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儿童的立场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z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速写
  张勤坚,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教育技术装备室主任,兼学校信息办主任。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江苏省信息技术特级教师。
  老张的年纪并不大,但确确实实已经是学校年龄最大的“五老”之一了,因此老张的名号也就愈发名副其实。
  看透老张并不易,因为他的身上有很多个矛盾体;看清老张又很容易,因为他所呈现给大家的,都极真实且毫无保留。因此,我们不妨用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方式,透过日常的生活点滴去了解他。
  老张的从教经历简单又复杂。简单是因为自从走上教师岗位便再也没离开过太仓实小;复杂是因为他“数学、自然(科学)、美术、书法、品德”竟然样样都上过手,称得上是个典型的“填空型教学专业户”。不过,他最终还是在信息技术学科找到了支点,并完成了终极蜕变。
  他爱孩子们,因此强调自己的教学立场就是一种“儿童立场”。他反对滴水不漏、无懈可击的“做课”,强调要让听者“会思考”,让学者“有想法”。他的课上还经常会“出错”,会“麻烦不断”,会“临时拐弯”,会“不了了之”,会“下次重来”,会“让位给孩子”……他的课上有孩子们各式各样“肆无忌惮”的“出格”行为,却也正因如此,他也给了孩子们更多的“可能性”。
  他不是一个只关注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本分人”,他会在全校教师大会上搅出一场关于“分数到底是什么”的大辩论。他又是个极其能静得下心的人,一卷书,一杯茶,便可神游物外,两耳不闻窗外事。他同时也是个懂得舍得的人,“你不能什么都想要!”面对个人得失,他会这么说;探讨交流教学、写作、研究等领域的问题,他也这么说。懂得舍得,便懂了为人之道,也便更易得窥教学与研究之门径。
  他还是太仓市的政协委员,苏州市的劳动模范,是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可他却说,最看重的还是学校第五届的师德标兵,“因为这个荣誉在学校排名既是前五十,又是后五十,这可以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一切加诸自己身上的所谓荣誉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是必须或者必然是我的”,谦逊和自省之意溢于言表。
  江苏省教科院规划办主任彭钢先生称他是一位颇具大将风度的“自然流露着苏州人儒雅、斯文、谨慎”典型风格的江南书生。如果你与他有更多的接触,便自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此言属实,此人可交,诚不我欺也。
  1993年9月的第一天,我和学生们一起面对着陌生的电脑(那时还是一批386的无盘站)开始了第一堂电脑课,至今已近20载。20年来,我似乎是天天在努力,却总也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时时在研究与反思关于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的诸多问题,然而直至今日,我对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理解,却总是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
  20年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我的思考依然散乱且不成体系,这种点滴的经验与教训本不足为人道,但保留一份这样的思维轨迹,或许可以为大家提供一种思路,故而暂且先把这份混沌和无序略作梳理,并罗列成文,以供大家批判。
  一、教学立场:站在儿童的立场
  我不需要“蹲下身子与孩子说话”,因为我从未觉得自己比孩子更高大。这是我在2010年江苏省教科院基地学校科研协作会开幕式上的关于“儿童立场”主题阐述词开头的两句话,也可以看作是本人关于“儿童立场”最基本的诠释。
  【案例】关于尊重和包容
  2011年9月初,四年某班,我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石姓小男孩。
  从一般意义上看,这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孩子。长得并不起眼,眼睛里充满着不信任、无助、无谓的失落感,这种眼神极其特别并让我印象深刻。
  我对他的第一感“很不友好”,上课不久就严厉地批评了他(此处省略N多字)。正是我的严厉,让我从他的眼中读到了上述描写的那种复杂感情。事后证明,我的批评是毫无道理的,因为我批评的是一个几乎不懂拼音的孩子在“偷偷用鼠标手写输入”。
  我向孩子表示了真诚的歉意,且允许他用鼠标写字,还表扬他居然会在搜狗拼音中找到“连老师都不知道”的好方法解决了自己的中文输入问题,鼓励他争取用“手写”输入能和同学们的键盘打字一样快。
  我和我的同事就小男孩的一系列问题做了交流,并在信息技术和语文两个学科上形成合力,孩子在一点点地改变。他已经不像原先那样自我封闭了,他的各科成绩虽仍是班上的倒数一、二名,可全班的孩子都在为他的每一点进步鼓掌,他也有了早该拥有的属于他自己的“同学圈(朋友圈)”。
  我一直追问自己:我该不该很骄傲地向自己宣布:我们的努力“很成功”?!
