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概述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现状、原则以及组织模式的定位、组织模式的机构设置,从现代图书馆科学管理角度出发,倡导因馆制宜,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制定学科馆员的定位职责。同时,为保证学科馆员的服务质量,树立新型服务窗口形象,做好学科馆员的绩效考核,提出体育院校图书馆全面实施学科馆员制的一种模式。
关键词: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组织模式;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195-03
学科馆员就是一些特殊的图书馆员,他们了解甚至精通某一学科或者某些学科领域的知识,并为这些学科的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包括信息沟通和联络、资源组织和开发、学科信息咨询和导航以及用户培训和指导等等。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为加强与各院系双向沟通而采取的服务措施,学科馆员服务是参考咨询工作的深入发展,更强调服务的专业性和深入性,能更好地为师生提供主动、专业和个性服务的有效途径。
1 学科馆员的发展历史
参考馆员制度的建立由来已久,它是随着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参考馆员,是指从事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图书馆员。通过与用户的交流,了解用户的咨询问题、内容和目的,利用各种参考工具和信息技术,回答用户的提问,帮助用户解决在查找利用文献信息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科馆员是对专门为某一专业领域用户提供综合性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的称呼。相比参考馆员的悠久历史,这种以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对口服务模式,最早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研究级大学图书馆[1]。它是以大学科为对象由专门的高级服务人员进行对口服务的一种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出了这一服务,称之为“跟踪服务”[2];俄亥俄大学图书馆相继推出了“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2]。随后,在加拿大的部分研究级大学图书馆也推行了这种学科馆员服务模式[3]。国内率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是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之后,国内有30余家高校图书馆相继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
2 学科馆员制度的现状
由于学科分化越来越细,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的专指性越来越强,图书馆不仅为用户提供一般性参考咨询服务,而且需要由学科馆员提供专业性、深层次的学科信息服务。在我国,迄今为止,只有高校系统的图书馆在尝试建立这种制度,虽然各高校图书馆在学科馆员制度的运作方式、人员编制、服务内容、发展模式和效益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从服务成效方面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国在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方面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建立组织模式,都是有待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以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为例,尝试探索一条建立体育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之路。
3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原则
为了加强图书馆与各个院系之间的联系,在师生的“需求”与图书馆的资源“保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帮助师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教学、科研和训练提供最基本最全面的资源保障,在多个层面满足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学科馆员制度的开展,应考虑以下原则:
3.1 兼顾理论创新与实用化创新 学科馆员制度起源于高校,是高校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一种新型信息服务方式。因此,北体大图书馆在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时,应在借鉴国内各重点高校开展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经验的同时,考虑体育院校系统与其它高校系统存在的差异以及我校与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差异。形式上不應拘泥于传统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即一人对一院、一人对一中心、一人对一学科或多学科的服务模式。促使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从等级制向团队制转变;工作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变;服务从一般的咨询服务向学科服务转变等,更重要是,促使图书馆从传统的文献管理模式向知识管理模式发展。
