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历史与时代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angyuzhucend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浩瀚长江汇入东海,在入海口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这就是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长江三角洲。春秋时期吴国、越国在这里崛起,后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这里又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繁荣的核心区域。明清时期已经确立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城市群,现在长三角的大部分城市早在那时已经相当繁盛。进入近代以后上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并且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长三角的中心城市遂由苏州让位予上海。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一方面从全国集聚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又向各地扩散技术、信息。就商品流通而言,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和出口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上海,而上海等城市的工业产品和进口商品则扩散到全国各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始终与长三角同步。无论是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都同上海的技术扩散和市场扩散有很大的关系。浦东的开发开放更是发挥了促进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作用,而其中苏浙皖三省经济则是首先得到了拉动。上海大市场大流通所形成的集聚-扩散效应,当然也是按照梯度级差传导的,首先是最为相邻的长江三角洲,其次是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然后才是广大的内陆地区。所以上海同长三角各地的互动关系必然是最为密切的。
  上海与苏浙皖三省人文相近,更便于交流。尽管大家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但是江浙沪地域的人群因为历史、文化形成的秉性和习俗,还是会同东北、西北、四川、广东等区域的人群有所区别。所谓南方人,首先就是指长三角地区的居民。这一地区的居民因为移民、通婚、经商、务工等等原因,内部的融合度一直比较高。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次统计,上海城市常住人口的籍贯,有85%以上为客籍。而客籍居民的祖籍地大多是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连上海城区的方言也是近代以来本地语言同苏州、宁波等地语言融汇而形成的。所谓海派文化,追根溯源可以从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找到源头。甚至徽州文化、江淮文化也是海派文化吸收的营养。由此可见,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的形成,源来有自,是历史发展轨迹的自然延伸。
  长三角一体化是时代潮流的呼唤。
  值此新技术革命和互联网时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尽管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但是阻挡不住“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中国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和“一带一路”倡仪。与此相关联,我们力主公平竞争和国际合作,倡导须经各国认可和共同遵行的国际规则,希望以此规范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区域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而在中国的各大地理和行政区域中,长三角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区域一体化。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是通过对特定地理空间的行政规划来推进的。区域有地理界线,行政权力也有辖区范围。长三角涉及三省一市,这就要求在中央指导下,四地协调,勠力同心。要打破长三角区域内部的行政隔阂,拆除各种政策藩篱,高标准地统一规划,把原来在各自行政区划内的一套规定、做法加以改进和提高,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如若长三角的示范有成效,那么对于实现全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步,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将是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贡献。
  长三角一体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建设,如交通、信息的互联互通,市场、资源的共享共荣,产业布局的合理分工,各级行政部门的协同配合,政策法规的衔接统一,等等。除此之外,心理层面的建设也十分必要。区域一体化离不开区域内人群的“共同体”意识。一群人如果拥有共同的记忆就会形成一定的同一性,如本文前面所述長三角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纽带,确实可以让人们产生更多的亲情。但是要让大家真正地凝聚在一起,并且起而行之,就须要培植三省一市的“认同”。在网络上看到有人留言,建议使用“长三角人”这样的称呼。我以为,尽管不必一哄而起,提出什么新的称呼,但是宣传并让大家知晓三省一市共同的远景规划,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当人民大众被一个共同的区域规划激励时,那就会形成一股面向未来的强大力量。