  我一直想象着,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上能像萧红祖父园子里的那些倭瓜、玉米和黄瓜那样,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无论他们是“想爬架还是想上房,是愿开花还是愿结果”,但事实是,规范和约束总是占据着教育的主流地位。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儿童是人,儿童是成长中的人,儿童就是儿童。我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儿童是人,所以我们相互平等,无论你是大人还是小孩;儿童是成长中的人,所以我们必然会在各种磕磕碰碰中逐渐长大;儿童就是儿童,因此,关于儿童成长经历中的一切不如意便都可原谅。
  这就是我的教学立场——站在儿童的立场。
  二、教学风格:灵、活、趣、实
  【本分须知】满洲菜多烧煮,汉人菜多羹汤,童而习之,故擅长也。汉请满人,满请汉人,各用所长之菜,转觉入口新鲜,不失邯郸故步。今人忘其本分,而要格外讨好。汉请满人用满菜,满请汉人用汉菜,反致依样葫芦,有名无实,画虎不成反类犬矣。秀才下场,专作自己文字,务极其工,自有遇合。若逢一宗师而摹仿之,逢一主考而摹仿之,则掇皮元真,终身不中矣。
  ——清·袁枚《随园食单》
  大才子袁枚爱吃且善吃是出了名的,可即便是吃,也能吃出不同寻常的学问来。我把这段文字引在“教学风格”这一篇章之前,便是希望教师们更多应该注重的是对自己教学实践从理念、方法、个性、技巧诸方面的综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而非“逢一宗师而模仿之”,必然“终身不得要领者也”。   20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是提醒自己要“用儿童的视角”看教育,更多关注儿童自由生长的真实姿态,在教学上追求的则是一种“灵、活、趣、实”的教学个性。
  “灵”,是指教师的教学思想必须灵动,学生的思维也一样需要灵动,追求的是独特的创造性。
  “活”,是指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一样要活,“活”让教师教得更自由,也让学生学得更自主。
  “趣”,是希望把兴趣永远作为自己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趣味性,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发现,在兴趣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
  “实”,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扎实沉稳,脚踏实地,凸显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征,体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教学主张:不拘一格地教
  我的教学主张,其实就是一种“不主张”。
  “不主张”不是没主张,而是不自作主张。
  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习惯都各不相同,因此我的教学指导便注重教师们原有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改进和完善;不同年段、不同学校、不同区域学生的基础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必须遵循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在充分了解儿童现有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去教。简单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也就成了另一种不负责任。因此,不拘一格便成为自己所为的“教学主张”。
  2013年1月4日,张晓峰老师在苏州执教市级研讨课《Scratch的广播指令》,课前设计时曾和我有过这样的问题探讨:(1)以“做动漫”的形式组织教学好不好?(2)脚本设计很有特色,这个亮点怎么凸显?(3)到底是让学生先分析脚本再动手操作,还是先放手实践再从各自作品中分析并概括(抽象)出各自设计的脚本?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没答案”!因为学生喜欢“动漫”却绝不会仅仅喜欢“动漫”;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一个问题:你要突出的亮点是教师的还是学生的?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很“太极”——“问问学生吧”。虽然教的思路和学的思路并没有固定形式,但借班上课还是循着学生原有的习惯去教更现实一些。
  不拘一格的另一种表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应“变”。2009年4月我执教《整理邮箱》(异地借班),课前的“规定动作”(自我介绍)时,我“脑瓜一热”,把邮箱地址板书在黑板上,卖个关子说:“想知道张老师更多情况就给我发一个邮件吧!”于是,关于邮件的收发、邮件的阅读、邮件的删除、邮件的转发、邮件的自动回执等便都融在这个师生互动的“交友节目”中完成了。当然“后果”也很严重,我几乎“曝光”了全部的个人隐私,还理直气壮地砍掉了“整理自己的通讯录”这个预设中的重要环节。