3.2 服务的主动性与针对性 以用户为中心是学科馆员制度建立的基础,其目的就是为用户的科研工作提供增值的信息服务。学科馆员的实质在于读者服务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一种真正的“人本化”服务。因此,不能将这种服务局限于馆员已有的知识和用户已表达清楚的需求,而应通过鼓励学科馆员参与用户的学科研究活动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科馆员的创新潜能,诱导和挖掘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从而实现服务价值的最大化,有效促进信息服务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4 学科馆员组织模式探讨
学科馆员是一项新生事物,需要客观、科学地看待。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本馆的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强化基础建设,集人、财、物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可选择集中、挂靠或分散的模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尝试。
4.1 组织模式定位 学科馆员的工作内涵十分丰富,其角色定位也是多重的,可以是学科专家、学科联络员、学科目录学家、学科咨询员,也可以是学科导读员、学科信息员、学科网络员等。学科馆员服务是参考咨询服务向纵深发展的结果,但与参考咨询又有明显区别。首先,参考咨询以图书馆内部的参考咨询台为中心,提供被动的提问应答式服务,即“需求提问信息处理服务反馈”(图1)。学科馆员则是一种主动服务模式,它从图书馆内参考咨询台走进科研社区,在与用户的直接交流中主动获取用户需求,并根据用户需求,主动提供服务,其基本模式为“需求服务”(图2)。其次,参考咨询提供一般性服务,而学科馆员则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学科指导服务。
4.2 组织模式的机构 实行学科馆员制是北体大图书馆为开展深层次的学科咨询而采取的最新服务措施,是北体大图书馆推出的以个性化服务为主导的读者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图书馆建立一个完整的学科馆员组织体系——管理委员会,它由馆长、学科委员会专家(高级职称)、信息咨询部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总体规划、人员编制、战略决策、宏观调控、检验监督、绩效评估等。信息咨询部负责具体实施及日常管理工作,委员会下设协调小组,总体协调各个学科馆员团队的工作,协调馆内的信息资源、网络、设备、技术、服务等各相关业务之间的关系,提供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所需的平台等技术支持和服务(图3) 。
4.3 组织的几种模式 集中式模式——在图书馆的内部建立独立的专门部门,对学科馆员和有关的学科服务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运作,是一种实体式的操作方法。特点是学科馆员的人员相对集中,便于管理和统筹,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为学科馆员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技术和文献资源保障,为有效进行学科服务铺平道路,确保学科服务能够长期稳定地开展和不断拓深。
分散式模式——在图书馆成立专门的学科管理委员会,规划管理学科馆员的工作,将学科馆员分散在图书馆现有的各个部门或各个岗位中,比如在采访编目部、流通阅览部、信息咨询部、技术服务部、文献检索课教研室等部门中选择合适的人员作为学科馆员,工作形式为兼职。优点是在试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初期,没有打乱原有的部门或岗位设置,保持了稳定性和连贯性。缺点是人员分散,原有工作内容不一,基础不同,会使得学科馆员的工作进度不一。
挂靠式模式——在图书馆内不设立专门的部门,将学科馆员挂靠在图书馆信息咨询部或者文献检索课教研室,其实也是集中管理,具有集中式模式的特点,但是避免了工作量不饱和的现象,相当于兼职学科馆员,既要完成原有的业务服务工作或教学工作,同时完成学科馆员的任务。特点是拓展了原有信息服务和用户教育培训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发挥原有人员的作用。
总之,无论以上何种形式,都是基于现有的工作基础建立的模式,需要强调的是图书馆内部的协调合作。学科馆员肩负的任务是熟悉本馆的资源建设情况,了解某些学科领域的科研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馆藏,推广介绍信息服务,从而加快图书馆的创新步伐。
4.4 学科馆员的职责 它的职责是加强图书馆与服务院系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为读者和用户提供针对性强的对口服务(文献检索、定题服务、课题咨询、资源的使用指导、用户培训、建立学科导航等)。在传统条件下,图书馆员承担的读者服务工作是一种不分学科的手工被动式工作,而在网络条件下,图书馆员的读者服务工作演变成了主动式工作。1)负责试用、评介相关学科的参考工具和电子资源,收集反馈信息,为数据库引进提供参考,为读者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技术支持;2)定期编写、更新相关学科的读者参考资料,包括各类资源的使用指南等;3)负责搜集、整理、通告相关学科的网络信息資源;4)定期征求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期刊、光盘、电子资源等)和服务内容的意见和要求;5)协助对口读者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为重点学科研究提供定题检索服务、文献资源建设咨询和指导,建立一站式资源平台。6)随时跟踪了解对口学科发展动态、图书出版信息和发行信息,配合采访人员做好采访工作。
