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及治疗

来源 :康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rgbedr544y4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64.437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2.031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也被称作暴聋,其发病比较急,且病情进展快,大多数患者在睡眠中发病,表现为起床时会感到耳聋、耳鸣等症状,该疾病可能是血管病变、耳部疾病、药物中毒等因素导致的。基于此,本文给大家讲讲突发性耳聋的病因与治疗等相关知识,以供各位读者借鉴。
  1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有哪些?
  1.1病毒感染
  其是导致突发性耳聋的一个主要原因,具体病因有:(1)经圆窗途径:病毒导致的非化脓性中耳炎,若不积极治疗,感染会通过圆窗侵犯到内耳,进而引起突聋;(2)经脑膜途径:病毒导致的外淋巴迷路炎也会发展为突聋。此外,带状疱疹病毒也会导致外淋巴迷路炎,进而诱发突聋;(3)血行感染:病毒颗粒经过血循环流入内耳,导致内淋巴迷路炎或者耳蜗循环障碍,进而诱发突聋。
  1.2血管病变
  其是导致突聋的一种主要原因,包括血管内狭窄、血管痉挛、出血、血液凝固性增高、栓塞、血管受压、动脉血压波动、血栓形成等血管病变,均会诱发突发性耳聋。
  1.3膜迷路破裂
  膜破裂易导致突发性感觉神经性耳鸣、眩晕、耳聋等临床症状。且气压剧变、突然用力活动易导致颅压骤变、中耳气压剧变,进而易诱发突聋。
  1.4药物中毒
  服用奎宁、顺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尿酸等耳毒性药物,有可能损伤听力,进而发展为突聋。
  1.5耳部疾病
  窗膜破裂、梅尼埃病、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等耳部病变也会引起突聋。
  1.6免疫性疾病
  有些自身免疫学疾病也会导致突聋,例如多发性结节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 突发性耳聋如何治療?
  临床上多使用改善内耳微循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但听力下降类型不同,药物配比、治疗方式也有所差异,早期给予合理的综合治疗,不仅能改善病人预后,还有利于听力功能的恢复。一般情况下,持续用药治疗至少1周,期间若听力功能完全恢复,可停止用药。若治疗期间听力改善不明显,则需适当延长用药治疗时间。对于听力无法恢复的患者,可应用人工耳蜗、助听器等方式改善听力状况。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2.1急性期治疗
  突聋急性发作期多是因内耳血管病变导致的,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并使用巴曲酶、银杏叶提取物等药物进行血液流变学治疗,以起到稀释血液,降低血压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动度等效果。但注意,伴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疾病的突发性耳聋患者慎用糖皮质激素,即使要用也要在医生指导与监控下服用。
  2.2一般治疗
  (1)注意休息,情绪避免剧烈波动,且不宜过度劳累;(2)保证室内安静,以免噪声刺激,影响听力改善;(3)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血压水平;(4)伴有呕吐、头晕、眩晕、恶心等临床症状时,需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2.3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该药物可局部使用,也可以全身使用。其全身用药多选择口服或静脉滴注等方式给药,而局部用药多在耳后注射给药(每次注射5-10mg的地塞米松药物或者20-40mg的甲强龙,隔日用药1次,连续用药4至5次)、鼓室内注药(每次注射20mg甲强龙或者5mg地塞米松药物,隔日用药1次,连续用药4至5次),用药剂量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体重等决定。但注意,不宜过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免影响体内钙、脂肪、糖等物质代谢,诱发骨质疏松、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治疗。对于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用药治疗时,要做好病情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2)静脉滴注银杏叶提取物,以促进内耳血液微循环;(3)巴曲酶:静脉滴注巴曲酶,以缓解高凝状态,但伴有血液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要谨慎使用该类药物,以免引起不良反应;(4)甲钴胺:口服或静脉滴注甲钴胺药物,以保护神经功能。
  2.4高压氧治疗
  该治疗手段不作为首选方案,待常规治疗疗效不佳时可将其当做补救性治疗。高压氧治疗突聋时,能有效提升动脉氧分压,改善内耳微循环、内耳缺氧。并防止或改善患者内耳组织水肿、出血、渗出,进而提升治疗效果。但注意,咽鼓管功能、中耳负压功能不良者慎用。且应用高压氧治疗期间,要严格控制治疗时间,以免出现中耳气压伤等不良反应。
  2.5其他治疗
  (1)中医治疗:中医认为突发性耳聋和三焦、胆、肝、心等静脉有关,可使用通窍活血汤、龙胆泻肝汤、银翘散等中药汤剂进行治疗,还可采取针灸疗法进行治疗,在足三里穴、听宫穴、耳门穴、听会穴等进行针灸,以起到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2)理疗:采用高频电磁场微波进行治疗,其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可到达人体组织内部,不仅能提升耳内血液循环,还能增强免疫功能与新陈代谢,并改善患者局部血流,进而改善听力功能;(3)声治疗:采取电脑超声、中频等双功能物理疗法进行治疗,其能让磁、热、声、微细按摩、频、电等物理因子作用在内耳病灶部位,再结合穴位引导、药物透入等疗法,能有效患者改善听力功能。