  四、教学勇气:给孩子一个“肆无忌惮”的机会
  我带的孩子往往都是比较调皮的。我的课堂很少有“规矩”,于是孩子们便如花果山上的小猴子,在课堂的许多环节上都显得那么“肆无忌惮”,而这种“肆无忌惮”的前提是,我确实比较容忍他们在课堂上所展现的各种“出格”行为。
  【案例】“出格”的开机等待
  开机等待可能是孩子们觉得最无聊的一分钟了!他们总是盼着电脑能快点打开,为了打发这无聊的一分钟,他们便设计出了众多的节目:和旁边的同学比赛谁的电脑先出现“win启动画面”,看看谁先打开第一个网页,谁最先完成网上登记……忙得不亦乐乎!为了让自己的电脑运行得快一些,他们会摇鼠标、敲键盘,甚至拍桌子!一番聒噪,直到“桌面显示”才会自然地复归平静。
  面对这些“出格”行为,我的对策很多。比如,以爱护公物的名义高声呵斥,严厉批评,可简单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又比如,提前开机直奔主题,可一味地回避问题未必就是治本良策。
  那么,能不能先让他们“瞎闹腾”几天再徐图良策呢?因为只有切实了解孩子“不安分”的真正原因,才能巧妙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并将由此产生的各种意外转化为教学中的典型素材(孩子们那些“一键恢复”、“F系列功能键”、“C盘保护”之类知识都是在这些闹腾腾的过程中口耳相传,无师自通的)。
  信息技术课也是最容易听到学生说“没意思!”“老师,我们早都会了!”这类让教师觉得扫兴甚至难堪的话。不需要教师再讲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都已经会了!我曾多次因为这个原因主动下台“让贤”,且貌似极诚恳地邀请那些“都懂了”的孩子上台示范或讲课。孩子们是最真实最诚恳的,只要我们能容忍他们的“肆无忌惮”,就会更真切地从中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也会更明晰自己的教学现状,从而更好地总结经验并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五、教学策略: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
  十年课改,我们正从理念和行动两方面逐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实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许多教师依然以自我为中心盲目地教,忽视儿童的个性发展与个体存在,更不用说深入每一个儿童的内心发现与探索。教与学的不可分割,也常常使我们在研究儿童“学”的同时,又重新回溯到教师如何“教”的研究上。“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是太仓市实验小学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也是我一直关心的核心话题。
  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是充分了解学情基础上的教,通过学情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现有知识起点,了解学生已经学了什么和现在还想学什么。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是在学生学习环境分析基础上的教,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都会影响学生的学。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还要认真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
  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说到底,就是一种基于儿童学习需求上的教。
  我在教学《画笔:曲线》一课时,在学生基本掌握曲线的手绘操作要领并能熟练画出如图1的花朵后,我常常还会出示图2、图3与孩子们一起进一步深入探究曲线绘制的其他规律性问题。图2、图3手绘的规则图案是需要一种“技巧”的,因此通过外部规范的辅助图形来说明和演示,是一种最纯粹的传授法。学生只要依葫芦画瓢,就能懂得并掌握绘制的要领。我之所以选择“传授”,正是尊重了学生的知识起点,因为这个所谓的技巧所蕴含的知识超过了大多数三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我们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个内容完全不必教”,但一旦你想教给学生,直接“告知”就是最好也是最尊重事实的方法。   又如,我在教学《Word的版面设计》一课时,让学生从自己的个人博客下载自己最得意的日记和文章,整理编排恰当后再投稿。各种长短不一的文章在孩子们各自的编排过程中便会遭遇众多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基本涵盖了版面设计的各个方面,且都来源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
