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科研之旅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ingguixu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云岭大地上,历来不乏对教育事业满怀热忱,努力改变落后教育现状的逐梦者。在条件艰苦的贫困山乡,他们不忘初心,积极有为,开辟出一块块颇具地方特色的教育良田;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他们燃烧青春,奋战一线,谋突破求创新,为云南教育的发展夯基固本。平凡却心存理想,微小却充满力量,保山市隆阳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主任杨洪定便是这许多逐梦者中的一员。
  杨洪定老师的“教育科研之旅”,既是一名教师从教二十多年成长之路的思想、情感独白,也是一个基层教研员提升个人专业素养、有效开展教研工作的方法总结。通过他的这份自述,我们可以看到千万普通教师坚守从教初心,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一点点改变山乡落后教育面貌的背影;我们可以看到广大基层教研员立足当地教育问题,实事求是通过教育科研解围纾困,引领当地教风、学风,不断提升区域教学质量的缩影。
  1999年的那个开学季,稚嫩的我背上行囊,来到离家60多公里的保山市隆阳区瓦渡乡安和小学,成了一名小学教师。在神奇峻拔的阎王山下,伴着蜿蜒浩荡的澜沧江,我怀着复杂澎湃的心情,走上讲台,开始了我的第一堂课……
  坚守初心,做一名称职的教师
  从选择师范学校的那天起,我就立志成为一名教师,三年的学习时光,让我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瓦渡乡安和小学任教,面对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工作环境,我学会了坚守与忍耐;面对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巨大差距,我学会了反思与行动;面对学生的顽劣与求知欲,我学会了包容与呵护。在这里,我用“走自己的路,教自己的书”勉励自己,用“不被别人同化,不被自己弱化”要求自己,坚持用实际行动一点点改变我所遭遇并能改变的一件件小事。每一次上课,我都坚持“课前备课、课中实践、课后反思”的教学习惯,即便上音乐、体育等“副科”时也不例外。
  还记得有一次上《中国石》的公开课,备课时我没有准备解读“中国地图酷似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鸡”这句话中“雄鸡”一词。但在上课时,想到山区孩子对鸡应该比较熟悉,便临时发问:“哪位同学知道‘雄鸡’是什么意思?”谁知问题提出后,教室里顿时沉寂下来。我心里一惊,是我问得不妥,还是学生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我用发现新大陆的眼光在教室四处探寻,突然,一只胖乎乎的手举了起来,我连忙请他回答问题。“老师,‘雄鸡’就是像熊一样的鸡!”他话一出口,教室里一片哗然,学生和后面听课的教师都大笑起来。这个场面让我有点措手不及,但还是硬着头皮以“不怕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态,耐心从鸡的简单分类讲起,配以简笔画,让学生明白雄鸡其实就是平时常见的大公鸡。还有一次,我作为观摩教师陪学校的一位语文教师去区里参加课赛,看到一位女老师在教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用“拼贴”的方式巧妙地贴出一个“人”字形板书,在课的最后点出了“鲁迅是一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有创意,回到学校后立马将其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当我充满激情地指着板书总结道:“鲁迅先生是一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  。”我期待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人”字,然而听到的回答却是“短裤”这个匪夷所思的词。原来,我在照搬“人”字形板书时把“人”上半截设计短了,乍一看确实像“短裤”。这两件“小事”给了我深刻的教训,时刻警醒我备课要严谨,不能有半点马虎……就在这样的一次次教学“事故”中,我渐渐找到了做教师的感觉,慢慢摸到了课堂教学的一些门道。
  入身教研,如鱼得水初展志
