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及作用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anjun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描述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地层学、类型学和聚落考古学,再以大溪遗址第三次发掘墓葬资料为例分析考古类型学的作用。
  关键字: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大溪遗址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67-02
  考古学的基本方法有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和聚落考古学三种。①
  考古地层学是通过对文化层堆积和各种遗迹的层位及相互关系的分析研究,以确定它们之间先后或共存的关系,是考古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1)叠压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2)打破关系。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迹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3)共存关系。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②
  考古类型学是借鉴生物分类学而产生的考古学基本方法之一,它通过对考古遗存的形态的比较和分析,以研究其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类型学研究要以地层学为基础,两者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考古类型学多选用出土数量多、易损器类、变化速率快、变化幅度大的器物。③所以一般多选用陶器、瓷器等使用周期短、变化较明显的器物。考古类型学依据器物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研究其演变的规律,进而判定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确定与区分不同的考古学文化。首先进行器物的分类。大类的划分:首先,依据器物的质料划分为石器、陶器、木器、骨器、铜器等。亚类的划分:每一个大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器物的主要用途的划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若干亚类。次类的划分:每一亚类器物中又可依据具体功能再细分为若干类。如生活用具中有炊器类、水器类、食器类等。每一类都有若干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如炊器类的陶器有鼎、釜等。其次是器物的分型。型号一般用大写拉丁字母A,B,C等表示,如A型鼎、B型鼎等。有时为了充分表达器物形态变化成次,形之下还可再分亚型,亚型用小写拉丁字母a,b,c等表示。如Aa型鼎,Ab型鼎等。最后是器物的分式。式是型之下的次一级分类单位,每一型器物依其形态演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选出从早到晚各个阶段的标准器,型分为若干式,代表这一器物各个演化阶段的特征。式号用I、II、III等罗马数字表示。如I式瓶、II式鼎等。
  聚落考古学是受到地理学和民族学上的聚落形态的影响和启发所影响和启发产生的。聚落考古学是考古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以聚落遗址为研究单位,并通过聚落遗址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的研究,以探讨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亲属制度、人口、宗教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为复原古代社会历史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聚落考古学以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与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相比,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并且是以前两者为基础的。④
  下面以巫山大溪遗址第三次发掘的墓葬为例,主要分析大溪遗址出土陶豆的分型分式。
  重庆巫山大溪遗址位于夔峡东口,长江南岸的三级台地上。1975年,四川省博物馆、万县市文化馆、巫山县文化馆进行第三次发掘,清理墓葬133座,随葬品以陶器为主。⑤
  下面,首先根据用途对随葬陶器进行分类:
  生产工具。纺轮,共3件,均为圆饼形,平边。
  生活用具。陶器以豆、杯、罐、钵、盘、器盖为主。陶器总量138件。
  装饰品及其它。陶球,共5件。M156出土4件,实心,饰篦点纹的3件。M156出土1件,空心,红陶。
  由于生产工具和装饰品的数量很少,用来分型分式意义不大,本文主要以生活用具的豆为例进行分型分式。
  通过表一各类豆的对比,可知M154、M162出土豆为矮圈足豆,其余的为高圈足豆。现将矮圈足豆和高圈足豆分别定为A型豆和B型豆。(见下页表一)
  A型 矮圈足豆。又可分为二式。
  Ⅰ式:手捏制,器形很小。细泥红陶,敞口,斜腹,圈足。如M154出土的豆即是。
  Ⅱ式:细泥黑陶,圆唇,大口,豆盘呈半球体,喇叭形圈足,腹上部凸弦纹一周。如M162出土的豆即是。
  1 2
  图一 大溪遗址矮圈足豆的演变
  1(Ⅰ式,M154)、2(Ⅱ式,M162)
  B型 高圈足豆。又可分为4式。
  Ⅰ式:细泥红陶,子母口,喇叭形高圈足,圈足有戳印纹四组。如M101、M103出土的红陶豆即是。
  Ⅱ式:细泥红陶,侈口,折腹。施红衣,腹上部为瓦纹。如M132出土的红陶豆即是。
  Ⅲ式:细泥红陶,胎呈黑色。敛口,圆唇,圈足外撇。施红衣,器身与圈足接合处凹弦纹一周。如M176出土的红陶豆即是。
  Ⅳ式:细泥灰陶,火候较低,口微敛,方唇,圈足较高,有的圈足饰镂孔,器身与圈足接合处饰凸、凹弦纹。如M151出土的灰陶豆即是。
  1 2
  3 4
  5
  图二 大溪遗址高圈足豆的演变
  1(Ⅰ式,M101)、 2(Ⅰ式,M103)、3(Ⅱ式,M132)、4(Ⅲ式,M176)、5(Ⅳ式,M151)
  以上便是利用考古类型学知识对大溪遗址部分墓葬出土的陶豆进行分型分式。从中理解到考古学的3个基本方法是联系紧密,不可缺一的。首先通过对遗址的田野发掘,运用考古地层学的知识划分文化层和遗物,对文化堆积和遗迹分析研究、对文化层由晚到早的逐步揭露,最大限度地收集各种资料并做好记录;再通过对典型器物的分型分式,对典型遗址乃至整个文化的分期与分段可能会有所帮助;聚落考古学以聚落遗址为基本研究单位,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基础上的,对聚落内部结构的研究,同一考古学文化聚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同一考古学文化不同时期的聚落的分析研究,不同考古学文化之间聚落相互关系和探索研究以及聚落与生态环境的研究。
  注释:
  ①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②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③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④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⑤四川省博物馆:《巫山大溪遗址第三次发掘》,《考古学报》1981年第四期。
