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很多人会非常迷恋墨香味,还有很多传统媒体人喜欢书香,所以有人在拯救书香,但是更有人在拯救树木。未来,作为阅读工具的书并不会死亡,只不过纸质的书本不在,全部都数字化了。未来,电子书和茶杯会存在在一个和谐的空间。面对变革,书本和纸媒的业者,该有怎样的新思路呢?”去年年尾,艺术家、策展人岳路平如此说道。
这是他在锦沧文华大酒店举行的“2013上海国际收藏论坛 机构收藏与艺术生态”上做的主题演讲。虽然演讲的主题是“艺术生态范式的革命”,可他最慷慨激昂的一段讲话,竟是从纸质书和电子书、阅读方式的改变开始的。
然而,这些思考却不仅仅在于撩起新闻、出版业的共鸣,岳路平继续说道:“有人在拯救黑胶、光盘,可乔布斯的iTunes迅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音乐销售平台,把美国所有的实体唱片店摧毁,可以说他拯救了音乐;有人在拯救电影院,有人在拯救电影。再看电视剧集,《纸牌屋》(House of cards)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大数据产生的电视剧,国内也有山寨版,比如《爱情公寓》。如果我们再按照老牌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完成作品,那就是在犯一个天大的错误!”换句话说——你所拯救的东西,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如今,该是艺术家们听见集结号转移阵地的时候了。
在变化如此迅猛的数字化之路上,艺术家该走怎样的创作道路呢?作为买家、藏家,未来的艺术收藏又该有多少种可能性呢?这不仅是作为当代艺术家、策展人岳路平一个人该考虑的问题。回顾历史,纵观世界,展望未来,一切并不是了无头绪的。
在线革命已经爆发
中国的艺术圈,其实也一直都在进行艺术的革新。但是很遗憾,这种革新没有涉及到艺术范式的革新,或者夸张一点是艺术范式的革命。可未来十年,这样革命的时代要到来了。
岳路平以三个方面来支持以上观点:一方面,未来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政治属性会下降,与此同时金融属性会上升;第二方面,随着全球范围内互联网经济的继续迅猛发展,艺术的比特属性正在上升,原子属性在下降,换言之,实实在在的属于硬件的组成部分,比如一幅画的材质、雕塑作品的用料等,在艺术品价值范畴内的百分比会降低,而观念的表述、思想的勃发、创造力的爆破等等,对于一件作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格的影响力,会逐步增大;第三方面,就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整个世界的艺术品市场,出现了人民币属性的上升,而欧元和美元属性的下降。
这三个上升三个下降足够提醒中国艺术圈的艺术家们、策展人、批评家以及整个产业链的构筑者——要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绝对不是小模式的一种改变。当然这种剧变,不仅是艺术圈的事,也发生在全世界各个领域各个角落。
在这个时代,艺术家如果仍然墨守成规,甚至积习难改,以过去时代,甚至发端于工业革命以前的创作方式进行创作,乃至以古代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那将会有多么悲哀呢?《艺术战争》的作者江因风告诉我:“人类已经进入智力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正在走向没落。”他甚至断言:“知识分子也走向灭亡。”这其实和1970年代经济学家顾准的判断暗合。顾准认为,在未来,人人都是大学生并能独立思考的时代,可以说人人都是知识分子,而所谓的知识分子群体等于也就消亡了。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江因风认为,智力文明有4个基本特征——一是高等智力集约化,单个企业集约几万到几十万高等智力人士;二是商品呈现出非物质形态,比如软件;三是商业组织取代国家成为人类最优化的组织形态;四是多种文明体混合并存。
如果以上判断是准确的,那么未来艺术品将以何种形式展现呢?即便是江因风所预判的时代还远未到来,起码他所陈述的四个特征中的一部分,已经初露端倪甚至已经实现。比如硅谷集约的人才,以及在线商品等。过往的岁月里,我们买了一个手机,还需要胶片相机或者数码相机,还有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录音笔……。现在,一个手机集纳了所有功能,连手电筒都不带漏网的。未来,这种集纳将更深一步展开。
技术更新令艺术改朝换代