4.5 学科馆员的素质 大部分文献阐述了学科馆员的素质问题。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1) 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与敏锐的信息洞察力,要善于捕捉、发现和存储最新文献信息。2) 要有丰富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学基础知识,同时又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3) 要具备网络化的信息服务技能,能综合利用最新的信息采集、组织与检索技术。4) 熟练掌握外语的应用能力,有较好的攻关与服务营销素质。5)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5 实施学科馆员制的措施
5.1 完善馆藏资源建设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既要有丰富的印刷型文献资源,还要有相应的电子资源保障,尤其购买某些学科、某些专业或专题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而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都在逐渐进行完善。只有这样,学科馆员才能对馆藏中本学科主要和最新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有效的整合、组织,从而建立各种目录、索引、文献评介等,根据馆藏文献的专业特色建立特色数据库,并根据用户需求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生成对各学科领域主要信息源的导航和评介信息,建立各种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等。
5.2因馆制宜,循序渐进 在实施学科馆员制的措施中,北体大图书馆领导及学科委员会应总结国内其它高校学科馆员制服务中的经验和教训,包括目前改革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起突出专业性和服务综合性的全新管理模式,在总结其它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因馆制宜,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尝试[4]。北体大图书馆利用现有的部室人员,采取分散式、兼职为主的模式。并针对教学、训练和科研并重发展,由图书馆各个部门选定符合条件的馆员来担任这项工作,每个学科馆员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兼做学科馆员的工作。学科委员会采取先征求个人意见后直接聘任,一般聘任期为一年。为此,图书馆在人员、信息设备、信息资源、通信网络、组织机构等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另一方面,考虑现有环境和承受能力,在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合理调整,由浅入深,分步骤、分阶段地实现预定目标,有利于学科馆员高质量的服务。
5.3 建立学科馆员的培训机制 作为体育院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辅助部门,图书馆建立、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加强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在职馆员业务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是问题的关键。而在短时期内培养出一批学科专业化、业务综合化、工作网络化的学科馆员是不可能的。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本馆人员进行再培训,通过对在岗工作人员的培养,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让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人员进修学习图书情报方面的课程,让具有图书情报背景的人员进修学习某一专业的知识和课程,使他们能更好地承担起学科馆员的任务。人才培养应作为长期的工作进行,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培养人才。
5.4 学科馆员的绩效考核 为使这一新型服务取得成功,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及其岗位、条件、技术和政策等保障制度。学科馆员的考核可实行双向考核制度,既接受图书馆的考核,又接受对口用户的考核,其中以用户评价为主[5]。北体大图书馆学科馆员业绩的考核将每年进行一次,以个人书面总结形式交馆委会。馆委会就学科馆员完成的主要工作、数量、质量、程序等项内容以及读者的反馈意见作为定酬和奖励的依据。对学科馆员考核后,合格的进行续聘、优秀的奖励、不合格的解聘。结合学科馆员完成任务的质和量两个方面,考核的主要指标为:1)用户联络人数及其频率, 给用户提供图书馆资源的讲座及培训效果的评价;2)解答用户咨询的问题及其数量;3)重点研究项目跟踪服务数量;4)有利于馆藏资源建设、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信息收集与反馈的建议;5)编写各种用户参考资料及其全文传递数量;6)提交相关数据库的试用报告和数据库的评价报告,用户满意度,包括用户对学科馆员业务能力以及提供帮助能力的综合评价等。
6 小 结
学科馆员是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未知的方面很多,如果想做好这项工作,必然要花费时间投入精力。对于分散设岗或兼职人员,都面临双重责任,既要完成原有的业务工作,又要完成新开展的学科馆员工作,所以要坚持多角色定位,协调处理好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于媛.“学科馆员”制度与“参考馆员”制度的比较[J].图书馆建设,2004(2).
[2] 束漫.广州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机制建设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1).
[3] 钱智勇.学科馆员与重点学科创新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5(1).
[4] 蔡迎春.学科馆员:期望与实践的背离[J].图书馆建设,2005(3).
[5] 韩广峰.关于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及其绩效考核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6).
