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让初中文言文呈现“乐学”氛围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ris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由于文言文距今时间久远,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语言习惯、知识水平相距太远,学生一谈到文言文可以说是“谈文色变”。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文言文方法。多媒体以它多彩的画面、生动的视频,为学习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极大地优化了学习环境。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巧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创设学生“乐学”氛围;巧用多媒体创设意境,理解内容,激活学生“乐学”细胞;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乐学”动力;巧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迁移、联想,培养学生“乐学”情感。从而实现让愉悦的情感一直伴随语文课堂的目标。
  【关键词】巧用多媒体 乐学 语言美 意境 创造力
  一、巧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创设学生“乐学”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愉快教育把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是否贯彻愉快教学的标志。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仿佛置身其中,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引发出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文言文时就应该紧紧抓住这点 。学好文言文要把“读”摆在首位,很多学生拿到一篇文言文,字词不认识,读音弄不准,句读弄不清,最后还没弄清文章就放弃学习了。所以,在文言教学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范读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兴趣调动起来,融入作品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能迅速找出生字、注音,在语言环境中解决句读问题。
  二、巧用多媒体创设意境,理解内容,激活学生“乐学”细胞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老师的导入很关键,苍白的导入会让一节课都失败,而多媒体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从而顺利地进入课文,融入课堂。
  如《答谢中书书》,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这就要求学生要能够理解作者抓住的景物的特点,感悟出文章描写的不同时间内景物的变化,品味出景物之壮美与秀美,从而理解作者的赞叹与得意之情。然而,由于学生身处喧嚣的都市,没有到过或看过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壮美与秀美,加之文中大量四字短语的运用,学生不能理解意思,所以对文中的山川之美是理解不到的,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山川的感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多媒体,创设意境,能激活学生“乐学”细胞,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山间、溪边,紧接着让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边和声朗读,完后先让学生谈听读后的感受 ,再结合注释进入课文……这样学生们置身于山川之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喜爱。这里运用多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很乐于学习,效果也很明显。
  三、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乐学”动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文言文的语言精练概括,具有跳跃性,给人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充分领会文章的美,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可光靠老师干瘪瘪的讲,学生简单的梳理文意是无法勾起学生的想象的。而巧用多媒体就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材料和空间,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诱发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激发学生“乐学”动力。
  教学《三峡》,其文生动地描绘了三峡七百里雄奇秀丽的景色和四季不同的特点。怎样才能成功地引导学生体会三峡之美?欣赏三峡之奇呢?感受“巴东三峡巫狭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壮阔奇景呢?这时我适时地播放了一段长江三峡的录像片。那直插云霄、绵延起伏的山峰,那矗立山巅、婀娜多姿的松柏,那幽美的素湍绿潭,那凄婉渔夫的晚唱、猿猴的长啼,这一切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画面的美诉诸于学生的审美意识,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给学生以视听等不同角度的真实感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述说自己的想象,学生如痴如醉,激发了学生“乐学”的动力,让学生感觉到课堂不只是教师的,也不是个别成绩优异者的,课堂是我们大家的课堂,这是教师用多少语言描绘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四、巧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迁移、联想,培养学生“乐学”情感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注意学科间的融合,注意知识的迁移、整合。语文学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总离不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接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与作者发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文言文教学,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无法进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去。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比较、整合、联想等。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从而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不再枯燥的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乐学”的情感。
  如教学《与朱元思书》,可用媒体显示郦道元的《三峡》中的片段、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片段、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等,来体会山水的奇,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学生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也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是对孙权、吕蒙、鲁肃本人的了解却不多。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给学生补充相关史料,如孙权问计吕蒙、与吴为敌的曹操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周瑜荐鲁肃、等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也激起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强烈兴趣,离不开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乐学”的情感。传统的单一的文言授课方式已达不到课标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巧用多媒体教学则能将文言文的学习内容,生动形象、立体鲜明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发挥了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让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的。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在学校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心理素质为基础。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态度、意志、情感等因素的助长和推动下完成的,一个人整体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中国在加入世界贸
2014年秋,恩施市教学研究培训中心组织思想品德联片教学研究活动,我代表书院中学参加此次活动,并执教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为他人开一朵花》中第一框《心中有他人》,针对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养尊处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体会他人的困难和感受。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学生关注、理解身边处境困难或不幸的人,主动对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呢?备课时,我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情感发展的规律,
[摘 要]探究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浅显,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关键词]探究方法 问题 假想 探究  探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设计探究,又如何实施探究,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研
这个学期有幸参加了河北省信息技术评优课的比赛,这次比赛分为说课和讲课两个环节。通过参加这次比赛,我的收获很大,尤其是如何说课,感受更是颇深,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感受与大家共同分享。  为了把课说好,我首先通过查阅资料先弄清什么是说课。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