其他文献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中的四大语言技能。其中说和写是表达技能,是语言输出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即:敢写、能写、会写,是初中英语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教师更多地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系统的写作能力训练,从而导致很多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有意识地帮助学
期刊
语序,一直是备受语言学界关注的问题,而不同语言所应用到的语序规则往往会涉及到包括语言互译和语言学习在内的实际问题。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大致分为漂移型语言和非漂移型语言。相比属于非漂移型语言的英语,汉语作为非典型漂移型语言却有许多漂移现象,这可能与汉语无形态变化、无明显标记有关,也可能是在一定语境下、出于语用目的而产生漂移。因此,汉语出现漂移现象的原因以及为实现漂移所需要具备的要素成为了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对此,前人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本论文主要从形式句法学和语义学的角度研究汉语
摘要:本文在了解汉语、越语语音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对两种语言的语音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对越南学习者学习汉语语音时经常出现偏误的送气音p[p’]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和相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越南学习者;送气音;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54-01  引言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比较是语音偏误分析的基础。越南语属南亚语系孟
期刊
动结式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句法结构,主要由一个动词加一个结果补语组成(也有学者将包含“得”字句的组合式述补结构归为动结式的一种)。动结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其句法语义关系和复杂的内部结构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因此,学者们对汉语动结式的习得研究从未间断过。
  本论文选取汉语动结式中结果补语语义的三种语义指向为研究对象,旨在比较不同年龄段的母语儿童和英语为母语的高水平学习者对汉语动结式的习得。在母语习得中,前人有关母语儿童动结式的习得研究发现,儿童在4.5岁左右就能产出复杂的动结式结构,但未有实
时制、体、情态是与动词相关的三大范畴,且三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由于汉语是一种没有显性时制标记的语言,因而对汉语的体和情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针对汉语的体和情态的互动研究较少,且有关汉语体标记词“了”的语义研究一直没有定论,所以本研究以情态助动词“应该”和体标记词“了”为例,旨在探究汉语中情态与体的语义互动,并且期望通过对两者互动的研究,为“了”的语义分析提供一些佐证。本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应该”的语义、“了”的语义以及“应该”和“了”的共现限制及其互动机制。
  首先,我们从情态
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1928-1982)是二十世纪科幻文学界的翘楚,一生创作了44部长篇小说和120多部短篇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其最负盛名的作品。作者以超前的思维构想出了一个未来世界,探讨了高科技时代下的仿生人和人类共存的世界将出现的问题。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分析这部科幻小说中所反映的生态伦理、社会伦理,认为伦理关系的异化隐射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核战阴影下的社会现实。小说中仿生人与人类的新型伦理关系则引发了对于人之本质的追问,折射出人类身处科技时代的道德
摘要:义务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是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无论其种族、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应享有接受法定年限教育的权利。但是,在我国,目前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较为严重,就地区差异而言,它不仅存在于各省之间,也存在于各省内不同市(县),甚至不同乡镇之间。
期刊
威廉·吉布森(1948-)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之一,是“赛博朋克”文学流派主要奠基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神经漫游者》出版于1984年,斩获科幻小说界三项殊荣:星云奖、雨果奖和菲利普·迪克奖,确立了他在科幻小说领域的崇高地位。《神经漫游者》以近未来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的空间书写,呈现了一幅后现代生活全景图。
  论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和福柯的异质空间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小说中的都市空间、赛博空间和轨道空间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神经漫游者》的近未来都市空间景观中,跨国公司的资本和权力扩张取代了
摘要:本文对杨家埠木板年画在当代的题材与形式两方面艺术语言进行探究,目的在于找寻木板年画独有的民族艺术特征在当代语境下的发展与变化,以期以一种主动的、发展的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木板年画;现代;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38-01  同物质文化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传承,它是人类文化的
期刊
约翰·奥斯本(1929-1994)是20世纪50年代英国著名的戏剧家,是“愤怒的青年”文学流派的杰出领袖,为英国战后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大多聚焦于社会现实问题,表达对工人阶级的同情与关怀。1956年5月8日,奥斯本的戏剧《愤怒的回顾》在伦敦皇家宫廷剧院首演,随即引起巨大轰动,不仅让奥斯本一跃成为英国戏剧界的名人,而且标志着戏剧艺术的革新,被誉为英国当代戏剧的里程碑。
  本文运用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以《愤怒的回顾》主人公吉米“愤怒”的产生、爆发和平息为主线,分析其蕴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