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缘起
绘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信息技术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这部分内容提出了四个具体的目标: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的制作;图形的着色;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现阶段,在杭州13个县市区所使用的涉及绘图内容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主要分浙江版和杭州版两种。浙江版教材将绘图部分内容编排为两个部分11个课时,但第5课和第14课的内容隶属于因特网,第12课和第13课的内容是金山画王,没有绘制的任务。于是,整册中关于图形绘制的内容只剩下7个课时,并且绘图里使用最频繁的“曲线”、“取色”工具,在这7个课时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杭州版教材将绘制图形部分内容主要编排在第一册中,合计12个课时,在第三册还涉及2个课时。第一册教材基本是围绕画图软件展开的,涉及绘制图形的工具和菜单,比较全面。但遗憾的是,整册教材的学习载体较为单一,在这12课时的内容里,围绕教学楼这个载体展开的就有8课时。
只有把握住小学绘图教学的本质,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施教。那么,绘图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在认真分析了《纲要》和教材后,笔者认为,其本质在于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积累基本经验和基本思想,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实践与探索
如何立足现实课堂,凸显绘图本质,提高绘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迷信教材,更不应该轻易去否定教材,而应在研读教学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切题的二次开发。
1.教学目标维度:对知识点进行纵向挖掘
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我们应倡导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与整合。在教学中,我们应依据教材目录,理清知识体系,把握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研读《纲要》,研读教材,了解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对照《纲要》,仔细体会教材对《纲要》的具体阐述,通过研读《纲要》和教材,确立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做到既见主干,又见枝叶。如笔者将浙江版教材第一册关于“用电脑画画”的内容梳理如下。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客观上认识了计算机的组成部件;鼠标左右键的使用和常见功能;利用鼠标选定对象,按住左键拖动对象;利用鼠标打开程序和菜单。
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学会通过鼠标浏览因特网;初步学会对画图中打开、选定、喷枪、橡皮、矩形、椭圆、圆角矩形等功能的使用。
后续学习的内容:学会打开金山画王,利用金山画王里的画笔、魔术棒、场景等积件进行创作,学会参观网上图展,利用画图进行新年贺卡的创作。
对比阅读不同版本教材,合理确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师的任务,但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思路、习惯去随意制定教学目标。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消化和处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从而合理确立教学目标。如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教材对画图中“椭圆”工具进行了如下处理。
浙江版:通过“方方圆圆”的窗户引出了椭圆工具,知识点是椭圆边线的粗细和正圆。
杭州版:通过“大树”引出椭圆工具,知识点是椭圆的透明选项、实心、有边、无边、正圆。
江苏版:通过“气球”引出椭圆工具,知识点是椭圆的边线颜色和正圆。
广东版:通过“桌布”引出椭圆工具,知识点是椭圆的实心、有边、无边、正圆。
注重目标整体,实现有效整合。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也是一个整体,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又构成了一个整体。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着眼于整体,教师要淡化学科的个性,强化学科的共性,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如,《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就是结合学生在三年级学到的数学知识《认识四边形》,在杭州版第6课《做一回粉刷工》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用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让学生理解两门学科中的知识点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利用学生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经历数学模型的发现过程,感悟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重要性。
关注学生差异,满足个性学习需求。有基础的孩子不够学,没有基础的孩子接受不了,这是课堂学习的矛盾之处。目标分层就是将传统教学中统得过死的教学目标改为可由孩子选择的弹性目标。如,在教学《森林音乐会》一课时,教师就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进行了一级目标、二级目标、三级目标的弹性化处理,从而形成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2.资源优化维度: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重组
教材是孩子学习信息技术重要的基础资源。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怎样优化现有的教材资源。
调整:关注知识类型与载体的匹配性。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三年级绘图教学的经验,以多版本绘图教材的精髓作为支撑点,结合本校实际,创编了基本符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见下表)。
这样的教学安排会不断调整学生对信息技术认识上的偏差,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绘图教学的内容上来,在拓宽他们知识面的同时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
整合:关注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优化教材应从整体出发,再分解为部分进行探讨。教师不仅要教一节课的内容,还要教一个单元、一本教材的内容,因此必须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把一节课放到学科教学的整体体系中加以通盘考虑。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教师就把杭州版第13课《手帕设计方案》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的《平移与旋转》进行了整合。学生通过对图形的旋转、变形、扭曲、复制、粘贴,创造出各种美丽的新图形,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激发了绘图兴趣。
拓展:关注知识的拓宽与延伸。教材资源的开发与活化是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其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如《海底世界》这一课,当我对教材进行再次解读后,就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开两个窗口进行复制与粘贴的实质是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多窗口合作创作的便捷性,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鉴于此,我精心预设了一个“给小动物搬家”的环节。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一方面,学生学习绘图的兴趣得到提升,他们把电脑绘画与信息素养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绘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的绘图思想和经验得到了巩固,如层的概念、模型与算法的思想、色彩的经验。他们在绘画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的绘画知识和技能,学会了从信息技术学科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当然,为了使绘图教学更有效、更凸显学科本质,我们还需要处理好绘图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与信息技术发展、与课程理念发展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伟,郑子罕.小学信息技术[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5,8.
[2]陈纯,魏雄鹰.小学信息技术[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6.
[3]李文郁,要志东.小学信息技术[M].广州:广东省教育出版社,2007,7.
[4]于景明.小学信息技术[M].泰山:泰山出版社,2006,6.
[5]李生元,蔡绍稷.小学信息技术[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7,6.
