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中,许多农村学校也纷纷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但教研工作与教师日常教学矛盾突出,很多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支持系统,致使教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研究意识不强,教育研究方法有待提高。笔者认为,发现并解决“真问题”的教研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
一、“众口说”——农村教研的现状
教师:“教研组活动基本就是听课、评课,没有具体的内容规定和任务,没有主题,目的不明确”;“在校忙于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搞教研太烦又无效”;“有时邀请专家来指导,专业引领成了居高临下的指指点点,我们没有发言权”。
教研员:“教师没有把自己当成教研的主角,觉得搞教研太浪费时间,对他们的教学没有什么帮助。要不是规定必须搞一些活动,他们是不想参加的。”
校长:“搞教研活动能扩大学校影响力,应该支持,但教学成绩还是第一位,毕竟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还是看升学率,如果教研活动不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成绩,他们是不想去做的。”
家长:“教师不要搞什么教研,只要把课上好,作业改好,教出成绩就行了。”
鉴于以上观点,根据笔者观察,当前很多农村学校的常规校本教研活动还处于被动应付阶段,教研水平较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活动:有课题,无教研主题;(2)备课:有个体准备,无集体发动;(3)听课:有个体感触,无共同视角;(4)评课:有零散建议,无系统整合;(5)效果:有即时应付,无持续效应,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伪教研”——无效教研的表现
农村学校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未能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出现了较多的形式化的“伪教研”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常见的校本教研活动有“研讨课”和“评课”活动,教师本该就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寻找解决的办法,但大多教师游离主题,没有抓住课堂中的关键事件,对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或只说一些皮毛,习惯相互吹捧,怕得罪人,不能实现同伴互助。
第二,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形式之一,而教师却无奈地应付,有的照抄教案,有的从网上下载,只备教材不备学生,不深入思考如何上课,为什么这样上等问题,没有集中集体智慧。
第三,校本教研要求教师自我反思,这里的反思指的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自我对话。学校要求书面形式的反思,以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行为。但教师只应付了事,写几句客套话或从网上下载、抄袭,根本没有实质意义。
三、“真问题”——走出伪教研的关键
校本研究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要克服教研中的形式化现象,就必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所谓真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真实而非虚假,研究的问题是现实中真正遇到的、发现的问题,而不是为了研究而制造的虚假问题。(2)实用而非作秀,研究的问题是实用的、对教师的教学有帮助的问题,而不是专家指定的问题。
教师要围绕有效教学,通过对真问题的研究,切实有效地发现并真正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避免假大空的表面现象。要立足常态,向表演课宣战,向形式主义集体备课告别,彻底解决虚假作风,树立教育诚信。基于真问题的研究,通过主题式、问题解决式教研,让教师认识到教研不是作秀,新课程改革不是应时之举,而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事业,让广大教师形成合力,共生、共长、共荣,共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的和谐发展。
四、“螺旋上升”——问题解决的操作流程
真问题的解决要以团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内容,以发展为目标。校本教研没有终点,而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策划活动—解决问题—总结提升”的螺旋上升的“滚动式主题教研活动”过程。
1.发现问题
任何一个好的研究课题都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最初,一线教师并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只是在“遭遇问题”。教师在践行新课改的理念,面对不同学生,尝试新的做法时,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形成了课题的来源。仅仅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被动的,要在实践中积极探求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不仅是一个回应挑战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探究、寻找问题的过程。
2.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为了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界定问题包含的要素,寻求解答问题的视角和思路。相对宏观课题研究而言,校本教研活动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实践中比较具体、微观的问题,分析时若把问题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不再抽象,不再远离教师的教学实践,得出的结论就能切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况。通过头脑风暴,把行为改善和理性思考联结起来,结合具体的问题,学习相关理论,经过分析,教师就知道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解决等问题,并能提出一个更为明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3.策划行动
策划行动方案也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具体的活动流程,包括总体计划和具体细节的实施步骤。在制定行动方案时,必须针对问题的特殊性,根据学校和教师及教学的具体情境,考虑到实践情境的复杂性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并有充分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行动方案必须考虑到已知的制约因素、矛盾和条件,并随着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入,不断修正计划,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如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那么,组员如何分工?哪些教学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小组中不合作现象及语言霸权问题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如何评价等。这些问题使教师深感困惑。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活动方案:一是从试题的变化看小组合作;二是进入课堂;三是了解学生的看法;四是再入课堂;五是再来测试;六是总结与反思。通过这一系列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形式化的倾向,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4.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是根据既定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教师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进行相关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收集等活动,再按计划采取相应的步骤。
5.总结提升
在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结束之后,需要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归纳反思,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这一环节至少包括:第一,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到、感受到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第二,评价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之间存在的差距,并决定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正。校本教研需要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而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特征,是维持校本教研不断推进的基本保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
总之,校本教研要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就要教师面对真正的问题,立足常态,善于观察和分析,加强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吕学飞,丁建国.立足农村学校实际 丰富校本教研形式[J].宁夏教育,2006(1).
[2]旷明.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存在前问题及思考[J],课改研究.2006(5).