[6] 刘琼.中美大学学科馆员的初步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
[7] 李春旺.国内学科馆员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04(2).第30卷 第9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组织模式;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195-03
学科馆员就是一些特殊的图书馆员,他们了解甚至精通某一学科或者某些学科领域的知识,并为这些学科的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包括信息沟通和联络、资源组织和开发、学科信息咨询和导航以及用户培训和指导等等。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为加强与各院系双向沟通而采取的服务措施,学科馆员服务是参考咨询工作的深入发展,更强调服务的专业性和深入性,能更好地为师生提供主动、专业和个性服务的有效途径。
1 学科馆员的发展历史
参考馆员制度的建立由来已久,它是随着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参考馆员,是指从事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图书馆员。通过与用户的交流,了解用户的咨询问题、内容和目的,利用各种参考工具和信息技术,回答用户的提问,帮助用户解决在查找利用文献信息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科馆员是对专门为某一专业领域用户提供综合性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的称呼。相比参考馆员的悠久历史,这种以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对口服务模式,最早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研究级大学图书馆[1]。它是以大学科为对象由专门的高级服务人员进行对口服务的一种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出了这一服务,称之为“跟踪服务”[2];俄亥俄大学图书馆相继推出了“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2]。随后,在加拿大的部分研究级大学图书馆也推行了这种学科馆员服务模式[3]。国内率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是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之后,国内有30余家高校图书馆相继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
2 学科馆员制度的现状
由于学科分化越来越细,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的专指性越来越强,图书馆不仅为用户提供一般性参考咨询服务,而且需要由学科馆员提供专业性、深层次的学科信息服务。在我国,迄今为止,只有高校系统的图书馆在尝试建立这种制度,虽然各高校图书馆在学科馆员制度的运作方式、人员编制、服务内容、发展模式和效益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从服务成效方面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国在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方面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建立组织模式,都是有待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以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为例,尝试探索一条建立体育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之路。
3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原则
为了加强图书馆与各个院系之间的联系,在师生的“需求”与图书馆的资源“保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帮助师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教学、科研和训练提供最基本最全面的资源保障,在多个层面满足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学科馆员制度的开展,应考虑以下原则:
3.1 兼顾理论创新与实用化创新 学科馆员制度起源于高校,是高校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一种新型信息服务方式。因此,北体大图书馆在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时,应在借鉴国内各重点高校开展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经验的同时,考虑体育院校系统与其它高校系统存在的差异以及我校与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差异。形式上不應拘泥于传统的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即一人对一院、一人对一中心、一人对一学科或多学科的服务模式。促使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从等级制向团队制转变;工作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变;服务从一般的咨询服务向学科服务转变等,更重要是,促使图书馆从传统的文献管理模式向知识管理模式发展。