   上文内容即是突发性耳聋相关知识,该疾病发作时会表现出耳聋、耳鸣、眩晕、耳堵塞、眼震等临床症状,需掌握其致病因与治疗措施,以便有效防治突发性耳聋,避免其危及我们的身体健康。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2.037  肿瘤的发病率在逐渐升高,在临床上会有一部分患者在出现肿瘤的同时会合并其他疾病,那么对于这些特殊人群治疗肿瘤时就要特殊对待:  1 高血压合并肿瘤患者  肿瘤合并高血压要具体看二者的因果关系。如果肿瘤治疗前有高血压,治疗中又出现血压波动,常可以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如可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2.039  我们的脊椎是由24块可以移动的骨头所组成的,更是身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脊柱腰部,其承受着身体在日常活动中的大部分重量,一共有5个腰椎。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工作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会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为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更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2.029  胆结石包括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肝胆外科疾病,具有病情复杂、进展快、并发症多等特点,且老年人为多发人群[1],通常老年患者并发脑血管心血管、呼吸道疾病等多种疾病,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恶化及饮食习惯的变化,其发病率在逐步提高,据相关文献报道,胆囊结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2.033  孕妇的安全对整个家庭来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孕妇应该如何进行自我的保护呢?下面给大家整理出一些妈妈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了解一下如何做好自我护理,给自己一颗定心丸,做一个安心的准妈妈。  1孕产妇在家应当做好哪些准备  1.1在胎儿还没有发动之前,准妈妈最好是待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2.027  随着天气越来越温暖,蛇也从冬眠中慢慢苏醒过来,沉睡了一整个冬天的它们饥肠辘辘,开始在各种地方出没捕食。这个时候的蛇攻击性很强,偶尔也会因为饥饿游走于人类场所。所以生活在有蛇出没的地区的人一定要注意防护,以免被蛇咬伤,以及学习被蛇咬伤后的急救处理。  1 毒蛇分类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2.043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冠心病,其属于一种临床综合症,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主要是为人们心脏提供血液的动脉在正常运作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出现粥样硬化,导致管腔内出现狭窄或闭塞问题,这时患者会因为心肌供血不足、供氧不足或坏死发生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而在临床中,这种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51.12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2.020  脑血管畸形主要是因为颅内单根或者多根血管存在发育异常促使相应部位血管发生异常连接,从而造成脑出血、局部盗血或者是占位效应,作为一组先天性病变。简单来说,脑血管畸形就是发育出现障碍而导致脑局部数量与结构异常的疾病,疾病会给正常血流造成影响,发病年龄平均在20-40岁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2.047  老张早前几年患上了脑梗死,最近这段时间老张的吞咽功能越来越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种情况呢?为何脑梗塞会影响患者的吞咽功能呢?其实脑梗塞是一种高发的突发疾病。患者还会在发病之后出现失语症、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其中吞咽障碍的患者会出现呛咳、流口水等情况,严重的患者甚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2.034  近几年,逐渐兴起实施中医药科普知识推广,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知识普及,帮助更多群众有效意识到中医治疗的临床优势,使更多人能够实现走进中医、了解中医、认识中医,使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社会大众的有效认可。因此,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领导下,需要积极探索中
期刊
【中图分类号】R816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2.035  由于以往的认识偏差,放射引起的癌症的小概率事件被放大,其实辐射的致病风险非常低,放射致癌的风险常被不合理地放大,过分渲染,在检查者中流传开来,认为所有在临床应用的诊断性影像学检查都会带来这一风险。  CT就是使用电子计算机为人体进行断层扫描,主要产生的辐射为电离辐射,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