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倡导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光依赖于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我们总是认为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说话的时间,交流的时间,思考探索的时间,这样就是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固然是一个很直接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可是我们认为,还有一个与它同样举足轻重的途径,还有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天地,那就是课前的预习。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人建房要备料,农民耕作要备耕,军队打仗要备战,学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对前段时间新课程下教材实施效度来看,新教材篇幅长、内涵深、语言含蓄、生字基础点多,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原点来说,是有距离的,也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语句不通顺,背景不熟悉,主题难理解,表达难欣赏。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学生要带着比较充分的了解走向课堂。
一、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
(1)教师引导不当。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真正清楚,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中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心态上有一种“干脆上课时自己把该讲的都讲了省心、省事”的想法;在作业方式上缺乏研究,针对性差;在过程中也缺乏检查指导;在事后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
(2)学生执行不力。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生活上养成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影响,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曾经有人在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班上做過调查:全班27人中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两遍课文”这样简单的预习作业的学生只有5人,仅占全班人数的18.5%。大多数同学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词语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分析讲解。
(3)家长重视不够。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许多情况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长只知道孩子有作业,但作业内容不清楚,只要孩子在桌前看书,别的就不过问了。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读也不思,把预习这样的“软作业”抛到了一边。
(4)客观环境不利。学生预习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一是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且都有硬指标,使学生力不从心,便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当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硬的软任务。二是当今社会不读书的浮躁氛围以及网络、游戏、电视和小学生爱玩的天性,都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二、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树立预习意识,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不少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原因是一直跟在老师后面跑,非常被动。现在的小学课文篇幅比较长,学生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其实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先行一步,占据主动。如果能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得心应手地跟随老师去品评美文的妙处。这时,语文学习才真正显示出美育的价值。
(2)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
(3)学会预习、学会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语文新课的学习,有好多知识点,学生凭自己的能力都能解决,如字词的掌握,课文的阅读,内容与结构的大体把握,但这些知识的掌握需要时间。现在语文课时少,任务重。如果同学们能在课前自己掌握这些知识,课堂教学可以集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老师和同学们在课堂上就会很从容。能自觉预习,自觉掌握知识,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预习可以锻炼孩子的心智,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那我们就要将这件事情长久地坚持下去。相信有了长久的训练,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就一定会增长很快。
我相信,我们播种下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预习的习惯,就会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
一、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
(1)教师引导不当。由于教师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并不真正清楚,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使得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中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心态上有一种“干脆上课时自己把该讲的都讲了省心、省事”的想法;在作业方式上缺乏研究,针对性差;在过程中也缺乏检查指导;在事后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够重视,督促落实的方法也不到位。
(2)学生执行不力。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加上生活上养成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习惯影响,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曾经有人在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班上做過调查:全班27人中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两遍课文”这样简单的预习作业的学生只有5人,仅占全班人数的18.5%。大多数同学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词语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老师来分析讲解。
(3)家长重视不够。课前预习作业是留给学生的,但许多情况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长只知道孩子有作业,但作业内容不清楚,只要孩子在桌前看书,别的就不过问了。疏于督导,使孩子的预习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读也不思,把预习这样的“软作业”抛到了一边。
(4)客观环境不利。学生预习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一是学生课外作业过多,且都有硬指标,使学生力不从心,便把有一定弹性要求的课前预习作业,当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硬的软任务。二是当今社会不读书的浮躁氛围以及网络、游戏、电视和小学生爱玩的天性,都挤占了学生预习的时间。
二、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树立预习意识,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不少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原因是一直跟在老师后面跑,非常被动。现在的小学课文篇幅比较长,学生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其实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先行一步,占据主动。如果能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得心应手地跟随老师去品评美文的妙处。这时,语文学习才真正显示出美育的价值。
(2)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
(3)学会预习、学会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语文新课的学习,有好多知识点,学生凭自己的能力都能解决,如字词的掌握,课文的阅读,内容与结构的大体把握,但这些知识的掌握需要时间。现在语文课时少,任务重。如果同学们能在课前自己掌握这些知识,课堂教学可以集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老师和同学们在课堂上就会很从容。能自觉预习,自觉掌握知识,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预习可以锻炼孩子的心智,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那我们就要将这件事情长久地坚持下去。相信有了长久的训练,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就一定会增长很快。
我相信,我们播种下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预习的习惯,就会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