  2001年8月,我被调到保山市隆阳区瓦渡乡教育办公室任师训员,协助教研员开展教研工作。2002年12月,我担任瓦渡乡中心学校教导主任,恰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为自己能经历这次改革并以此为契机推行全乡课程改革而欣喜。从昆明参加课改培训回来后,我便积极牵头瓦渡乡中心学校的课程改革实践。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首先组建了乡内的语文、数学和综合学科中心教研组,把教研组成员作为全乡学科教研的骨干力量加以重点培养。其次,依托各级培训,把教师“送出去”,让他们在“观摩—质疑—思辨”中,先在思想上进行“课改”。再次,把区域内的乡土专家“请进来”,先后举办了“我最满意的一篇教学设计”“‘五课’成果展示”“我心目中的课题研究”“我身边的课改”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本研修活动,让老师们在课改活动中动起来……经过不懈努力,学校课改工作点面结合深入、有序推进,“七彩课改”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特色亮点。
  2004年,瓦渡乡中心学校根据“一村一校,集中示范”的办学方略着力收缩一师一校点,这为更好地开展校本研训提供了条件。2007年,隆阳区“以校为本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启动,为学校教研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把校本教研与之前开展的校本培训合起来称为“校本研训”,在“校本研训”的平台上,我和老师们大胆创想,努力实践,在教育科研上做了不少尝试。
  双翼齐展,校本研训、课题研究创佳绩
  在工作中,我意识到:作为教研员,要上好示范课,才能身体力行做好示范引领。为打消教师们上公开课的种种顾虑,我带头上起了公开课。当我上完精心准备的《咏华山》一课时,观摩教师纷纷给我鼓励并给予批评的意见建议,从文本的解读、学情调控、小组组织到规范书写,我虚心学习,不断总结、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在我的带领下,中心教研组成员和其他教师纷纷走上讲台,公开课成为日常的“练兵”方式,一堂堂精彩的课由此诞生。2008年,周晓霞老师代表保山市参加全省美术课赛荣获一等奖,学校以该项最好成绩荣获隆阳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一等奖;2009年,陈建娟老师代表保山市参加全省科學课赛荣获一等奖……校本研训是神奇的,它可以把乡村教师锻炼的如此自信、美丽,绽放出毫不逊色于城区教师的光彩。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2004年到2009年,我和团队在“学习—模仿—创新—内化”中完成了区级重点课题《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规划课题《山区学校校点收缩前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对比试验研究》和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课题《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等课题,在这些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淀了中小学自身独特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获“保山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保山市社科联政府奖二等奖”1项。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先后有21篇论文获省、市、区表彰,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篇,研究成果获区政府表彰2项、市政府表彰2项、省教育厅表彰1项……看着一所所学校有特色的发展起来,一名名教师有特点的成长起来,一批批学生有特长地培养出来,一切艰苦付出都值了。   教育科研+,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教研素养
  2012年,我调入隆阳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任副主任,2016年任主任至今。在这个更高、更大的教研平台上,我以更大、更饱满的热情投入一直热爱的教育科研工作,带领教研团队以“教育科研+”的方式,多维度、高标准、严要求深度提升全区教师队伍的教研素养和科研能力。总的来说,这几年的教研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科研+互联网。用“互联网+”“教育科研+”等思维和理念,开办了“中国教研网隆阳教研分站”,开创了个人和教研团队的“工作坊”,把线上教研与线下教研结合起来,盘活教研资源,提升全区教育科研水平。
  教育科研+队伍建设。以教研室的教研员和各中心学校、区属小学和中学的教导主任为主体,建设了一支88人的专职教研员队伍。于2018年结合实际按照“顶层设计+个人申报+学校推荐+全区遴选”的方式组建了全区四个学段、36个学科的学术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共聘请1018名学术委员,集学科教学指导、竞赛评委、命题评估、课题评审、备考提质等多个职能于一体。这支“专职+兼职”的教育科研队伍,成为全区教育科研的中坚力量。
