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危机的产生更多是由于“信心的膨胀”,只要我们对问题有所预期,反危机的政策完全能够做到未雨绸缪。对中国出现金融危机的担心,主要集中于银行、货币、债务、房地产和金融自由改革等领域。
我们很多时候谈金融危机就色变,其实金融危机早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没什么好奇怪的。美国经济体那么成熟,2008年也遭遇了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欧元区2010年也遭遇了由债务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发展中经济体而言,遭遇金融危机就更为普遍了。据IMF资料,自1980年以来,该组织181个成员中有133个成员发生过金融危机,52个国家的大多数银行多次失去支付能力。
对于体量小而且开放度又很高的经济体,其出现危机主要是由于外部不可控的原因,可预测性相对较强。但对于体量较大的经济体而言,金融危机则很难预测。假若经济学家预测某一较大的经济体一定会发生金融危机,那么这一经济体的决策当局采用反危机政策往往能够化险为夷。危机的产生很多时候都是大家忽略了危机的存在,出现“信心膨胀”,自以为安全的时候,小概率事件就出现了。由于金融系统相互关联,渗透性强,一个领域出现问题将迅速传导,最后演变成系统性危机,是所谓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银行不良贷的快速攀升,很多经济学家都预测中国将出现金融危机,但随着中国政府成立4大资产管理公司,采用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的改制方式,危机并没有出现。相反,在银行监管方面,西班牙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应该称得上是典范。在上世纪70年代,西班牙遭遇银行危机之后,一直致力于金融监管的完善,很多监管指标都是由西班牙率先提出,谁都不会料想到在这一完善的金融监管下,会由于银行的破产导致了西班牙的主权债危机。上个世纪末以来,西班牙人热衷房地产,房屋拥有率为82%,2004-2008年西班牙房价上涨了44%,西班牙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尽管有众多监管指标的约束,但由于欧元区其他经济体的主权债危机导致欧元区经济快速衰退,也传导到西班牙的房地产业,房产价格暴跌了50%,直接引爆众多西班牙银行的破产,看似完美的金融监管,却引来了主权债危机。
对中国是否会出现金融危机的担心,主要集中于银行、货币、债务、房地产和金融自由改革等领域。这些担心都不无道理,但对此既然大家都已经先知先觉,都已经意识到这些方面的风险,那么由此引起金融危机的概率就大大降低。因为决策当局应对这些危机的反危机政策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
过去1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重化工业和制造业的推动,银行信贷的集中投放主要集中这些领域,随着经济的转型,这些领域的景气周期已经接近尾声,银行的不良贷会开始显现。与此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的反周期操作,所形成的产能过剩和对地方政府项目的信贷,都随时可能会形成坏账。既然上世纪90年代银行30%多的不良率都能应对,那么未来即便银行不良率上升,采用资产证券化、资产剥离等办法,同样能应对。
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联储逐步退出QE已经是既定的事实。全球资金将面临回流美国的趋向,由此带来新兴经济体资金大面积流出所引发的货币危机将成为大概率事件。与此同时,国内劳动力价格的快速攀升,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从购买力平价来看,已经普遍反映国内商品价格已经远高于一些发达经济体,此时任何的风吹草动,确实很容易引起资金外流,引起人民币危机。但决策当局完全可以采用限制资金流出,因为我们本来就不是资本项目可自由流动的经济体。
到2013年年底,地方债务规模已经接近17.89万亿元,一些债务还是通过表外的高利息获得,而且很多债务都是通过土地进行担保。一旦房地产降温,土地交易冷清,土地价格出现下降,地方政府将面临债务偿还压力,直接引起地方还债的信用危机。但我们也应看到,政府债务本来就是政府信用,很多政府债务到期都是用新的负债去偿还以前的债务。假若真的面临偿还压力,完全可以通过中央政府加大负债来化解,而且政府债券的持有者主要是国内居民和机构。
过去十几年,房地产价格一路高歌,在老百姓的潜在思维中,房地产价格是只涨不跌。居民的财富主要都集中在房地产领域。银行的信贷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相关的领域。但作为资产,其涨跌与大的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一旦经济增速出现下滑,房价下跌也将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房价暴跌的极端情况会出现,只要银行、人民币和债务不出现危机,同时货币政策维持稳中偏松,房地产出现大幅下降而引发危机的可能性较小。
就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而言,我们也需要警惕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风险。从国际经验看,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过程特别是金融自由化过程密切相关。由于金融自由化发展迅速,而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尚不健全,政府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管制手段,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实行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危机。中国2011年以来加快了金融体制的改革,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快速推进,这必然会带来我们不曾预见的情况。但只要我们有充分的预期,化解并非难事。例如,2013年年中和年末的“钱荒”,今年1月份到期的“诚至金开1号”矿产信托兑付风波等。
因此,假若对所面临的问题有充分的预期,那么普遍所担心的这些问题会引爆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比较较小。但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金融系统较为脆弱,处理不当和微小的忽略,都可能引发危机。因为当前高度发达的金融系统,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任何一个领域出现风险,都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历史经验来看,爆发危机更多的是由于我们“信心膨胀”觉得没问题的地方出现了“黑天鹅”事件。这就促使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被忽略的领域出现不可预测的现象。只要避免了危机的爆发,随着改革深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多金融体系中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将自然迎刃而解。
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承认,美联储在危机上的表现是后知后觉的,这是前车之鉴。在2007年5月,当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问题较为严重时,伯南克却自信地说:“我们认为,次贷市场不会对其他经济领域或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影响。”其结果却引发了危机,这就是“信心膨胀”。