[3]陈言贵.校本教研的与反思[J].教书育人,2005(11).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七中
(责任编辑 田欣欣)
一、“众口说”——农村教研的现状
教师:“教研组活动基本就是听课、评课,没有具体的内容规定和任务,没有主题,目的不明确”;“在校忙于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搞教研太烦又无效”;“有时邀请专家来指导,专业引领成了居高临下的指指点点,我们没有发言权”。
教研员:“教师没有把自己当成教研的主角,觉得搞教研太浪费时间,对他们的教学没有什么帮助。要不是规定必须搞一些活动,他们是不想参加的。”
校长:“搞教研活动能扩大学校影响力,应该支持,但教学成绩还是第一位,毕竟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还是看升学率,如果教研活动不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成绩,他们是不想去做的。”
家长:“教师不要搞什么教研,只要把课上好,作业改好,教出成绩就行了。”
鉴于以上观点,根据笔者观察,当前很多农村学校的常规校本教研活动还处于被动应付阶段,教研水平较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活动:有课题,无教研主题;(2)备课:有个体准备,无集体发动;(3)听课:有个体感触,无共同视角;(4)评课:有零散建议,无系统整合;(5)效果:有即时应付,无持续效应,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伪教研”——无效教研的表现
农村学校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未能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出现了较多的形式化的“伪教研”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常见的校本教研活动有“研讨课”和“评课”活动,教师本该就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寻找解决的办法,但大多教师游离主题,没有抓住课堂中的关键事件,对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或只说一些皮毛,习惯相互吹捧,怕得罪人,不能实现同伴互助。
第二,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形式之一,而教师却无奈地应付,有的照抄教案,有的从网上下载,只备教材不备学生,不深入思考如何上课,为什么这样上等问题,没有集中集体智慧。
第三,校本教研要求教师自我反思,这里的反思指的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自我对话。学校要求书面形式的反思,以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行为。但教师只应付了事,写几句客套话或从网上下载、抄袭,根本没有实质意义。
三、“真问题”——走出伪教研的关键
校本研究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要克服教研中的形式化现象,就必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所谓真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真实而非虚假,研究的问题是现实中真正遇到的、发现的问题,而不是为了研究而制造的虚假问题。(2)实用而非作秀,研究的问题是实用的、对教师的教学有帮助的问题,而不是专家指定的问题。
教师要围绕有效教学,通过对真问题的研究,切实有效地发现并真正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避免假大空的表面现象。要立足常态,向表演课宣战,向形式主义集体备课告别,彻底解决虚假作风,树立教育诚信。基于真问题的研究,通过主题式、问题解决式教研,让教师认识到教研不是作秀,新课程改革不是应时之举,而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事业,让广大教师形成合力,共生、共长、共荣,共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的和谐发展。
四、“螺旋上升”——问题解决的操作流程
真问题的解决要以团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内容,以发展为目标。校本教研没有终点,而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策划活动—解决问题—总结提升”的螺旋上升的“滚动式主题教研活动”过程。
1.发现问题
任何一个好的研究课题都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最初,一线教师并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只是在“遭遇问题”。教师在践行新课改的理念,面对不同学生,尝试新的做法时,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形成了课题的来源。仅仅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被动的,要在实践中积极探求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不仅是一个回应挑战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探究、寻找问题的过程。
2.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为了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界定问题包含的要素,寻求解答问题的视角和思路。相对宏观课题研究而言,校本教研活动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实践中比较具体、微观的问题,分析时若把问题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不再抽象,不再远离教师的教学实践,得出的结论就能切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况。通过头脑风暴,把行为改善和理性思考联结起来,结合具体的问题,学习相关理论,经过分析,教师就知道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解决等问题,并能提出一个更为明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3.策划行动
策划行动方案也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具体的活动流程,包括总体计划和具体细节的实施步骤。在制定行动方案时,必须针对问题的特殊性,根据学校和教师及教学的具体情境,考虑到实践情境的复杂性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并有充分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行动方案必须考虑到已知的制约因素、矛盾和条件,并随着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入,不断修正计划,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如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那么,组员如何分工?哪些教学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小组中不合作现象及语言霸权问题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如何评价等。这些问题使教师深感困惑。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活动方案:一是从试题的变化看小组合作;二是进入课堂;三是了解学生的看法;四是再入课堂;五是再来测试;六是总结与反思。通过这一系列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形式化的倾向,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4.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是根据既定的研究计划和方案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教师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进行相关的观察、调查、资料的收集等活动,再按计划采取相应的步骤。
5.总结提升
在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结束之后,需要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归纳反思,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这一环节至少包括:第一,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到、感受到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第二,评价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之间存在的差距,并决定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正。校本教研需要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而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特征,是维持校本教研不断推进的基本保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
总之,校本教研要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就要教师面对真正的问题,立足常态,善于观察和分析,加强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吕学飞,丁建国.立足农村学校实际 丰富校本教研形式[J].宁夏教育,2006(1).
[2]旷明.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存在前问题及思考[J],课改研究.2006(5).
[3]陈言贵.校本教研的与反思[J].教书育人,2005(11).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七中
(责任编辑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