  六、教材分析:重构与整合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建设还很不成熟,加上区域间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信息技术本身的快速发展等因素,使得教材呈现一种相对无序的多元化发展状态,而且缺乏一种权威的声音来进一步规范和统整。围绕纲要总体目标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补充和调整教学内容,几乎成为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要面临的必备功课。针对信息技术教材的重构与整合,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的自救举措。
  关于教材的重构,简单地说,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重构的前提是对学科教材的整体把握——九方皋相马:一种重内在而轻外表的本质追求;②重构的关键是对原有教材体系的整体解构——庖丁解牛:一种整体把握上的游刃有余;③重构的途径可以是学科间知识的适当整合——追求“你中有我与我中有你”的高度融合;④重构的视域还要放眼于教材之外——跳出教材看教材;⑤重构的核心必须基于学生的经验及生活——切莫游离于学生的基本常识之外;⑥重构的最终目标是逐渐消除教材与教案的界限——教材就是学材。
  关于教材整合,则包含着两重意思:一是教材内容的跨界(学科)双向整合;二是教学资源形式的高度整合,从现有的纸质媒介迈向“云端”,立体化和数字化的教材模型将逐步淡化教与学的边界。
  七、教学流程:疏可走马与密不通风
  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不能简单说清楚,就是你还没有完全明白。所以,“简明”、“简约”、“简捷”很重要。可是卢梭又说,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浪费时间。所以学会等待也显得很重要。
  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我们只有通过“简单”说把时间省下来,才有多余的时间奢侈浪费——“慢慢来”。因此,一方面,我倡导教学流程的化繁为简,这个“简”是“简明”而不是“简单”,是“简约”而不是“简略”。简明是教学目标的一目了然,简约是教学内容的删繁就简。简约和简明体现在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各个方面的干干净净和不枝不蔓,是以简驭繁,又是一种返璞归真。另一方面,我也不反对有时候把一堂课设计得形式繁复、内容多样,这与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有关,尤其是像Office一类应用软件的教学,我们完全不必理会教材编排的顺序,怎么好用怎么教,并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
  中国古代画论中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说,上课亦然。
  该让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时候,就要懂得“浪费时间”。上文提到的案例《Scratch的广播指令》,就是可以设计成只为“广播指令”一个目标而教的简明的课。当让孩子们把教师提供的众多角色利用广播指令任意组合成各种有趣的作品并充分展现在同伴面前时,所有的参与者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惊喜?
  一堂课,我们重点达成一个目标,完成一项任务,解决一对矛盾,足矣!
  而在案例《游学归来做PPT》的主题单元活动设计中,我以学生的优秀作品为例,在第一课时就把关于PPT的有关功能和秘密给孩子们兜了个底朝天。在这个单元设计中,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是人人都“会”,而只是一种“提醒”,让孩子们知道“可以做成这样”,任何的“没学会”都会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细细琢磨。如果我们认同PPT的创造性更主要是源于设计而非技巧,就可以理解我“密不透风”式的教学的合理性了。
  八、学生培养:灵动和创造性
  “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马斯洛在评价一位传统意义上似乎应该是毫无建树、没有任何创造性可言的家庭主妇时这样说。理由很简单,这位家庭主妇所做的一切都是她自己范围内的极致:做的膳食是盛宴,台布、餐具、器皿和家具上的情趣是无瑕的,她用极少的钱让自己的家过得很美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她自己所独有的创造性。
  再引用一段马斯洛的话:具有更多创造性的人比普通人更自发,更倾向于表达。他们的行为是更“自然”而较少控制和压抑的,似乎是自如而自由地流露出来的,较少阻碍和自我批判。这种无抑制地和不怕嘲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的能力,是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的本质方面。
  如果我们认可上述这段文字所表述的意思,那么我们眼中的班上那些没有远大理想且看似一天到晚“无所事事”,还常常惹事生非、调皮捣蛋的小家伙们还会那么令人讨厌吗?