  教育科研+教学常规。贯彻落实《云南省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坚持秋季学期“聚焦课堂教学展评研讨”和春季学期“紧扣教学质量备考提质”的校本研训常规,严格落实片区教研抱团、校长牵头首席、校本教研月报、教学业务检查、观课记录检查、常态课优课测评、学校教研结对互动、教师师徒结对、教师读书分享、教学常规检查等制度,做到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阅作业、认真组织监测、认真开展辅导“五认真”。
  教育科研+项目工作。实施“335课”创优提质项目,即抓牢“课前设计、课中实践和课后反思”,抓好“二级教师特别是新教师要上好汇报课,一级教师要上好研讨课,高级教师要上好示范课”,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观课和议课。通过教育科研+项目工作,让全区学校和教师进一步“动”起来,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校本教研质量;让全区教科研进一步“实”起来,让更多教师能备好课、上好课、说好课、观好课和议好课,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和学段的学科素养;全力让全区教学质量“提”起来,聚焦教学常规和备考提质,以“抓中间,带两头”的思维,重点抓初中,带好高中和小学,并拓展延伸至幼儿园,同时做好培优辅差,“全区一盘棋”地促进全区教学质量再上新高。此外,我立足小学语文学科,本着“愿意有兴趣有能力”的原则,组建了一支37人的学法指导项目研究团队,紧扣“以学为主”,围绕“课前示法”“课中悟法”“课后授法”三个环节,设置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6个板块开展项目研修。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2009年至今,我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科研课题《小学生“生态语文”素养养成的实践研究》、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青年基金课题《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市哲社资助一般课题《中小学价值教育实践研究》《隆阳区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践研究》等研究,主持市规划办重点课题《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学法指导的实践研究》。我和团队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组织开展完成了400余项各级科研课题研究,于2013年至今分七期立项了4603项区级教师微课题研究,其中重点课题597项,一般课题3466项,完成了3726项(其中优秀387项,良好2321项,合格1018项),选题内容涵盖“七个小”:即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小反思,来自教育现实的小调查,来自教学现象的小观察,来自教育教学改进小行动,来自教学设想及其验证的小实验,来自研究教学法、研究学生等的小教育个案,来自教学资源研发与积累的小资源建设。通过課题研究,我体会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课题研究要体现“我们的”,即务必是我们感兴趣的、愿意、乐意完成的,确保有动力;务必是适合我们的,能对我们的“教学、教研、教改”有帮助的,确保有活力;务必是要我们能做的,也做得出来完成得了的,确保有能力。此外,还要做到“四实四悟”,即心态要实,在学习中醒悟;方法要实,在反思中领悟;行动要实,在实践中感悟;成果要实,在研究中体悟。
  教育科研+工作室研修。2018年9月以来,我主持保山市杨洪定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牵头组建了腾冲教育梦、昌宁古茶乡、龙陵新希望、施甸善洲情、智源大阅读和隆阳花千树6个教育科研小分队,以“遇见生态,与语文美丽相约”为研修主题,聚焦统编版小学语文新教材和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提升开展研修,紧扣“主题调研年”“专题竞赛年”和“课题物化年”,通过聘进来讲、跑出去学、坐下来读、沉下身研、扶上道赛、走上台论、拿出手教、晒到场评,着力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动、自主对话中抱团开展小学“生态语文”的探索和实践:一是确立生态教学目标,让教学指向“亮”起来;二是建立生态教学过程,让语言文字“活”起来;三是培养生态教学情感,让教学对话“暖”起来;四是注重生态教学评价,让课堂绩效“实”起来。工作室连续两年被保山市教育体育局考核为优秀,在主持工作室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搭建平台、营造氛围、选树标杆、明确方向、教给方法、激发动力、抱团研修是工作室培育的关键,确保让每位成员都行动起来准确定位,让每项研修活动都有仪式感,让每份努力都有所收获!