3.2 服务的主动性与针对性 以用户为中心是学科馆员制度建立的基础,其目的就是为用户的科研工作提供增值的信息服务。学科馆员的实质在于读者服务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一种真正的“人本化”服务。因此,不能将这种服务局限于馆员已有的知识和用户已表达清楚的需求,而应通过鼓励学科馆员参与用户的学科研究活动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科馆员的创新潜能,诱导和挖掘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从而实现服务价值的最大化,有效促进信息服务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4 学科馆员组织模式探讨
学科馆员是一项新生事物,需要客观、科学地看待。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本馆的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强化基础建设,集人、财、物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可选择集中、挂靠或分散的模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尝试。
4.1 组织模式定位 学科馆员的工作内涵十分丰富,其角色定位也是多重的,可以是学科专家、学科联络员、学科目录学家、学科咨询员,也可以是学科导读员、学科信息员、学科网络员等。学科馆员服务是参考咨询服务向纵深发展的结果,但与参考咨询又有明显区别。首先,参考咨询以图书馆内部的参考咨询台为中心,提供被动的提问应答式服务,即“需求提问信息处理服务反馈”(图1)。学科馆员则是一种主动服务模式,它从图书馆内参考咨询台走进科研社区,在与用户的直接交流中主动获取用户需求,并根据用户需求,主动提供服务,其基本模式为“需求服务”(图2)。其次,参考咨询提供一般性服务,而学科馆员则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学科指导服务。
4.2 组织模式的机构 实行学科馆员制是北体大图书馆为开展深层次的学科咨询而采取的最新服务措施,是北体大图书馆推出的以个性化服务为主导的读者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图书馆建立一个完整的学科馆员组织体系——管理委员会,它由馆长、学科委员会专家(高级职称)、信息咨询部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总体规划、人员编制、战略决策、宏观调控、检验监督、绩效评估等。信息咨询部负责具体实施及日常管理工作,委员会下设协调小组,总体协调各个学科馆员团队的工作,协调馆内的信息资源、网络、设备、技术、服务等各相关业务之间的关系,提供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所需的平台等技术支持和服务(图3) 。
4.3 组织的几种模式 集中式模式——在图书馆的内部建立独立的专门部门,对学科馆员和有关的学科服务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运作,是一种实体式的操作方法。特点是学科馆员的人员相对集中,便于管理和统筹,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为学科馆员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技术和文献资源保障,为有效进行学科服务铺平道路,确保学科服务能够长期稳定地开展和不断拓深。
分散式模式——在图书馆成立专门的学科管理委员会,规划管理学科馆员的工作,将学科馆员分散在图书馆现有的各个部门或各个岗位中,比如在采访编目部、流通阅览部、信息咨询部、技术服务部、文献检索课教研室等部门中选择合适的人员作为学科馆员,工作形式为兼职。优点是在试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初期,没有打乱原有的部门或岗位设置,保持了稳定性和连贯性。缺点是人员分散,原有工作内容不一,基础不同,会使得学科馆员的工作进度不一。
挂靠式模式——在图书馆内不设立专门的部门,将学科馆员挂靠在图书馆信息咨询部或者文献检索课教研室,其实也是集中管理,具有集中式模式的特点,但是避免了工作量不饱和的现象,相当于兼职学科馆员,既要完成原有的业务服务工作或教学工作,同时完成学科馆员的任务。特点是拓展了原有信息服务和用户教育培训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发挥原有人员的作用。
总之,无论以上何种形式,都是基于现有的工作基础建立的模式,需要强调的是图书馆内部的协调合作。学科馆员肩负的任务是熟悉本馆的资源建设情况,了解某些学科领域的科研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馆藏,推广介绍信息服务,从而加快图书馆的创新步伐。
4.4 学科馆员的职责 它的职责是加强图书馆与服务院系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为读者和用户提供针对性强的对口服务(文献检索、定题服务、课题咨询、资源的使用指导、用户培训、建立学科导航等)。在传统条件下,图书馆员承担的读者服务工作是一种不分学科的手工被动式工作,而在网络条件下,图书馆员的读者服务工作演变成了主动式工作。1)负责试用、评介相关学科的参考工具和电子资源,收集反馈信息,为数据库引进提供参考,为读者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技术支持;2)定期编写、更新相关学科的读者参考资料,包括各类资源的使用指南等;3)负责搜集、整理、通告相关学科的网络信息資源;4)定期征求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期刊、光盘、电子资源等)和服务内容的意见和要求;5)协助对口读者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为重点学科研究提供定题检索服务、文献资源建设咨询和指导,建立一站式资源平台。6)随时跟踪了解对口学科发展动态、图书出版信息和发行信息,配合采访人员做好采访工作。
4.5 学科馆员的素质 大部分文献阐述了学科馆员的素质问题。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1) 要有强烈的信息意识与敏锐的信息洞察力,要善于捕捉、发现和存储最新文献信息。2) 要有丰富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学基础知识,同时又要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3) 要具备网络化的信息服务技能,能综合利用最新的信息采集、组织与检索技术。4) 熟练掌握外语的应用能力,有较好的攻关与服务营销素质。5)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5 实施学科馆员制的措施
