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合作学习的指导思想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网络时代已经到来,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网络化程度日益提高,要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联系更加紧密。因此,一个人是否具有协作精神、合作意识已经成为决定其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就必须采用一种新型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在我国可以追溯到人类纪元初期。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典的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下,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几个学生易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互相合作,创设合作情境,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集体动力理论。集体动力即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集体内各成员的良好合作会对每个成员产生多方面的“增值效应”。一方面,集体内各成员存在个性差异,他们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各有自己的特点,这样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达到优势互补,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集体动力理论的核心是当集体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时,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团结的力量。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各成员间必然会体会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学会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增强了责任感,培养了合作意识,提高了社会交往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设计
1.选定内容、制定计划
首先,教师在内容上应当有所选择。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坚持这样几条原则:一是与社会实际联系比较紧密;二是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三是要激发和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然后分析其中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因素,创设合作情境,开展合作学习。之后再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在计划中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材料、组织形式、活动过程、评价标准等内容。
2.组成小组、分配任务
组成小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所谓组内异质是指把不同学习层次、能力、性别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这样的小组组合不仅能够提高小组的活动效率,丰富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有助于组员的全面发展。所谓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间大体均衡,这样可以为公开竞赛创造条件。小组不宜过大,过大则行动迟缓、意见难以统一;同时小组也不宜过小,过小则有违合作学习的初衷,难以充分发挥团体的优势。每小组四人左右为宜,一般安排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差生。每间隔一个月左右应重新组合,以免形成小团体,同时也是为了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接触更多学生的机会。每组内推出一名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均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组织协调组内分工活动。为防止小组成员因责任不明确而不参与活动、逃避工作的现象,要将小组整体学习任务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成员都要负责其中的一部分。小组成员一方面既要掌握、落实自己所负责的部分,还要将其传授给别人;另一方面也要从同伴那里学到其它部分的知识。这样小组中所有成员都可以在自己的努力和其他成员的帮助下完成整个学习任务。
3. 实施活动、控制过程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教师和学生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构成了群体控制的学习交流模式,强调协同型合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的目标一旦被确定,小组成员间积极的相互依赖是成功的关键。而教师在这一活动中担当着组织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教师要深入各组及时了解活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性格比较内向、沉默的后进生要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对于性格较为外向,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要防止由他们来支配一切的情况。强调只有当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完成了规定的任务,才算整个小组完成任务。对活动中出现困难的小组或学生教师要予以适当点拨、拓展思维,从而使整个活动既不死气沉沉,又不一盘散沙,而是有序地进行。
4. 公平竞赛、合理比较
合作学习讲究的是合作,但也不排斥竞争。竞争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求各合作小组积极抢答,本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也可设计一些问题指定各组同学来回答。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因此,教师在评价教学内容落实情况时,应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同时根据各小组的表现对小组合作给予评价,强化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
三、合作学习在教育改革中的意义
1. 全体性
合作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而不是一种只为少数优秀学生而采取的方式。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为目标。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在群体中相对处于劣势的学生在合作中得到一种支持的力量,使之有一种安全感,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而得到更好地发展。
2. 主动性
合作学习活动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从而主动自觉地学习,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也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丧失学习积极性的弊端。
3. 合作性
合作学习活动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在讨论和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和鼓励、协调、确保合作学习的成功。合作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信息,分享大家的研究成果,培养和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长期坚持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内化为一种个体心理特征——合作品质。
4. 有效性
当前解决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只有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途径来解决,而合作学习就是其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它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来说,在采用小组成绩完全依靠个人努力取得的前提下,效果明显,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
四、 合作学习法应用实例
以《存款储蓄和商业银行》一课为例。
学习目标:了解居民存款储蓄的种类;分析银行利率变化的原因;我国人民币利率八次下调的原因;利率变化对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有何影响。设计题:张妈妈有50000元钱,请你为她设计一种收益最大的存款方式。
学习材料:查阅报刊杂志,上网查找,向银行工作人员咨询。
组织形式:分小组活动。4人一组。并有意识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不同能力、不同性别进行搭配组合。每组推出一名小组长,由他负责分配组内其他学生具体任务。