回顾人类文化史、艺术史,早期的岩画,显示出人类高于一般动物的智能性。当殷商时期的人们发现可以在龟甲上刻字,当古埃及人在纸草上书写,随着载体的变换,艺术形式随之变换。纸的发明,使得甲骨文、岩画都成为过往的艺术,使得绘画能够在一个更轻柔的二维空间进行;没有印刷术的出现,很难想象西方版画该如何诞生。既然如此,在移动互联网与时俱进、与分俱进乃至与秒俱进的今时今日,以及未来,很难想象艺术将会是僵化的,将会是局限在纸上绘画、架上绘画、手工雕塑的过往时代,乃至仿佛还在今日,实际已呈疲态将成过往的先锋艺术,装置也好,行为艺术也罢,总有一天要变成过去时……
回看历史,即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而绝非古代艺术品的复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缓慢推进,东西方的人们互相借鉴。现当代的中国画里,许多有着焦点透视的成分;而无论是米罗,还是马蒂斯,这些百年前的西方画家,在使得西画走入现代之时,都多多少少吸收了东方艺术的养分,比如浮世绘,比如中国书法,比如印度雕塑,甚至高更直接在塔西提所见的原始文明。
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交汇、交融,在中国,自然也出现了。20世纪早期、中期的留法画家,许多既能使用中国固有的毛笔,也能使用西洋的油画笔、刮刀云云。比如赵无极的绘画,中西融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再看晚近,比如汤沐黎用油画的形式表现中国古典,《霸王别姬》、《宋军南渡长江》,那种厚重感,是中国画无法表达的深沉;也有黄永玉用纯粹中国画技法表现意大利的小风景,亦是另一种别致。前一阵上海M50的爱普生影艺坊有个摄影展——周祖尧的《镜中看花》,那些淡彩、宋代形式的花鸟、工笔重彩,颇有中国传统绘画式样的感觉,在爱普生书画丝绢上制作或清雅、或素朴、或华贵的影画交融的视觉作品。其实,在摄影领域表现出中国书画的美感、质感,绝非今日独创,在20世纪早期的摄影人中,郎静山就是一个标志性人物。然而,在郎静山所处的年代,黑白银盐胶片的表现力,注定了郎静山只能完成当年那样的作品。在今日数码影像时代,如果谁复制出与郎静山一模一样的作品,最多也只能称之为“不错的高仿”,此绝非艺术的创作。在周祖尧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出作品使用的书画丝绢,它有着美术纸含蓄收敛的美感,又呈现中国传统丝绢细腻柔滑的光泽。这些特质为蕴涵中国传统绘画元素的影像作品提供了最恰当的注解和独特的视觉表现力。如果不是在这个时代有这样的材料,光靠周祖尧的才华和艺术感觉,是决然创作不出眼前的作品的。 技术的进步,使得艺术创作有更宽广的表现手法,更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比如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架上绘画不得不脱离写实主义的范畴,毕竟21世纪的今天,哪位艺术家假若仍以伦勃朗那样的光影再现方式从事创作,顶多也只能算是大芬村的高级村民。西画如此,国画当然也如此。反观国画领域,今时今日仍有固守者,其实他们无非是在复制18世纪的技法、18世纪的灵魂,这又有什么意义呢?要知道,所谓艺术,最忌讳的就是复制。江因风批评说:“许多中国人的艺术观念还没有经历过现当代艺术的洗礼,部分还是停留在古典美术,甚至是原始美术阶段。”
也难怪岳路平表示:“国内许多美术家、老牌的艺术家,正在犯着传统的音乐生产者、文学生产者、电影生产者的所有错误。我了解到很多艺术家在试图拯救宣纸,甚至有许多艺术家还习惯把自己的作品扫描下来用光盘存储。很多地方在建美术馆。他们的确增加了宣纸的产量,的确建了越来越多的美术馆。但有一个笑话,人的心脏搭桥手术非常成功,但病人死了,我们发现各地城市也是一样,美术馆终于建好了,但是艺术没有了。”
其实,艺术怎会没有了?又怎会轻易死亡?岳路平说:“艺术只是搬家而已,就像音乐在iTuner上活得非常滋润,影视在Netflix,鸟叔在youtube活得也很欢腾,有眼光的艺术家正在乐颠乐颠地往亚马逊上搬家,从画室直接走入你家的墙上。”
未来创作面临调整
既然未来的作品交易都在线上,那么未来的艺术创作显然也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岳路平认为:“未来,艺术的终端会发生革命;未来,无处不画廊。未来的批评制度、评论艺术的方式、鉴赏艺术的方式,都会发生革命,人人都是评论家。反观创作,艺术也将不再是集体主义的创作,也不是个人艺术,而是分享主义的创作、协作创作。”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诞生,将和《纸牌屋》相类,以一种Netflix的生产模式进行之!