作者为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013年“远见杯”中国宏观经济年度预测第一名
我们很多时候谈金融危机就色变,其实金融危机早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没什么好奇怪的。美国经济体那么成熟,2008年也遭遇了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欧元区2010年也遭遇了由债务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发展中经济体而言,遭遇金融危机就更为普遍了。据IMF资料,自1980年以来,该组织181个成员中有133个成员发生过金融危机,52个国家的大多数银行多次失去支付能力。
对于体量小而且开放度又很高的经济体,其出现危机主要是由于外部不可控的原因,可预测性相对较强。但对于体量较大的经济体而言,金融危机则很难预测。假若经济学家预测某一较大的经济体一定会发生金融危机,那么这一经济体的决策当局采用反危机政策往往能够化险为夷。危机的产生很多时候都是大家忽略了危机的存在,出现“信心膨胀”,自以为安全的时候,小概率事件就出现了。由于金融系统相互关联,渗透性强,一个领域出现问题将迅速传导,最后演变成系统性危机,是所谓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银行不良贷的快速攀升,很多经济学家都预测中国将出现金融危机,但随着中国政府成立4大资产管理公司,采用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的改制方式,危机并没有出现。相反,在银行监管方面,西班牙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应该称得上是典范。在上世纪70年代,西班牙遭遇银行危机之后,一直致力于金融监管的完善,很多监管指标都是由西班牙率先提出,谁都不会料想到在这一完善的金融监管下,会由于银行的破产导致了西班牙的主权债危机。上个世纪末以来,西班牙人热衷房地产,房屋拥有率为82%,2004-2008年西班牙房价上涨了44%,西班牙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尽管有众多监管指标的约束,但由于欧元区其他经济体的主权债危机导致欧元区经济快速衰退,也传导到西班牙的房地产业,房产价格暴跌了50%,直接引爆众多西班牙银行的破产,看似完美的金融监管,却引来了主权债危机。
对中国是否会出现金融危机的担心,主要集中于银行、货币、债务、房地产和金融自由改革等领域。这些担心都不无道理,但对此既然大家都已经先知先觉,都已经意识到这些方面的风险,那么由此引起金融危机的概率就大大降低。因为决策当局应对这些危机的反危机政策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
过去1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重化工业和制造业的推动,银行信贷的集中投放主要集中这些领域,随着经济的转型,这些领域的景气周期已经接近尾声,银行的不良贷会开始显现。与此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的反周期操作,所形成的产能过剩和对地方政府项目的信贷,都随时可能会形成坏账。既然上世纪90年代银行30%多的不良率都能应对,那么未来即便银行不良率上升,采用资产证券化、资产剥离等办法,同样能应对。
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联储逐步退出QE已经是既定的事实。全球资金将面临回流美国的趋向,由此带来新兴经济体资金大面积流出所引发的货币危机将成为大概率事件。与此同时,国内劳动力价格的快速攀升,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从购买力平价来看,已经普遍反映国内商品价格已经远高于一些发达经济体,此时任何的风吹草动,确实很容易引起资金外流,引起人民币危机。但决策当局完全可以采用限制资金流出,因为我们本来就不是资本项目可自由流动的经济体。
到2013年年底,地方债务规模已经接近17.89万亿元,一些债务还是通过表外的高利息获得,而且很多债务都是通过土地进行担保。一旦房地产降温,土地交易冷清,土地价格出现下降,地方政府将面临债务偿还压力,直接引起地方还债的信用危机。但我们也应看到,政府债务本来就是政府信用,很多政府债务到期都是用新的负债去偿还以前的债务。假若真的面临偿还压力,完全可以通过中央政府加大负债来化解,而且政府债券的持有者主要是国内居民和机构。
过去十几年,房地产价格一路高歌,在老百姓的潜在思维中,房地产价格是只涨不跌。居民的财富主要都集中在房地产领域。银行的信贷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相关的领域。但作为资产,其涨跌与大的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一旦经济增速出现下滑,房价下跌也将不可避免。但这并不意味着房价暴跌的极端情况会出现,只要银行、人民币和债务不出现危机,同时货币政策维持稳中偏松,房地产出现大幅下降而引发危机的可能性较小。
就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而言,我们也需要警惕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风险。从国际经验看,金融危机与经济全球化过程特别是金融自由化过程密切相关。由于金融自由化发展迅速,而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尚不健全,政府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管制手段,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实行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危机。中国2011年以来加快了金融体制的改革,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快速推进,这必然会带来我们不曾预见的情况。但只要我们有充分的预期,化解并非难事。例如,2013年年中和年末的“钱荒”,今年1月份到期的“诚至金开1号”矿产信托兑付风波等。
因此,假若对所面临的问题有充分的预期,那么普遍所担心的这些问题会引爆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比较较小。但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金融系统较为脆弱,处理不当和微小的忽略,都可能引发危机。因为当前高度发达的金融系统,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任何一个领域出现风险,都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历史经验来看,爆发危机更多的是由于我们“信心膨胀”觉得没问题的地方出现了“黑天鹅”事件。这就促使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被忽略的领域出现不可预测的现象。只要避免了危机的爆发,随着改革深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多金融体系中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将自然迎刃而解。
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承认,美联储在危机上的表现是后知后觉的,这是前车之鉴。在2007年5月,当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问题较为严重时,伯南克却自信地说:“我们认为,次贷市场不会对其他经济领域或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影响。”其结果却引发了危机,这就是“信心膨胀”。
作者为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013年“远见杯”中国宏观经济年度预测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