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传授数学知识,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的需求,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寻求知识的生长点。
关键词:生活教育;创新教育;小学数学;已有经验;认知冲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9-0008-01
生活乃学好数学之源泉,美国教育家杜威告诉我们,任何教学都必须始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师传授数学知识,必须首先了解儿童已有的相关经验和知识基础,然后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的需求,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寻求知识的生长点。
一、尊重与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探究兴趣
数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对此进行正确的分析,以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学习的起点。否则,不掌握学生的知识背景,只会在课堂上进行生硬的“灌输”,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活用教材,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使之更好地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以促使学生发挥能动性,积极探究新知识。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笔者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关于奥运的图片和相应的百分数资料数据,如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金银铜牌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多少、南京奥体中心的座位数等,紧扣教学内容,在生活中挖掘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素材,瞄准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中不断深入,进而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二、运用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点燃探究热情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过去“教教材”向现在的“用教材教”转变。在这一崭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要潜心研读课本,将其中的例题与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新知。在运用媒体材料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时空,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途径。在“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两个同学相约去郊游,他们带了6个苹果、4瓶矿泉水、1块蛋糕作为午餐。问:这两个同学应该怎样分配这些食物才能最公平?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激活了生活中的已有表象,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问题情境中来,引导学生对所带食品进行平均分。依据经验,学生很快就能对苹果和矿泉水作出公平的分法,而对“一块蛋糕”进行平均分,仅靠已有经验无从下手,此时就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驱动着学生去探求新知,以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时,学生已经有了将“6”“4”平均分的认识,以此为铺垫,过渡到了将一个蛋糕平均分为“一半”也就是“二分之一”的问题,最终引出了分数的概念。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导入新知时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融入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去,并运用“情境激疑”策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以生活教育理念指导创新教学设计,升华知识经验
知识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它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指导生活。所以,数学教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教师要树立生活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通过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来丰富和升华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如在“轴对称图形”“认识平行线”“走进圆的世界”“射线”等课的教学中,笔者在结束环节,运用多媒体展示剪纸、奥运五环旗、灯光等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通过这些实例来引导学生领略对称美、平行美,以丰富学生头脑中与对称、平行、圆、射线等相关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关注、寻找生活中数学美的欲望和兴趣,不仅起到了深化教学内容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数学的情感。
四、以生活情境为教学活动线索,让“五环节教学”走向有效
以生活情境为教学活动线索来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环节着手落实。(1)生活再现。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牵起手来”,将知识的呈现融入生活问题中。(2)提示引导。当生活中的事物或情境呈现在学生眼前后,学生容易出现因兴奋而注意转移的现象。此时,教师一定要通过问答、讲解等相关提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3)分析比较。指导学生对生活情境进行分析,按照生活化的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比较分析。(4)概括抽象。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活化情境中提炼概括出问题的关键特征以及实质和规律,通过讲解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教材中所介绍的知识。(5)回归生活。将学生所掌握的教材知识再次回归生活,并力求内容上有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提升。以“认识平行线”的教学为例,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学校的电动伸缩门、操场、阅报栏、评分表等生活情景的照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中的直线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点拨: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到处都有直线的身影,你们能发现隐藏在我们身边的直线吗?学生争相说出图片中的直线,课件对学生说出的线段进行着色和闪烁处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直线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有的延长后可以相交,有的不会相交。教师结合学生发现,小结并讲解平行线的概念及主要特征;之后又展示一组图片,在正例与反例中巩固平行线的概念。最后,呈现一组如住宅楼和公园的围栏、向前伸展的铁轨等图片,配以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平行的美,达到情感与认识升华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快捷地建立感性认识,掌握了抽象概念,获取了积极体验,培养了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李星云.生活经验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思考[J].广西教育,2005(09).
[2]常瑞珍.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J].教师,2012(04).
关键词:生活教育;创新教育;小学数学;已有经验;认知冲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9-0008-01
生活乃学好数学之源泉,美国教育家杜威告诉我们,任何教学都必须始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师传授数学知识,必须首先了解儿童已有的相关经验和知识基础,然后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的需求,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寻求知识的生长点。
一、尊重与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探究兴趣
数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对此进行正确的分析,以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学习的起点。否则,不掌握学生的知识背景,只会在课堂上进行生硬的“灌输”,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活用教材,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使之更好地与生活融合在一起,以促使学生发挥能动性,积极探究新知识。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笔者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关于奥运的图片和相应的百分数资料数据,如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金银铜牌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多少、南京奥体中心的座位数等,紧扣教学内容,在生活中挖掘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素材,瞄准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中不断深入,进而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二、运用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点燃探究热情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过去“教教材”向现在的“用教材教”转变。在这一崭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要潜心研读课本,将其中的例题与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新知。在运用媒体材料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的时空,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途径。在“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两个同学相约去郊游,他们带了6个苹果、4瓶矿泉水、1块蛋糕作为午餐。问:这两个同学应该怎样分配这些食物才能最公平?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激活了生活中的已有表象,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问题情境中来,引导学生对所带食品进行平均分。依据经验,学生很快就能对苹果和矿泉水作出公平的分法,而对“一块蛋糕”进行平均分,仅靠已有经验无从下手,此时就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驱动着学生去探求新知,以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时,学生已经有了将“6”“4”平均分的认识,以此为铺垫,过渡到了将一个蛋糕平均分为“一半”也就是“二分之一”的问题,最终引出了分数的概念。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导入新知时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融入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去,并运用“情境激疑”策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以生活教育理念指导创新教学设计,升华知识经验
知识是人类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它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指导生活。所以,数学教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教师要树立生活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通过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来丰富和升华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如在“轴对称图形”“认识平行线”“走进圆的世界”“射线”等课的教学中,笔者在结束环节,运用多媒体展示剪纸、奥运五环旗、灯光等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通过这些实例来引导学生领略对称美、平行美,以丰富学生头脑中与对称、平行、圆、射线等相关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关注、寻找生活中数学美的欲望和兴趣,不仅起到了深化教学内容的作用,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数学的情感。
四、以生活情境为教学活动线索,让“五环节教学”走向有效
以生活情境为教学活动线索来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环节着手落实。(1)生活再现。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牵起手来”,将知识的呈现融入生活问题中。(2)提示引导。当生活中的事物或情境呈现在学生眼前后,学生容易出现因兴奋而注意转移的现象。此时,教师一定要通过问答、讲解等相关提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3)分析比较。指导学生对生活情境进行分析,按照生活化的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比较分析。(4)概括抽象。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活化情境中提炼概括出问题的关键特征以及实质和规律,通过讲解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教材中所介绍的知识。(5)回归生活。将学生所掌握的教材知识再次回归生活,并力求内容上有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提升。以“认识平行线”的教学为例,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学校的电动伸缩门、操场、阅报栏、评分表等生活情景的照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中的直线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点拨: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到处都有直线的身影,你们能发现隐藏在我们身边的直线吗?学生争相说出图片中的直线,课件对学生说出的线段进行着色和闪烁处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直线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有的延长后可以相交,有的不会相交。教师结合学生发现,小结并讲解平行线的概念及主要特征;之后又展示一组图片,在正例与反例中巩固平行线的概念。最后,呈现一组如住宅楼和公园的围栏、向前伸展的铁轨等图片,配以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平行的美,达到情感与认识升华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快捷地建立感性认识,掌握了抽象概念,获取了积极体验,培养了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李星云.生活经验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思考[J].广西教育,2005(09).
[2]常瑞珍.浅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J].教师,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