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反映形式。概念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通过五个方面①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感悟概念;②经历概念的发生过程;③体验概念的螺旋上升;④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⑤感受概念的实际应用。简要介绍了在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智慧的结晶,也是整个教学过程所积累的主要知识点。初中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概念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知识结构的基础,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学生在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过程中要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要正确地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因此,能否把数学概念讲好,直接影响数学的教学效果,这就促使我们常去思考如何抓好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按照自身的基本规律获得概念,怎样使学生真正掌握概念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尝试。
一、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感悟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观、具体,建立在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本质特性。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的方法,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想得来的东西,成为学生能亲身体验的东西;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对于这些概念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情景,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数轴概念的教学:观察生活中的杆秤特点,拿根杆秤称物体,移动秤砣使秤杆平衡时,秤杆上的对应星点表示的数字即为所称物体的重量;显然秤砣越往右移,所称的物体越重。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温度计也有类似的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本质属性: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增减的方向。
我们能否用一个更加简单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描述它呢?由此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 “数轴”的概念。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二、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发生过程
概念的引出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将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而初中数学教材展现给学生的往往是“由概念到定理、由定理到公式、由公式到例题”三部曲,这一过程掩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应只简单地给出定义,而应加强对概念的引出,使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加深对新概念的印象。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切忌直截了当就定义而讲定义,应更多地从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思维情景,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而且也使他们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正弦和余弦”一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 创设两个问题。
问题1:在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怎样求另一条直角边?
问题2: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怎样求∠A的对边BC?
对于问题1,学生很快想到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对于问题2,有些学生很可能也想到用勾股定理,经尝试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识冲突——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步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1.启发思考: 在RtΔABC中,∠A的斜边AB和∠A的对边BC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无法下手,此时,教师作点拨,能否从∠A的特殊值中找关系?
2.从探究特殊情况中发现规律
(1)当∠A=30°时,在RtΔABC中,∠A的对边和斜边有什么关系?
(2)学生画一个比原直角三角形大(或小),且∠A=30°的RtΔABC,结果发现什么?
(3)要求学生探讨一下,当∠A=45°或60°时,∠A的对边与斜边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在直角三角形中,当∠A=45°或60°时,∠Α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值。
3.由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从而得到当锐角A取其它固定值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值。
4.证明猜想,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证明此猜想。
第三步 引入“正弦和余弦”的定义。
“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果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概念的过程,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正弦和余弦”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了正弦和余弦概念的发生过程,实现了由形到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的热情。
三、让学生体验概念的螺旋上升
因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往往具有片面性,所以常造成学生错误地扩大或缩小概念。为防止学生断章取义,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应充分运用变式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加以补充说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与知识特点,在教学中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应遵循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
某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费0.2元;“快捷通”;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
(1)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移动通讯费用相同?
(2)某人估计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钟,应选择哪种移动通讯业务合算些?
通过在不同阶段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呈螺旋上升,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
四、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外延的大小与内涵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增加学生对概念的明晰度,提高鉴别能力,避免张冠李戴,为此,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相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及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个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它的干挠程度直接影响到学习的难易。在传授知识时,若抓住了重点,并通过训练反复加以强化,学生便能把握概念凸显出来的实质,尽量减少乃至消除非本质因素的影响。反之,学生将会在事物特征被掩盖的情况下模棱两可,甚至不知所云。揭示概念的内涵不仅由概念的定义完成,还常常由定义所推演的一些定理、公式得到进一步理解。如以三角函数的定义为基础,推导特殊角的函数值,以及解直角三角形,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概念是学习其它知识的依据。反过来又会使三角函数的内涵得到深入揭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强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提高认识,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逐步展开对它所反映的教学模式作深入的探究,以求更深刻地认识客观规律。
五、让学生感受概念的实际应用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题,是培养学生解题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如通过基本概念的正用、反用、变用等,培养学生计算、变形等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习提供练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的能力。
如学习了统计与概率的概念后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有一则广告称:“有60%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你听了这则广告有什么想法?
通过讨论,使学生学会用统计的观点去分析广告中60%这一数据:样本是如何选取的,样本的容量多大等。若该公司调查了5个人,其中有3个人用了这个产品,就说“有60%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这样的数据显然不可信。因此应对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提出质疑,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后我还将继续努力探索数学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孔庆丰;数学概念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
[2] 吴春霞;如何加强初中数学概念教学[J];考试周刊.