  我们又该如何真正理解并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我认为,思维的力量就是儿童创造性的源泉。但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生思维培养,总是让我们很纠结:我们到底该怎样看待信息技术学科视野中的“学生思维”?到底该着力于学科性更强的“程序设计思想”多一些,还是更多关注普适意义上的开放性、创造性思维培养多一些呢?如果一定要有一个结论,我暂且把它界定为“普适价值基础上的专业思维培养”。所以,无论是Office等应用软件的教学,还是Logo、Scratch等带有程序设计思想的软件教学,我们都应该重视孩子们的多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同时,我还倡导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适当地“放飞”。放飞孩子们的思想的同时,还可以解放他们的身体,让他们能自由行走在属于他们自己的教学天地。
  九、学习评价:多元与兼容
  如果一见到“学习评价”四字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和“ABCD”这四个字母联系在一起,那只能说明我们对评价的认识还很肤浅和片面。
  几年前,我曾在文章中阐述我的评价理念:在关注知识技能和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要大胆引入情感评价机制,将兴趣、热情和认真作为评价指标列入考核内容。我会把学生的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过程、合作能力、创意设想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参与的评价指标,包括自评、他评及评他。“自评”是给自己一个评价,“他评”是别人给你一个评价,而“评他”是在给别人一个评价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一个评价(这个评价由教师根据学生给别人所作评价的质量而评定);二是教师参与的评价指标,包括日常练习完成度指标、小组协作完成度指标、学习兴趣及投入度指标、综合性作品完成度指标等。
  为此,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基于校园网络的作业投递及评价平台,让每位学生的每次作业都有一个安全的“容身”之所,奠定综合评价的基础;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小组合作群体(各班建有6~8个学生协作小组),组内成员任务协作、成果共享;每学期一个综合任务,在学期初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综合任务,学生可以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与努力来达成目标。
  【案例】关于学生评价指导的片段
  2006年10月,太仓市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我的示范课《PPT:插入新幻灯片》。学生作品上传到网络并完成相互间的评价后,教师从平台中选出一个作品,师生共同观察并开始了有趣的评价“学生的评价”环节。
  师生对话实录(片段):
  师:“无颜色,还行”这个评价是谁给出的?
  生:是我。
  师追问:为什么说他的作品“无颜色”呢?(广播被评价学生的习作)
  生:因为他只用了黑色的字体……(教师和其他学生集体:嗯?喔?啊?一片声响)
  生:不对不对!是……(自我发现问题,但慌不择言)
  师:我懂你的意思了,是不是“只用黑色感觉太单调”了?(教师及时救场)
  生:对的,对的!(感激状)
  师:好的评价一定要“用词精准”,这样才能让同学明白你的意思。当然,如果能在看了你的评价后知道该怎么进一步修改就更好了。(指导学生如何写评价)
  生:……(略)
  师:更准确地说,这张白底黑字的PPT有黑白两种颜色,虽然看上去觉得有些单调,但这样的搭配也是最干净、视觉效果最清晰的一种搭配方式。(通过进一步对“黑白配”的解释,把评价自然地转向“关于颜色搭配”问题的师生互动讨论)
  评价并不仅仅是定量和定性,还要关注评价过程,并指导孩子学会自评和他评,并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有效评价改进学习。
  十、教学的类比:上课如下棋
  我常常把课堂教学和下棋(围棋)做类比。比如,教学需要基本的规范,围棋则有各种基本的定式;教学上还要学会适当地变通,下棋时,为求变化往往会抓住时机出其不意(变式)。
  定式、变式和补等词,均来自围棋术语。定式必定是一种两分的局面,这才能约定俗成,成为定式。变式则一定是有人不甘于定式的两分现状,希望自己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于是求变,但一旦失败,很多人会回归定式以求安稳。如果不怕失败,多次求变,或许你的变式经过多重实战考验就成为一种新的定式。
  在围棋界,初学定式可能带来的弊病是:视定式为百试不爽的招数,盲目、机械、不经思考地照搬定式。这在初学阶段可能尚不成问题,但很快就会成为提高棋艺的障隘。反过来说,能够活用定式,甚至能恰到好处地打破定式,则体现了对棋的悟性(变式运用)。因此,学棋时不仅要传授定式(知其然),更要教授定式的合理运用和局限(知其所以然),才不至于束缚学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定式能够变通,其存在才具有价值。
  围棋中的“补”是很常见的,如果觉得哪块棋比较薄弱,那就得多花一手棋把它给补厚实了,因为不补事关的是“生死”!教学也常有错漏处,只是我们往往不知道或者不懂得该怎么“补”;又或者因为补与不补无关立刻间的“生死”,因此也便常常忽略及时补救的重要性。
  围棋中的脱先,则和补正好相反,脱先是因为这块棋已经活了,再下一手也是多余,那就索性另择方向,哪里实惠多,就转向哪里。
  转换并不是手段,但确是一种态度。失之东隅则收之桑榆,教学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需要你坚定地、鼓足勇气地“转换”,不拘泥于教案预定的设计路线,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
  虽然围棋讲的是攻防,但这些却可以给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一种另类的参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看,就如一场博弈,只是我们所追求的是教与学双方利益的最优化而不是博弈双方的你死我活罢了。
  结束语:教育,为了儿童的真利益
  我还不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清楚什么才是儿童的真利益,因此我还是决定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来与大家分享关于儿童真利益的观点。
  儿子幼时向祖母抱怨父母对他的冷落时用了一句话:“两个人,一个抱着电脑,一个抱着电视。”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父母都不怎么关心我!”对于孩子来说,无论父母出于何种理由不来陪他,对他造成的伤害都是等效的。