活动过程:由教师确定学习目标,课前交给各小组。然后小组内讨论学习目标,通过课本就能解决的问题共同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再进行分工,对各自负责的项目通过查阅报刊杂志、上网等途径获得相关资料。个人完成不了的任务同伴帮助完成。小组成员的任务是否最终完成要在小组中通过。在活动中,小组成员还可以结合实际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例如:有一名学生就提出了他家里的存款所采用的类型,在组里讨论其合理于否?收益有没有最大化。类似的问题也可请教其他小组,这样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扩大信息量,拓展合作内涵,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成绩比较:在前期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开展小组间竞争。为了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合作小组必须对小组成员共同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小组更好地合作。在小组评价中应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原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由各组长代表本组阐述观点,其他小组和教师为他进行打分。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出成绩较为优秀的小组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网络时代已经到来,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网络化程度日益提高,要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联系更加紧密。因此,一个人是否具有协作精神、合作意识已经成为决定其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就必须采用一种新型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在我国可以追溯到人类纪元初期。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典的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组织下,将教学内容分解成几个学生易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互相合作,创设合作情境,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集体动力理论。集体动力即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集体内各成员的良好合作会对每个成员产生多方面的“增值效应”。一方面,集体内各成员存在个性差异,他们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各有自己的特点,这样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达到优势互补,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集体动力理论的核心是当集体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时,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团结的力量。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各成员间必然会体会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学会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增强了责任感,培养了合作意识,提高了社会交往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设计
1.选定内容、制定计划
首先,教师在内容上应当有所选择。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坚持这样几条原则:一是与社会实际联系比较紧密;二是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三是要激发和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然后分析其中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因素,创设合作情境,开展合作学习。之后再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在计划中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材料、组织形式、活动过程、评价标准等内容。
2.组成小组、分配任务
组成小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所谓组内异质是指把不同学习层次、能力、性别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这样的小组组合不仅能够提高小组的活动效率,丰富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有助于组员的全面发展。所谓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间大体均衡,这样可以为公开竞赛创造条件。小组不宜过大,过大则行动迟缓、意见难以统一;同时小组也不宜过小,过小则有违合作学习的初衷,难以充分发挥团体的优势。每小组四人左右为宜,一般安排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差生。每间隔一个月左右应重新组合,以免形成小团体,同时也是为了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接触更多学生的机会。每组内推出一名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均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组织协调组内分工活动。为防止小组成员因责任不明确而不参与活动、逃避工作的现象,要将小组整体学习任务分解成几个部分,每个成员都要负责其中的一部分。小组成员一方面既要掌握、落实自己所负责的部分,还要将其传授给别人;另一方面也要从同伴那里学到其它部分的知识。这样小组中所有成员都可以在自己的努力和其他成员的帮助下完成整个学习任务。
3. 实施活动、控制过程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教师和学生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构成了群体控制的学习交流模式,强调协同型合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的目标一旦被确定,小组成员间积极的相互依赖是成功的关键。而教师在这一活动中担当着组织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教师要深入各组及时了解活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性格比较内向、沉默的后进生要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对于性格较为外向,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要防止由他们来支配一切的情况。强调只有当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完成了规定的任务,才算整个小组完成任务。对活动中出现困难的小组或学生教师要予以适当点拨、拓展思维,从而使整个活动既不死气沉沉,又不一盘散沙,而是有序地进行。
4. 公平竞赛、合理比较
合作学习讲究的是合作,但也不排斥竞争。竞争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求各合作小组积极抢答,本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也可设计一些问题指定各组同学来回答。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因此,教师在评价教学内容落实情况时,应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同时根据各小组的表现对小组合作给予评价,强化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
三、合作学习在教育改革中的意义
1. 全体性
合作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而不是一种只为少数优秀学生而采取的方式。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为目标。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在群体中相对处于劣势的学生在合作中得到一种支持的力量,使之有一种安全感,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而得到更好地发展。
2. 主动性
合作学习活动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从而主动自觉地学习,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也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丧失学习积极性的弊端。
3. 合作性
合作学习活动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在讨论和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和鼓励、协调、确保合作学习的成功。合作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信息,分享大家的研究成果,培养和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通过长期坚持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内化为一种个体心理特征——合作品质。
4. 有效性
当前解决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只有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途径来解决,而合作学习就是其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它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来说,在采用小组成绩完全依靠个人努力取得的前提下,效果明显,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
四、 合作学习法应用实例
以《存款储蓄和商业银行》一课为例。
学习目标:了解居民存款储蓄的种类;分析银行利率变化的原因;我国人民币利率八次下调的原因;利率变化对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有何影响。设计题:张妈妈有50000元钱,请你为她设计一种收益最大的存款方式。
学习材料:查阅报刊杂志,上网查找,向银行工作人员咨询。
组织形式:分小组活动。4人一组。并有意识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不同能力、不同性别进行搭配组合。每组推出一名小组长,由他负责分配组内其他学生具体任务。
活动过程:由教师确定学习目标,课前交给各小组。然后小组内讨论学习目标,通过课本就能解决的问题共同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再进行分工,对各自负责的项目通过查阅报刊杂志、上网等途径获得相关资料。个人完成不了的任务同伴帮助完成。小组成员的任务是否最终完成要在小组中通过。在活动中,小组成员还可以结合实际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例如:有一名学生就提出了他家里的存款所采用的类型,在组里讨论其合理于否?收益有没有最大化。类似的问题也可请教其他小组,这样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扩大信息量,拓展合作内涵,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成绩比较:在前期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开展小组间竞争。为了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合作小组必须对小组成员共同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小组更好地合作。在小组评价中应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原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由各组长代表本组阐述观点,其他小组和教师为他进行打分。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出成绩较为优秀的小组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