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春感①
刘辰翁
铁马②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品,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刘辰翁生当南宋末叶,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多年漂泊,晚年才隐居山中,从事著述。他的词,承继苏辛,多慷慨之音,但更凄怆沉痛。②铁马:披有铁甲的战马,指元朝南下的骑兵。③海上:忠臣苏武牧羊北海,不忘故国;或指南宋爱国志士多从海上逃亡,在福建、广东一带坚持抗元斗争。
1. 赏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妙处。
[解题思路] ■
这是一道开放型试题。赏析某句诗的妙处,须先明确其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再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向去选答题角度。可先从词句所写内容以及十二个字包含的丰富情感入手分析,再从修辞角度(排比或者对偶)、句式特点角度(名词短语组合)或者位置特点角度(景物作结)进行赏析,任选三点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 ■
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山中岁月,指词人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指词人对在福建、广东一带坚持抗元斗争的爱国志士的牵挂之情,也可理解为词人对苏武的追慕之情,对南宋政权忠贞不渝的情怀。词人对三种不同情形进行了高度概括的描述,并且将之熔铸于十二字之内,含蓄蕴藉;三个四字句句式整齐,对仗工稳(扇面对),表意凝练;虚实结合(“辇下风光”“海上心情”为虚,“山中岁月”为实),化虚为实(对故国的眷恋为虚,“辇下风光”为实,对志士的牵挂为虚,“海上心情”为实),虚实相映,渲染出厚重的亡国悲苦气氛,丰富了诗歌的内涵;采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或者意象组合方式),展示出广阔而丰富的生活画面,深化了诗歌的主旨;以高度概括的景物描写作结,意境深远,表达了词人煎熬于漫长隐居生活的寂寞和痛苦(“山中岁月”),对和平生活的怀念(“辇下风光”),对大宋政权的忠贞,以及对坚持抗元斗争的爱国志士的牵挂(“海上心情”)。(任选两种妙处作答即可)
2. 本词抒情方式有何特色,试简析之。
[解题思路] ■
解答本题,要掌握两种最基本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有多种:借景抒情、借事(或者细节)抒情、借典故抒情、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浏览全词,按图索骥,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表述时要遵循基本步骤:观点(抒情方式,注意要用鉴赏术语)+材料(引用诗句)+效果分析(借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
这首词用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词人借“愁”表达了亡国之痛,借“那堪”“想”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这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上阕,词人借描绘临安元宵节具有北地特色的场景,表达了对元军的愤怒和亡国的悲伤,这是借景抒情。下阕,借“故国”“高台月明”的典故(化用南唐李后主《虞美人》中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抒发了对故国之思,这是借典抒情;借“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概括描述三个不同场景),表达了眷恋故国、牵挂抗元志士、隐居之寂寞无奈的情感,这是借景抒情。
(作者系湖北省枝江三中高级教师)
柳梢青 春感①
刘辰翁
铁马②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品,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刘辰翁生当南宋末叶,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多年漂泊,晚年才隐居山中,从事著述。他的词,承继苏辛,多慷慨之音,但更凄怆沉痛。②铁马:披有铁甲的战马,指元朝南下的骑兵。③海上:忠臣苏武牧羊北海,不忘故国;或指南宋爱国志士多从海上逃亡,在福建、广东一带坚持抗元斗争。
1. 赏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妙处。
[解题思路] ■
这是一道开放型试题。赏析某句诗的妙处,须先明确其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再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向去选答题角度。可先从词句所写内容以及十二个字包含的丰富情感入手分析,再从修辞角度(排比或者对偶)、句式特点角度(名词短语组合)或者位置特点角度(景物作结)进行赏析,任选三点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 ■
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山中岁月,指词人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指词人对在福建、广东一带坚持抗元斗争的爱国志士的牵挂之情,也可理解为词人对苏武的追慕之情,对南宋政权忠贞不渝的情怀。词人对三种不同情形进行了高度概括的描述,并且将之熔铸于十二字之内,含蓄蕴藉;三个四字句句式整齐,对仗工稳(扇面对),表意凝练;虚实结合(“辇下风光”“海上心情”为虚,“山中岁月”为实),化虚为实(对故国的眷恋为虚,“辇下风光”为实,对志士的牵挂为虚,“海上心情”为实),虚实相映,渲染出厚重的亡国悲苦气氛,丰富了诗歌的内涵;采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或者意象组合方式),展示出广阔而丰富的生活画面,深化了诗歌的主旨;以高度概括的景物描写作结,意境深远,表达了词人煎熬于漫长隐居生活的寂寞和痛苦(“山中岁月”),对和平生活的怀念(“辇下风光”),对大宋政权的忠贞,以及对坚持抗元斗争的爱国志士的牵挂(“海上心情”)。(任选两种妙处作答即可)
2. 本词抒情方式有何特色,试简析之。
[解题思路] ■
解答本题,要掌握两种最基本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有多种:借景抒情、借事(或者细节)抒情、借典故抒情、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浏览全词,按图索骥,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表述时要遵循基本步骤:观点(抒情方式,注意要用鉴赏术语)+材料(引用诗句)+效果分析(借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
这首词用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词人借“愁”表达了亡国之痛,借“那堪”“想”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这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上阕,词人借描绘临安元宵节具有北地特色的场景,表达了对元军的愤怒和亡国的悲伤,这是借景抒情。下阕,借“故国”“高台月明”的典故(化用南唐李后主《虞美人》中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抒发了对故国之思,这是借典抒情;借“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概括描述三个不同场景),表达了眷恋故国、牵挂抗元志士、隐居之寂寞无奈的情感,这是借景抒情。
(作者系湖北省枝江三中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