更可怕的是,这对于艺术学院也会形成一种倒逼,如果艺术学院不改革,只有沦为未来电商的供应平台。流通也会发生革命,收藏模式也会发生彻底的颠覆。
再看岳路平的观点。所谓无处不画廊,这是艺术终端的革命,未来的终端可能是垂直电商,电商里面的艺术栏目,波及到艺术超市、酒店会所、商业连锁机构,以及博物馆、美术馆、旅游景点、流动画展、跨境交易,电视购物、专业展览,博览会,简直是无所不在。
至于艺术批评的样式,将如同大众点评网点评食物一样,颠覆艺术评论的方式。把画放在网上销售、鉴赏、流通的同时,页面呈现挑战传统布展,在线视觉营销挑战画册和图录,数据导向的艺术品价格模式,挑战体制、专家、博物馆、拍卖行定价体系,买家消费心理研究,挑战传统批评和策展制度。
最终导致的是,网上营销和售后服务,会挑战画廊、拍卖行的秩序。网上的客户维护还能进行二次营销的挖掘,每一次消费力的扩容,都会挑战艺术接受、艺术教育、艺术鉴赏的传统。
而所有艺术领域的流通环节之变化,都将最终导致艺术创作发生ZARA式的变化。比如,现在很多艺术家都是先创作,然后将数据扫描发到网上,最典型的是雅昌模式。但未来的创作,将是和数据的变更同步进行的,并且是数据决定创作。在线的艺术家,会根据数据的反馈来指导创作的方向。
固有的拍卖会结果,会使得艺术家调整创作的思路。而未来,在线销售模式将挑战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的两年一次的双年展模式,比如说每年的9月10月是家装旺季,很多艺术家根据家装产品的热点需求,为定制客户创作适合家装的艺术品。如果艺术家把作品放在淘宝上,进行销售导向型的创作,会升级生成成交痕迹、脚印、拍卖次数、加价幅度,加价时长等数据,这些数据会挑战传统的反馈模式。早在2011年,纽约就曾举行过移动艺术展,作品全部都是用iPhone和iPad创作的。著名的漫画家蔡志忠说:“我习惯于用笔在纸上画,而不习惯在手写板画,结果呈现在屏幕里面。”但岳路平说:“现在90%的年轻人都喜欢在手写板上进行创作。如果大家都这么去进行所有的绘画创作,雅昌就没生意做了。”
归根结底,未来创作,由于网络互动,更频密的互动,必将导致创作模式的变革。当然,与此同时,也会带来艺术创作选择的多样性。就像文学创作上,早在19世纪初,大仲马就能写作300卷煌煌巨著,而今时今日里,中国台湾的作家王文兴每天只写作两到三小时,最多写四五十字。所谓“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就好像在庄稼地里跳《天鹅湖》,或者在空间站里种庄稼,没什么不可以的。
这是他在锦沧文华大酒店举行的“2013上海国际收藏论坛 机构收藏与艺术生态”上做的主题演讲。虽然演讲的主题是“艺术生态范式的革命”,可他最慷慨激昂的一段讲话,竟是从纸质书和电子书、阅读方式的改变开始的。
然而,这些思考却不仅仅在于撩起新闻、出版业的共鸣,岳路平继续说道:“有人在拯救黑胶、光盘,可乔布斯的iTunes迅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音乐销售平台,把美国所有的实体唱片店摧毁,可以说他拯救了音乐;有人在拯救电影院,有人在拯救电影。再看电视剧集,《纸牌屋》(House of cards)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大数据产生的电视剧,国内也有山寨版,比如《爱情公寓》。如果我们再按照老牌艺术家的创作方式完成作品,那就是在犯一个天大的错误!”换句话说——你所拯救的东西,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如今,该是艺术家们听见集结号转移阵地的时候了。
在变化如此迅猛的数字化之路上,艺术家该走怎样的创作道路呢?作为买家、藏家,未来的艺术收藏又该有多少种可能性呢?这不仅是作为当代艺术家、策展人岳路平一个人该考虑的问题。回顾历史,纵观世界,展望未来,一切并不是了无头绪的。
在线革命已经爆发
中国的艺术圈,其实也一直都在进行艺术的革新。但是很遗憾,这种革新没有涉及到艺术范式的革新,或者夸张一点是艺术范式的革命。可未来十年,这样革命的时代要到来了。
岳路平以三个方面来支持以上观点:一方面,未来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政治属性会下降,与此同时金融属性会上升;第二方面,随着全球范围内互联网经济的继续迅猛发展,艺术的比特属性正在上升,原子属性在下降,换言之,实实在在的属于硬件的组成部分,比如一幅画的材质、雕塑作品的用料等,在艺术品价值范畴内的百分比会降低,而观念的表述、思想的勃发、创造力的爆破等等,对于一件作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格的影响力,会逐步增大;第三方面,就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整个世界的艺术品市场,出现了人民币属性的上升,而欧元和美元属性的下降。