5.1 完善馆藏资源建设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既要有丰富的印刷型文献资源,还要有相应的电子资源保障,尤其购买某些学科、某些专业或专题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而国内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都在逐渐进行完善。只有这样,学科馆员才能对馆藏中本学科主要和最新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有效的整合、组织,从而建立各种目录、索引、文献评介等,根据馆藏文献的专业特色建立特色数据库,并根据用户需求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生成对各学科领域主要信息源的导航和评介信息,建立各种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等。
5.2因馆制宜,循序渐进 在实施学科馆员制的措施中,北体大图书馆领导及学科委员会应总结国内其它高校学科馆员制服务中的经验和教训,包括目前改革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起突出专业性和服务综合性的全新管理模式,在总结其它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因馆制宜,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尝试[4]。北体大图书馆利用现有的部室人员,采取分散式、兼职为主的模式。并针对教学、训练和科研并重发展,由图书馆各个部门选定符合条件的馆员来担任这项工作,每个学科馆员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兼做学科馆员的工作。学科委员会采取先征求个人意见后直接聘任,一般聘任期为一年。为此,图书馆在人员、信息设备、信息资源、通信网络、组织机构等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另一方面,考虑现有环境和承受能力,在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合理调整,由浅入深,分步骤、分阶段地实现预定目标,有利于学科馆员高质量的服务。
5.3 建立学科馆员的培训机制 作为体育院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辅助部门,图书馆建立、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加强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在职馆员业务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是问题的关键。而在短时期内培养出一批学科专业化、业务综合化、工作网络化的学科馆员是不可能的。在现有的条件下,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本馆人员进行再培训,通过对在岗工作人员的培养,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让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人员进修学习图书情报方面的课程,让具有图书情报背景的人员进修学习某一专业的知识和课程,使他们能更好地承担起学科馆员的任务。人才培养应作为长期的工作进行,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培养人才。
5.4 学科馆员的绩效考核 为使这一新型服务取得成功,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及其岗位、条件、技术和政策等保障制度。学科馆员的考核可实行双向考核制度,既接受图书馆的考核,又接受对口用户的考核,其中以用户评价为主[5]。北体大图书馆学科馆员业绩的考核将每年进行一次,以个人书面总结形式交馆委会。馆委会就学科馆员完成的主要工作、数量、质量、程序等项内容以及读者的反馈意见作为定酬和奖励的依据。对学科馆员考核后,合格的进行续聘、优秀的奖励、不合格的解聘。结合学科馆员完成任务的质和量两个方面,考核的主要指标为:1)用户联络人数及其频率, 给用户提供图书馆资源的讲座及培训效果的评价;2)解答用户咨询的问题及其数量;3)重点研究项目跟踪服务数量;4)有利于馆藏资源建设、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的信息收集与反馈的建议;5)编写各种用户参考资料及其全文传递数量;6)提交相关数据库的试用报告和数据库的评价报告,用户满意度,包括用户对学科馆员业务能力以及提供帮助能力的综合评价等。
6 小 结
学科馆员是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未知的方面很多,如果想做好这项工作,必然要花费时间投入精力。对于分散设岗或兼职人员,都面临双重责任,既要完成原有的业务工作,又要完成新开展的学科馆员工作,所以要坚持多角色定位,协调处理好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于媛.“学科馆员”制度与“参考馆员”制度的比较[J].图书馆建设,2004(2).
[2] 束漫.广州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机制建设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1).
[3] 钱智勇.学科馆员与重点学科创新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5(1).
[4] 蔡迎春.学科馆员:期望与实践的背离[J].图书馆建设,2005(3).
[5] 韩广峰.关于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及其绩效考核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6).
[6] 刘琼.中美大学学科馆员的初步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
[7] 李春旺.国内学科馆员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04(2).第30卷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