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不断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与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终身有激情、有创意地投入学习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乡土建筑艺术为广大民众所创建所传承,是学生学习的良好资源,利用这一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乡土建筑;学习方式;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0-0111-01
近年来遗存在“秀丽山水”中的传统建筑,有的被辞旧迎新的巨轮“碾落”成泥,有的在风雨中飘摇不已,民居不复为居,信息大量丧失。民居为广大群众所创造、传承,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了解、兴趣、关注并投入保护和传承的行列,通过教育,薪传不辍。开展常态的、自觉的研究学习,让知识和文化普及建立在调研基础上,才有说服力和价值,让乡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不断的传播,产生影响力,学生才会有“知”中产生保护的冲动,成为传承文化的“推手”。
民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源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体现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其生长、繁荣于民间,贴近生活实际,无论价值观、呈现形态上都与民众密切相连联,蕴含深刻的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学校开发本土课程资源提供平台,保证学生美术综合实践有内容载体、有特色效果。
我们开展此主题的综合性活动有如下体会:
1.体验:从生活出发
“生活即教育”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与学习者的生活相关才是有效的。培养学生从生活入手,做个有心人,从中选择和确定感兴趣的研究,提出、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是教师提供的;或教材拓展延伸;或思辨的;或实操类的。雕刻和彩绘等是乡土建筑艺术真切反映可触及可经历,贴近生活实际,美术教学体验活动中形成如下问题:1、古民居建于何时?保护民居的意义何在?2、体现怎样的建筑风格、技巧?等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涉及历史知识、地方文化、民俗研究等。每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引导学生叙述、说明、研究,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探究:在问题中学习
在问题中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礎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取新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激发探究兴趣,学会学习、探究,终身受益。如对建筑本体精美的图案的探究,象征“渔、樵、耕、读”的耕读传家的生活画面等传递人类优秀品质,成为文化行为载体,“有形”“无形”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民族的文化遗产的整体。以独特的方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陶冶心智、情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学生对建筑雕刻绘画的材料、工艺,形态各异作品的探究,其方寸之中可辨千里之秀;构图别致、层次分明、形态逼真、工艺精湛真可谓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特别是对人物的刻画形神兼备,想象力丰富,造型准确,形式感、体积感好,艺术水平高超。如此雕塑、彩绘等都有较强的操作性,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有益补充。给予学生多维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技能技巧,给美术教育增添活力。
3.拓展:回归生活
拓展是探究的延续,是对知识探究转向思想观点的培养和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对所学理论体系的升华。每个耀眼的奇迹背后是新思想、新观念支撑,有成功的方法推动,卓越的创新能力体现了一个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的体现,是可以通过教育、激励和实践等培养出来,并不断得到提升的能力。
任何现代文化必然根植于“古典”,脱胎于“母体”,其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现代文化的建设,需要寻求内在的文化基因和链接,重视传统文化的资源的发挥。适度地将乡土建筑艺术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对教材再创造、补充和应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材料和实例,为学生所熟悉,贴近生活,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兴趣,增添课堂活力,提高效果。将乡土艺术元素融入创作,在积淀了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在不断汲取民间艺术的营养,积极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学生在继承中发扬,在发展中创新,使创作既古朴又闪烁时代气息,实现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积极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课程理念。再如,学生对嘉庚建筑的研究获取其创造性的特点:1、创造性的吸收并革新闽南传统建筑、西方建筑、南洋建筑元素。2、创造性的因地制宜等特色,充分说明传统文化已注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民族的一种粘合剂、凝聚力。每个城市、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记忆和传承。传统建筑蕴含了本地优秀文化传统形成的发展轨迹,体现出一方水土滋养出的“文脉”。昭示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越是民族的越独特。嘉庚建筑融入故乡的文化氛围,在文化中找到自己精神的“根”,并加以发展,没有割断历史,更没全盘否定,这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乡土建筑艺术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对这一文化资源的关注和深掘,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方式的改变,使民间优秀文化更加开拓创新,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在资源开拓中,培育学生对这一大众语境中的艺术认同,对家乡的自豪之情,唤起学生心中的美好情感,成为乡土美术文化的传承者、守望者,推进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乡土建筑;学习方式;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0-0111-01