这三个上升三个下降足够提醒中国艺术圈的艺术家们、策展人、批评家以及整个产业链的构筑者——要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绝对不是小模式的一种改变。当然这种剧变,不仅是艺术圈的事,也发生在全世界各个领域各个角落。
在这个时代,艺术家如果仍然墨守成规,甚至积习难改,以过去时代,甚至发端于工业革命以前的创作方式进行创作,乃至以古代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那将会有多么悲哀呢?《艺术战争》的作者江因风告诉我:“人类已经进入智力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正在走向没落。”他甚至断言:“知识分子也走向灭亡。”这其实和1970年代经济学家顾准的判断暗合。顾准认为,在未来,人人都是大学生并能独立思考的时代,可以说人人都是知识分子,而所谓的知识分子群体等于也就消亡了。
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江因风认为,智力文明有4个基本特征——一是高等智力集约化,单个企业集约几万到几十万高等智力人士;二是商品呈现出非物质形态,比如软件;三是商业组织取代国家成为人类最优化的组织形态;四是多种文明体混合并存。
如果以上判断是准确的,那么未来艺术品将以何种形式展现呢?即便是江因风所预判的时代还远未到来,起码他所陈述的四个特征中的一部分,已经初露端倪甚至已经实现。比如硅谷集约的人才,以及在线商品等。过往的岁月里,我们买了一个手机,还需要胶片相机或者数码相机,还有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录音笔……。现在,一个手机集纳了所有功能,连手电筒都不带漏网的。未来,这种集纳将更深一步展开。
技术更新令艺术改朝换代
回顾人类文化史、艺术史,早期的岩画,显示出人类高于一般动物的智能性。当殷商时期的人们发现可以在龟甲上刻字,当古埃及人在纸草上书写,随着载体的变换,艺术形式随之变换。纸的发明,使得甲骨文、岩画都成为过往的艺术,使得绘画能够在一个更轻柔的二维空间进行;没有印刷术的出现,很难想象西方版画该如何诞生。既然如此,在移动互联网与时俱进、与分俱进乃至与秒俱进的今时今日,以及未来,很难想象艺术将会是僵化的,将会是局限在纸上绘画、架上绘画、手工雕塑的过往时代,乃至仿佛还在今日,实际已呈疲态将成过往的先锋艺术,装置也好,行为艺术也罢,总有一天要变成过去时……
回看历史,即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而绝非古代艺术品的复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缓慢推进,东西方的人们互相借鉴。现当代的中国画里,许多有着焦点透视的成分;而无论是米罗,还是马蒂斯,这些百年前的西方画家,在使得西画走入现代之时,都多多少少吸收了东方艺术的养分,比如浮世绘,比如中国书法,比如印度雕塑,甚至高更直接在塔西提所见的原始文明。
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交汇、交融,在中国,自然也出现了。20世纪早期、中期的留法画家,许多既能使用中国固有的毛笔,也能使用西洋的油画笔、刮刀云云。比如赵无极的绘画,中西融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再看晚近,比如汤沐黎用油画的形式表现中国古典,《霸王别姬》、《宋军南渡长江》,那种厚重感,是中国画无法表达的深沉;也有黄永玉用纯粹中国画技法表现意大利的小风景,亦是另一种别致。前一阵上海M50的爱普生影艺坊有个摄影展——周祖尧的《镜中看花》,那些淡彩、宋代形式的花鸟、工笔重彩,颇有中国传统绘画式样的感觉,在爱普生书画丝绢上制作或清雅、或素朴、或华贵的影画交融的视觉作品。其实,在摄影领域表现出中国书画的美感、质感,绝非今日独创,在20世纪早期的摄影人中,郎静山就是一个标志性人物。然而,在郎静山所处的年代,黑白银盐胶片的表现力,注定了郎静山只能完成当年那样的作品。在今日数码影像时代,如果谁复制出与郎静山一模一样的作品,最多也只能称之为“不错的高仿”,此绝非艺术的创作。在周祖尧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出作品使用的书画丝绢,它有着美术纸含蓄收敛的美感,又呈现中国传统丝绢细腻柔滑的光泽。这些特质为蕴涵中国传统绘画元素的影像作品提供了最恰当的注解和独特的视觉表现力。如果不是在这个时代有这样的材料,光靠周祖尧的才华和艺术感觉,是决然创作不出眼前的作品的。 