绘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信息技术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这部分内容提出了四个具体的目标:绘图工具的使用;图形的制作;图形的着色;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现阶段,在杭州13个县市区所使用的涉及绘图内容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主要分浙江版和杭州版两种。浙江版教材将绘图部分内容编排为两个部分11个课时,但第5课和第14课的内容隶属于因特网,第12课和第13课的内容是金山画王,没有绘制的任务。于是,整册中关于图形绘制的内容只剩下7个课时,并且绘图里使用最频繁的“曲线”、“取色”工具,在这7个课时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杭州版教材将绘制图形部分内容主要编排在第一册中,合计12个课时,在第三册还涉及2个课时。第一册教材基本是围绕画图软件展开的,涉及绘制图形的工具和菜单,比较全面。但遗憾的是,整册教材的学习载体较为单一,在这12课时的内容里,围绕教学楼这个载体展开的就有8课时。
只有把握住小学绘图教学的本质,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施教。那么,绘图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在认真分析了《纲要》和教材后,笔者认为,其本质在于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积累基本经验和基本思想,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实践与探索
如何立足现实课堂,凸显绘图本质,提高绘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迷信教材,更不应该轻易去否定教材,而应在研读教学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切题的二次开发。
1.教学目标维度:对知识点进行纵向挖掘
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我们应倡导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与整合。在教学中,我们应依据教材目录,理清知识体系,把握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研读《纲要》,研读教材,了解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对照《纲要》,仔细体会教材对《纲要》的具体阐述,通过研读《纲要》和教材,确立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做到既见主干,又见枝叶。如笔者将浙江版教材第一册关于“用电脑画画”的内容梳理如下。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客观上认识了计算机的组成部件;鼠标左右键的使用和常见功能;利用鼠标选定对象,按住左键拖动对象;利用鼠标打开程序和菜单。
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学会通过鼠标浏览因特网;初步学会对画图中打开、选定、喷枪、橡皮、矩形、椭圆、圆角矩形等功能的使用。
后续学习的内容:学会打开金山画王,利用金山画王里的画笔、魔术棒、场景等积件进行创作,学会参观网上图展,利用画图进行新年贺卡的创作。
对比阅读不同版本教材,合理确立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师的任务,但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思路、习惯去随意制定教学目标。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消化和处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从而合理确立教学目标。如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教材对画图中“椭圆”工具进行了如下处理。
浙江版:通过“方方圆圆”的窗户引出了椭圆工具,知识点是椭圆边线的粗细和正圆。
杭州版:通过“大树”引出椭圆工具,知识点是椭圆的透明选项、实心、有边、无边、正圆。
江苏版:通过“气球”引出椭圆工具,知识点是椭圆的边线颜色和正圆。
广东版:通过“桌布”引出椭圆工具,知识点是椭圆的实心、有边、无边、正圆。
注重目标整体,实现有效整合。一节课是一个整体,一门学科也是一个整体,小学阶段的各门学科又构成了一个整体。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着眼于整体,教师要淡化学科的个性,强化学科的共性,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如,《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就是结合学生在三年级学到的数学知识《认识四边形》,在杭州版第6课《做一回粉刷工》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用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让学生理解两门学科中的知识点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利用学生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经历数学模型的发现过程,感悟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重要性。
关注学生差异,满足个性学习需求。有基础的孩子不够学,没有基础的孩子接受不了,这是课堂学习的矛盾之处。目标分层就是将传统教学中统得过死的教学目标改为可由孩子选择的弹性目标。如,在教学《森林音乐会》一课时,教师就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进行了一级目标、二级目标、三级目标的弹性化处理,从而形成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2.资源优化维度: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重组
教材是孩子学习信息技术重要的基础资源。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怎样优化现有的教材资源。
调整:关注知识类型与载体的匹配性。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三年级绘图教学的经验,以多版本绘图教材的精髓作为支撑点,结合本校实际,创编了基本符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见下表)。
这样的教学安排会不断调整学生对信息技术认识上的偏差,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绘图教学的内容上来,在拓宽他们知识面的同时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
整合:关注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优化教材应从整体出发,再分解为部分进行探讨。教师不仅要教一节课的内容,还要教一个单元、一本教材的内容,因此必须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把一节课放到学科教学的整体体系中加以通盘考虑。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教师就把杭州版第13课《手帕设计方案》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的《平移与旋转》进行了整合。学生通过对图形的旋转、变形、扭曲、复制、粘贴,创造出各种美丽的新图形,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激发了绘图兴趣。
拓展:关注知识的拓宽与延伸。教材资源的开发与活化是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其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如《海底世界》这一课,当我对教材进行再次解读后,就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开两个窗口进行复制与粘贴的实质是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多窗口合作创作的便捷性,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鉴于此,我精心预设了一个“给小动物搬家”的环节。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一方面,学生学习绘图的兴趣得到提升,他们把电脑绘画与信息素养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绘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的绘图思想和经验得到了巩固,如层的概念、模型与算法的思想、色彩的经验。他们在绘画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的绘画知识和技能,学会了从信息技术学科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当然,为了使绘图教学更有效、更凸显学科本质,我们还需要处理好绘图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与信息技术发展、与课程理念发展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伟,郑子罕.小学信息技术[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5,8.
[2]陈纯,魏雄鹰.小学信息技术[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6.
[3]李文郁,要志东.小学信息技术[M].广州:广东省教育出版社,2007,7.
[4]于景明.小学信息技术[M].泰山:泰山出版社,2006,6.
[5]李生元,蔡绍稷.小学信息技术[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