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教科书》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来建构教科书的内容体系,体现化学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注重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体现出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这些新的尝试体现了化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反映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化学实验教科书;体系结构;内容选取;呈现方式;练习;教学设计
1. 着眼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1.1建构有助于高中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高中化学新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课程目标,更好地体现了对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内容特点,课程的内容目标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好,对有关的课程内容分别从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1.2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标志,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化学课程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1.3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图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必修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初、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不仅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了基础,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4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新课程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1.5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1.6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2. 实验教科书必修的解读与分析
实验教科书《化学1》和《化学2》采取了学科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相融合的多元课程设计取向。教材在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时,围绕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确立了三条基本的内容线索:第一,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科学探索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第三,反映化学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实际以及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具有STS教育价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实验教科书采用了学科知识与学生学习方法和社会生活三者融合的方式, 吸收了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体系结构各自的优点, 综合考虑知识的逻辑顺序, 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呈现方式上,实验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在于灵活运用了各类栏目,这不仅使得教科书更加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长期以来,学科的教育功能被局限在掌握知识上。首先,它割断了两个联系:一是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的联系;二是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复杂的联系。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遭遇的知识是固化的真理,缺乏“人气”的知识,一堆“死”的符号型的结论,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地位,所理应发挥的主动性无法体现。所以,现在为了更好的体现科学的学习规律,发展学生能力,充分突出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教材采用丰富多样、功能强大的栏目体系作为教材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这些栏目为教材建构起一个立体网络式结构,改变传统教材的单一线性模式,支持建构性、结构性和整合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旨在促进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 不同栏目具有不同的功能,教材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灵活选用各类栏目。
3. 新教材练习设计与练习教学
3.1练习设计“模块化”。“练习系列”是为学生自主考察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设置的。每个“练习系列”通常包括3或4道基础性练习题,给出第1道或前两道练习的解题过程,其余练习则需学生自主完成。
3.2注重练习与“课文” 的交叉编排。上述练习模块并非“孤立”存在。在教科书内,“练习系列”“补丁练习”与“课文”交叉编排、密切融合,利于发挥练习的反馈、调节、整合等功能;教科书内的练习又与《解题指导与练习册》中的练习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形成练习系统。
3.3注重解题策略的训练。
3.4大量的例题示范。在教科书内“练习系列”模块、“学习技能”专栏中设有一定量的例题,在《解题指导与练习册》中也安排了大量的例题,放在有关的练习之前。通过练习可以进行教学反馈、教学调控,促进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练习过程应该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进行练习系统设计和练习教学时需要注意处理好练习与课文、练习与练习间的关系,注意形成练习的系统结构,使练习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为了便于学生、教师理解和使用,可以设置“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 “补充性练习”“总结性练习”等不同的功能性练习模块以及“补充学习”“例题示”“解题策略”和“方法小结”等附加模块。不仅要注意同一模块中练习题间的联系与跨度,还应注意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与跨度,加强练习的层次性、针对性、适应性与选择性,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搞好练习题的编制,要做到:(1)重视练习题的趣味性。(2)重视练习题的开放性。(3)重视练习题的情境性、真实性、实践性。(4)重视实验手段的运用。(5)解决好练习题的基础性和综合性问题。
练习的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往往不是一步就可以实现的。技能、能力、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等方面的目标,需要多次练习才能学会或初步形成,需要反复学习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关键词】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化学实验教科书;体系结构;内容选取;呈现方式;练习;教学设计
1. 着眼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1.1建构有助于高中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系。高中化学新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课程目标,更好地体现了对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内容特点,课程的内容目标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好,对有关的课程内容分别从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1.2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标志,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化学课程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1.3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图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人文性。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必修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初、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不仅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了基础,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4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新课程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栏目中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1.5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1.6采用学分管理模式,兼顾各类学生的需要。
2. 实验教科书必修的解读与分析
实验教科书《化学1》和《化学2》采取了学科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相融合的多元课程设计取向。教材在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时,围绕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确立了三条基本的内容线索:第一,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科学探索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第三,反映化学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实际以及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具有STS教育价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实验教科书采用了学科知识与学生学习方法和社会生活三者融合的方式, 吸收了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体系结构各自的优点, 综合考虑知识的逻辑顺序, 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呈现方式上,实验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在于灵活运用了各类栏目,这不仅使得教科书更加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长期以来,学科的教育功能被局限在掌握知识上。首先,它割断了两个联系:一是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的联系;二是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丰富、复杂的联系。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遭遇的知识是固化的真理,缺乏“人气”的知识,一堆“死”的符号型的结论,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地位,所理应发挥的主动性无法体现。所以,现在为了更好的体现科学的学习规律,发展学生能力,充分突出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教材采用丰富多样、功能强大的栏目体系作为教材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这些栏目为教材建构起一个立体网络式结构,改变传统教材的单一线性模式,支持建构性、结构性和整合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旨在促进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 不同栏目具有不同的功能,教材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灵活选用各类栏目。
3. 新教材练习设计与练习教学
3.1练习设计“模块化”。“练习系列”是为学生自主考察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设置的。每个“练习系列”通常包括3或4道基础性练习题,给出第1道或前两道练习的解题过程,其余练习则需学生自主完成。
3.2注重练习与“课文” 的交叉编排。上述练习模块并非“孤立”存在。在教科书内,“练习系列”“补丁练习”与“课文”交叉编排、密切融合,利于发挥练习的反馈、调节、整合等功能;教科书内的练习又与《解题指导与练习册》中的练习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形成练习系统。
3.3注重解题策略的训练。
3.4大量的例题示范。在教科书内“练习系列”模块、“学习技能”专栏中设有一定量的例题,在《解题指导与练习册》中也安排了大量的例题,放在有关的练习之前。通过练习可以进行教学反馈、教学调控,促进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练习过程应该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进行练习系统设计和练习教学时需要注意处理好练习与课文、练习与练习间的关系,注意形成练习的系统结构,使练习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为了便于学生、教师理解和使用,可以设置“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 “补充性练习”“总结性练习”等不同的功能性练习模块以及“补充学习”“例题示”“解题策略”和“方法小结”等附加模块。不仅要注意同一模块中练习题间的联系与跨度,还应注意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与跨度,加强练习的层次性、针对性、适应性与选择性,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搞好练习题的编制,要做到:(1)重视练习题的趣味性。(2)重视练习题的开放性。(3)重视练习题的情境性、真实性、实践性。(4)重视实验手段的运用。(5)解决好练习题的基础性和综合性问题。
练习的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往往不是一步就可以实现的。技能、能力、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等方面的目标,需要多次练习才能学会或初步形成,需要反复学习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