技术的进步,使得艺术创作有更宽广的表现手法,更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比如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架上绘画不得不脱离写实主义的范畴,毕竟21世纪的今天,哪位艺术家假若仍以伦勃朗那样的光影再现方式从事创作,顶多也只能算是大芬村的高级村民。西画如此,国画当然也如此。反观国画领域,今时今日仍有固守者,其实他们无非是在复制18世纪的技法、18世纪的灵魂,这又有什么意义呢?要知道,所谓艺术,最忌讳的就是复制。江因风批评说:“许多中国人的艺术观念还没有经历过现当代艺术的洗礼,部分还是停留在古典美术,甚至是原始美术阶段。”
也难怪岳路平表示:“国内许多美术家、老牌的艺术家,正在犯着传统的音乐生产者、文学生产者、电影生产者的所有错误。我了解到很多艺术家在试图拯救宣纸,甚至有许多艺术家还习惯把自己的作品扫描下来用光盘存储。很多地方在建美术馆。他们的确增加了宣纸的产量,的确建了越来越多的美术馆。但有一个笑话,人的心脏搭桥手术非常成功,但病人死了,我们发现各地城市也是一样,美术馆终于建好了,但是艺术没有了。”
其实,艺术怎会没有了?又怎会轻易死亡?岳路平说:“艺术只是搬家而已,就像音乐在iTuner上活得非常滋润,影视在Netflix,鸟叔在youtube活得也很欢腾,有眼光的艺术家正在乐颠乐颠地往亚马逊上搬家,从画室直接走入你家的墙上。”
未来创作面临调整
既然未来的作品交易都在线上,那么未来的艺术创作显然也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岳路平认为:“未来,艺术的终端会发生革命;未来,无处不画廊。未来的批评制度、评论艺术的方式、鉴赏艺术的方式,都会发生革命,人人都是评论家。反观创作,艺术也将不再是集体主义的创作,也不是个人艺术,而是分享主义的创作、协作创作。”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诞生,将和《纸牌屋》相类,以一种Netflix的生产模式进行之!
更可怕的是,这对于艺术学院也会形成一种倒逼,如果艺术学院不改革,只有沦为未来电商的供应平台。流通也会发生革命,收藏模式也会发生彻底的颠覆。
再看岳路平的观点。所谓无处不画廊,这是艺术终端的革命,未来的终端可能是垂直电商,电商里面的艺术栏目,波及到艺术超市、酒店会所、商业连锁机构,以及博物馆、美术馆、旅游景点、流动画展、跨境交易,电视购物、专业展览,博览会,简直是无所不在。
至于艺术批评的样式,将如同大众点评网点评食物一样,颠覆艺术评论的方式。把画放在网上销售、鉴赏、流通的同时,页面呈现挑战传统布展,在线视觉营销挑战画册和图录,数据导向的艺术品价格模式,挑战体制、专家、博物馆、拍卖行定价体系,买家消费心理研究,挑战传统批评和策展制度。
最终导致的是,网上营销和售后服务,会挑战画廊、拍卖行的秩序。网上的客户维护还能进行二次营销的挖掘,每一次消费力的扩容,都会挑战艺术接受、艺术教育、艺术鉴赏的传统。
而所有艺术领域的流通环节之变化,都将最终导致艺术创作发生ZARA式的变化。比如,现在很多艺术家都是先创作,然后将数据扫描发到网上,最典型的是雅昌模式。但未来的创作,将是和数据的变更同步进行的,并且是数据决定创作。在线的艺术家,会根据数据的反馈来指导创作的方向。
固有的拍卖会结果,会使得艺术家调整创作的思路。而未来,在线销售模式将挑战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的两年一次的双年展模式,比如说每年的9月10月是家装旺季,很多艺术家根据家装产品的热点需求,为定制客户创作适合家装的艺术品。如果艺术家把作品放在淘宝上,进行销售导向型的创作,会升级生成成交痕迹、脚印、拍卖次数、加价幅度,加价时长等数据,这些数据会挑战传统的反馈模式。早在2011年,纽约就曾举行过移动艺术展,作品全部都是用iPhone和iPad创作的。著名的漫画家蔡志忠说:“我习惯于用笔在纸上画,而不习惯在手写板画,结果呈现在屏幕里面。”但岳路平说:“现在90%的年轻人都喜欢在手写板上进行创作。如果大家都这么去进行所有的绘画创作,雅昌就没生意做了。”
归根结底,未来创作,由于网络互动,更频密的互动,必将导致创作模式的变革。当然,与此同时,也会带来艺术创作选择的多样性。就像文学创作上,早在19世纪初,大仲马就能写作300卷煌煌巨著,而今时今日里,中国台湾的作家王文兴每天只写作两到三小时,最多写四五十字。所谓“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就好像在庄稼地里跳《天鹅湖》,或者在空间站里种庄稼,没什么不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