  从长三角一体化到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将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历史逻辑和理性逻辑便显得再也清晰不过了。
其他文献
上世纪70年代,我的妻子劉恒英在上海市南市区拷铲油漆队工作,曾有幸亲见周恩来总理。我根据她的口述整理成此文。以下为我妻子的叙述:  1971年,我们队承包了江南造船厂万吨轮外壳的拷铲油漆工作。就是这一段工作经历,让我有幸见到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我们队接到任务后,开始紧锣密鼓在江中水域拷铲、油漆。江南造船厂质量检查员要求我们:要仔细拷铲,耐心油漆;每遍油漆晾干后再油漆,三遍才达标,油漆一定要均匀
期刊
赵朴初先生逝世已有19个年头,2001年,在朴老逝世周年之际,我曾在《世纪》杂志第6期发表拙作《忆赵朴初先生》,忆及1990年10月朴老赴闽考察期间我参与陪同接待的往事。赤子佛心,遗风长存。我因工作关系有幸与朴老多番接触交往,得他悉心指点,现将经历见闻回忆略述,以飨读者,谨表哀思。  初识朴老,获赠墨宝  我和朴老相识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  1981年1月,应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之邀,全国政协副
期刊
田遨先生离开我们三年了。今年是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先生于我,是良师益友。近日翻阅田老给我的信函墨迹,使我再次受到教益,更增怀念之情。  一  2004年我调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工作后,始识田老。当时我去拜访他,谈及1987年本馆成立的春潮诗社,是“文革”结束后较早成立的上海有影响的诗社之一,由一批爱好诗词的老馆员发起组织,开展诗词创作和交流活动,极一时之盛。但后来因故停止活动了。听说要恢复,田老非常高兴
期刊
在广东大学学习  国共合作下的广州政治气氛同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上海大不相同。到了广东,顿然觉得换了人间。我们三个人坐船到了广州,可以公开地到广东大学找团中央书记施存统(即施复亮),拿出上海团组织负责人徐玮同志的介绍信给他看,他马上不经考试就让沙文求进了哲学系,我进了文学系,那位女同志被介绍进了妇女运动讲习班。由此一点可以看到党在广东大学掌有很大的权力。使人奇怪的是,施存统把沙文求安排住在教授段锡朋的
期刊
1978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之际,已过古稀之年的家父李可染有了个重要的计划,即在身体尚许可的情况下,再一次去外地写生、画画。他从北京出发先去南方的九华山、黄山,再去武汉,后到曾在抗战时期呆过多年的重庆、四川万县等地,最后返京。他是和继母一起去的。  父亲的第一站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除了写生、画画,他们在僧侣和当地干部的陪同引领下,来到了九华山的闵园景区中心区,见到了造型奇特宏伟的“凤凰松
期刊
杰出人物步入晚年,往往繁华落尽,复归平淡,却又常虑及未来,忧思人类。孔子倾心“大同”,康德向往人类“永久和平”,费孝通80岁时,则提出过“文化自觉”。  我理解:费老的文化自觉,是想说随着科技、市场、生态等的日益一体,世界也日益变小,小成“地球村”;然而,国家间依然处于“战国时代”,人类命运比以往更危险。他希望:一方面,各民族都有“自知之明”;另一方面,还能站在他国立场“推己及人”;最终“各美其美
期刊
深圳市是在广东省宝安县的基础上于1979年3月成立的。1980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在深圳市范围内划出327.5平方公里成立经济特区。“深圳”原是宝安县县城,一个落后的边境小镇,而不是有些人误解的“渔民村”。那时候,市镇面积约3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没有一条大马路,没有一路公共汽车,没有一份正式出版的报刊,没有电台、电视台。党的宣传工具就是一个有线广播站。由于太穷,建市前后,偷渡到香港的“偷
期刊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一种文化就是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生活、生产、生存方式,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等,以及相应的物质与精神产物。  中华
期刊
年逾八旬的书法家林仲兴先生,回首自己的从艺之道,不胜感慨地说:学习书法的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做人的品格修行更为重要。我在与前辈老师的交往过程中,不仅领悟了书法艺术的真谛,学到他们更多的是道德情操,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人生,使我受益终生。  林仲兴开始学习书法时,主要靠勤奋刻苦努力钻研。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后,四处拜访名师。转益多师成为他拾阶而上的法宝,且结拜的大多是海上名师大家,从而在书艺学问、道德精
期刊
我的母親陶琴薰,是民国名人陶希圣的女儿。  一般来说,女人情感比较细腻,需要寻求慰藉,所以女人大多有闺蜜。  母亲一生中,有几个闺蜜。抗战发生之前,外祖父在北京大学做教授,母亲在北京读初中,交到第一个闺蜜。母亲几十年后还记在心里,对我讲过几次,她叫姜硕贤。可是没多久,姜硕贤跟随男友,双双奔赴延安,从此断了联系。  母亲在香港读书,也交到一个闺蜜黄泳荠,我们称她黄阿姨。高二时母亲以同等学力,考取了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