关键词: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智慧的结晶,也是整个教学过程所积累的主要知识点。初中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概念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知识结构的基础,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学生在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过程中要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要正确地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因此,能否把数学概念讲好,直接影响数学的教学效果,这就促使我们常去思考如何抓好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按照自身的基本规律获得概念,怎样使学生真正掌握概念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尝试。
一、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感悟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观、具体,建立在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本质特性。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的方法,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想得来的东西,成为学生能亲身体验的东西;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对于这些概念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情景,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数轴概念的教学:观察生活中的杆秤特点,拿根杆秤称物体,移动秤砣使秤杆平衡时,秤杆上的对应星点表示的数字即为所称物体的重量;显然秤砣越往右移,所称的物体越重。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温度计也有类似的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本质属性: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增减的方向。
我们能否用一个更加简单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描述它呢?由此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 “数轴”的概念。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二、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发生过程
概念的引出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将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而初中数学教材展现给学生的往往是“由概念到定理、由定理到公式、由公式到例题”三部曲,这一过程掩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应只简单地给出定义,而应加强对概念的引出,使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加深对新概念的印象。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切忌直截了当就定义而讲定义,应更多地从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思维情景,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而且也使他们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正弦和余弦”一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 创设两个问题。
问题1:在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怎样求另一条直角边?
问题2: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怎样求∠A的对边BC?
对于问题1,学生很快想到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对于问题2,有些学生很可能也想到用勾股定理,经尝试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识冲突——如何解决这类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二步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1.启发思考: 在RtΔABC中,∠A的斜边AB和∠A的对边BC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无法下手,此时,教师作点拨,能否从∠A的特殊值中找关系?
2.从探究特殊情况中发现规律
(1)当∠A=30°时,在RtΔABC中,∠A的对边和斜边有什么关系?
(2)学生画一个比原直角三角形大(或小),且∠A=30°的RtΔABC,结果发现什么?
(3)要求学生探讨一下,当∠A=45°或60°时,∠A的对边与斜边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在直角三角形中,当∠A=45°或60°时,∠Α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值。
3.由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从而得到当锐角A取其它固定值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值。
4.证明猜想,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证明此猜想。
第三步 引入“正弦和余弦”的定义。
“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果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概念的过程,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正弦和余弦”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了正弦和余弦概念的发生过程,实现了由形到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的热情。
三、让学生体验概念的螺旋上升
因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往往具有片面性,所以常造成学生错误地扩大或缩小概念。为防止学生断章取义,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应充分运用变式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加以补充说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与知识特点,在教学中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应遵循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
某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费0.2元;“快捷通”;不缴月租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
(1)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移动通讯费用相同?
(2)某人估计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钟,应选择哪种移动通讯业务合算些?
通过在不同阶段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呈螺旋上升,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
四、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外延的大小与内涵成反比关系。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增加学生对概念的明晰度,提高鉴别能力,避免张冠李戴,为此,把所教概念同类似的相关的概念相比较,分清它们的异同点及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个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它的干挠程度直接影响到学习的难易。在传授知识时,若抓住了重点,并通过训练反复加以强化,学生便能把握概念凸显出来的实质,尽量减少乃至消除非本质因素的影响。反之,学生将会在事物特征被掩盖的情况下模棱两可,甚至不知所云。揭示概念的内涵不仅由概念的定义完成,还常常由定义所推演的一些定理、公式得到进一步理解。如以三角函数的定义为基础,推导特殊角的函数值,以及解直角三角形,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概念是学习其它知识的依据。反过来又会使三角函数的内涵得到深入揭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强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提高认识,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逐步展开对它所反映的教学模式作深入的探究,以求更深刻地认识客观规律。
五、让学生感受概念的实际应用
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灵活地运用数学概念解题,是培养学生解题技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如通过基本概念的正用、反用、变用等,培养学生计算、变形等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学习提供练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的能力。
如学习了统计与概率的概念后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有一则广告称:“有60%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你听了这则广告有什么想法?
通过讨论,使学生学会用统计的观点去分析广告中60%这一数据:样本是如何选取的,样本的容量多大等。若该公司调查了5个人,其中有3个人用了这个产品,就说“有60%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这样的数据显然不可信。因此应对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提出质疑,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后我还将继续努力探索数学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孔庆丰;数学概念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
[2] 吴春霞;如何加强初中数学概念教学[J];考试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