,因而在教学中容易出现轻理论,重实践等教学问题,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此外,企业行业中想要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技术人员往往因为职称或学历达不到要求而无法引进;企业行业生产一线中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条件,同时又具备专业技能的工匠、企业专家等由于高校待遇、平台或发展空间限制等不愿意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这样一来导致国内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引进途径的单一性,教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双师型”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
(一)提高教师待遇水平
薪酬是教师生活的保障,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必须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构建“双师型”教师保障制度,依据相关文件在培训、培养和薪资改革等方面制订相关政策。高校要动员教师积极参与到产学研教学活动中,制订并完善各种奖励性的薪酬制度,保证教师能够拿到应得的薪酬。教师在参加企业实践锻炼以及外出培训期间,也应得到和任课教师同等的薪酬待遇。此外,高校需要给教师一定的补助,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在研究或开发项目中给予教师一定数额的经费补贴。
(二)建立健全“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1.注重校本培养
首先,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原有的资源,除了组织教师参与常规的助讲培养、入职培训等,还要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设备、设备建设,从而帮助教师获得技术锻炼。其次,除了安排校内原有的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外,还要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可以聘请企业行业中资深的专业人员或工匠担任兼职教师为本校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共同开展教学展示研讨、听课观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教研活动,不断加强兼职教师和本校教师的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 2.注重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发展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将教学工作作为谋生手段,工作态度不严谨,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甚至有失教师行为规范,因而高职院校要意识到青年教师意识形态发展对学校教学事业发展的影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力度,促进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意识形态。
3.深化校企合作
要想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高校必须建立“双师型”青年教师培训基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深度,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模式,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锻炼。高职院校需要依据教师发展和专业设置的实际需要,主动与相关专业具备良好运行机制和实训条件的企业、行业联系并加强合作,成立青年教师培训基地,以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此外,高职院校要建立教师到“双师型”青年教师培训基地参加实践锻炼的相关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活动,以了解企业运行机制、发展状况、生产工艺流程以及行业运作模式,帮助教师掌握行业生产技术和相关业务规范,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水平。
4.完善助讲培训制度
通常情况下,传统助讲培养主要是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突出、工作责任心强以及师德优秀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偏向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和技能环节。因而高校要实施双师导制培养,在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方面有校内资深教师进行指导,在实践环节和技能培训方面由校外企业行业一线工匠或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5.拓展青年教师的培养途径
由于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且在教学团队中的地位最低,因而要想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和技能水平,必须从多个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高职院校可以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访问学者、企业顶岗、教师进企服务、事业实地调研以及企业合作研发等多种培训活动,同时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访问,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实践调研活动,以开阔青年教师视野,使其快速了解并吸收行业中的先进技术。
6.项目引领,建立青年教师研发项目基地
现阶段,随着产教的深度融合,高职院校教学科研需要与产业紧密相连。而传统中的纵向课题过于注重理论上的研究,很难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而要大力发展横向课题,以实现产业和教学科研的深度结合。高校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企业技术的革新与研发工作,通过项目研发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专业特长,并进一步提高教师产品研发和技术开发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发挥教师特长,增强企业产品研发力度,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同时能够将新工艺、新技术引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总结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要想加强校内“双师型”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不断扩展培养渠道,建立全面的制度保证措施,深化校企合作,以促进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更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结构,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华.高职院校高学历青年教师“双师型”素质培养探究[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7(13):34-37.
[2]曲倩劫.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3):46-50.
[3]张永生.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展望,2017(1):56-58.
[4]許莉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师资建设,2016(9):36-39.
[5]孙蓓雄.“双师型"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78-79.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