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中的语感培养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ku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阅读中的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文学阅读研究地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第一,多阅读——扩大阅读面
  
  我国早在秦汉时就强调:读的字要多;读的遍数更要多。魏晋南北朝时,继续沿用汉代的教材,要求学生多读史书。学生自学的方法,首先也是多读书。唐朝韩愈自幼“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批于百家之编”,他强调读书要多,反复诵读,汲取精华。学数理化等理科课程,是“举一反三”,教师讲深讲透一个例题,后面就附着相当数量的习题,学生学会了一个例题,就会做数量相当多类似的习题,传统语文总体思路,实际就是这种完全科学化、理科化的路子。这种总体思路使语文教学一直在“少”“慢”“差”“费”中徘徊。与此有关,大量的研究、实践以及常识告诉我们,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例子”地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的。因此,大量的语言积累是形成语感能力的前提条件。婴儿学口语的例子颇能证明这个问题。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词,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词语,初次接触时可能不懂,重复接触时,对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由于反复接触的这个词不是孤立的,而往往是在句子中出现的,学生记住十几句乃至几十句含有这个词的句子,也就掌握了该词的使用方法,这时,该词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义变化规律也可以掌握了。如此日积月累,语言感受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新课程标准提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也为学生扩大阅读面,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作了数量上的规定和导向。
  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要强调诵读。我国的诵读教学,古已有之,教师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凭借语音语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蒙学教育、经学教育都相当重视学生的反复诵读,运用语感把握书面语言的深刻含义。总之,传统的诵读教学侧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培养直觉感悟的思维方式。
  《诗经》是孔子用于教学所编写的第一部诗歌读本,既是诵读教材,又用于演奏、合唱、伴舞,正所谓“诗书教化”。我国诗歌史上第二个高峰是《楚辞》,屈原所创的“骚体”,句式灵活,琅琅上口,易于诵读。史传散文、诸子散文也是极好的阅读材料。《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背诵的240篇(段)古今优秀的诗文都是阅读的好范本,更是培养语感的好范本。
  文学阅读教学要抓住语言特色指导学生诵读。例如:教学《岳阳楼记》时,应注意指导骈句的读法;《醉翁亭记》一文中连用21个“也”字句,读来只觉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知道“也”字表达的几种语气,进而让学生通过语气体会作者感情。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反复阅读语文教材中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并熟读背诵一些思想性、艺术性都较强的典范作品,使之从别人的文章中去揣摩、品味各种词汇、句式的特点,去辨别把握表情达意上的“分寸感”。
  
  第二,细品味——提高领悟层次
  
  语感,是一种迅速领悟语言内涵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小孩说话,就是在没有理性指导的情况下,靠听话、说话等语言实践形成的。但是,这种自然形成的语感是低层次的,真正高层次的语感离不开有意识的训练,离不开理性指导。品味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义、情感等全方位的分析鉴赏。“品味”的目的,不仅在于对一词一句的认知,更重要的在于养成语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
  新教材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几乎每篇都有“品味”训练,如孙犁的文学作品《芦花荡》,课文后面3个训练中有2个要求学生做到“细细体味”,足见教材对学生语感训练的重视,我们要不断强化这种有目的的训练。在文学阅读中要联系文章的主旨,对人物的个性、心理、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比较、揣摩,感知特殊的语境含义。
  再如,鲁迅的《故乡》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对这幅“神异的图画”,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性的语感体验,不仅应抓住“深蓝”、“金黄”、“碧绿”和“带(戴)”、“捏”、“刺去”等词语,让深蓝色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构成美丽壮阔的背景,突现项戴银圈、手捏钢叉、猛力刺猹的十一二岁的小英雄的可爱形象,而且还可联系上文体会到作者描绘这幅神异的图画的意图,这就是:眼前的故乡是破败的,而记忆中的故乡是美丽的,她不仅有“深蓝色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而且还有英勇的少年闰土。这里品味美景是为了在对比中深入领悟故乡的荒凉衰败景象。
  
  第三,重个性——自我感知作品
  
  读者理解作者的原意时并不是消极被动接受,而总是根据自我特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体验来感知所读作品,不同的读者感知方式不同,所得信息就必然不同,即使是完全理解了作者的原意,也不等于被动地接受了作者的一切观点。所以读者进行阅读,并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作者原意,更不是为了机械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在获得作品意义的前提下同时进行着积极地内省和反思,从作品的阅读中能动地理解作者,更好地发现“自我”,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创新和批判。为此,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给学生宽松的思想环境,既要尊重珍惜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认识、见解,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引导学生领悟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真正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总而言之,在文学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扩大阅读面,给学生提供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切实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
  (秦永第,浙江省越城区皋埠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心脏是哺乳动物重要的器官之一,承担着运输养料及氧气的作用。心脏病如心肌梗死等会导致大量心肌细胞死亡,研究心肌细胞增殖有利于解决此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心肌细胞增殖因素可为心脏病治疗提供意见。  关键词:哺乳动物;细胞增殖;心肌细胞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0.038  1前言  心脏是哺乳动物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垃圾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大量建筑垃圾、塑料购物袋、塑料制品、农药包装物、废旧电器、废弃席梦思床垫等等。大部分垃圾是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因此垃圾资源回收利用,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因此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原则,分析垃圾性质、现状及相关处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垃圾回收利用;循环经济;垃圾三化;资源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
贯彻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给课堂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变革,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验成果让人刮目。但在改革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亦催人思考。  一、教学观念的深刻变化  新课改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以人为本,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促其发展才是硬道理
智慧物流建设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智慧物流也带来了物流技术、物流运作与商业模式的巨大变化,培养智慧物流人才将是推动智慧物流发展的关键.据此,提出在动态反馈机制(DR)下,
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在教育哲学领域里,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话题便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的“三主原则”,可以追溯到三百年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的一般规律,但容易导致教学的封闭性、单一化。如何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教育改革课题。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语文教学领域里,首先是一些颇有建树的
梦境作为一种象征或作为一种文学手段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由来已久.从<诗经>中的<斯干>、<无羊>两首梦诗到清代白话小说的顶峰之作<红楼梦>,有关梦境的文学篇章汪洋恣肆,层出不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经济危机的频繁,西方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严重的异化现实以及复杂的社会矛盾是产生现代派文学的重要社会条件。现代派作家们用手中的笔对当时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对人们的灵魂进行了严肃的剖析,使人们认识到了危机社会中全面异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切作家的创作都与客观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切文学现象都不可能是没有某种社会内容的无源之水。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成绩不够理想,而对学习语言失去了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