  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真利益必定是建立在儿童自身价值观基础上的直接判断,它不会很复杂,也不必复杂。
  为了儿童的真利益,我们也应该且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为儿童发展而教,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微课对于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微课是翻转课堂的基础,翻转课堂是微课发展的载体。本文在分析翻转课堂与微课关系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微课的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方案,验证了将其应用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知识传授;知识内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7-0063-03  近年
书名:世界是开放的:网络    技术如何变革教育  作者:[美]柯蒂斯 · J · 邦克著,    焦建利等译  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8月    不知不觉,互联网已经以绝对的强势力量侵入了我们的生活。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海洋,人们有太多的惊喜,继而是更多的好奇与渴望。然而,过多的信息令人无从选择,欲求不得的焦虑冷却了最初的热情。人们迫
研究缘起  绘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信息技术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这部分内容提出了四个具体的目标: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的制作;图形的着色;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现阶段,在杭州13个县市区所使用的涉及绘图内容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主要分浙江版和杭州版两种。浙江版教材将绘图部分内容编排为两个部分11个课时,但第5课和第14课的内容隶属于因特网
2015年9月开始,成都市棕北小学和北京草桥小学两所学校合作开展了一次指导两地学生跨区域、跨学科的综合实践学习交流活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尝试以“自组织学习”理念为指导,希望学生在自组织学习状态中自主选择共同感兴趣的探究话题,形成“学习共同体”团队,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交流活动,引领学生在讨论交流、调查探究、展示分享等一系列活动中合作学习,并建构新的认知。  活动设计
Scratch作为图形化编程软件,其架构的合理性、指令的多样性及媒体应用的丰富性非常适合儿童的数字文化创作。在Scratch的奇妙世界里,儿童们创作的作品类型极为丰富。因而,Scratch的横空出世给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活力,为孩子们的创作提供了别样的舞台,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求趣、求异、求变、求新的天性。  Scratch对学生的影响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将Scratch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已有
基于网络的主题式学习网站的建设,是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重要切入点。研究型课程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与实践性,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研究型课程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网络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主题式学习网站与学科教学结合的研究  在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
从1979年方毅副总理转赠景山学校的第一台计算机开始,景山学校已在信息技术教育之路上探索实践了36年。36年来,景山学校历经了无数个国内第一:第一个成立计算机工作组,后改为计算机教研组,最早开设计算机课程;最先成立了青少年计算机爱好者协会;最早编写自己的计算机教材;最早研制了CBE化学题库;最早建设校园网;最早开设机器人的选修课与普及大班课的教学实践;最早开展“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的课程改革和教学
我们相信,世界上很多尚未解决的、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中,还没有足够多与之相匹配的解决方案。尽管全球最优秀的顶尖人才在为我们工作,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希望你们加入,来协助我们解决那些棘手的全球性问题。  —— Google Solve for X 项目主管PuneetAhira  2015年10月2日,年仅10岁的沈知涵从上海来到清华大学X-lab创客空间,迎接他的是这样一份来自Google Solv
刚接手这个班,没有上几节课,他就像一只被放在麻袋里的尖利的锥子一样露出了独特的锋芒。  课堂上,他几乎不听课,要么在电脑C盘中寻找乱七八糟的文件,要么就是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屏幕,脑袋晃来晃去。  问他,他说:“老师,你的机器中毒了,我在手工帮你杀毒。”或者:“老师,昨天晚上又和别人一起大战了一个通宵,我们攻破了好几家企业的网站,哎!现在网络上的“肉鸡”太多了!”  开始,我并不对他说什么,只是要求他
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时代在改变,教育要创新。  习近平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高度,科技发展需要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等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发展,中小学机器人教育迎来了适宜的环境和全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