  教育科研+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倡导教师要做到“353”,即课前要弄清3个问题:①为什么教(是为了监测?还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好准备);②教什么(全面教育、核心素养、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价值感);③怎么教(少教多学、以学为主、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课后要做5项反思:①我要学生学什么;②我怎么知道学生是否学到了;③如果学生学得不好,我该如何改进;④如果学生学会了,我该如何提升;⑤同一节课,下次我将如何改进。每一堂课,要多问3个问题:①课前我知道了什么;②课中我想知道什么;③课后我学到了什么。引发的思考是:学生为什么来上你的课?有何价值?上课不是重复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是引导学会并学到更多……
  教育科研+教学成果。教学成果是教育科研工作的显著标志,为此,我带领团队大力提倡通过写一写、读一读、改一改、评一评和刊一刊,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并积极参评主管教研部门组织的论文竞赛和教学成果评选。2013年以来,我们要求全区科研论文和研究报告及其他的有关参评成果,查重相似度不得超过30%,坚持个人承诺、学校推荐和学科匿名评审的程序确保原创。全区共涌现国家级优秀案例1个,省教学成果4项,省课改典型案例9个、省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奖2个,“保山市科技进步奖”12项和市区社科政府奖18项。
  回顾22年的从教路,我不负时光,时光亦不负我。一路走来,我要感谢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是他们激励了我、鼓舞了我,让我从一名山区小学教师成长为一名区级教研员并拥有更广阔的成长平台;我要感谢自己的坚持,多少次面临改行的诱惑和无奈抉择,是我所爱的工作和未完成的事业让我毅然选择坚守;我要感恩我的多岗历练,18年不同岗位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3年的机关行政工作,让我从稚嫩走向成熟,拥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我还要感恩我的领导,是他们给予我参加省级教学骨干教师培训、滇西边境山区中学教改出国留学项目到新加坡进行访学等诸多机会,一次次为迷茫中的我“雪中送炭”,坚定了我前行的方向……
  展望未来,我和我的教育科研团队将一如既往,迎着新时代的曙光,沐浴着新教研的春风,不忘教育科研初心,牢记质量提升使命,不断基于新形势完善新工作,立足新目标争创新业绩,围绕“教学指导、管理、研究和服务”的职能职责,践行“教研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朝向明亮,抱团前行,争当一名合格的教育科研工作者。
其他文献
《四个太阳》(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一文结合学生爱信手涂鸦这一生活现象,让文中的“我”动脑筋,由思索四季的特点而画出了色彩各异、功能独特的四个太阳,送给四个季节,表达“我”的美好心愿。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夏天、秋天、冬天和春天的顺序叙述,每个自然段写了一个季节。四个段落结构相似,具有反复的表现方法,都是先写“我”画了什么颜色的太阳,再写在阳光照耀下,这个季节呈现的美好景象,表现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极大地赋予了学校认真实施素质教育的空间,在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地方和校内实际,开发新课程,组织新活动,使用新方法,树立新理念,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办学质量,践行“五育”并举育时代新人的使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落实上,最重要的是突出学生主体,要给学生留足体验和参与的尺度,彰显其主动性,推动其生命活力的自我建构,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实施中,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
期刊
冰心说:“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怡的最深刻的记忆。”(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语)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和《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三篇文章,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在走进作者的童年往事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期刊
【导读】  “沏茶”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2011年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以“沏茶”这样一个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为载体,让学生体会统筹安排时间的作用和价值。深刻体现了“课标”中“凸显数学的工具实用价值”这一重要理念。  来自昆明市盘龙区拓东第二小学的陈艳坤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对比归纳,既发现了“沏茶”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维,又举一反三地解决了生活中的同类问题,充分体现
期刊
亚里土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惊讶开始。”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在数学课堂中,有趣的数学问题会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能力。以问导学,以问启智,把问题贯穿于数学教学始终,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生活性的问题,引领学生积极思考  现实生活情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以变通的思维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感受学有所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设计生活
期刊
【导读】  “用简单分数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1页“分数的简单应用”例2的教學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分数的含义和“归一问题”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六年级“分数乘法问题”的雏形,教好这节课对后续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来自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的朱芮老师,努力尝试从数学知识应用角度,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希望能给大家
期刊
散文,是一种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具有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特点,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散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表达方式为主,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类课文占有很大的比重。那么,教师如何在散文类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把握住“阅读价值”,获得审美体验呢?  一、借助想象,感受散文画面之美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其意境隽永,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
期刊
【导读】  “包装中的数学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之后,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表现形式丰富,变化多端,尤其是不完全表面面积的计算问题,更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特征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际生活中的体积问题,也不完全是简简单单地用“长×宽×高”来解决。《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
期刊
教材简析:  《Unit4 Food》(人教版英语一年级下册)围绕食物话题展开,主要学习noodles,rice,vegetables,chicken,fish,eggs等六个单词以及重点句型I want...。本节课主要包含了语音、词汇和功能句三项学习内容。一年级的学生喜欢直观形象思维,对游戏、故事、视频特别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主。  设计理念:  结合学生
期刊
“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生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