近年来遗存在“秀丽山水”中的传统建筑,有的被辞旧迎新的巨轮“碾落”成泥,有的在风雨中飘摇不已,民居不复为居,信息大量丧失。民居为广大群众所创造、传承,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了解、兴趣、关注并投入保护和传承的行列,通过教育,薪传不辍。开展常态的、自觉的研究学习,让知识和文化普及建立在调研基础上,才有说服力和价值,让乡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不断的传播,产生影响力,学生才会有“知”中产生保护的冲动,成为传承文化的“推手”。
民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源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体现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其生长、繁荣于民间,贴近生活实际,无论价值观、呈现形态上都与民众密切相连联,蕴含深刻的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学校开发本土课程资源提供平台,保证学生美术综合实践有内容载体、有特色效果。
我们开展此主题的综合性活动有如下体会:
1.体验:从生活出发
“生活即教育”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与学习者的生活相关才是有效的。培养学生从生活入手,做个有心人,从中选择和确定感兴趣的研究,提出、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是教师提供的;或教材拓展延伸;或思辨的;或实操类的。雕刻和彩绘等是乡土建筑艺术真切反映可触及可经历,贴近生活实际,美术教学体验活动中形成如下问题:1、古民居建于何时?保护民居的意义何在?2、体现怎样的建筑风格、技巧?等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涉及历史知识、地方文化、民俗研究等。每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引导学生叙述、说明、研究,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探究:在问题中学习
在问题中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礎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取新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激发探究兴趣,学会学习、探究,终身受益。如对建筑本体精美的图案的探究,象征“渔、樵、耕、读”的耕读传家的生活画面等传递人类优秀品质,成为文化行为载体,“有形”“无形”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民族的文化遗产的整体。以独特的方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陶冶心智、情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学生对建筑雕刻绘画的材料、工艺,形态各异作品的探究,其方寸之中可辨千里之秀;构图别致、层次分明、形态逼真、工艺精湛真可谓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特别是对人物的刻画形神兼备,想象力丰富,造型准确,形式感、体积感好,艺术水平高超。如此雕塑、彩绘等都有较强的操作性,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有益补充。给予学生多维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技能技巧,给美术教育增添活力。
3.拓展:回归生活
拓展是探究的延续,是对知识探究转向思想观点的培养和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对所学理论体系的升华。每个耀眼的奇迹背后是新思想、新观念支撑,有成功的方法推动,卓越的创新能力体现了一个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的体现,是可以通过教育、激励和实践等培养出来,并不断得到提升的能力。
任何现代文化必然根植于“古典”,脱胎于“母体”,其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现代文化的建设,需要寻求内在的文化基因和链接,重视传统文化的资源的发挥。适度地将乡土建筑艺术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对教材再创造、补充和应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材料和实例,为学生所熟悉,贴近生活,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兴趣,增添课堂活力,提高效果。将乡土艺术元素融入创作,在积淀了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在不断汲取民间艺术的营养,积极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学生在继承中发扬,在发展中创新,使创作既古朴又闪烁时代气息,实现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积极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课程理念。再如,学生对嘉庚建筑的研究获取其创造性的特点:1、创造性的吸收并革新闽南传统建筑、西方建筑、南洋建筑元素。2、创造性的因地制宜等特色,充分说明传统文化已注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民族的一种粘合剂、凝聚力。每个城市、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记忆和传承。传统建筑蕴含了本地优秀文化传统形成的发展轨迹,体现出一方水土滋养出的“文脉”。昭示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越是民族的越独特。嘉庚建筑融入故乡的文化氛围,在文化中找到自己精神的“根”,并加以发展,没有割断历史,更没全盘否定,这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乡土建筑艺术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对这一文化资源的关注和深掘,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方式的改变,使民间优秀文化更加开拓创新,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在资源开拓中,培育学生对这一大众语境中的艺术认同,对家乡的自豪之情,唤起学生心中的美好情感,成为乡土美术文化的传承者、守望者,推进乡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